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元朝。
說起這號稱“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元王朝,與那“遼闊疆域”一樣常叫后人嗟嘆的,卻是這個王朝的“短命”。自從滅亡南宋“天下一統(tǒng)”后,元朝這“龐然大物”似乎就沒消停過,立國不到半個世紀,內(nèi)外就動亂四起,立國才八十年(1351),更是“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十來年后后就在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里,急匆匆卷包袱走人,整個國祚才98年不到,哪怕比起“弱宋”,都是相當?shù)摹安豢冈臁薄?/p>
那為啥這大元朝,就是這么“不扛造”呢?下面這兩條奇葩原因,不但各個戳中要害,更無比發(fā)人深思。
原因一:“科學達人”皇帝
說元朝的短命,必然繞不開其“亡國之君”:元順帝妥歡帖木兒(下面簡稱元順帝)
無論正史野史,這位元順帝都常是一幅吃喝玩樂的昏君模樣,常年被反復嘲諷吊打。但放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這位“昏君”卻也有個獨一無二的身份:元代“科學達人”。
元朝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公認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大繁榮時代。就連十分“會玩兒”的元順帝,一大愛好就是“玩科學”。當時他的皇宮里,儲備印刷了大量元代科技典籍。而且他還親自動手,玩出不少花樣:比如他研發(fā)的“宮漏”,即自動計時裝置,不但能夠自動運轉(zhuǎn)計時,且“宮漏”上還有“亭臺樓閣”“飛仙”“日月宮”“金甲神”等各種造型。只要到了“整點報時”,“宮漏”不但有悅耳鐘聲,“飛仙”“金甲神”們也“皆翔舞”,場面十分壯觀。
哪怕放在同時代的全世界范疇,這“壯觀”一幕,都是絕對頂級的高科技。
另外還有長一百二十尺的巨型龍舟,也是元順帝親自設(shè)計建造,全部機械操縱,靠操作機關(guān)在水中前進。尤其牛氣的是,整座“龍舟”完全是“龍”的模樣,“龍頭”“龍神”“龍爪”“龍尾”樣樣逼真。且只要操作起來,整個“龍舟”上的“龍尾”“龍眼”全都能來回擺動,儼然一條投入水中的“巨型活龍”。而這條“巨型活龍”的制作過程里,元順帝更是“自制其樣”,全程手把手完成。
這強大手藝,也正如其“魯班天子”的雅號。甚至比起近三個世紀后,另一位有著“魯班天子”雅號的“少年帝王”來,元順帝的手藝,顯然都要甩出后者一大截。
那為什么這么強大的手藝,卻依然守不住元王朝呢?要知道,元順帝手藝雖強,卻沒有半點“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覺悟,弄出這些高精尖,就是為了自己玩。而最后半世紀的元朝,水旱饑荒年年不少,正是需要“高科技”的時候,元順帝的這些“高科技”,卻常年窩在深宮里,半點指望不上。
而且這些“高科技”,也都不白折騰,幾乎每一樣都是大把砸錢,每個作品都堆積金銀玉器。外加元順帝很有“匠人精神”,每次完成作品,都先問身邊太監(jiān)們的觀感,只要聽到一句“不好”,立刻把“作品”砸個稀巴爛。金銀器物全碎一地。日久天長,太監(jiān)們也學精了,每次元順帝“大作完成”,都想盡辦法“拱火”,激得元順帝把“作品”毀一地,大家再趁機哄搶散落地上的“金銀材料”。拱一次火,就發(fā)一筆財。
這種折騰,不是某年某月的心血來潮,卻是隔三差五就要鬧一場,這么個鬧法,元王朝地盤再大,到處都是金山銀山,也禁不住他這么糟,以這個意義說,元王朝就是這么“糟”沒的。
反而是取而代之的明王朝,撿了元順帝的現(xiàn)成。元王朝卷包袱跑出元大都后,其留在元大都的《農(nóng)桑衣食撮要》《河防通議》等典籍,以及元順帝的這些高科技心血,全被明王朝照單全收,然后就變成了推廣全國的“水車”“浚川耙”“車船”等高科技物件,直接助推了明朝開國后“百萬大移民”“修治四萬處河塘”等大工程。明初八百五十萬頃的耕地數(shù),以及“宇內(nèi)富庶”,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甩開宋元兩倍多的治國成就,都有元順帝的“高科技神助攻”。
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不假,但元順帝這頓“作”更告訴后人,科技再好,用對地方才是硬道理。
原因二:“糊涂賬”的賦稅
一直以來,“短命”的元朝,還都有一個“光輝”的業(yè)績:賦稅輕。
關(guān)于這事兒,就連明朝中后期的一些文人們,都跟著給元朝貼金。比如明末學者于慎行就感慨元朝開國時“賦稅簡寬”。朱國楨更感慨元朝“賦稅甚輕,徭役甚省”。確實,元初特別是元朝滅南宋時,賦稅十分“簡寬”。甚至元軍一路南下時,也是一邊打一邊廢除南宋各種苛捐雜稅。元王朝能夠一統(tǒng)天下,“簡寬”的賦稅就是重要助力。
但好景不長,元朝立國之后,這事兒就變味了。
當然對于士大夫,特別是江南士大夫階層來說,元朝的賦稅,一直都還是比較簡寬的。但到了元朝中期,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這就是兩回事了:元朝的賦稅何止是“簡寬”?簡直是糊涂,比如基本的農(nóng)業(yè)稅,連土地的清丈問題,放在整個元朝,都是一筆糊涂賬。比如經(jīng)濟發(fā)達的東南地區(qū),“田籍”竟長期混亂,元仁宗至元文宗的幾十年里,元朝曾多次派出專人,在大江南北清理田畝,卻是越查越糊涂,結(jié)果整個元代,元朝都是“迄無田制”。
如此狀況,對于享有特權(quán)的士大夫地主們,當然是個好消息,他們可以更加肆無忌憚的隱瞞兼并土地,名下的財產(chǎn)滾雪球膨脹。只苦了窮農(nóng)民,一邊是土地不斷被侵占,破產(chǎn)淪為佃戶流離失所都是常事,另一面更要承受高額的賦稅,哪怕地沒了,稅賦也要扛身上,“簡寬”的賦役對于他們,就是扛不住的重擔。所以元末的江南地區(qū),富豪地主們往往收入“歲至數(shù)百萬斛”,苦農(nóng)民們則“皆無蓋藏”,江浙等地每逢災荒,動輒就是五六十萬流民。
經(jīng)濟發(fā)達的東南地區(qū)尚且如此,其他地區(qū)更可以想。
而比起“迄無田制”的田賦來,元朝的其他賦稅,更是各種“花樣糊涂”。比如茶稅,元仁宗年間曾經(jīng)三年里加收三十倍,又比如商業(yè)稅,元世祖登基時定下了“三十取一”的標準,到了元世祖晚年時,不知不覺間就增加了上百倍。另外還有多如牛毛的“課程”,日常的各種用品都要“課稅”。元朝的“加稅”,出名的風格就是“任性”,只要差點錢,巧立名目就加,一部《元史》里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某某稅“動增數(shù)十倍”。
如此鬧劇,為何后世還有人說“稅輕”?因為很多感慨元朝“稅輕”的,多士大夫階層??催^這“任性”折騰就知道,哪怕元朝最混亂的年月里,對于東南地主階層來說,稅依然很輕,但對于窮老百姓們來說,卻已重到不堪重負——板子沒打到自己身上,當然不會喊疼。
但他們不疼,老百姓卻疼,“板子”最后還是打到了元王朝身上,一場“挑動黃河天下反”,匆匆忙忙就關(guān)了張。留下的是“稅輕”美名下,竭澤而漁的歷史教訓。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時期是被外族勢力所掌控,就是元朝和清朝。元朝自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草原起,到公元一二零六年建立蒙古帝國到最后的衰敗前后走過了九十八年,跟元朝廣袤的疆土面積比,他的國祚未免太短了,是什么原因讓這么一個強大的王朝匆匆落幕的呢?
對漢文化的排斥元朝實行了一系列的嚴苛的等級制度,按照民族把人分成四等,漢人屬于第三等以及第四等的原來南宋統(tǒng)治區(qū)域的人,他們稱位南人。而且元朝大臣也針對漢人和南人,進行了殘酷的打壓政策。這些都是促使民族矛盾的不斷激化的導火索。
縱觀前朝時期,唐朝統(tǒng)治階層以包容天下的心態(tài),對外國人,外族人均是一視同仁,在人才的選拔上也不會因為出身,民族有所區(qū)別對待。譬如唐朝時期的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名將李光弼是契丹人,他們在唐朝依然受到了重用和提拔。
皇權(quán)不集中作為江山易打不易守,元朝的疆域遼闊,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是在他不足百年的國祚中,出了十四位皇帝,每位皇帝統(tǒng)治的時間只有幾年,其中不是英年早逝,就是被人暗殺,要么就是被廢,政權(quán)如此頻繁的更替,使得宰相的資歷和權(quán)力逐漸增強,到后來元朝宰相都有立新廢舊的權(quán)力,可以決定皇位由誰來當。
朱元璋時期就廢除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明清時期開創(chuàng)內(nèi)閣制度的就是將權(quán)力分散交到大臣手上,然后讓他們互相監(jiān)督,互相制約,這樣皇帝就能更好的集權(quán)力在自己手中。
剝削百姓
元朝統(tǒng)治者頻繁的發(fā)動戰(zhàn)爭,擴張領(lǐng)土,導致國庫空虛,為了填補,又在民間發(fā)行紙鈔,從而引起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政府趁機剝削人民財產(chǎn)。而唐朝時期就沒有發(fā)行紙幣,一直以銅錢,白銀和黃金作為主要流通貨幣,明朝時期,有段時間發(fā)行了過大量紙幣,最后同樣引發(fā)了貨幣貶值的情況,后來及時糾正,廢除紙幣,重新把銅錢白銀作為主要貨幣。
說起元朝,可能都會想起成吉思汗開疆拓土,打出了中國史上最大的疆域,建立了一個強勢的蒙古帝國。然而,若說元朝多少年的歷史,你可能都不會相信,因為居然僅僅只存在了97年,在唐宋元明清五朝中,是存在時間最短的一個朝代了。
元朝存在了多少年:1271-1386年(97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然而元朝多少年的歷史呢?說出來你肯定不敢相信,因為從正式統(tǒng)一的元朝開始是在1271年,而到了元朝滅亡之時,則在公元1386年。也就是說,元朝只存在了短短的97年而已。
不得不說在知道了元朝多少年后,只會感嘆一句,居然當初如此強大的帝國,只存在了這么短暫的時間,這究竟又是為何呢?才使得元朝的國祚,如此之短呢?這當然也是與這個國家的根本有關(guān),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元朝為何會迅速滅亡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統(tǒng)?,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隨后逐步消滅金朝、西夏、大理等國,1276年攻占臨安,南宋覆亡。1279年經(jīng)崖山海戰(zhàn)后消滅南宋殘余勢力,全面占領(lǐng)中國,結(jié)束了自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面。按理說,自此之后元朝多少年的歷史,都應該很長才對,但為何會消亡的如此迅速呢?
其實,這主要還是在于,元朝建立后,繼續(xù)向外擴張,但是擴張的目的只是掠奪財富和滿足征服欲望。加上元朝整個社會道德淪喪,貪腐成風,霪樂成災,盲目迷信僧侶,這直接導致了原本龐大的元朝帝國大廈的轟然倒塌。 上一頁 0 /2 下一頁
導讀:這個問題應該這么說:北魏的漢化徹底也沒有問題,但是由于孝文帝英年早逝改革并不徹底。大批與漢化相對應保證鮮卑故地貴族利益的制度沒有得到落實,宣武帝元恪繼位后沒有彌補孝文帝改革的疏漏反而執(zhí)著對外用兵擴大疆域。雖然北魏版圖在宣武帝時期達到極盛,但是由于內(nèi)政貪污腐化一團糟所以很快消亡。而元朝滅亡的原因不單單因為漢化不徹底,而是在儒家治國和遵循蒙古祖制之間反復搖擺。在加上從元朝第二位帝王元成宗鐵穆爾以后(不算追封),從元武宗海山和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開始的皇位兄終弟及引發(fā)一系列的謀殺才是導致元朝滅亡的主因。元朝短短98年的國祚,誕生了11位帝王,除去元世祖和元成宗以外剩余的九位帝王基本都不是合法繼承。
如果把北魏、元朝和清朝單獨拿出來如同數(shù)學題目中數(shù)列來尋找規(guī)律的話,那么漢化程度很有可能成為最終的答案。但是我們在做出結(jié)論的同時是不是忽視了其他細節(jié):在北魏將近150年的國祚中,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在王朝晚期為緩和國內(nèi)矛盾和富國強兵采取的必要措施。改革后明顯國力增強,階級矛盾得到緩和。雖然改革后20多年北魏就分裂成為過去式,但是不能完全算在漢化改革的頭上。如果從繼位的宣武帝那樣縱容內(nèi)政混亂和貪腐的話,即便不實行漢化改革北魏也會亡國。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缺陷是沒能協(xié)調(diào)好遷都后鮮卑新舊貴族的利益分配,導致矛盾激化。
與其他大一統(tǒng)王朝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國祚最終亡于內(nèi)憂外患不同,元朝由于強大的戰(zhàn)力始終沒有強有力的外患掣肘。元朝的始終采取的是采眾家之長治理國家,中原漢文化的制度、治國理念只是元朝統(tǒng)治者選擇之一。也就是說在保留大量蒙古舊俗(比如奴隸制、以蒙古教育為主、帝王產(chǎn)生方式等等)的情況下,漢化程度比較淺。元朝政治呈現(xiàn)鮮明的二元色彩,所謂既行漢法;又行“國俗”。除此之外由于蒙古舊俗,在帝王產(chǎn)生過程中的激烈內(nèi)斗才是元朝國祚短暫的主要原因。
北魏亡國與徹底漢化改革是否成因果關(guān)系?答案是否定的
北魏自從立國到吞夏、亡燕、滅涼統(tǒng)一北方后,歷代君主為了鞏固統(tǒng)治一直在嘗試漢化。由于在兼并過程中多采用激烈的方式,民族歧視、殘酷鎮(zhèn)壓屠殺等方式導致民族矛盾不斷激化。起義更是家常便飯,比如胡人蓋吳領(lǐng)導十余萬人參加起義。雖然起義被鎮(zhèn)壓,但是北魏也開始注意治國手段的溫和性。所以到北魏中后期民矛盾稍有緩和,但是剝削和貪腐導致的階級矛盾卻日趨嚴重起義幾乎年年都有。
所以說北魏蘊含的深層次的矛盾并不是深度漢化導致的,也不是從漢化改革后產(chǎn)生的。而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恰恰是出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tǒng)治才進行的。所以階級、民族矛盾是因,深度漢化改革是結(jié)果。從這個方面說漢化改革是為北魏治病的良方,而不是致命的策略。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對北魏國力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影響是深遠的。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影響,甚至為后來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chǔ)。既然是改革就必然會造成動蕩和原有利益集團蛋糕的重新劃分,很顯然遷都后留在平城祖地的鮮卑貴族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壞。但是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設(shè)計內(nèi)容太多甚至需要幾代帝王延續(xù)改革國策才能大成。但是孝文帝英年早逝,很多對北方鮮卑貴族的安撫制度沒有成型和出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2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