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清朝買官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貪權(quán)竊柄,賣官鬻爵?!边@是大家在看古代官員罪狀的時候,看的最多的一句評價。遙想當年,朱重八針對手底下官員的時候,經(jīng)常性的用這句話來斥責百官。
不過可惜的是,雖然斥責得很痛快,但是官員的野心卻一直無法被打消。至少在明清時期,有人為了做官而瘋狂,有人當了官以后就貪污,這是一種無法被遏制的沖動。
特別是在清王朝中后期,“賣官鬻爵”現(xiàn)象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瘋狂的狀態(tài),就連最高統(tǒng)治者都明碼標價的販賣官職。這種尷尬的行為成為了國家的常態(tài),實在是讓人很失望。
不過,對此也有一些人很好奇,把國家的權(quán)力拿出來賣,那么清政府能夠給出的最大官職是什么官呢?一般百姓又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一、古代的賣官鬻爵
其實就整個《二十四史》來看,歷朝歷代賣官鬻爵的現(xiàn)象史不絕書,而且不僅僅墮落的君主這么做過,那些優(yōu)秀的君主也曾經(jīng)不排斥。
例如在《史記》中就有明確記載,大名鼎鼎的漢武大帝為了籌集國家資金,也曾經(jīng)大規(guī)模的賣官鬻爵。
而在清王朝最為著名的兩位君主,康熙與乾隆兩位帝王也曾經(jīng)賣官鬻爵,他們的行為似乎根本不把賣官當成一種恥辱的事情。
至于說后來的慈禧太后,那更加是出格,當年這位老佛爺毫不客氣的把官職明碼標價,并且還以最喜慶的方式鼓勵大家競價。
相信如果大家看到這一現(xiàn)象,內(nèi)心肯定會非常的憤怒,把國家的公器居然當成錢財來販賣,這樣的國家哪能不滅亡?
但其實漢武大帝這些君主賣官鬻爵,并沒有把國家搞得崩潰,而康熙大帝等人也沒有把整個國家秩序弄得混亂,那么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就史書記載來看,像漢武大帝等一些人賣官鬻爵,其行為是經(jīng)過很深考慮的。他們販賣的官職,大部分都是一些榮譽職位,這些職位永遠不可能威脅到朝廷的根本制度,而且這些職位也沒有實權(quán)。
當年漢武帝與桑弘羊兩人配合,通過出賣官職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不僅積累的軍餉去攻打北方匈奴,而且還大量的獎勵,霍去病與衛(wèi)青等一些軍隊的凱旋。
所以對于這些強悍的君主來說,販賣國家職位他們都有一個防火墻,既不讓這些民間販賣的官員禍亂朝政,又不會使得中央官制崩盤。
但可惜的是,在清王朝后期的這些統(tǒng)治者,根本沒有掌握到其中的底線,結(jié)果使得官員的販賣現(xiàn)象變成了一種亂象。
二、清朝買官賣官的恥辱
在清王朝時期,特別是在慈禧老佛爺時期,曾經(jīng)不止一次大規(guī)模的販賣官職。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海防捐事件,當年李鴻章組建了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每年所需費的基本開銷為60萬,而想要有所發(fā)展,則需要300萬。
但當時慈禧太后需要修清漪園工程,所以國家無法提供李鴻章的軍事開銷,而且慈禧太后本人也欠缺將近700萬的額度。
因此,在慈禧太后的暗示之下,李鴻章展開了海防捐,并且展開了最為規(guī)模巨大的捐官行動。
在《走向共和》中,專門有一段講的這個現(xiàn)象。李鴻章讓手底下的人,大張旗鼓,甚至還請了財神在巡撫衙門面前叫喜慶,跑過來買官的人更是多的數(shù)不過來。
其實在當時的背景來看,李鴻章還是有一定的把控能力的,他販賣的官職最高為四品道臺。也就是說,一個富人能夠得到的朝廷非正常官職最高的是4品官。
而且,這個道臺是一個模棱兩可的職位,有的時候有實權(quán),有的時候沒有實權(quán),關(guān)鍵看他的上司給不給權(quán)力。
當時四品道臺的要價是1.6萬白銀,這個價格數(shù)量可不小,也的確是,一方面積累的錢財,一方面也設置了門檻。
就當時的購買力來說,三個銅板就可以買一個燒餅,而一個成年男性基本上是三個燒餅一頓飯,一兩白銀可以兌換1200個銅板。
所以說,1.6萬白銀可以說是一筆巨款,中下階層的百姓根本沒有任何可能可以購買這個官職。
因此,真正能夠得到道臺官職的都是那些暴發(fā)戶,他們通過捐錢,然后得到他們想要的權(quán)威。
但就當時的結(jié)果來說,清政府的賣官現(xiàn)象最終超出了約束,甚至形成了一種泛濫的現(xiàn)象。
三、可悲的影響
當時清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大量的商人崛起現(xiàn)象,所以有不少的商人,獲得了一定的資金,并且通過這一渠道開始官商勾結(jié),甚至自己轉(zhuǎn)商為官。雖然一個區(qū)道臺并不是實權(quán),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自己手頭的生意與上面的官員進行勾結(jié)。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如果看過《太極》這部電影就知道,一個道臺可以通過給上司5萬兩白銀就能獲得調(diào)兵的權(quán)利,這樣的權(quán)力帶來的好處到底有多大,根本無人敢想象。
所以從一方面來說,清朝的官制,甚至是軍隊管理體制,都已經(jīng)開始慢慢的腐化,越來越多的人在侵蝕著清朝的官僚體制。
而且更加讓人揪心的是,當時所有人把買官賣官當成了一個做生意的行為。
《走向共和》中就有一段很精彩的場景,那些買官的人花1.6萬白銀當成了一種投資,然后再當上官員以后,瘋狂的盤剝百姓,然后在自己任期滿了以后,撈得10倍的利益退休。
然后這些官員獲得了更多的利益,老百姓卻是被逼上了絕路,他們拍拍屁股走人了,清王朝的危機更深了。
既然導致了這么嚴重的現(xiàn)象,那么清朝政府為何還要這么做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清王朝當時陷入到了一個巨大的恐慌之中,首先就是戰(zhàn)爭賠款嚴重的約束著清王朝的財政收入,基本上每年財政收入都為赤字。
其次是當時國家的主要稅收收入掌握在赫哲的手中,而海關(guān)稅又被抵押給了外國人,因此清政府沒有其他的收入。
再加上清王朝還需要修清漪園工程,另外還需要支持北洋海軍。除此以外,各路王爺大臣都需要巨額的貪污。
因此,這么做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國家沒有收入,另一方面國家開銷又很大,那么沒辦法就只能賣官鬻爵來獲得足夠的收入來維持這個腐朽的體制。
雖然慈禧老佛爺?shù)热艘仓肋@么做的后果,但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飲鴆止渴,只能活一陣算一陣。
結(jié)語
所以說回顧當年的清王朝,我們不能夠只是單純的去譴責它,而應該看到清王朝背后的某些教訓。就賣官鬻爵這個現(xiàn)象來說,在封建王朝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只不過是君主斂財?shù)囊粋€手段。但是清王朝面臨這么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它已經(jīng)失去了一個國家的主權(quán),財政無法自主著才會在自我摧殘之中越走越尷尬。
所以說對于一個真正的國家來說,一時的錯誤或者政治上的失誤都不是什么大問題,關(guān)鍵就是要掌握住國家的平衡和主權(quán)。這也就是為什么后來清王朝多次改革最終失敗的真實原因,沒有主權(quán),無法掌握國家平臺,不管有多好的妙招,也最終只能走向崩潰。
因為國家的命根被掐住了,再好的改革也只是盤剝百姓。國家再怎么危險也不能動搖官僚體制,因為官僚體制崩壞的,那么國家的脊梁就斷了那么百姓與中央的聯(lián)系也就會陷入到惡化之中。當年的清政府真的留給后人太多的教訓,后人應該好好借鑒,千萬不要再踩雷區(qū)。
參考資料:
王樹增《1901》
《一個帝國的背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3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