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鹽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老古人過日子講究兩個字——實在。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享受就很少將就,從《人月圓·山中書事》描寫的“數(shù)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大可窺見一斑,有酒有茶,豈不美哉?
不過這種畫面似乎只是那些寄情山水的文化人心中的藍圖,和大部分描繪農村窮苦的情景出入頗大。
但從其他描寫中細細品讀,似乎也能發(fā)現(xiàn)無論是“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的緊張耕耘,還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的農閑過節(jié),都無不體現(xiàn)著小農階層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將“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子有條不紊地過著。
古人將“鹽”放在了日常七事件的第四位,在鹽鐵官營的封建時代,看似是有意將鹽的地位貶低,但也并非毫無依據(jù)。
在資源匱乏的古代,較前三者最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而言,排名第四的鹽確實談不上一日三餐的必需品,陸游的詩句“肉食固難期,間亦闕鹽酪。賓朋飯芋豆,時節(jié)羹藜藿”就給出了很好的解釋;但如果我們從調味品角度來看,相較于后面醬與醋,鹽的地位確是實至名歸的NO.1!
這也恰好印證了鹽的經營權為何要收歸國有。接下來筆者就詳細分析一番,看看這鹽它到底“何德何能”,能夠在眾多調味品中C位出道。
鹽的功能作用古代對于工業(yè)用鹽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我們暫且拋開不說,將討論的重點放在食用鹽上。
接觸生理學的人普遍都對鹽有所了解,其主要成分為氯化鈉,而鈉離子與氯離子又是人體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參與體內酸堿平衡的調節(ji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關于缺乏食鹽而導致的各種不適,各種醫(yī)學類文獻中均有所記載,到最后甚至都能夠拿鹽來治病了:
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記載:“食鹽宜腳氣,潔齒、堅齒,治一切皮膚諸癥。”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河水》:“(朔方)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日青鹽,又名戎鹽,入藥。”
鹽有防腐殺菌之利,先民多外用治瘡毒。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已經精確到如何用不同形式的鹽去醫(yī)治各種疑難雜癥:
“然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故服補腎藥用鹽湯者,咸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補心藥用炒鹽者,心苦虛以咸補之也;補脾藥用炒鹽者,虛則補其母,脾乃心之子也?!?/p>
食用鹽的功能也就不再局限于飲食之上,而是跳出了調味品的圈,直接晉升成為藥品界的新秀。換做其他調味品,且不說能否享受“平步青云”的快感,有些調味品除了增添食物特殊口感外,并沒有更多的使用價值,至于另外一些有其他價值的,在性價比上也不如食鹽。
所以在功能作用這一方面,鹽是眾多調味品中最具有發(fā)言權的,此處記為第一能。
鹽的開采制作不同于諸多植物型調味品,作為獨特礦物型調味品的鹽,其形成、開采、制作等系列過程極大程度都依賴于大自然,任何的反常的氣候變化都可能讓一場辛苦付之東流,進而直接影響國家狀況。
史學家張其昀在1981年于臺灣出版的《中華五千年史》中稱:“黃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兩者實為一事”,而“炎、黃血戰(zhàn),實為食鹽而起”。戰(zhàn)爭起因和爭奪的目標,就是現(xiàn)在位于山西省運城市的“鹽湖”。鹽的特殊價值在此處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此外古代統(tǒng)治者對待制鹽行業(yè)相當謹慎?!吨芏Y·天官冢宰篇》中就曾記載:周代天官冢宰的下屬中設有“鹽人”,其職責是“掌鹽之政令,以共(供)百事之鹽”。
至于制鹽的過程,史書中也有相關記載,先秦古籍《世本》說:“黃帝時,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其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從中不難看出,古人在制鹽這一塊確實有著足夠豐富的經驗。
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發(fā)展,從北宋柳永的一首《煮鹽歌》中,我們就能窺見一斑: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輸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風干日曝鹽味加,始灌潮波流成鹵。
鹽民們早出晚歸,前往深山老林中砍伐煮鹽的柴禾,然后堆積起來燒成熊熊烈火,經過日夜不休的看守,最終得到潔白的食用鹽。
就從這個如此復雜的制作過程來看,又有哪些調味品可以與之相比?此處記為第二能。
鹽的銷售管制食鹽的特殊價值與繁瑣的制取工藝也就意味著它在銷售過程中將受到特殊的對待。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食鹽貿易以及鹽稅為維護古代中國各王朝的統(tǒng)一提供了強大的財政支持。“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就是說秦國通過對鹽鐵商征稅獲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到了漢朝直接將鹽鐵官營,史載:“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屬少府,陛下不私,以屬大農佐賦。愿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左趾,沒入其器物。
此后的數(shù)千年,鹽的主要經營權始終被官方牢牢把控。不過隨著制鹽技術的不斷進步,鹽的戰(zhàn)略地位也略有下降,之前不再由官方把控,1931年國民政府公布新《鹽法》:“鹽就場征稅,任人民自由買賣,無論何人,不得壟斷?!?/p>
從春秋戰(zhàn)國直到滿清,中國用了2000多年的時間才走完了食鹽財政的歷史過程。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政府掌控了鹽,才有財力來維持一個龐大的中央集權國家。至于鹽的價格,自漢朝起,官府就設立鹽運衙門,鹽場制成的食鹽由鹽鐵轉運使運往各地由授權經銷商銷售,全國統(tǒng)一配送、統(tǒng)一售價,嚴禁加價、囤積。而且每個縣都設數(shù)家鹽商,就是為了防止食鹽壟斷。
其次官鹽都是平價鹽,利潤很低,在唐朝一石食鹽僅售二十文,但薄利多銷的經營手段,還是讓國家有巨大的利潤可圖。
所以,古代鹽的價格是絕對是親民的。此處記為第三能。
為什么經常聽到網(wǎng)上有人說古人窮到會連鹽都吃不起?就好像之前網(wǎng)絡上一個異曲同工的段子:有專家說吃泡面危害身體健康,我都窮到吃泡面了,還在乎健康?
古代窮人連鹽都吃不起了,還想吃其他的?何不食肉糜?
所謂“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這種論調,根本站不住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4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