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里的瓦崗軍師徐懋功歷史上確有其人
,而且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原來徐懋功的本名叫徐世勣
,懋功是他的字。后來因為功勞大,唐高祖李淵賜姓為李,徐世勣就變成了李世勣。再往后,李世民登基,為避皇帝的名諱,李世勣就精煉成了李勣 ,徐懋功和他有什么關(guān)系.png" />
大唐名將李勣
徐懋功在《隋唐演義》里被塑造成了一個“半仙”式的人物,能掐會算
后來,李密被王世充打敗
歸順李唐在李世民賬下效命后
,李勣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他跟從李世民東征西討,出謀劃策,平定竇建德,降伏王世充,打敗劉黑闥,抓獲徐圓朗,剿滅輔公祏,為大唐一統(tǒng)天下立下了大功。大唐統(tǒng)一天下后
,李勣奉命在并州(今山西太原)駐防了十六年,與李靖等名將一起數(shù)次擊敗突厥軍隊,俘獲五萬多人,保障了西部邊境安全。他還率軍攻滅高句麗,朝廷設(shè)安東都護府管轄此地。李世民稱贊李勣的作用“遠遠地勝過筑長城”。有一次李勣得了急病,大夫說胡須燒的灰可以治病,李世民立馬剪下胡須,燒成灰為他和藥,足見恩寵之重。李勣雖然很有謀略
,也立有大功,但他還是非常小心謹慎,不管誰當皇帝,只做“純臣”,絕不選邊站隊、摻和皇家內(nèi)部事務(wù)。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拉攏他一起起事,他以“外臣不參與皇家內(nèi)部事務(wù)”為由拒絕了。在高宗李治廢立皇后問題上,李治多次征求他的意見,他也以“此乃陛下家事”的理由,不作任何表態(tài),請李治自行決定。因為李勣深知參與皇家內(nèi)部事務(wù),或可以得一時之利,但很可能會埋下禍患,一旦圣心有變,自己和家人都將難以承受。唐高宗李治欲廢掉的王皇后
帝王之心也確實難以按常理揣摩
。太宗李世民臨死前,將沒有任何過失的李勣貶為疊州(今屬青海省)都督,并對太子李治囑咐說:李勣很有才干,你對他沒有恩典,他恐怕不會從內(nèi)心臣服你。我現(xiàn)在把他貶官,如果他馬上出行上任,等我死后,你可以讓他當宰相;如果他徘徊觀望,就殺了他!”面對皇帝的試探,精明的李勣沒有任何埋怨,接到命令立馬啟程趕往青海的疊州。正因為李勣精明小心
,他活著的時候沒出什么事,家里也都平安。但他看到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老戰(zhàn)友的子孫家破人亡,也非常擔心自己的后輩。他76歲臨死前把子孫托付給弟弟,讓弟弟嚴格管教,特別交代“如果有操行不好李勣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fēng)
高宗李治死后
我先開宗明義
,李世勣在太宗貞觀朝還是叫李世勣,不叫李勣!不叫李勣!不叫李勣!那是高宗即位后才改的名字。電視劇如果叫李績(更準確應(yīng)該是勣)
,確實犯了一個很常見的歷史錯誤,但不是名字錯了而是時間錯了
這個人的名字一直在變,從徐世勣
接下來就是關(guān)鍵了
為什么我說要從《資治通鑒》找
但是《資治通鑒》就不一樣
高祖武德朝歸順唐朝后
如:(貞觀十五年)十一月
可能有人會說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了
至于為什么李世勣在太宗朝沒有避諱
,這恐怕是李世民對他這個功臣的一種恩典。李世民曾說過這樣的話:隋煬帝勞百姓,筑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直接稱李世勣
,足見李世民特許了他不避諱。而李世民一旦去世,為了表示對先帝的哀悼,或李世勣自請,或高宗李治表示對父親的孝道,自然不能再保留不避先帝名諱的“世”字。所以在高宗朝,他才叫做李勣。徐世績是唐朝初期名將
,早年投身瓦崗軍,后來跟隨李密投靠大唐,一生經(jīng)歷唐高祖徐懋功一般指李勣。
英國貞武公李勣(594-669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4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