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韓國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后的時期。經(jīng)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shù)量大大減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lián)手消滅智氏,并在戰(zhàn)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fā)生,促使戰(zhàn)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并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
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七雄的戰(zhàn)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于是,為了適應戰(zhàn)國時期的特點,戰(zhàn)國七雄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以此增強自己在戰(zhàn)國時期的競爭力。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后,秦國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并因此一統(tǒng)天下。那么,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
一
首先,申不害,原為鄭國京(今河南滎陽東南)人,戰(zhàn)國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滅亡,鄭地納入韓國版圖,韓國的版圖擴展到中原一帶,與楚國接壤。但是,韓國與其他大國相比,無論從疆域面積,還是從國力上講,都不能算是強國(地理位置使韓無擴張空間)。此時,各國的變法運動風起云涌,不變法就有落后和被別人吃掉的危險。在已經(jīng)進行的變法中,魏國的李悝變法是比較成功的一個榜樣。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韓昭侯也想用一個法家人物主持變法。他選中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申不害。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變法。與此相對應的是,商鞅自衛(wèi)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因此,從變法開始的時間上,申不害變法和商鞅變法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進行的。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天壤之別,也即秦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強大的諸侯國,而韓國則是最弱的諸侯國。
二
對此,在筆者看來,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韓國的地理位置相對較差,這促使申不害變法能夠帶來的幫助是極為有限的。對于韓國來說,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fā)展的空間,疆域面積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所以在公元前230年,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因為周邊都是比較強大的諸侯國,這意味著韓國不僅難以擴張自己的疆域,反而要擔心周邊大國蠶食自己的疆域。所以,韓國能夠在戰(zhàn)國時期堅持到公元前230年才滅亡,已經(jīng)是不錯的成績了。
相對于韓國,秦國的地理位置則比較優(yōu)越。面對山東六國,秦國坐擁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并且,秦國的核心區(qū)域位于今甘肅、陜西等地,這在整體海拔上要高于中原之地,也即秦國進攻中原比較容易,而中原之地的諸侯國想要進攻秦國,則比較困難。當然,相對于韓國,秦國的擴張空間也是比較廣闊的。對于秦國來說,可以向北進攻匈奴等游牧民族,向西進攻義渠國等戎狄,也能夠向南吞并巴國、蜀國。
三
在商鞅變法后,秦惠文王這位君主就發(fā)起了秦滅巴蜀之地。此戰(zhàn),秦國成功吞并了巴國、蜀國等諸侯國,也即將今四川、重慶等地都納入到秦國的疆域了。在此基礎上,秦國的疆域面積,甚至能夠和楚國一較高下了。但是,對于韓國來說,因為地處中原之地,只能勉強消滅了鄭國,接下來就沒有合適的進攻方向了。所以,不同的地理位置,成為秦國和韓國實力差距懸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對于申不害變法本身來說,就是一場不夠徹底的變法,這注定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韓國。就申不害變法的核心內容來說,無疑是幫助韓國君主掌握如何任用、監(jiān)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誠然,這可以幫助韓國選賢任能,提高韓國上下的運轉效率。但是,這一變法顯然太過依賴于韓國君主本身了,也即如果韓國君主是一位平庸甚至昏庸的君主,那么申不害變法很可能無法起到什么作用了。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申不害變法過分強調“術”,沒有相應制約,那么臣下也可以運用權術來應付君主。所以,申不害教韓昭侯用術的結果,使相當一部分大臣也變得老奸巨猾起來?;诖?,在申不害變法之后,韓國也沒有誕生什么一流的人才,也即依然平平無奇。
四
最后,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十幾年,國家太平,兵力強盛。而且,韓國還在擴張上取得不小成績。公元前353年,攻東周,取陵觀、刑丘(今河南溫縣東北)、高都(今河南洛陽南)、利(不詳),公元前346年,韓國又與魏國聯(lián)合出兵,攻取了楚國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不過,在戰(zhàn)國時期,其他諸侯國變法所取得的成就實在太大了,這讓申不害變法自然是相形見絀了。
比如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后,打造了一支精銳之師,不僅消滅了有著戰(zhàn)國第八大強國之稱的中山國,還擊敗了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勢力,這奠定了趙國在戰(zhàn)國中后期的地位,而就商鞅變法來說,軍功授爵的推行,直接提升了秦軍將士的戰(zhàn)斗積極性,促使秦國將士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成為山東六國都非常畏懼的虎狼之師。綜上,在筆者看來,這就好比其他諸侯國在變法之后,都前進了一大步,甚至好幾步,但是韓國在申不害變法之后,僅僅向前邁出了一小步,這自然無法改變韓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的排名中。此外,再加上韓國本來就是戰(zhàn)國七雄中疆域最小的諸侯國,也即本來底子就薄弱,提升的成績還比較有限,這促使其一直是當時最弱小的諸侯國了。對此,你怎么看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4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