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荀彧的故事。
荀彧,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祖上忠于漢室。其一生主要成就是為曹操策劃軍事戰(zhàn)略方針,也因此獲得"兩面派"的稱號。所謂兩面人,就是指荀彧背叛了漢室,反而效忠起曹操這樣的"奸臣",并且人前人后兩副面孔,其行事作風堪稱偽君子,這樣的人就是兩面派,那么荀彧到底是不是兩面人呢?
身不由己的"兩面派"
其實,歷史上的荀彧雖然確實有"兩面派"的稱號,但事實卻并非盡如傳言一般。古代參政人員,往往面臨著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混亂的時代背景,在這些因素的雙重影響之下,荀彧的選擇往往不能代表他個人,甚至還會陷入諸多身不由己的境況中去。
但凡史書中記載荀彧是偽君子、兩面人的,其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往往是根據(jù)歷史事件最終的結(jié)果而下定論的。荀彧雖因光復漢室而追隨的曹操,但從歷史長河中看,確實也起到了推波助瀾、養(yǎng)虎為患的作用,這也是歷史上對荀彧評價褒貶不一的緣由。
諸多著作中對荀彧截然相反的評價,實在值得駐足思索一番。
在毛宗崗編訂的《三國演義》中提到,荀彧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原本可與忠臣張良并駕齊驅(qū)的,只可惜半路追隨曹操而去,成為漢朝的滅亡的風中動力,這種人不配稱之為忠臣,死后也無顏面對漢朝君王。
而在更早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對荀彧的評價又有著不同的見解,這本書中對荀彧的態(tài)度是正面的、惋惜的。首先荀彧的任何一個決策,幾乎都是當時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可以說是兩條絕路中,挑選一個后果比較輕的,要怪就怪曹孟德臨時改變了策略,原本光復漢室的決心變得野心蓬勃,最終導致荀彧滿腔忠心懷恨而亡,天下之人無不為其惋惜。
其實,據(jù)更多的典籍記載,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并不是出謀劃策的荀彧,而是謀權(quán)篡位的曹操!不信,來看一下荀彧是如何死去的。
從荀彧死因辨其"挺曹"還是"挺漢"
相傳歷史上荀彧一共有四種死法。
第一種死法,憂病而死?!度龂尽酚涊d:"荀彧疾留壽春,以憂薨。"簡簡單單的三個字便把荀彧的死帶過,曾被裴松之吐槽,認為陳壽有失偏頗。有人對荀彧的"以憂薨"加以贅述:曹操東征孫權(quán),舟車勞頓,再加上荀彧年事已高,老想著自己幫曹累漢的事情,于是在路上便郁郁而終了。
第二種死法,絕望自殺而亡。說是荀彧有疾在身,于是在去東征孫權(quán)的路上,留在了壽春,在此期間想到曾經(jīng)與曹操一起光復漢室的決心,和后來和曹操走向?qū)α⒚?,就不停的憂心曹操不會放過自己,與其讓曹操有機會虐殺,不如自己飲毒自盡。
第三種死法,也是大家多為認可的死法,曹操送空食盒逼死荀彧。
第四種死法,曹操用投名狀逼殺荀彧?!东I帝春秋》記載,曹操讓荀彧拿投名狀去殺伏皇后,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忠心,荀彧沒有這么做,因此自殺而亡。
四種死法記錄在不同的典籍之上,相同之處皆是曹操連累、逼迫致死的,并且可以從中看出荀彧的正直和剛正不阿、寧死不屈、死守漢室等品質(zhì)和言行,因此說他是壞事做絕的偽君子實在草率而有失偏頗,下面舉一些史書中對荀彧的評價進行分析。
《三國志》判荀彧罪名:曹魏之謀主
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曾在的《三國志》中為荀彧列傳。
荀彧作為漢末的朝中重臣,自然是有些過人的本領(lǐng),諸多著作都肯定了荀彧的"王佐之風。"陳壽的《三國志》也不例外。然而陳壽想強調(diào)的重點卻并非是荀彧的才干,而是對其才干之下的眼光有所懷疑。此話怎講?陳壽認為,既然荀彧都這么厲害了,又怎么會看不出曹操的狼子野心呢?一定是故意而為之,稱一聲魏臣不為過吧。
在當時的市井傳言中,荀彧也大多被批評是魏臣,但這多半是未知全貌的世俗偏見,人們往往只看結(jié)果,而沒有設身處地的為荀彧著想。
當時政權(quán)分崩離析,董卓禍亂朝綱,在朝中幾乎一手遮天,群臣非但沒有穩(wěn)固政權(quán),反而從中撈取好處,漢室早就名存實亡了,滿目瘡痍最后交給誰來解決?
只有荀彧挺身而出,不畏強權(quán)勢力,鋌而走險,先后輔佐各大勢力,企圖為漢王朝力挽狂瀾,然而效果微乎其微,實在沒有辦法后,荀彧選擇住追隨有實力、同樣具有光復漢室理想的曹操。東漢因此得以延續(xù)近20年,只是后來曹操違背了初衷,荀彧無力對抗,這才導致了最終的結(jié)果,這難道能把荀彧放在忠臣的對立面?
《后漢書》:荀彧乃漢之忠臣
在《后漢書》中,范曄極力為荀彧正名,忠臣不該獲得如此下場。
荀彧不畏強權(quán)、一心只為匡扶漢室,范曄在《后漢書》中補充了《三國志》中不曾記載的內(nèi)容,那便是荀彧投靠袁紹、曹操的初衷都是為了匡扶漢室,而荀彧死后,漢帝也十分認可荀彧的忠心,這便強有力的證明了,荀彧幫助曹操僅僅是為了制衡權(quán)勢。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觀念里,凡事講究名正言順,有的時候名不正言不順,即使好心卻辦了壞事,人們只會用道德綁架你,荀彧就是一個典型被道德綁架的人。跟曹操此等奸雄打交道,本身就是把雙刃劍,一不小心就將萬劫不復,但當時荀彧別無選擇,或者說當他知道曹操的狼子野心時,為時已晚,最終落得個不甚美好的名聲。
但荀彧這種堅韌強勢的臣子,對那些狼子野心的人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使他們不至于做事毫無顧忌,幫助漢室延續(xù)了20余年,但最終還是國運不可逆轉(zhuǎn),最終殺身成仁了。
荀彧不輔佐劉備轉(zhuǎn)而追隨曹操的原因
有人說同樣是光復漢室,為何荀彧選擇了追隨風評較差的曹操,而沒有選擇輔佐"仁德"的劉備呢?
荀彧不輔佐劉備的原因有二,其一:雖然當時劉備仁義知名滿天下,但居無定所,手底下無一塊穩(wěn)定的城池,并且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支撐,相較于曹操、袁紹、甚至東吳,那都是沒有招架之力的,徒有一副空架子。
其二:劉備本身是漢室宗親,萬一他之后想將王室據(jù)為己有怎么辦,這與輔佐曹操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曹操實打?qū)嵉氖浅兄爻?。并且要在一開始便下定了光復漢室的決心,荀彧與曹操志趣相投,互相視為知己,兩人合作撐起整個漢室,這是荀彧的愿望。
只是沒想到,當曹操權(quán)傾朝野之際,竟然想自封魏王,這與他們當時的初衷相違背,荀彧自然是反對的,曹操因此給荀彧送去了空食盒,意思是,此處無漢祿可食,荀彧最終服毒自盡了。
以上是能夠表達荀彧忠心于漢室的內(nèi)容,此外曹操在《己亥令》中也提到過和荀彧志向相投的話:欲討賊以立功。只不過在后來的權(quán)勢中迷失了自我,忘記了初衷,這與初心還在的荀彧有所沖突,最終導致荀彧以身殉國、舍身取義了。
因而,并非荀彧是前后不一的偽君子,好話說盡壞事做絕,而是曹操半路違背初心,與忠心于漢室的荀彧分道揚鑣了!至于邀名于后世,那更是無稽之談。
有如此命題,必是基于“荀彧從最初就認識到曹操是竊國篡漢之賊”的觀點上。否則,在擺脫此觀點下,荀彧忠漢和荀彧助曹并不矛盾。
人生在世,隨著環(huán)境變化,世界觀和目標信念都會產(chǎn)生變化。正如曹操起義當初,也并非想著要位極人臣或權(quán)傾天下。既然這樣,我們后人又何必強求荀彧能有穿越時空的眼光,去看清30年后的曹操呢?
曹操稱王有著種種目的,既是個人權(quán)欲膨脹,又是日后政治需求。話雖如此,這并非意味著荀彧擇主眼光與自己的扶漢信念矛盾。在荀彧看來,曹操有著非一般的人主魅力、能力、性格、實力,對荀彧又言聽計從,相當尊重,這一切都使得荀彧堅信曹操能安定天下中興漢室,光復大漢神器。而事實上,在荀彧與曹操共事的日子里,漢帝有立足之地,百姓有安定生活,橫掃諸侯和軍閥,使得動蕩的漢土再次趨于王化走向統(tǒng)一。這些都證明,荀彧選擇了正確的人主,去實現(xiàn)自己扶漢安民的理想。
轉(zhuǎn)自三國友盟網(wǎng)友 。
對于荀彧而言,投靠曹操確實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當初十八路諸侯討董之時可是矯詔,相當于已經(jīng)承認了漢獻帝劉協(xié)的正統(tǒng)地位,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如果不認獻帝那就是自己打自己臉,可當時勢力最為雄厚的袁紹卻想著讓劉虞為帝,這種在戰(zhàn)略和政治上的短視也讓荀彧萌生退意,可在當時,想要掃平群雄,除了二袁,也就曹操比較靠譜了。
此時的曹操確實是一個熱血的中二青年,這時他的理想就是匡扶漢室,討董聯(lián)盟成立之初,最有希望平定天下的就是袁氏兩兄弟,但是這兩人在討董過程中非常保守,反觀曹操身先士卒,留下“豎子不足與謀”這一句話,就率領(lǐng)自己的小部隊追擊董卓去了,追擊途中還差點丟了性命。
曹操和荀彧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他們是能一起奮斗的(在早期)。雖然曹操本身有一點瑕疵,不是根正苗紅的士家階級,但是荀彧看重的是曹操的雄才大略。(荀彧前期在中央政府上班,之后又去袁紹那里上班)個人覺得荀彧在中央、士家大族中轉(zhuǎn)了一圈發(fā)現(xiàn)都無法實施自己的才能,最終才選擇了曹操。
曹操對于荀彧是非??粗氐?,“吾子房也”,曹操迎奉漢獻帝之后,荀彧的職位可是尚書令,尚書令在東漢基本相當于宰相,曹操基本就把東漢朝廷的掌管權(quán)給了荀彧,之后的曹操除呂布滅袁紹基本平定了東漢北方,面對稱帝的袁術(shù)率先攻打,這可是大大的忠臣行為,曹操平定了北方給予人民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還震懾了烏桓等少數(shù)民族,放在當時也算揚漢朝國威的大事,如此忠臣良將,荀彧為何不投靠呢?
曹操和荀彧原本就是一對平肩作戰(zhàn)的好戰(zhàn)友,但是卻因為現(xiàn)實最終分道揚鑣,輔助曹操放在當時確實是最佳選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4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