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傳位于哪位皇子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guān)系,小編告訴你。
歷史上李世民傳位于李治?!顿Y治通鑒》記載,李世民的原話是這樣的:“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jīng)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后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p>
這段話至少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李治不爭皇位,品德比李承乾、李泰好。二是李治會保護兄弟們的生命安全,而且也有能力保護。這顯然是在表揚李治,認為他不只是是品德最好,而且能力也不差。傳位給李治,并非無奈之舉,而是最佳選擇。李治比李泰和李承乾品德好在哪里呢?
第一,李治不爭奪皇位,沒有私心雜念。李承乾爭奪過皇位,而且李承乾爭位還是在當太子的時候,而且李承乾還是想發(fā)動政變把李世民趕下臺。
李泰也爭位。他仗著受李世民的寵愛,在李承乾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拉攏朝臣,形成自己的勢力,對李承乾構(gòu)成威脅。在李承乾被廢黜太子之位后,他除了讓自己集團的朝臣幫自己說好話外,還極力討李世民的歡心。對李世民說,如果他得到皇位,將來一定會殺掉自己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李泰這樣說,既是表明自己對兄弟很和善,又避免李世民把皇位直接傳給李治??梢哉f,李泰的機心十分深重。
第二,李治對父母很孝道。李承乾想把李世民趕下臺,自然是不孝至極。李泰對李世民陽奉陰違,自然也是不孝的表現(xiàn)。而李治做了很多孝道的事,比如李世民出征時,他就擔心得哭。比如李世民生了大毒瘡,李治親口去吸膿血。比如他母親長孫皇后去世后,他哭得控制不住。在忠孝立國的古代社會,這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李治對兄弟們很友善。與之相反的是,李承乾和李泰互相之間冷酷無情。在很早的時候,李世民就問過李治這個問題,李治就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李世民最后高興地表揚他說:“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睘槌甲樱褪钦f他能處理好兄弟關(guān)系。
第四,李治沒有惡習。李承乾養(yǎng)小白臉,李泰培養(yǎng)自己勢力,都是惡習,李治沒有。
如果要問李世民為什么要傳位給李治,那么首先就來看一下李治的競爭對手有哪些。在李世民眾多的兒子中,李世民還有一個能干的兒子李恪。李恪是李世民十幾個兒子中最杰出的,而且李恪也是那個時代最像李世民的皇子,他就是李治最大的競爭對手,因為當時其他的皇子要么就是一點也不受寵,要么就是身體有殘疾。
而李世民不傳位給他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李恪也有隋朝一半的血統(tǒng)因為他母親是隋朝的血統(tǒng)。盡管李淵和煬帝是近親,李世民和楊妃可以說是親戚。但畢竟楊妃是過去的血脈,李世民自然不敢輕易將皇位傳給李恪,只是因為他擔心唐朝江山的未來主人會從李恪變成楊恪。
有人說李世民很早就愛上了楊妃。還有人說楊妃是作為囚犯被帶到李世民的。從朝代更迭來看,李世民是楊妃的敵人。正是由于李淵發(fā)動兵變,隋朝被摧毀!為了穩(wěn)定李唐,朝廷的大臣們自然更不愿意讓李世民把皇位傳給李恪。即便李世民也想支持李恪成為太子,也是無功。
況且李治的舅舅是長孫無忌,即使李世民不看其他官員的臉,他也必須看長孫無忌的臉。有了這一得力助手,李治自然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下一任皇帝。而初唐時期最大的一樁政治冤案。便是長孫無忌誣告李恪謀反,致其遇害,這便是李恪的結(jié)局了。
唐高宗李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駕崩于終南山的翠微宮。二十七日,以禮部尚書、兼太子少師、黎陽縣公于志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書左丞張行成為兼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戶部尚書高季輔為兼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太子左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兼禮部尚書。二十八日,李治回京。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擴展資料:
顯慶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經(jīng)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乘機插手政治,開始參與國家大事。武則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滿足,她還想進一步掌握政權(quán)。于是,她一方面排除異己,掃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礙;一方面又組織力量,培植私人勢力,為自己進一步掌權(quán)做準備。
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訴辯解,事情遂作罷,但是協(xié)助李治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族誅。這件事情過后,李治再也無由壓制武后。
顯慶末年,李治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于操持政務,武后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氏并稱二圣。武則天為了取得政權(quán),還想盡一切辦法表現(xiàn)自己的政治才能。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詔尊皇帝為天皇,皇后為天后。
當時天后雖是掌握實權(quán),但仍居于后臺地位。她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勸農(nóng)桑,薄賦徭;給復三輔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費力役;廣言路;杜讒口;王公以降皆習《老子》;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高宗曾下詔實行。至于實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這方面的資料,尚難作出確切的說明。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武則天懂得文史,才能出眾,政權(quán)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zhuǎn)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5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