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朝滅亡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歷史上有一件事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很疑惑,周朝、漢朝、晉朝、宋朝,因為中途滅亡了被重建,因此,歷史上對這些朝代都分開稱呼。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
但是,唐朝實際上中途也被滅亡過,而且還不止一次。武則天曾滅掉唐朝建立“周”,后來安祿山又攻破長安建立“燕”(差不多也相當于被滅),可是,為什么連續(xù)兩次被滅的唐朝,卻并沒有被分開稱呼,還叫做唐朝呢?
(武則天劇照 )
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唐朝的都城一直在長安。
周朝、漢朝、晉朝、宋朝在遭遇變故后,都遷都了。周朝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漢朝都城從長安遷到了洛陽,晉朝都城從洛陽遷到了建康,宋朝都城從東京遷到了臨安。
不過,唐朝的都城卻一直沒有搬遷,一直在長安。
當初武則天建立武周后,就把都城從長安搬到了洛陽(據說她是害怕王皇后和蕭淑妃死前說過的咒語),并且把洛陽升格為“神都”。但是,當唐中宗繼位以后,又把都城搬回到長安。也就是說,這一次變故,唐朝的都城并沒有改變。
后來,安祿山稱帝,建立大燕。安祿山確定的都城是洛陽。不過,當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帶領唐朝軍隊平定“安史之亂”后,雖然長安遭受了“安史之亂”的嚴重破壞,但是,唐肅宗依然確立長安為都城。
都城對一個朝代很重要,正是因為都城發(fā)生了改變,朝代的稱呼才發(fā)生了改變。比如,長安在西邊,所以前面的漢朝叫西漢。洛陽在東邊,后面的漢朝叫東漢(這是現在史學上的稱呼,以前的稱呼則是“前漢”“后漢”)。
當然了,也并不能說都城遷移了,朝代就會變。歷史上有盤庚、拓跋宏、朱棣、順治等都遷過都,但是因為這些遷都并沒有影響任何皇權變化,甚至皇帝還是那個皇帝,因此,并沒有因此就把一個朝代分開成兩個朝代。
(安史之亂)
二、唐朝的國土沒什么改變。
周朝、漢朝、晉朝、宋朝,前后兩個朝代,其國土面積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周朝在經過動亂和犬戎入侵后,失去了大片國土。周王室的王畿之地,更是變得非常少。晉朝在“五胡亂華”后,東晉也只是擁有南邊的少量土地。宋朝北方的大片土地,也已經被金國給占領了,只能偏安南方。
而唐朝雖然經歷了武周的改朝換代,以及“安史之亂”。不過,當唐朝恢復以后,國土面積卻并沒有什么改變,基本上還是原先的那些。因此,這也讓唐朝前后實質上改變不大。
(李顯劇照)
三、唐朝的權力格局變化不大。
唐朝雖然經過了兩次大的變故,但是國家的權力格局卻幾乎沒有改變。唐中宗李顯早就被立為太子,雖然被廢過一次,但武則天當政的晚年,又把他再一次立為太子。雖說他后來的皇位,是靠自己奪取的。不過,就算他不奪取,等到武則天去世以后,他依然會當皇帝。也就是說,唐朝在那會兒除了改一個名外,其它幾乎都沒有改變。
至于“安史之亂”,嚴格地說,還不算唐朝被滅國,安祿山、史思明等人當時只是控制了唐朝的一部分,他們建立的政權,只能叫割據政權。唐朝的權力格局,依然是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繼承了皇位,而且唐肅宗早就被唐玄宗立為太子,他也只不過像唐中宗那樣,提早繼位而已。
除了皇帝外,朝中大臣,以及朝廷的權力結構體系,唐朝也幾乎沒有什么改變,沒有什么大的震蕩。
周朝、漢朝、晉朝、宋朝情況要復雜得多。漢朝和晉朝,后面那個朝代的皇帝,與前面那個朝代的皇帝關系,就不是很緊密。劉秀和司馬睿,都只能算宗室成員,并不是原來朝代皇帝的嫡系。周朝和宋朝,后面朝代的皇帝,雖然是前面皇帝的嫡系(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兒子,宋高宗是宋徽宗的兒子、宋欽宗的弟弟),但是,他們都不是上一個皇帝確立的,是自立為帝的。所以,缺乏明確的繼承關系。
因為有以上三方面的綜合考慮,因此,周朝、漢朝、晉朝、宋朝都被分為前后兩個朝代,而唐朝卻沒有。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因為古中國是國名,而中國古代是指一段時期。
1、古巴比倫王國
古代兩河流域國家。由阿摩利人建立,公元前16世紀初為赫梯人所滅。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大奴隸制經濟形式瓦解,青銅工具普遍使用,生產有較大發(fā)展。
在此基礎上,各城邦均制定法典;神廟地位下降;兩河流域普遍閃米特化,蘇美爾人已融合于閃米特人。
歷史概況:公元前21世紀下半葉,埃蘭人滅烏爾第三王朝前,來自馬瑞的阿卡德將軍伊什比埃拉,被派往伊辛(Isin)購買谷物,他就在那里建都并宣布獨立。
公元前2003年,埃蘭攻占烏爾城,烏爾第三王朝滅亡。烏爾城被毀,國王伊比蘇恩被綁縛埃蘭安善城。公元前1996年伊什比埃拉趕走了埃蘭人占領了烏爾城,建立伊辛第一王朝掌握了南美索不達米亞的霸權。
隨后阿摩利人的拉爾沙從伊辛獨立出去,伊辛和拉爾沙對峙多年 。公元前19世紀初 ,阿摩利人的阿姆納努姆部落在巴比倫 擺脫伊新的控制, 其首領蘇木阿布( 前1894~前1881在位 )建立巴比倫王國,又稱古巴比倫第一王朝。
由于其位于兩河流域商路的樞紐地區(qū),境內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政治和經濟力量不斷增強。
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在位時期,先后征服伊辛、烏魯克、拉爾沙等國,并占據亞述南部,建立起從波斯灣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權制奴隸制帝國,自稱世界四方之王。
但漢穆拉比的統(tǒng)治并不鞏固,其繼承者薩姆蘇伊盧納在位時,先后遭埃蘭和加喜特的侵襲,內部也發(fā)生反債務奴役斗爭,導致了巴比倫第一王朝的衰微。公元前1595年,赫梯統(tǒng)治者穆爾西里斯一世最后將其滅亡。
2、古埃及
古埃及(阿拉伯文:? ),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于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qū)。
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開始于5100年前(前3100年)左右時美尼斯統(tǒng)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于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
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前3150年,從那爾邁國王統(tǒng)一了上下埃及開始共經歷了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后期埃及時期7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tǒng)治。
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qū)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古埃及有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統(tǒng),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tǒng),其統(tǒng)治者稱為法老,因此又稱為法老時代或法老埃及。
古埃及國土緊密分布在尼羅河周圍的狹長地帶,古埃及人通過治理和控制尼羅河一年一次的泛濫獲得了農業(yè)生產的巨大成功。
在3000多年的古埃及文明時期,他們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神廟、方尖碑,創(chuàng)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醫(yī)學體系。
古埃及文明對后世的古希臘、古羅馬、猶太等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對古埃及的研究在學術界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稱為“埃及學”。
3、古印度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歷史包袱較沉重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
4、中國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并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tǒng)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后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tǒng)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qū)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jié)h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后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擴展資料:
各國文明成就:
一、古巴比倫
1、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兩河城邦文明(6500年前~6000年前)。
2、世界最早的文字——蘇美爾人楔形文字(5200年前)。
3、世界最早的城市——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8000年~1萬年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8000年~1萬年前)。
4、世界最早的冶煉實踐——兩河流域城邦金銀礦石冶煉實驗(7000年前)。
5、世界最早的青銅冶煉技術——兩河流域城邦青銅冶煉術(6000年前)。
6、世界最早的鐵器文明——赫梯文明(3500年前)。
7、世界最早的歷法——蘇美爾人太陰(月)歷(具體時間不詳,早于埃及太陽歷;有說法認為其有5000年歷史)。
8、世界最早的系統(tǒng)宗教——猶太教(4000年前,與印度教并列)。
二、古埃及
1、世界最早的統(tǒng)一王朝/帝國——美尼斯統(tǒng)一上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5100年前)。
2、世界最早的數學——古埃及數學(5200年前)。
3、世界最早的幾何——古埃及幾何(5000年前)。
4、世界最早的專用書寫工具——蘆葦筆、莎草紙(5000年前)
三、古印度
1、印度數字。
2、世界最早的三角函數——出自《太陽悉檀多》(公元1世紀成品)。
3、世界最早的日心說——出自《阿利耶毗陀論》(公元499年成品)。
4、世界最早的系統(tǒng)宗教——印度教(4000年前,與猶太教并列)。
四、中國
1、世界最早的銅冶煉技術——陜西西安姜寨遺址冶煉黃銅(6700年前;4675±135B.C.)。
2、世界最早的農業(yè)——江西萬年縣萬年仙人洞遺址馴化水稻、栽培稻植硅石(1.2萬年前)。
3、世界最早的造船技術——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獨木舟(8000年前)。
4、世界最早的釀酒技術——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果酒沉淀物(9000年前)。
5、世界最早的樂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骨笛(9000~8600年前)。
7、世界最早的軍事學著作——孫武《孫子兵法》(2500年前)。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有著?盛世?之稱的朝代唐朝,其所呈現出的魅力可見一斑。這個作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鼎盛的時期,無論是從國家財力還是軍事力量來說都到達頂峰的朝代,為何自此之后再無朝代可媲美它呢?從根本上來說是君主的權利再也無法下透至于社會底層,士族與庶族的利益斗爭愈加激烈。
1、君主權力的衰退
唐朝的鼎盛時期是在盛唐與中唐前期,后走向衰落的節(jié)點是?安史之亂?,公元757年,安祿山合謀史思明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矛頭直接指向楊國忠,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開始了,這場朝廷內部的爭斗將各階層的矛盾數度放大,讓唐朝政治系統(tǒng)整個出現癱瘓。后再無盛世局面的出現,也是因為這之后藩鎮(zhèn)割據勢力將君主的權利削弱,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利步步縮小,最終導致了社會的分裂,盛世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2、階層失去制約
在后來的歷朝歷代中,士族與庶族的斗爭都是異常激烈的。二者就像文武二將般互不相容,士族多為士大夫,是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他們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庶族這些文官,二者多在言論上有紛爭,兩族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而戰(zhàn),犧牲的多是百姓的利益。而自唐朝后的宋朝開始,庶族就在皇權拍系上以絕對優(yōu)勢壓倒了士族,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戶籍的劃分,庶族與地主富民勾結起來將利益最大化。而士大夫則是想盡一切辦法將資源控制在自己手上,站在庶族的對立面,時刻維系自己的權利。在此局面下百姓無疑是最慘的人,他們的勞動所得均被交以充公,長久下來便節(jié)節(jié)衰落。
唐朝之后再無盛世,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家的權力決策者的治理水平,政權之間的動蕩會給這個朝代帶來顛覆性的改變,或許盛唐也只會是個美夢難以觸及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6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