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諸葛亮真正欣賞的大將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劉備已經四十六歲了。劉備請一位從未出山,而且比自己整整小二十歲的“毛頭小子”,可見為了恢復漢室,真是下功夫了。然而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昔日“寢者同床,恩若兄弟”的關羽、張飛內心不平衡。
劉備也看出來兩位兄弟內心的不滿,劉備當時說了一句:“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兩位兄弟聽大哥這樣說了,算了吧!但是關羽、張飛、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之前,三個人之間還是有矛盾的,諸葛亮并不欣賞關羽和張飛。
關羽性格剛直,高傲自矜,尤其對士大夫和權貴階層都高傲。張飛對士大夫階層很尊重,但是對下層官兵卻很暴戾,經常鞭打士卒,就沖著二人的性格特點,諸葛亮也不欣賞二人,諸葛亮真正欣賞的是這4人。
陳壽評價陳到四個字:“以忠勇稱”,衣帶詔事件敗露以后,劉備為了逃命投奔了袁紹,劉備在擔任豫州刺史和豫州牧期間,陳到投奔了劉備。陳到的名次僅次于趙云,《三國志》記載:名位常亞趙云,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將軍,封亭侯。
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把大軍想移到漢中,于是讓李嚴駐守江州,讓陳到鎮(zhèn)守永安,諸葛亮讓陳到駐守永安,目的讓東吳的人馬進不了永安城,可見諸葛亮對陳到非常的欣賞,最后陳到逝世于永安都督任上。
向寵原本是牙門將,章武二年(223年),陸遜派小部隊攻擊劉備軍隊,后來又派大部隊進行火攻劉備大營,劉備的軍隊慘敗。只有向寵領的部隊完好無損,劉備當時就稱贊向寵。劉禪即位以后,主要負責宮廷宿衛(wèi)軍。
諸葛亮非常欣賞向寵,《三國志·向朗傳》:諸葛亮當北行,表與后主曰:“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遷中領軍。
王平原本是屬于曹操那邊的,后來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王平投降了劉備。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王平與馬謖一塊守街亭,王平是馬謖的先鋒,馬謖舍水上山安營扎寨,王平多次勸馬謖,馬謖不聽,結果被張郃切斷水源,馬謖的軍隊大敗,只有王平帶著軍隊回來了。
從此以后諸葛亮對王平就非常的欣賞,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圍祁山,讓王平駐守南圍,司馬懿進行反擊,讓張郃進攻王平,王平堅守不動,張郃不能勝。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楊儀不合,軍中大亂,王平進攻魏延,魏延帶兵來戰(zhàn),卻被王平打敗,后來魏延被馬岱所斬。
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去世以后,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手握軍權,繼續(xù)北伐事業(yè),大戰(zhàn)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
諸葛亮一生最欣賞的大將:陳到、向寵、王平、姜維,這四個人無論武功與智慧,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這四個人比關羽、張飛好管理,指哪里打哪里,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力。即便是魏延,也會害怕諸葛亮欣賞的四大將。
劉備的五虎上將,諸葛亮應該最欣賞趙云。所謂志同道合,用它來形容諸葛亮和趙云,非常貼切。為什么這么說呢?和其他幾個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出道理由
首先,我們按照時間順序重新回顧下五虎上將的出道史,看看哪位與諸葛亮的出道理由相似。
劉備年輕時,得到幾個有錢人的贊助,準備干點事業(yè),于是就張榜招募人才,關羽和張飛就在那時追隨了劉備。當時關羽流亡在外,張飛工作不詳,一身武藝的他們,追隨劉備的初衷是為了建功立業(yè)。
之后,劉備在公孫瓚那里邂逅趙云,兩人很是投緣。趙云兄弟去世后,曾回老家數年是為了盡孝。后來,劉備徐州兵敗,投奔到袁紹那兒。趙云得知后,不顧此時的劉備兩手空空,仍舊堅持追隨劉備。當時,劉備為了衣帶詔事件,已經與曹操反目成仇。因此,趙云此時追隨劉備,不但是看中了劉備的仁義,更是為了光復漢室。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是為了報答其知遇之恩,所做隆中對戰(zhàn)略是為了光復漢室。
劉備后來得到猛將黃忠和馬超。不過,他們當時也別無選擇,追隨劉備算是順勢而為吧。
因此,單從出道理由來看,趙云和諸葛亮最為相似。其實,憑他們的本事,想在亂世之中找個好老板輕而易舉,他們?yōu)楹芜x擇劉備?除了欣賞劉備的仁義,他們與劉備志同道合,都愿為光復漢室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忠心耿耿
諸葛亮發(fā)動五次北伐,被后人認為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不過,諸葛亮難道真的不懂北伐的成功幾率微乎其微嗎?他當然清楚。那他為何還要如此執(zhí)著呢?就因為一個忠字。
隆中對計劃奪取荊州和益州后,再圖謀關中和中原。然而,呂蒙臨死前,不忘整死關羽,關羽腹背受敵,荊州因此丟失。劉備后又發(fā)動舉國之力,與東吳血拼,又把蜀漢的那點軍隊也整沒了。
劉備從此一蹶不振,來日無多,從想起大業(yè)未成。他明知道蜀國已經是一窮二白,卻仍要求諸葛亮收復中原。諸葛亮為了劉備的這份臨終囑托,從此殫精竭慮,從屯田到改進運輸工具,再到發(fā)明諸葛連弩,直到累死在前線五丈原,他不敢輕言放棄,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趙云呢,在劉備沒有任何指示的情況下,為了解救少主劉禪,自愿返回長坂坡戰(zhàn)場,從死人堆里救出劉禪母子。后又在古稀之年,參加北伐,為了配合諸葛亮主力奪取隴右地區(qū),主動從褒斜道出兵,以吸引曹魏的主力。趙云雖然只是雜牌將軍,但他從未嫉妒,對劉備父子始終如一。
諸葛亮和趙云最難能可貴的是,老板在與不在,干活都一樣賣力,如此忠心非尋常人能及。
廉潔
當初,劉備為了收買人心,曾對下屬承諾,只要拿下益州,財物任取,他絕不干預。財物分光后,將士們并不滿足,又提出要瓜分房產、田地。劉備心里苦啊,益州是打下來了,還要繼續(xù)創(chuàng)業(yè)呢,不過誰讓他當初畫大餅了呢?
這時,趙云挺身而出,他說:“匈奴不滅何以為家?霍去病立了那么大的功勞都不敢接受漢武帝的賞賜,我們這點小功勞何作掛齒?應將它們還給百姓,以安撫人心。”趙云一席話,說得眾將都不好意思再提要這要那,也就為劉備解了圍。
諸葛亮的廉潔是出了名的,為了在蜀中推行廉政,他以身作則,哪怕是去世后,都只要求從簡安葬。
堅持聯(lián)吳抗曹
聯(lián)吳抗曹是諸葛亮提出來的,但真正從頭到尾維護此外交政策的恐怕只有趙云。
關羽是輸在不夠圓滑,在孫權猶豫不決的時候,不懂得如何去安撫他。張飛則唯命是從,只要劉備一聲令下,指哪打哪,不問東西。但趙云就有著自己的考量,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前,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伐魏才能光復漢室,攻吳只會削弱吳蜀聯(lián)軍,將有利于魏國。
由此可見,只有趙云真正了解諸葛亮的心思。當然,這也是他們出道的初衷。
結語
諸葛亮對關羽從來是贊不絕口,勸劉巴包容張飛,但他可以放心將最大的犍為郡交由趙云獨自攻打。由此可見,諸葛亮最欣賞趙云,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
關羽和張飛是三國時期的一流將領,也是蜀的頂尖高手,他們都是武神殿的七十二將之一。如果諸葛亮不欣賞它,那只能表明他沒有遠見。事實上,盡管諸葛亮在治理國家和管理軍隊方面有很高的天賦,但他對人民的了解卻遠不如劉備。
從歷史資料來看,諸葛亮仍然欣賞關張的才華,但他只是沒有機會利用它。眾所周知,劉備死后,諸葛亮正式從政治舞臺步入軍事舞臺。在劉備,戰(zhàn)爭之前,諸葛亮管理后方,先是與龐統(tǒng),然后是與法正,也就是說,在夷陵之戰(zhàn)期間,諸葛亮沒有建議軍事??梢钥闯?,在劉備心目中,諸葛亮可以治理國家,但他不能像他自己一樣戰(zhàn)斗。
第一、姜維
當諸葛亮走到前臺時,關羽張飛已經死了,沒有機會使用它。劉備留給他的只有魏延趙云等。那時,趙云老了,魏延不聽話。他總是談論子午谷、奇謀,和諸葛亮,這讓他很困擾。諸葛亮只看了看另一個人,那就是姜維。
姜維年輕,有軍事戰(zhàn)略。諸葛亮非常喜歡它,并盡力栽培它。他將自己一生中所學的一切傳播給姜維,并培養(yǎng)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在諸葛亮看來,姜維應該是蜀軍隊中最好的將軍。
《三國志姜維傳》記載:?梁與巡撫留朝,與參軍,說:勤于時務,思而精,兼考諸事。永南和季常是次等的。?此人也是上士涼州人?他說,?我們必須先教五六千名中國老虎步兵。姜伯約對軍事非常敏感,既勇敢又了解士兵。
第二、王平
王平,字子均,三國時蜀漢后期大將。
他原屬曹操,在曹操與劉備爭漢中的戰(zhàn)役中,王平得以投降劉備。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他與馬謖一同守街亭。由于馬謖不聽王平建議,致使街亭失守,蜀軍失利。自此,王平深受諸葛亮的器重,率領蜀漢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多次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后,王平鎮(zhèn)守漢中。魏國大將軍曹爽率領十萬大軍攻漢中時,被王平所擊退,立下赫赫戰(zhàn)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6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