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朝胤禵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六十九歲的康熙帝在北京城的暢春園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七天之后,皇四子胤禛登基稱帝,即為雍正帝。
就在西征戰(zhàn)事在談判議和進程中,胤禵即將班師回朝之際,康熙突然病逝,從此,也留給后世一個千古之謎,究竟他是打算傳位于十四阿哥胤禵,還是四阿哥胤禛,還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傳位憑據(jù),被四阿哥勾結(jié)隆科多搶占先機,但這一切,史學(xué)界還沒有統(tǒng)一意見。
其結(jié)果就是,這個在“九子奪嫡”中一直小心翼翼的四阿哥,終于獲得了最后的勝利。穿上龍袍之后,雍正帝并未得意忘形,而是冷靜地分析起當時的局勢。在他看來,八弟胤禩雖然不支持自己,可是,事已至此,他很難再翻起什么大的風浪了。
但是,十四弟胤禵就不同了。胤禵在西北一帶掌兵多年,現(xiàn)在手中還有十萬軍隊。倘若,胤禵突然謀反的話,局勢就會非常不妙。為了防止胤禵擁兵自重,雍正帝火速傳旨令他回京奔喪。胤禵遵旨回來之后,雍正帝就果斷地將他囚禁了起來。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又廢掉了胤禵的王爵,一點也沒有取消囚禁的意思。直到乾隆帝登基之后,胤禵才得以重見天日。后人在感慨雍正帝冷酷的同時,也不由得對胤禵的行為心生疑惑。雍正帝剛剛登基的時候,胤禵手中可是有十萬精兵啊。
那么,他為何不起兵反對雍正帝呢?
胤禵雖然和雍正帝是同母所生,但是,在競爭皇位的時候,他一直都堅定地站在八哥胤禩那一邊。父親突然駕崩,四哥胤禛又繼承了皇位,胤禵大驚失色,一時之間竟不知該如何是好。好在他領(lǐng)兵多年,心理素質(zhì)遠非常人可比。冷靜下來后,他想要起兵討伐雍正帝。
畢竟,父皇康熙帝在世的時候并沒有明確繼承人,自己完全有理由懷疑四哥即位的合法性。況且,麾下這十幾萬大軍與自己朝夕相處,一直都對自己唯命是從。只要自己不承認四哥這個皇帝,誰也不能拿自己怎么樣。起兵之后,自己即便攻不下京城,最差也能做個割據(jù)勢力。
但是,胤禵仔細衡量了起兵反抗的得失后,還是放棄了這一做法。其實,在胤禵接到圣旨的一剎那,他就已經(jīng)喪失了所有先機。
胤禵之所以不謀反,大體上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發(fā)動戰(zhàn)爭后,胤禵無法解決自己將士的糧草問題。胤禵鎮(zhèn)守西北多年,其軍隊的糧草一直由年羹堯提供。而年羹堯素來與雍正帝交好,雍正帝即位之后,他什么事都按雍正帝說的辦。胤禵一旦起兵反抗,雍正帝就會讓年羹堯斷了胤禵軍隊的糧草。
自古以來,打仗的時候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了糧草,胤禵手中的軍隊就是再多,將士們就是再勇猛,也只能落個失敗的下場。胤禵不是一個剛剛領(lǐng)兵的毛頭小子,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的他不會不知道糧草的重要性。不能保證糧草的話,他是絕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的。
第二、胤禵和部下的親人們都還在京城里。古代的時候,信息傳遞的速度非常緩慢。等到胤禵接到父皇駕崩的消息時,雍正帝早就關(guān)閉了北京城的城門。胤禵一想到自己的母親,一想到自己的妻子兒女,心都要碎了。胤禵手下的將士中,有不少人也是京城的,他們的父母妻兒同樣也都在京城中。
胤禵雖然對雍正帝心有不滿,但一想到家人,頓時就失去了反抗之心。因此,他寧愿遵從雍正帝的旨意,也不想害死自己的親人。
第三、雍正帝令胤禵回京奔喪,乃是合情合理之事,胤禵根本無法反對。父親去世,做兒子的理應(yīng)去料理后事,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何況胤禵身為皇族,更應(yīng)當給天下人做個表率。胤禵就是對雍正帝再不滿,也要先辦好父皇的喪事再說。
胤禵如果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起兵反抗,而且,反抗的還是自己的親兄弟,無疑會落得個不忠不義的罵名。
出于這三個原因,胤禵縱使是眼高于頂,也只好乖乖地回到京城奔喪。由于朝廷規(guī)定,軍隊不能夠進入京城,因此,胤禵回京之后,就只能任雍正帝宰割。而雍正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是根本不會顧及兄弟之情的。雍正帝在位十三年,胤禵就被軟禁了十三年。
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八月,雍正帝突然駕崩。按照雍正帝生前擬定的諭旨,皇四子弘歷繼承了皇位,即為乾隆帝。乾隆帝對叔叔胤禵的十分同情,即位不久,他就下達了釋放胤禵的旨意。乾隆二年(1737),乾隆帝又封胤禵為奉恩輔國公,從政治角度肯定了胤禵的地位。
此后,乾隆帝對胤禵很是關(guān)照,乾隆十二年(1748年)封多羅貝勒,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為多羅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黃旗漢軍都統(tǒng)、總管正黃旗覺羅學(xué)。不過,這時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為。胤禵去世后,他還特意撥了一萬兩白銀來料理叔叔的喪事。
參考資料:
【《清史稿》、《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一直是近幾年影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指的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帝位的歷史事件。
九個兒子主要分成兩派,太子黨和八爺黨,太子黨包括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八爺黨包括大阿哥愛新覺羅·胤褆、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誐、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其中大阿哥和三阿哥鮮少為人所知。
兩派之間隨著康熙皇帝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勢如水火。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病逝,留下遺詔傳位于四阿哥胤禛,由于這一道圣旨是由康熙的近臣,當時的步軍統(tǒng)領(lǐng)隆科多宣布,所以爭議很少。
但是,康熙傳位給雍正時,沒考慮過在外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胤禵會造反嗎?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又名允禵,康熙皇帝十四子,雍正皇帝同胞弟弟,生母為德妃烏雅氏。
康熙五十七年,愛新覺羅·胤禵被康熙皇帝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領(lǐng)大軍進駐青海,康熙五十八年,胤禵抵達西寧,指揮作戰(zhàn),康熙六十年,胤禵轉(zhuǎn)移甘州,企圖直搗伊犁,十一月,班師回京向康熙帝稟告作戰(zhàn)事宜,之后再次奔赴前線。
老十四對于雍正當皇帝,肯定是非常不爽的。既然如此,為何他沒有造反呢?
1.?雍正小心謹慎
老十四手中的確握有兵權(quán),但是在康熙去世之后,老十四的兵權(quán)很快就被收了。當時給的理由是老十四需要奔喪,沒有辦法顧及軍隊,所以暫時把軍隊交給年羹堯管理。
即召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固山貝子胤禵馳驛入臨。印務(wù)交總督年羹堯。
這個要求合乎情理,所以老十四沒有拖泥帶水,而是直接上交了自己的兵權(quán)。?不是老十四愚蠢,而是雍正的套路實在是太深了。
雍正不是開始就圖窮見匕,他早期的時候還沒有表現(xiàn)出太多的惡意,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這時候都不會和雍正翻臉的。畢竟,造反這件事稍有不慎就會丟掉性命。不是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大多數(shù)人還是不愿意走這條路的。
老十四驍勇善戰(zhàn),但這和他愛惜自己的生命并不沖突。?單是收歸老十四的兵權(quán),雍正還是不放心,于是干脆把他派去守陵。
即皇十四弟、貝子允禵留遵化守陵。
說得好聽點是守陵,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軟禁。老十四在被軟禁的時候一舉一動都受到嚴密的監(jiān)視,根本沒有辦法做什么小動作。
2.?聽老八的話
老十四是個有勇氣和主見的人。在雍正繼位后,老十四并沒有對他行跪拜之禮。后來,老八命令老十四下跪,他立刻就跪下了。
即乃向允禵云,汝應(yīng)下跪。便寂然無聲而跪。不遵皇上諭旨。
老十四有些桀驁,但是他從來都不敢違抗老八的命令。在他的心目當中,只有老八是值得他尊敬的。
老八是沒有謀反的心思的,所以老十四不敢自作主張。老十四希望的是自己的哥哥當皇帝,如果老八沒有意愿,那么他即使造反也沒有意義。?周杰倫有一首歌曲,叫做《聽媽媽的話》。如果放在當下這個情境當中,可以改成《聽老八的話》。
3.名不正言不順
如果我們翻看史書,會發(fā)現(xiàn)那些篡位的人多半會為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清君側(cè)或者是違背先皇命令。
雍正的遺詔是隆科多在公眾場合宣讀的,即甲午,圣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詔嗣位。應(yīng)該沒有作假的可能,所以雍正是所謂的正統(tǒng),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古代的時候,皇帝的命令要比在群臣當中的名聲更加重要。有康熙的遺詔在,雍正的皇位其他人很難撼動。
而雍正不只是繼位的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的問題,他在成為皇帝之后的表現(xiàn)也讓其他人挑不出毛病。先不說他的能力怎么樣,至少他的態(tài)度是好的,一直勤于政務(wù)。老十四即便想要造反,也沒有合適的理由煽動其他人來幫他推翻雍正。
手握兵權(quán),不論是誰,不論是否是皇家血脈,不論是什么官位都是對君王最大的威脅,但是對于胤禵,康熙卻不擔心他會造反。
一、重情重義的性格一代君王要傳位時都會考慮到每位皇子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性格,性格可以決定這個人是否靠譜,對將來的國家穩(wěn)定和發(fā)展是否有一定的成就。而康熙是一位歷史上受人尊敬的君王之一,康熙勤政愛民,在執(zhí)政上有自己一套適應(yīng)國家的方法,不僅高要求對待自己,在對待自己的皇子上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皇子要懂得體恤百姓,所以他的幾位皇子的性格都很和善,并且康熙對孩子們的性格了解得也是比較透徹的。因此,康熙在選繼承人時都會比較有把握,而往往性格在考慮上占據(jù)比較大的份量,雍正的性格是幾位阿哥里面不算突出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重情義但又很有自信和果斷。掌握軍權(quán)的他因為重情義,不敢拿身在皇城的妻兒老小的性命作為賭注成全所謂的帝王夢,而其他的皇子要么沒有家庭的后顧之憂,要么身后有其他人的支撐,所以這一點上康熙對他還是比較放心和信任的。
二、其他羈絆雖然掌握重兵,但仍需要大量的軍糧才能保證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而這恰恰不屬于雍正掌管,掌握軍權(quán)背后的軍糧的另有其人,那人便是年羹堯,因此這更加難以保證?造反?時的需求,所以?造反?的幾率大大減少,加上后期雍正上位,對年羹堯也要禮讓三分,這點對于一個君王的執(zhí)政是有一定牽絆的,對于國家來說是防止君王暴政的好方法。所以雍正即使有這種心思也不敢冒險做沒有把握的事。
三、為人聰慧果斷不論是否是皇家的人,手握軍權(quán)便是很容易被別人當做靶子,所以這需要一個聰慧而又不失果斷的人才能擔當重任,性格溫和、聰慧、重情且在一些問題上能果斷做出決定的十四爺雍正便是最好的人選,而這也恰恰是繼承人的最好人選。
康熙的選人標準和眼光都是雍正所符合的,所以康熙對他也是比較信任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6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