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官員辭官后的生活,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古代官員,如果一輩子沒有被罷過官,或者辭過職,那都不好意思見人!春風得意時,上幾年班,不高興就甩印走人,甚至有的一輩子都不愿意做官,躲到鄉(xiāng)間僻野,天天一覺日上三竿。
這種生活狀態(tài),讓今天的人們羨慕得只想哭:老子天天累得像頭驢,都躲不過雪片般的賬單,他們憑啥這么悠閑?難道古人的書里真有“黃金屋”,真有“顏如玉”?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古代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現(xiàn)代的區(qū)別,可以用一句話說明:古代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經(jīng)濟,生活成本極低;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帶來物質豐富的同時,副作用就是生活成本的提高。
中國從夏商之后,就進入農業(yè)文明時代,一直維持到辛亥革命,歷時三千年。農耕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模式,社會關系單一,相互依賴性差,生活成本低。
占據(jù)社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民,以種地為生,通常5—10口之家,有幾十畝地,一個壯勞力,就可以完成粗放式的農業(yè)耕作。那時候的產量雖低,但是正常年份的產出,足夠一家吃飽,還能有一些結余,以備災年。
除了糧食外,房前屋后會種一些蔬菜,養(yǎng)一些家禽牲畜,荒山坡種幾棵桑樹,養(yǎng)點蠶。男人種地,女人織布操持家業(yè),吃飯穿衣不成問題,無需外界交換。
農耕文明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圍繞土地的定居生活。定居的流動性差,它帶來兩個好處,有塊地自己蓋房,世代居住,房產支出成本低;同時也不需要支付大量的交通費。
衣食住行占了古人七八成的支出成本,這些都可以通過自給自足解決了,所以,古人即使兜里沒有一分錢,照樣生活得很好。
今天是工業(yè)文明時代,分工的精細化,導致相互之間的依賴性增加,需求向縱深發(fā)展,雖然得到的服務越來越貼心,可是生活成本也必然越來越高?;旧衔覀兠恳粋€人,早上一睜眼就面臨每天數(shù)百,甚至數(shù)千的債務。
正因為古人以土地為命根,所以官員們上班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俸祿寄回老家,購置地產。這就是歷史上,一自稱官員為“士族地主階級”的原因。
古代土地貴不貴呢?差距很大,各個朝代不一樣,豐年和災年價差十倍以上。比如嘉靖年間,平常一畝地10兩銀子,災年1兩銀子就可以買一畝地,而豐年20兩未必買得到。
官員俸祿什么水平,夠不夠置辦地產呢?差距也很大。官員待遇最好的宋朝,宰相級別的官員,折合人民幣,年薪至少2000萬,縣令也有200萬之巨。也就是說,在宋朝,一位縣令一年的年薪,買一兩百畝地不成問題。
待遇最差的明朝,一品官員年薪約30萬,七品官員約3萬。很顯然,一位縣令的收入,放在今天就是貧困戶。在古代,這些薪水支付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費,問題不大,買地根本不可能。
不過,明朝皇帝也意識到官員俸祿太低,所以除了年奉外,還有大量補貼,遠遠超出工資部分。所以,在明朝,官員置辦地業(yè)也不成問題,只是數(shù)量遠不如其他朝代。
綜合來看,一名官員一年的俸祿,置辦10畝地問題不大,幾年下來,就可以成為擁有幾十畝地的“有產階級”,甚至小地主。
有了這些土地作支撐,官員們即使離職,回到家鄉(xiāng)靠自給自足,生活不成問題。
假如混到中高級別官員,可能一年的收入就能成為中型地主。加上年節(jié)恩賞,和皇帝的其它賞賜,即便一名清官,幾年積攢下來一輩子不做官,也足可以活一輩子了。
以上是古代官員們,能夠在辭職后正常生活的物質條件:自給自足的低成本生活方式,和在職期間俸祿可以置辦一些地產。
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我們跟古人不一樣的地方,最本質的差異,就在精神層面。
按我們今天的生活態(tài)度,即便我們一年賺夠了一輩子的基本生活費用,有幾個人敢辭職去過隱居式的耕讀生活?一定是在欲望的刺激下,想賺更多錢,不光不會辭職,還會削尖腦袋往上爬,恨不得活得比皇帝好,恨不得把下輩子的錢都賺夠了。
古人難道不知道錢多可以過好日子?顯然不是,能促使他們主動隱退的根本,不在于物質條件,而是精神需求。他們懂得“止”,滿足了基本條件即可,甚至很多人連基本條件都不具備,就過起了有上頓沒下頓的隱居生活。
比如莊子,窮得四處跟人借米下鍋,卻不肯接受楚王的宰相任命。比如陶淵明,在別人救濟下生活的他,卻寫出了不朽詩篇。光武帝劉秀有一個同學兼好友叫嚴光,劉秀四處張榜“抓”他,把他強行帶到京城,請他出來做官,嚴光堅決不就,弄得劉秀害了一輩子單相思。
古人為什么能做到甘于清貧?答案就在“耕讀”的“讀”字,“耕”是基本生活條件,“讀”是自我修煉,“讀”又讓“耕”超脫于生存的本源,變成了生活的情趣。所以,古代到處充斥著安貧樂道的精神巨人!
我們今天都物質化了,很多人粗鄙地認為傳統(tǒng)文化都是垃圾,于是把寶貴的精神財富丟失,把自己扔進永無休止的物質追求黑洞,活成了陀螺,活成了物質的俘虜,活成了活僵尸!
所以,不要說古人比我們幸運,他們生活成本低,即便讓你回到古代,你也未必能過上古人悠閑的生活,根子還是在于,你能不能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足夠強大!
在中國古代,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服務于朝廷,靠著管理一些事物得到俸祿,這就是古代的官員們,而有趣的是,古代的官員很喜歡辭官還鄉(xiāng),辭官就沒了俸祿,又需要維持生計的話,他們需要得到生活來源,而生活來源的方式是很多的。
而我們也知道在古代讀書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凡是讀得起書又做了官的沒那么家庭就是非富即貴,即便是辭官還鄉(xiāng),家里也是可以提供經(jīng)濟來源的。
而做官是有非常多的“灰色收入”的,三年清知縣還十萬雪花銀呢,更不要說其他的官員了。所以官員們并不是只靠俸祿生活的,他們的物質基礎還是非常豐富的。所以他們即使辭官回了家,他們也可以經(jīng)營田地、商鋪,做一個土地主。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是如此,那些清官在辭官后是一清二白的走,其實他們也有獲得收入的來源的,他們的收入來源一般有兩方面,一是靠“稿費”,官員都有學識,能書能畫,在當?shù)貙憘€賦,撰個碑,作個畫,楷個字什么的,都能獲得酬金。二是可以去當教書先生,曾經(jīng)考取過科舉的教書先生在地方上可是非常受歡迎的,如果自己在朝廷中再有一點什么名氣,那簡直就是價值不菲呀。
比如唐朝的李邕,大書法家,他曾被免官,但他沒有什么事情做,所以他就以他最擅長的事情來養(yǎng)活自己。李邕專工書法,尤其擅長楷書,找他寫碑撰文的人絡繹不絕,還都是些達官貴人,他一生寫碑文八百多篇,得到潤筆費數(shù)萬之多。
所以,即便是辭官還鄉(xiāng)了,沒有了俸祿,但是總會有經(jīng)濟來源的,畢竟人活著總能有辦混上飯吃,清官賣畫也是可以維持自己的基本生計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7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東吳締造者是誰是孫堅和孫策嗎
下一篇: 曹劌是什么人他真的是個大騙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