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韓信的對決,在歷史上一直被人關(guān)注。
之所以他們的戰(zhàn)爭會被人關(guān)注,是因為實際上韓信和項羽并沒有真正對決過。在整個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一直在打劉邦。劉邦跑到哪兒,項羽就追到哪兒。而韓信在外圍作戰(zhàn)。韓信在平定三秦以后,就開始繞到北方和東方,攻打魏國、代國、趙國和齊國。他的策略就是通過獲取外圍,對項羽形成包夾的態(tài)勢。
甚至項羽的楚軍都基本上沒有和韓信的軍隊作戰(zhàn)過。項羽唯一一次和韓信作戰(zhàn),還是韓信在基本上把齊國打下來的時候,項羽驚慌,派龍且前往救援齊國,和韓信交手。
由于韓信一直沒有和楚軍戰(zhàn)斗過,因此龍且并不認為韓信有多強大,因此在和韓信作戰(zhàn)的時候就有些輕敵。韓信在與龍且作戰(zhàn)的時候,準備了一萬條沙袋,去上游把河水截斷。河中沒水了,于是韓信派軍隊過河攻打龍且。打了一陣,假意戰(zhàn)敗,過河逃跑。龍且以為韓信打不贏,因此過河追擊。等到龍且的軍隊進入河中的時候,埋伏在河流上方的韓信軍隊,立刻拔除沙袋,河水沖下來,沖得龍且的軍隊七零八落,驚慌失措。于是韓信轉(zhuǎn)回頭來,對龍且的楚軍猛烈擊殺。慘敗楚軍,并且打死了龍且。
這就是在最后階段之前,韓信和楚軍的唯一一次戰(zhàn)爭。不過,這場戰(zhàn)爭,依然不是項羽親自率軍和韓信打。而且,韓信也不是直接和楚軍對決,依然是采用了計策,就像他在和趙軍作戰(zhàn)的時候,采用“背水一戰(zhàn)”以及“拔旗易幟”的計策一樣。
韓信真正和項羽對決,就是在最后一戰(zhàn)的垓下之圍。
韓信在打這場大戰(zhàn)的時候,韓信幾乎集中了所有的40萬兵力,對付項羽的10萬兵力,并且對項羽進行了十面埋伏。這個所謂的“十面埋伏”,其實就是把項羽緊緊地堵住的意思。
并且,就算是這樣,韓信也沒有和項羽正面對決。
他先是采用四面楚歌的方式,派間諜進入垓下,半夜唱楚歌,讓那些在異國他鄉(xiāng)漂泊多年的士兵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同時也因為看見楚軍被四面包圍,因此覺得沒有希望,逃走了大半。接著,韓信又派人到垓下城頭上“拔旗易幟”,就像當年他在趙國的城頭上做的那樣。而這樣一來,項羽軍隊中逃走的人便更多了。
等到韓信與項羽真正決戰(zhàn)的時候,項羽已經(jīng)沒有什么人了。于是項羽在悲哀地唱了一個《垓下歌》后,率領(lǐng)極少的軍隊突圍,最終慘死在烏江邊。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韓信一生,始終沒有和項羽正面對決過。
因此便有人突發(fā)奇想,如果韓信和項羽在兵力差不多,同時又無外援的情況下正面對決,那么最終的結(jié)果是怎樣的呢?
實際上,這種假設(sh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因為打仗并不是比武,并不是競技體育。
中國古代的戰(zhàn)爭,最早的時候,確實是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正面對決。這一點,無論東方和西方,都是一樣的。而且那時候的人,還把這種打仗,當成是一種有貴族精神的表現(xiàn)。
但是,隨著戰(zhàn)爭的深入,中國古代認識到,戰(zhàn)爭具有極為殘酷的一面。因此,能夠盡量少殺人來解決戰(zhàn)爭問題,其實是更好的。除此外,隨著孫武、吳起、孫臏、白起等一大批軍事家的出現(xiàn),大家逐漸認識到,謀略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講究謀略的戰(zhàn)爭,最終才能取勝。如果一味的硬拼,不講謀略,最終是很難取勝的。
不過,這種戰(zhàn)爭觀念,其實還只是一部分人在堅持,很大一部分還是堅持老觀念。比如韓信打趙國的時候,李左車曾給趙王建議,讓他采用謀略??墒勤w王卻說,韓信遠道而來,兵力少,糧草缺,我們就該正面和他打,如果再講謀略,一定會被人笑話。
項羽以及他的手下都一樣,他們一直想要用勇武取勝。在戰(zhàn)場上,誰打起來厲害,誰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可是韓信從來不打這樣的仗,他幾乎每一次戰(zhàn)斗,都是有設(shè)計有謀略在中間的。沒有謀略的打,他絕對不會干的。這就是韓信與項羽的區(qū)別。
總之,一定要韓信的軍隊和項羽的軍隊直接對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思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7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趙眘為什么沒法挽救南宋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