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在這場戰(zhàn)役中,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占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余日。同年秋天,蜀國丞相諸葛亮病逝,蜀漢大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jié)束。眾所周知,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繼續(xù)率領(lǐng)大軍北伐中原,并在蜀漢平步青云,官至大將軍一職。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將軍是武將之首,甚至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值得注意的是,姜維之所以在蜀漢平步青云,雖然離不開諸葛亮的器重,不過,因為諸葛亮在公元234年就去世了,所以,這顯然不止諸葛亮器重這一個原因。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遺命姜維次于魏延斷后,但魏延不愿意聽從楊儀調(diào)遣,率軍從別道率先撤退,姜維就率軍擊退了試圖追擊的司馬懿?;氐匠啥己螅S被任命為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只是被封為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距離大將軍一職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對此,在筆者看來,諸葛亮去世后,姜維能在蜀漢平步青云,離不開這兩個人的幫助!
一
一方面,蔣琬對于姜維的提攜,促使其在一眾蜀漢武將中逐漸脫穎而出。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蔣琬被任命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jié),領(lǐng)益州刺史,再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因此,在諸葛亮病逝后,蔣琬不僅是大將軍,還因為擔任尚書令、錄尚書事等官職,成為蜀漢事實上的丞相。到了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蔣琬以姜維為大將軍府司馬,率領(lǐng)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zhàn)。
在蔣琬開府治事后,征召姜維為大將軍府的司馬,也即讓姜維擔任自己的屬官,負責作戰(zhàn)方面的事宜。在蔣琬之前,諸葛亮的丞相府,則是讓魏延擔任司馬。而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也確實是最受諸葛亮倚重的武將了。同樣的道理,蔣琬讓姜維擔任大將軍府的司馬,也是將姜維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這不僅是對姜維信任的體現(xiàn),也是對姜維能力的體現(xiàn)。此外,諸葛亮在獲得姜維歸降后,還曾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并讓姜維統(tǒng)領(lǐng)五六千虎步軍。
二
因此,在筆者看來,蔣琬對于姜維的重用和提拔,或許也和諸葛亮的夸獎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延熙三年(240年),在蔣琬的支持下,姜維率軍攻打隴西,曹魏武將郭淮率軍迎敵,姜維退軍。延熙六年(243年),姜維遷升為鎮(zhèn)西大將軍,領(lǐng)涼州刺史。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一次官職晉升,促使姜維成為蜀漢中期地位較高的武將了。就鎮(zhèn)西大將軍來說,一般來說,只有資歷深厚的武將,才能在官職之中加(大)。比如在姜維之前,魏延因為在公元230年立下戰(zhàn)功,所以諸葛亮上表后主劉禪,將魏延封為征西大將軍。
而就涼州刺史這一官職,同樣提升了姜維在蜀漢朝廷中的地位。在姜維之前,魏延被被封為涼州刺史,蔣琬被封為益州刺史。在刺史之下,還有郡守、縣令等官職。當然,因為涼州在曹魏的掌控之下,所以涼州刺史這一官職,不是實封,而是虛封。但是,縱觀蜀漢的文臣武將,能夠獲得類似于涼州刺史這樣官職,幾乎都是聲名顯赫之輩了。
三
延熙九年(246年),姜維率軍進攻隴西,擊敗魏將郭淮、夏侯霸等。同年,蔣琬病逝。在蔣琬去世后,費祎對于姜維北伐,則多加限制。根據(jù)《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漢朝廷使姜維假節(jié),姜維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姜維自以為熟知西涼一帶的風(fēng)俗,文武雙全,所以想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這樣就可以控制隴西,每當姜維想興兵前往,卻遭大將軍、上述兩費祎的限制,使姜維率領(lǐng)的軍隊不超過萬人。
不過,在筆者看來,雖然費祎時常限制姜維北伐,主張休養(yǎng)生息,但是,就后主劉禪來說,卻對姜維北伐比較支持,至少沒有直接限制或者干涉姜維的出兵。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蜀國大將軍費祎被刺殺,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姜維的官職晉升速度。延熙十八年(255年)夏,衛(wèi)將軍姜維率領(lǐng)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諸軍出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jīng),王經(jīng)死傷數(shù)萬,退保狄道城。一年后,后主劉禪正式冊封姜維為大將軍,這促使姜維成為蜀國第三任大將軍,前兩任分別是蔣琬和費祎。
四
最后,在成為武將之首的大將軍之后,姜維在公元256年、公元257年、公元262年分別北伐曹魏。換而言之,在北伐曹魏的時間、規(guī)模等方面,姜維可以靈活調(diào)整,而不需要受到其他大臣的限制。對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后主劉禪信任、重用姜維的體現(xiàn),也即放心將蜀漢的10萬大軍交給出自魏國的姜維。到了景耀五年(262年),大將軍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所擊敗,姜維選擇退駐沓中。彼時,宦官黃皓弄權(quán),更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不過,雖然后主劉禪比較寵信黃皓這位宦官,但是,后主劉禪也不是是非不明,對于黃皓想要廢掉姜維,讓閻宇擔任大將軍的計劃,自然沒有得到后主劉禪的同意和支持。因此,在筆者看來,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在蜀漢得以平步青云,成為大將軍,離不開蔣琬、劉禪的器重和幫助。
當然,就姜維來說,也沒有辜負蔣琬、劉禪的信任,也即作為一位出自魏國的降將,姜維對于蜀漢的忠心,絲毫不遜色于關(guān)羽、張飛、趙云等人。公元263年,鄧艾兵臨成都,后主劉禪在譙周等人的勸說下,被迫放棄抵抗。但是,姜維并不愿意蜀漢徹底走向滅亡。于是,姜維假意歸降曹魏,在知道鐘會有謀反之心后,姜維勸說鐘會設(shè)法殺害曹魏將領(lǐng)。在姜的策動下,鐘會一方面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起兵造反,但事情敗露,姜維、鐘會及蜀將張翼等都被殺害,鄧艾也被田續(xù)殺害。由此,姜維用付出生命的代價,從而無愧于諸葛亮、蔣琬、劉禪等人的恩情。
眾所周知,在世人眼里,諸葛亮是一代明相,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因此諸葛亮之所以不能一統(tǒng)華夏,創(chuàng)造輝煌,主要是因為劉禪的昏庸無能。
關(guān)于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司馬懿在五丈原拖死諸葛亮之后,魏國上下一片歡騰,認為滅蜀指日可待。從這一點上,可見諸葛亮影響力之高,大家也沒把劉禪放在眼里!
然而,讓魏國沒有想到的是,蜀漢建立于221年,諸葛亮死于234年,蜀漢滅亡于263年。也就是說,諸葛亮只做了13年的丞相,不足劉禪獨自帶領(lǐng)蜀漢的一半時間長!諸葛亮死了之后,蜀漢卻又堅持了29年!那么,沒有了諸葛亮的蜀漢,為何沒有崩潰,反而還能堅持29年呢?關(guān)鍵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三國制衡
學(xué)數(shù)學(xué)時,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最穩(wěn)定,所謂三足鼎立也。其實,在天下大勢中,三國并存時也最穩(wěn)固。唇亡齒寒,兩個較弱的勢力,通常會聯(lián)合起來對抗最強者!
所以,東吳和蜀漢結(jié)成戰(zhàn)略聯(lián)盟,對抗強大的曹魏集團。對曹魏來說,一旦攻擊蜀國,那么就要面臨東吳的軍事壓力。眾所周知,古今任何一個勢力,一旦面臨兩線作戰(zhàn)時,都很難堅持下去,比如明朝崇禎。
在這種三國制衡的戰(zhàn)略態(tài)勢之下,蜀漢才沒有被滅亡。至于后來為何被滅,那是因為戰(zhàn)略形式發(fā)生了變化,魏國實力大漲,已經(jīng)超過了蜀漢和東吳的聯(lián)合。當然,這里面也有魏國的“合縱連橫”之計,穩(wěn)住了東吳!
第二,曹魏內(nèi)亂
諸葛亮死去之后,魏國卻有兩個關(guān)鍵問題存在,導(dǎo)致內(nèi)部紛爭不斷,一直沒辦法集中全部精力,即:(1)皇帝都很短命,(2)司馬懿發(fā)動政變。
曹丕在位六年,就死去了。隨后226年曹睿繼位,239年曹睿死去。其后是小毛孩曹芳繼位。大家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國皇帝更換頻繁,導(dǎo)致內(nèi)政就難以穩(wěn)定,自然就很難集中精力攻打蜀漢!
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掌握了曹魏大權(quán)。更為重要的是,此后司馬懿對曹魏宗室展開了“血洗”,大將軍曹爽被夷三族,其他宗室也被除掉很多,由此導(dǎo)致內(nèi)部紛爭不斷,無暇顧及蜀漢!
第三,劉禪治國
在世人眼里,劉禪是一個昏庸之人,但從歷史現(xiàn)實來看,劉禪雖不算明君,但也不能算昏庸!關(guān)于這一點,有兩個證據(jù),可以充分證明劉禪是有治國能力的!
234年,諸葛亮死于五丈原。263年,蜀漢滅亡。也就是說,諸葛亮死后,蜀漢又存在了29年。雖說有以上兩個原因,但如果劉禪沒有一點能力,蜀漢早就被東吳和曹魏瓜分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一詩句可謂流傳千古。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因常年勞累,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令無數(shù)人唏噓不已。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死后,蜀漢并沒有立即,而是艱難支撐了30年之久。那么,在失去諸葛亮這位棟梁之臣后,蜀漢靠什么有支持30年左右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是因為魏國內(nèi)亂等外部因素,也跟諸葛亮留下的四位人才存在密切的關(guān)系。
一
首先,在三國中,蜀漢的整體實力是落后于曹魏和東吳。在諸葛亮去世后,蜀漢之所以可以支撐30年才滅亡,有自身易守難攻的地形優(yōu)勢,也有司馬氏奪權(quán)導(dǎo)致魏國內(nèi)亂等外部因素。當然,對于孔明留下的四位人才,也是蜀漢江山得以長久的重要原因。說的諸葛亮留下的人才,很多人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姜維。在蜀漢后期,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多次北伐中原。通過不斷的攻勢防御,迫使魏國無法集中兵力來進攻蜀漢,從而延續(xù)了蜀漢江山的存在時間。
二
其次,除了姜維這位武將,在諸葛亮去世后,蜀漢的大小事務(wù)自然需要一個人來負責。對此,諸葛亮生前就秘密呈表給蜀漢后主劉禪,說:“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這里面的“琬”,指的就是蔣琬。諸葛亮死后,蔣琬被劉禪提拔為尚書令,進入朝廷中樞。后來,又歷任益州刺史、大將軍。雖然在能力上和諸葛亮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后諸葛亮?xí)r代,蔣琬依然將蜀漢治理地井井有條,并且,蔣琬也是姜維北伐地有力支持者。
三
公元246年,蔣琬英年早逝后。蔣琬死后,劉禪君臣按照諸葛亮的生前安排,讓費祎來接替蔣琬。在擔任尚書令、大將軍等官職后,費祎考慮到蜀漢連年北伐導(dǎo)致國力上的損耗,所以執(zhí)行休養(yǎng)生息的策略,促使蜀漢的國力得以恢復(fù)。值得注意的是,費祎性格謙恭真誠,頗為廉潔,家無余財。后為魏降將郭循(一作郭脩)行刺身死。而這,無疑成為蜀漢和劉禪的巨大損失。在筆者看來,如果費祎不被刺殺的話,或許可以幫助蜀漢支撐更久的時間。
四
最后,根據(jù)《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董允是三國時期蜀漢重臣,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劉備冊立太子劉禪,以董允太子洗馬,后為黃門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輔國將軍。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書令,擔任大將軍費祎的副手。相對于以上幾人,董允主要負責劉禪的皇宮事務(wù)。并且,董允生前一直壓制著宦官黃皓,對劉禪的行為進行勸諫和糾正。不過,公元246年,董允就去世了,而失去約束的劉禪,開始日漸寵信宦官黃皓,并疏遠賢臣。此外,對于蔣琬、費祎、董允這三位人才,和諸葛亮并稱為“蜀漢四相”,成為蜀漢的棟梁之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8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