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狀元和進士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是對古代科考最形象的比喻,也道出了古代讀書人的辛酸。然而,狀元和進士同時進入,結局卻有點打臉,你知道為什么嗎?
科考是隋煬帝楊廣開創(chuàng)的一種為朝廷選拔優(yōu)秀人才的方法,打破了“舉薦為官”這一豪門把持的規(guī)則,給了平民學子一個鯉魚躍龍門的機會,讓他們能擺脫身份,入朝為官。而科考取士,能考進前三甲通過殿試的士子,就能獲得“進士及第”的出身,其中的第一名則是“狀元”,這是科考屆最高的榮譽,代表了無盡的榮耀。然而我們翻看歷史,會發(fā)現(xiàn)代表著讀書人最高榮譽的狀元,往往都是“風光一時”而已,很快就泯然眾生,少有嶄露頭角者。相反的,進士們卻大多都能平步青云,出人頭地,當上大官。這其實是有講究的。
就拿近代的清朝來說,讀書人首先要通過知縣主持的“縣試”,然后到知府主持的“俯試”,取得“童生”的身份資格后才可以正式參加科考。迎接童生們的還有全國性的院試,鄉(xiāng)試,會試三級考試,其中的佼佼者們才有機會參加最終的殿試,分為一、二、三甲接受皇帝的面試。真可謂是千軍萬馬爭走獨木橋,每次科考只錄取300人左右,比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要競爭激烈得多!
而進入殿試后,一甲取三名,第一名會被點為狀元,第二名為榜樣,第三名為探花,二甲和三甲都是看當時朝廷情況決定取多少名,都賜予進士出身。殿試完后,接下來才是重頭戲,也是讀書的最終追求---做官。
狀元一般會被賜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職,榜眼和探花授予七品的“翰林院編修”,共同進入翰林院履職。這是一個以記錄皇帝的言行,編寫史書,進講史經(jīng),經(jīng)筵侍講為主要工作的職位。但你別看“翰林院”這名字不咋地,其實是一個很“牛”的機構,非精英知識分子不可進。他相當于皇帝的秘書處,是皇帝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一旦進入,那就成了皇帝的秘書,朝廷的高級顧問,不管政治地位高低,從翰林院出去的人社會地位都是很高的,這點從未改變,也間接說明了古代社會對高級知識分子的尊重。而且這里還是未來宰相、首輔的培養(yǎng)地。像李白、杜甫、蘇軾、王安石、司馬光,方孝孺、張居正,曾國藩、李鴻章這些歷史名人,就都是出身“翰林院”。
很多人就有疑問了,狀元都進入這么牛的部門了,自身學識也夠,怎么就“泯然眾生”了呢?這就要從科考制度說起了。
古代的科考,一般考的都是“看題寫文章”,只要你文采夠,寫得出比較好的文章就有機會考上,到最后如果你的文章剛好被皇帝看中,那你就是狀元了,就是這么的簡單。只是文章寫的好,并不代表就有經(jīng)世治國的才能。相反的,當時的讀書人又都是為了考試而讀書,讀的都是考試的內容,其它的根本顧不上,而翰林院既然是皇帝的秘書處,地位那么高,那些高門子弟們肯定會削尖了腦袋進去,這就導致了里面的競爭激烈,想熬出頭又談何容易?
另外,考中狀元的學子通常都是沒有什么背景的,他們讀書不易,想做官更不容易,科考是他們唯一的希望,所以他們都會很努力??墒歉咧袪钤?,雖說是光宗耀祖了,但是一進入官場,這些沒有什么背景的狀元們,想跟那些豪門大族培養(yǎng)的子弟競爭,這是非常困難的,就算熬資歷,在你前面都還有一堆老狀元在等著。加上皇帝們都是日理萬機的,一個狀元郎只會讓他記住很短一段時間,如果沒人提醒、推薦,他很快就會忘了這個人了。一個沒有背景,又沒人賞識,沒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人,就算你是狀元,又能怎樣?不說當朝宰相,能做到侍郎職位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
而其他進士們則不同,他們沒那么高的起點,一般在殿試后都被會下放到地方,或者充實到各部去,給他們個小官,讓他們從基層做起。而在地方任職,講究的是實干, 而且一般地方的士紳也會很快成為支持你的“背景”,達成合作關系,畢竟士紳們也是要給朝廷面子的。地方官一般又都有實權,不像狀元的“翰林院修撰”,只有名聲而無實權,想做什么都不行。士紳們也很喜歡跟這些新來的進士們搞好關系,給他們投資,以圖后報,這也是士紳集團們屹立不倒的不二法門。
在這樣的背景下,只要進士們稍有些能力,配合當?shù)厥考潱苋菀拙湍茉诘胤缴献鞒稣?,升官也是自然快。而投資了進士的士紳們, 也樂于看到他們快速升官,好成為他們的伙伴。就這樣,外派的進士們反而會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當上大官。
雖說如此,但是狀元們畢竟起點高,進入了翰林院,只要能抓住機會,能夠在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或者能再次獲得皇帝的賞識,那成就將會很高,“位極人臣”,這也是讀書人一直追求“狀元”榮耀的原因。男子漢大丈夫,誰還不有個“位極人臣”的夢?沒有經(jīng)歷官場的挫折,誰又會輕易認輸?讀書人的傲氣,不都是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嗎?別人做不到,我就做不到嗎?萬一實現(xiàn)了呢?
這跟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高考何其像?一時的失利并不算什么,考的不好,進入不是很好的學校,起點不那么高,這并不代表著你的人生是失敗的,畢竟你的人生還長著呢!只是你以后就需要比那些“狀元們”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已,抓住一切機會,你一樣可以成功,成為社會的“人上人”。而狀元們,也許你們的起點很高,但是請你不要“傲慢”,你不繼續(xù)努力,不去實踐拼搏,不去想辦法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你的未來一樣會被那些曾經(jīng)的“進士們”超越!請你繼續(xù)你的輝煌,不要做那種空談不做的人,成功是不會自己找上你的!你也不希望你以后的老板是你曾經(jīng)鄙視過的人吧?
兩榜進士說明他經(jīng)過了殿試考中稱為“甲榜”。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
兩榜進士,即進士。科舉時代,謂考取舉人的榜為乙榜,考取進士的榜為甲榜,進士名列兩榜,故稱。
科舉制度各朝均有不同
明清的科舉制度:
明清兩朝科舉的基本制度和考試程序大體是一致的,其中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進士科正式考試共分三級:院試、鄉(xiāng)試和會試與殿試。不過,在院試之前,還要經(jīng)過縣試和府試,可以看做科舉前的預備性考試。
縣試和府試分別由本縣知縣和知府主持,府試及格者稱為“童生”。清朝的縣試多在二月舉行,府試多在四月份舉行。
院試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主持考試的長官是學政,又可以稱學臺、宗師。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考試。歲試的基本任務是:第一,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yōu)劣分別給予獎懲。童生通過歲試,就算是“進學”了,即成為國家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歲試成績優(yōu)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圃囃ㄟ^了,才準許參加更高一級的鄉(xiāng)試,叫做“錄科”。明清時期,通常在鄉(xiāng)試之年的七月,還要在省城集中舉行一次科試的補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參加科試的人,可乘機來補考,叫做錄遺。
鄉(xiāng)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舉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鄉(xiāng)試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鄉(xiāng)試有正規(guī)的考場,叫做貢院。貢院內建有一排排的號房,為考生住宿、答題之所。鄉(xiāng)試發(fā)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鄉(xiāng)試榜為“桂榜”。鄉(xiāng)試取中的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鄉(xiāng)試中舉稱乙榜,也叫乙科??贾辛伺e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的會試,就是會試未能取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舉行的鄉(xiāng)試外,每逢遇到皇帝萬壽(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xiāng)試,叫做恩科。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其中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問題。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會試一般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會試又稱“禮闈”、“春闈”。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會試發(fā)榜時,往往正值杏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杏榜”。會試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當,明末又多以內閣大學士擔任。清朝稱主考官為大總裁,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充任。清朝新錄取的貢士,在殿試之前,還須進行一次復試。復試結果,按成績分為一、二、三等,這個等級對于以后授予官職有重要關系。殿試在四月份舉行,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此外還要任命閱卷大臣、讀卷大臣,協(xié)助皇帝評閱試卷。明清兩朝都只考策問一場。出榜分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稱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殿試考中稱為“甲榜”。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明清兩朝都有數(shù)人是連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規(guī)定,殿試以后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后根據(jù)貢士的復試、殿試、朝考三次成績得出錄取等級,再根據(jù)錄取等確定授予的官職。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慣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不再參加朝考。凡殿試二甲第一名的傳臚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職。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而進士參加殿試獲得第一的稱狀元。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jīng)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 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9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