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軍隊,為什么會屢屢被朱元璋的明軍吊打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系,小編告訴你。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后一個漢人大一統(tǒng)王朝——明朝。
明朝建立時,朱元璋麾下的優(yōu)秀將領徐達、常遇春正率領二十五萬明朝大軍大舉北伐。他們面對的,是蒙古鐵騎。這是一支在一百多年前橫掃歐亞的鐵血軍團,他們所到之處,無數國家民族灰飛煙滅,更有成千萬數量的人命喪他們的屠刀下。但是面對雄姿勃發(fā)的明朝大軍,這支軍隊卻接連敗北。
最后連坐鎮(zhèn)大都的元順帝都預感不妙,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溜煙跑回了蒙古高原,逃到上都,至此元朝作為一個中原帝國的時代結束。元朝結束,殘余力量作為北元存在。
1368年7月,徐達收復大都,脫離中原王朝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地區(qū)至此徹底光復。收復大都后,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占上都,隨后李文忠東出居庸關,直克應昌,蒙元殘部繼續(xù)北逃。
1371年,明朝十五萬大軍分三路出擊漠北,但出師不利,從此明蒙陷入拉鋸戰(zhàn)。1388年3月,藍玉率軍十五萬北伐。在貝爾湖(捕魚兒海)突襲北元汗帳。北元慘敗,黃金家族勢力徹底被打殘,至此北元滅亡。隨后,蒙古高原陸續(xù)出現(xiàn)韃靼、瓦剌、兀良哈等部落。
北元時期,蒙古人不斷南下,試圖奪回北京,但都歸于失敗。而明朝雖然北伐也有失敗,但是對蒙古各部還是處于吊打的碾壓狀態(tài)。
朱棣繼位后,“六師屢出,漠北塵清”。五次對蒙古展開大規(guī)模北伐,對死撐的韃靼和崛起的瓦剌都點了名。
在強悍的蒙古面前,明朝開始確立碾壓的優(yōu)勢姿態(tài)!那么,是什么力量讓明朝完成了這樣的驚天反轉?
1、當中原王朝有了騎兵
蒙古人靠什么狂掃歐亞?除了成吉思汗這樣的優(yōu)秀領導,簡單而有效的軍事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蒙古人的硬件:戰(zhàn)馬。有了馬,蒙古人有了一日千里的遠距離奔襲能力。蒙古馬個頭雖不大,但是耐力強,這是蒙古人遠距離跋涉的重要資本。
蒙古人進攻時,先行試探,騎兵不斷在對方陣地游走,一旦發(fā)現(xiàn)對手陣地的缺陷,馬上就可以迅速集合騎兵力量對該點發(fā)起猛烈進攻,這種突襲快準狠,一般一輪沖擊就可以將陣地突破。而一旦敵方陣地被破,那么迎接他們的,就是戰(zhàn)爭的滿盤皆輸。
在蒙古人崛起那會兒,面對的是誰呢?金國和西夏,雖然他們也有游牧民族元素,曾經也有不可一世的騎兵力量。但是在蒙古崛起時,他們都走過了一百多年,早已垂垂老矣。面對蒙古的猛烈進攻,自然力不從心。而另一個對手南宋,情況就差得多了。如果不是南宋的防御體系得當,那么要扛得住蒙古大軍的沖擊真的不容易。宋朝軍隊一直以步兵為主,為啥?沒馬,不能在野戰(zhàn)中送人頭,只能在城頭上打防御,而這種打法很容易遭遇到蒙古大軍的“單刀直入”。
但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漢人也有戰(zhàn)馬了!蒙古人有的,漢人也有,而且騎兵質量更加優(yōu)秀。一般認為南方缺馬,為什么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地區(qū)會有戰(zhàn)馬出產?這不科學啊。事實上,這還要感謝元朝的一項政策。
成吉思汗嗜殺成性,他早期的夢想,是占領全世界,殺光土地上的人,然后拿土地來放牧!這一政策在早期對占領區(qū)造成了史無前例的破壞。關鍵時刻,謀臣耶律楚材站出來,勸導成吉思汗保全土地上的人口。用他們交稅,蒙古人作威作福難道不好嗎?
隨后殺戮開始稍微減少,但是土地放馬這事延續(xù)下來。元朝期間,在大江南北都有專門的馬場來養(yǎng)馬,當然也包括朱元璋生活的淮西地區(qū)。正是由于蒙元統(tǒng)治者在全國養(yǎng)馬,給了朱元璋發(fā)展騎兵的基礎,朱元璋注重對馬場的重建和發(fā)展,使得朱元璋在明朝初期有了一定數量的騎兵部隊,這些部隊是搶奪蒙古戰(zhàn)馬,進而吊打蒙古騎兵的資本。而蒙古騎兵一旦遭遇到和他們擁有相同戰(zhàn)力的對手時,碾壓的快感不再,自然也缺乏戰(zhàn)斗意志,所以最終也只能被明朝吊打。
長期以來,中原帝國能克制騎兵的有效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和他們一樣強大的騎兵!而明朝經過發(fā)展和掠奪,也擁有了和蒙古匹配的騎兵戰(zhàn)斗力。和霍去病的千里奔襲匈奴王庭一樣,常遇春也是朱元璋的快刀,明朝騎兵的快速機動讓蒙古人不僅打不贏,而且跑不掉。
2、當中原王朝有了火器
在唐朝末期,火藥第一次應用于戰(zhàn)爭,這就是“豫章飛火”。經過宋朝的鉆研,元朝的過渡,火器終于在明朝大放異彩。
明朝在火器上最大的發(fā)展就是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獨立的火器部隊——神機營。神機營所持的管形火器,是蒙古騎兵的噩夢。
在蒙古騎兵發(fā)起進攻時,明朝的神機營部隊可以作為騎兵的克制力量發(fā)揮巨大作用。首先火器發(fā)射的槍彈可以擊傷蒙古騎兵和戰(zhàn)馬,雖然殺傷力和射速射程比不上弓箭。其次,神機營發(fā)射時火藥爆炸產生的巨響對敵方的戰(zhàn)馬會產生巨大威懾作用,而且產生的煙霧也會對對方戰(zhàn)馬產生恐嚇。因此,火器的出現(xiàn)首先是對蒙古騎兵巨大的心理震懾。
如果說火槍只是嚇唬一下的話,那么火炮就是對騎兵的成倍傷害。對騎兵碾壓的姿態(tài)在清朝最終完成,清軍收拾漠西蒙古時使用的就是火炮。
火器的出現(xiàn)是對戰(zhàn)爭面貌的巨大革命,徹底改變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力量對比。
明朝能夠顛覆元朝,除了硬件的給力,最重要的還是以朱元璋為首的漢人的堅定意志,正是懷著對元朝壓迫的深仇大恨,化作送給他們的炮矢,才最終打敗了曾經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政權!
可惜明朝雖然不斷碾壓蒙古各部,但是無法根除蒙古殘余。明朝統(tǒng)治者只好修繕長城以圖江山永固,明朝和蒙古步入此消彼長的狀態(tài)中!
朱元璋的軍隊戰(zhàn)勝蒙古騎兵是因為朱元璋在建軍之初非常重視火器的應用,軍隊中除了有火炮之外,士兵中還裝備了大量火銃等輕武器。
明軍中的火銃長43.5厘米,口徑3厘米。2人一組發(fā)射,一人負責安支架瞄準,一人負責點火,發(fā)射彈丸可打180米距離。
兩軍作戰(zhàn)中,火銃兵在前,弓弩兵兩側,刀槍兵負責保護,騎兵殿兵。當敵入進入射程后,千銃齊發(fā),弓弩齊射可以一次性打退正面進攻,然后騎兵攆壓亂兵每戰(zhàn)克捷。明軍正是用火銃和弓弩及步兵騎兵密切配合才打敗了蒙古騎兵。
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草原非常熟練的運用步兵和騎兵配合戰(zhàn)術。還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成建制火器部隊"神機營"?;鹌餮b備占明軍的三分之一。
土木堡之變后明軍精銳盡失。京城留守的是老弱病殘人員,大臣于謙調集兩萬支火銃部隊埋伏在北京郊外民房上消滅上萬人蒙古先頭部隊。到了明朝中后期,明軍騎兵裝備了三眼銃,三輪發(fā)射后可做狼牙棒用,做引了一兵兩用。
當時的元王朝,雖然后世史家常津津樂道他們的“腐敗無能”“皇帝昏庸”,但軍事方面,彼時擔負平定農民軍大任,執(zhí)掌元王朝軍事大權的擴敦帖木兒(漢族名王保保)等人,可以說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們麾下的元軍,也一改早期腐敗無能的形象,戰(zhàn)斗力直線恢復。
兇險的局面外加強悍的對手,使朱元璋必須要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比如嚴明紀律,比如每攻克一處城池,都格外注意招降敵人中具有騎兵訓練經驗的將官并委以重任,甚至不惜重金,通過各種渠道在北方購買戰(zhàn)馬。
然而大明軍隊真正擺脫“流寇”形象,實現(xiàn)脫胎換骨,成功升格為“國家軍隊”,卻是以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為轉折,因為那一年朱元璋遇到了一個人,并展開了一番決定大明軍隊命運的談話——劉伯溫。
在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中,漢唐被認為是武功最高的兩個朝代。與漢朝橫掃匈奴的強大勢力相比,唐朝和明軍的無敵風光在史書中相對低調。其實低調只是表面現(xiàn)象。低調的明君是一位偉大而光榮的老師。相對于明軍的發(fā)展,這絕不是恭維。
明軍的起點很高。即使與之前的其他封建王朝相比,明軍在開國戰(zhàn)爭中遇到的對手也是異常強大的。他打敗了元朝的蒙古騎兵,是中世紀橫掃歐亞大陸的世界上最強的騎兵。
此外,它還創(chuàng)造了兩個奇跡:一是它是中國歷史上西漢以后作為農民起義軍誕生的軍隊,最終完成了改朝換代的大業(yè)。其次,他完成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壯舉,第一次勝利完成了由南向北的北伐,實現(xiàn)了中國統(tǒng)一大業(yè)。這兩件事絕對是高難度運動。
完成了如此艱難運動的明軍根本沒有那么強大,而是在積貧積弱的基礎上悄悄積蓄力量,終于在元末爆發(fā)了農民戰(zhàn)爭。
1。一度不守紀律的暴民
元末,天下大亂,發(fā)生了四次起義。按解說,這是“十八般反袁”。最重要的反袁起義軍是南方的“紅巾軍”。朱元璋是最早的紅巾軍成員。他先去了郭子興,在那里他是濠州紅巾軍的領袖。盡管郭子興非常欣賞他,他還是娶了養(yǎng)女馬史。此次招募了700多名年輕人。看似人不多,但在歷史上意義重大?!绻麣v史上準確記載了朱元璋回鄉(xiāng)當兵的那一天,那么這一天絕對可以算作明朝的“建軍節(jié)”。
當時朱元璋并不被紅巾軍所信任。相反,他處處受氣。后來朱元璋帶著這支軍隊打了幾次仗,地位也有所提高,但還是繼續(xù)在紅巾軍中活動。除了搬到定遠,別無選擇。在700人的隊伍中,他選擇了24名親信隨行。這24人形成了明朝開國將領的雛形:徐達、常遇春、宋雍雍、國盈等后來的名將都在其中。之后,朱元璋就帶著這二十四人去招降。老領導郭子興死的時候,他有幾萬軍隊盤踞在河州和定遠,利用元朝的麻痹來攻克南靖。后來明朝爭奪天下都城,所以才打下。
朱元璋從組隊之初就一直奉行這一策略,即謀士朱升提出的“筑高墻,積五谷,慢慢稱王”。這個戰(zhàn)略說白了就是不爭風頭,而是要有耐心,發(fā)展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在這個過程中,明初軍隊的實力也在暗暗壯大。但是,實力不等于軍事實力。尤其是占領南京后,朱元璋在建軍方面最苦惱的就是軍隊紀律松弛。雖然朱元璋對各種破壞軍紀的行為都施以重刑和極刑,但破壞軍紀甚至引起民怨的事情還是時有發(fā)生。
據魯記載,朱元璋登基時,早年與群臣憶往事。他這樣說。有一次他騎馬巡邏,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在野外哭。一問才知道,孩子父親被抓去軍營當勞工,母親被搶,留下孩子一個人。朱元璋當場大怒,下令徹查。結果他發(fā)現(xiàn)孩子的父母確實在軍營里,在朱元璋的照顧下團聚了。
然而,更讓朱元璋震驚的是,這個孩子家里發(fā)生的事情是由
魯說,即使過了20多年,朱元璋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也感嘆,如果明軍一直是這種紀律,大明怎么可能得天下?
2。朱元璋的鐵腕改革
當時的朱元璋似乎站在了一邊,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朱元璋占領南京后,中國幾乎無處不在。以中央政府自居的北元,占領了中原、蒙古草原和西域。南方除了南京的淮西和朱元璋,還有占據湖北荊襄平原的漢朝陳友諒,以及表面上是元朝藩屬,實際上占據蘇南的張士誠。
四大家族中,朱元璋不僅最弱,也最危險。他的地盤其實夾在三者之間。在軍事實力上,他比不上陳友諒,在經濟實力上,他比不上張士誠。更嚴重的是,即使打敗了張士誠和陳友諒,要想統(tǒng)一全國,必須打敗元朝,也就是必須打敗當時的自立騎兵蒙古騎兵。
但當時的實際情況如何呢?朱元璋之前,紅巾軍起義席卷華南,展開大規(guī)模北伐。但進入北方平原與強大的蒙古騎兵作戰(zhàn)時,南方農民組成的紅巾軍大多被擊潰。在當時的元朝,雖然后人經常說其“腐敗無能”、“昏庸皇帝”,但在軍事上,他們是負責安撫農民軍的。工藤帖木兒,掌管元朝軍權,可以說是名將。他們指揮下的元軍也一改早期腐敗無能的形象,戰(zhàn)斗力直線回升。
因為形勢兇險,對手強硬,所以朱元璋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比如嚴格的紀律。比如他每攻占一個城市,就特別關照那些在敵人那里有騎兵訓練經驗的將領,給他們重要的任務。他甚至不惜一切代價通過各種渠道在北方購買戰(zhàn)馬。但明軍真正擺脫了“土匪”形象,實現(xiàn)了徹底轉型,成功升級為“國軍”。然而,從元朝到鄭錚的二十年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那一年朱元璋遇到了一個人,展開了一場決定明軍劉伯溫命運的對話。
那一年也是劉伯溫第一次被朱元璋邀請到朱元璋手下工作。交談中,朱元璋面對浙東的名士,提出了一個困擾他很久的問題:為什么天下起義軍那么多,卻時常興亡,總是難以成事。
劉伯溫給了朱元璋一個驚世駭俗的答案:因為農民起義有“九害”,所謂“九害”,就是歷代農民起義從未回避的九個錯誤。惡“不敬孔孟,瀆圣人之道,敗壞天道”;第二惡“亂攻亂砍,如同無賴”;三害相權取其反,互相猜忌。四害:“俸祿不能自給,不懂兵法”;搶奪人民妻女的財產,只向人民索取,不為人民撫養(yǎng);6.害是“狹隘為將軍”;“七惡”缺乏對士子的訓練,打架就像群毆;八惡:“勝則聚,敗則散”;9.“這支叛軍和其他叛軍互相猜忌,互相攻擊”。史書記載朱元璋“聞之色變”。但劉基并不畏懼,于是總結發(fā)言:“九惡不取。雖名為義軍,實為賊。”
這種宏觀理論在當時相當于打了朱元璋一巴掌,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被打了一巴掌后,他沒有生氣,反而成了寶,不僅加重了劉伯溫的罪責,還根據劉伯溫的“九害”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革?!熬藕Α敝?,朱元璋也有自己的一套。元朝“二十二年”,朱元璋設立總督府,正式制定《軍紀》第二十二條。同年,他在南京搭起斷頭臺,斬首22名不法軍官,震驚全軍。這次改革最重要的影響是,以前的明軍雖然陣容龐大,但體制松散,管理人員疏散,可以說是曹太團隊。從此,明軍從上到下有了完整的軍事體系和嚴格的軍規(guī)。
在朱元璋掌握軍紀之前,雖然經常像暴風驟雨一樣,但基本都是一陣風。風聲緊的時候軍紀好,風聲松的時候軍紀差。之后,一切都有了規(guī)章制度。風再緊,一切都按規(guī)矩來。軍事系統(tǒng)立即更新。在此之前,明軍似乎是一個內力深厚卻沒有經脈的武術家。雖然一直在積蓄力量,但也不能一直爆發(fā)力量。反之,往往會使內力失去平衡。從此,明軍作為都督的第二脈被徹底打通。
3。重生的大明軍隊
單從明軍的表現(xiàn)就可以看出這前后的變化。在鄭錚之前的20年里,每年都有大量的明朝軍隊花費大量的金錢。后來,朱元璋吸取了慘痛的經驗,開始實行屯田制。軍隊不僅自己種地,還幫助當地水利建設。結果,當地生產發(fā)展了,人民富裕了。原來他們收“村糧”作軍事用途,朱元璋擺擺手,不肯收。從此深得民心,明軍的戰(zhàn)斗力直接提高。
二十年前,朱元璋在面對自己最直接的對手陳友諒時,處于絕對的劣勢。然而之后,朱元璋開始逐漸取得勝利。甚至在大決戰(zhàn)二十三年,陳友諒還以六十萬大軍圍攻朱元璋的邊塞。明軍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指揮下,與劣勢兵力進行了85天的反擊,但陳友諒沒有前進。
洪都之戰(zhàn)不僅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樹立了防御戰(zhàn)的典范,也為朱元璋的反攻贏得了時間。七月,朱元璋率軍二十萬反攻陳友諒。雙方在鄱陽湖決戰(zhàn),面對三倍于自己的敵人。明軍巧妙地運用了火攻戰(zhàn)術。在抵擋住陳友諒的瘋狂進攻后,成功燒毀了陳友諒的旗艦,轉敗為勝。陳友諒徹底打敗了當時華南地區(qū)最強大的割據政權————漢政權。兩場經典戰(zhàn)役,以少勝多,發(fā)揮了明軍的巨大威望。次年,朱元璋調轉槍口,開始打擊另一大割據勢力張士誠的“吳”政權。
如果說陳友諒打仗,明軍經歷了防御戰(zhàn)的考驗,那么在張士誠,明軍遭遇了一場硬仗。元末猛男中,張士誠最擅長防御戰(zhàn)。他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早年得勢時,率領數萬部屬部隊防守高郵城,抵抗元朝宰相率領的百萬大軍。自衛(wèi)40天后,他居然反敗為勝。
而這一次,朱元璋也在張士誠的銅墻鐵壁前撞了頭。在清剿了張士誠外圍,形成對張士誠都城平江的圍攻后,張士誠嚴密的防守發(fā)揮了作用。明軍在平江外投下三層木塔,將其圍困,從塔內射出弩槍,但久攻不下。戰(zhàn)爭結束時,明軍甚至使用了一種新式武器,——襄陽炮。
這是一把銅制的重炮。根據《明史》的記載,它不僅殺傷力強,而且射程驚人。平江之戰(zhàn),他的炮彈不僅擊中了平江的設防城,更多的炮彈落在了張士誠的宮殿里。這場硬仗也可以說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炮兵、騎兵、步兵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早期范例。經過八個月的努力,明軍終于攻克了平江,消滅了張士誠政權。這場戰(zhàn)爭具有重大的軍事和政治意義。打敗了張士誠,是當時中國防守最好的一場戰(zhàn)爭。從此,在那個年代,任何防線都擋不住明軍。
如果把爭霸賽比作現(xiàn)代拳王之戰(zhàn),那么明軍與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的較量,就像是爭霸賽中的一場初賽,為的是獲得挑戰(zhàn)——元王朝“拳王”的資格。比起平定張士誠和陳友諒,挑戰(zhàn)元朝對于明軍來說看似容易,實則更難。自元末農民起義爆發(fā)以來,沒有一支起義軍能北伐成功,即使向前推進。北宋滅亡以來,以長江為界,沒有一個南方政權北伐成功。就算往前看,在之前的整個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開國皇帝能夠統(tǒng)一中國南北。明朝北伐元朝,不僅僅是改朝換代,更是對歷史規(guī)律的挑戰(zhàn)。
4。擊敗蒙古騎兵的無敵神話
但是,明軍成功了。明軍除了采取正確的戰(zhàn)術和政治策略,實際上也做了充分的軍事準備。
首先是騎兵,這可以說是明軍和元朝最大的差距。雖然職業(yè)騎兵素質有差距,但明軍的士兵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長期嚴格的紀律形成的禁風和拼搏精神。明軍與元朝主力對抗時,需要充分發(fā)揮這兩股力量。
明軍與元朝主力騎兵之間有過兩次經典決戰(zhàn),一次是太原之戰(zhàn),一次是定西二神谷之戰(zhàn)。先說太原之戰(zhàn)。此役匯集了當時明軍的兩位大將,著名的北伐名將徐達和中將常遇春。本來,明軍計劃直接進入太原,但王寶寶,一個著名的元朝士兵,有他在那里。反而趕在明軍援軍到達之前趕到太原,在太原城外布置優(yōu)勢兵力,堵住徐達的去路。
這樣一來,實力稍遜的徐大力就危險了。然而,徐達卻乘夜偷襲袁大營,發(fā)動了致命的攻擊。經過一場混戰(zhàn),消滅了四萬大軍,俘虜了四萬人。如果說這一戰(zhàn)明軍還占據著元軍的麻痹之光,那么定西峪之戰(zhàn)則進一步展示了明軍的實力。
當時明軍挺進甘肅,本元想擴大帖木兒的進攻范圍,卻主動進攻蘭州,旨在引明軍救援,然后集結優(yōu)勢兵力將其殲滅。明軍與徐達對峙,于是率軍入定西谷與袁對峙。在兵力不占優(yōu)勢,后勤補給不暢,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徐達使用了“殲敵計劃”,命令軍隊晝夜喊話,擺出大規(guī)模進攻的架勢。在此期間,袁的軍隊進行了越來越多的反擊。經過幾天的對抗,袁的軍隊被拖到筋疲力盡。徐達果斷下令反擊,并利用中央突破戰(zhàn)術,連夜直奔袁而去。經過一場戰(zhàn)斗,俘虜了86000多人和50000頭駱駝。全軍覆沒后,土墩帖木兒帶著家人倉皇出逃。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騎兵遭受的最慘痛、最毀滅性的打擊。
這場戰(zhàn)爭的意義不僅在于摧毀了元朝最精銳的主力部隊,使其完全喪失了反擊能力
擁有這一系列優(yōu)秀品質的明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敵人最可怕的噩夢。此外,順帶一提,明軍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奇跡:以軍事實力著稱的漢唐,遭遇連年戰(zhàn)亂、經濟枯竭的現(xiàn)實。面對外敵入侵,他們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尋求和平解決局勢,然后在實力積累后進行反擊。
相反,明朝是建立在貧窮和白色混亂之上的。但對于強敵元朝,明朝既不講和,也不妥協(xié),在恢復國民經濟的同時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在朱元璋統(tǒng)治的30年間,明軍在西北、大漠南、遼東等地區(qū)多次進攻元朝,尤其是水師魚之戰(zhàn),不僅出動了15萬兵力,還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深入貝加爾湖,重創(chuàng)了北元主力,使得“元朝”政權幾乎不復存在,明軍在這場戰(zhàn)爭中雖然沒有奪取北元太子,但奪取了元朝的國璽。
從此,原本作為“北元”而存在的蒙古草原地區(qū),被劃分為韃靼、瓦拉、烏梁哈三個部分。他們先后接受了明朝的國璽。雖然他們與明朝關系融洽,但他們的追封與朝貢關系卻一直延續(xù),并最終為清朝所繼承。而這一切的實現(xiàn),也來自于軍事成就,這是血性明朝的軍人成就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9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