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宋江。
《水滸傳》這一本小說,受到了無數(shù)讀者的喜愛,不少人向往著梁山好漢上,大酒大肉,痛快自在的生活,同時也為梁山落到鳥獸散的結(jié)局,從而感到惋惜,然而隨著對文學(xué)名著的不斷解讀,我們也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更多新的觀點。
比如說,梁山泊內(nèi)盡管明面上稱兄道弟,實際上并非鐵板一塊,比如說李逵和扈三娘,有著殺父之仇,楊志和吳用等人,有著毀前程之恨,至于呼延灼、關(guān)勝,昔日都是身為朝廷命官,和時遷、段景住這等市井小民,又會有多少言語呢?
另外,也有些讀者并不喜歡宋江,他打著替天行道的牌子,卻四處劫掠州郡,如果說曾頭市、祝家莊和他有著恩怨,還說得過去,然而東昌府和東平府,完全是興無名之師,增加了民間的苦難,雖然他對朝廷過于愚忠,后面的表現(xiàn),更是冷了兄弟們的心,更有人認為,宋江強行接受招安,只不過是為自己的前程著想,而沒考慮他人,以至于李俊、燕青等相繼離去。在自己臨死之前,還殺掉了忠心耿耿的李逵,那么水滸傳究竟誰是真正的偽君子?并非宋江,恰恰是上文中提到,宋江賬下的頭號打手,李逵,此人看似忠義實則真小人。
為什么這么認為?與其說忠義算得上是李逵最大的優(yōu)點,倒不如說忠義是他唯一的優(yōu)點。魯迅曾經(jīng)說:“我卻又憎惡張翼德型的不問青紅皂白,掄板斧“排頭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歡張順的將他誘進水里去,淹得他兩眼翻白?!?/p>
在施耐庵的書中,李逵是最引人注意的幾個角色,比起林沖、武松那曲折的人生,李逵的故事倒也簡單明了,他小名鐵牛,江湖人稱“黑旋風”,家中有一老母和兄長李達,然而李逵因為打死了人,逃了出去,受到赦免,才流落在江州,在大牢中當一個小牢子。
可以說,基本在這一階段,李逵就樹立了暴力制勝的觀點,在他看來,如果是自己不順心的事情,那么顯然武力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在和發(fā)配江州的宋江剛剛見面時,李逵就干了兩件了不得的事情,第一件,便是吃酒的時候,因為嫌煩,摁破了旁邊唱戲曲維持生計丫鬟的頭皮,而第二件,就是聽聞宋江要吃鮮魚,立刻到江邊找魚吃,從而和漁人頭子張順在水上撕打,差點沒有被淹死。一直到宋江、戴宗前來叫停,才事罷干休。
這兩件事情,也就確定了李逵粗魯莽撞的性格。然而水滸傳中,粗魯莽撞的人并不少,比如魯智深、武松,然而李逵卻表現(xiàn)出了比他們更要兇橫的殘暴。
江州法場打劫的時候,李逵一馬當先,逢人便砍,不知道殺了多少無辜,就算梁山首領(lǐng)晁蓋進行喝阻也完全無效。
而到了后來,李逵上了梁山,又想著將母親接上山,然而他不做任何考慮,擅自行動,行到山上去溪邊接水,回來時母親已經(jīng)葬身虎口,悲劇發(fā)生后,李逵殺虎,從而引得李云朱富上山,對此梁山好漢眾人的反應(yīng)是“說取娘至沂嶺,被虎吃了,因此殺了四虎。又說假李逵剪徑被殺一事,眾人大笑?!庇纱硕姡疂G傳里,最重要的莫過于義氣,除此之外,兒女情長都可以摒棄,道德也能夠暫且放在一邊,李逵引得兩個好漢上山,其喜慶已經(jīng)超出了他母親死亡的消息,從宋江為了讓秦明上山,不惜讓嘍啰裝扮成賊人,誘使慕容知府殺掉他的一家老小也能夠看出來。
三打祝家莊的時候,西村扈家莊上扈成牽牛擔酒,表示歸順,請求饒恕,宋江當著李逵等眾人面,和其簽訂協(xié)議,然而等到戰(zhàn)爭開始,李逵卻率先沖進了扈家莊,不管她一門良賤,全部殺戮,是李逵忘記了軍令嗎?只見黑旋風笑道:“雖然沒了功勞,也吃我殺得快活?!?/p>
而到了后來,為了讓朱仝上山,李逵更是聽從調(diào)遣,殺掉了和朱仝關(guān)系深厚的滄州知府之子小衙內(nèi),這還是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為此朱仝怒發(fā)沖冠,就算上了梁山,也要和李逵火并,然而李逵這個時候卻學(xué)聰明了,記得安排了,指著宋江大喊:這都是宋公明哥哥將令!
可以說,李逵的惡是純粹的,是一種不加掩飾的獸性本能,他更像是一張白紙,因此受到了宋江的器重,他能夠完成別人不能干的臟活,還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但是這也讓人更加的恐懼,學(xué)者王學(xué)泰曾經(jīng)說過:像李逵這種蠻不講理、缺少理性思考、出手極黑的人,對于不想驅(qū)使他人的人們來說是可厭、可惡、又可怕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水滸傳》中108位好漢相聚梁山,無疑也是一個風云攪動的大江湖。初讀《水滸傳》,看不清那些心思手段,只覺得入目皆是豪情仗義,看的人是熱血沸騰,斗志昂揚,覺得人生本就該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無拘無束、肆意自在。后來隨著閱歷的增加,再讀《水滸傳》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其實作者背后還有深意,梁山上不僅有熱血豪情,暗地里也有無數(shù)的心思和權(quán)謀。
01
人本就是擁有七情六欲的動物,權(quán)力欲、私欲,人一旦沾染上權(quán)力,慢慢地就變了模樣。權(quán)力是個好東西,嘗過甜頭的人都知道它的滋味,可它究竟是蜜漿還是砒霜?誰也說不清楚!畢竟有不少人在權(quán)力的漩渦中越陷越深,最后不能自已,反而淪為權(quán)力的奴隸。
細讀《水滸傳》,會發(fā)現(xiàn)宋江本來是無意上梁山的,多次被邀請上梁山,他都故意避開了。宋江此人行事謹小慎微,總想給自己留后路。他不想上梁山,一是覺得時機不成熟,二來也不想徹底斬斷自己的后路??伤土荷剑坪蹩偸?糾纏不清?。
▲《水滸傳》劇照
宋江為人仗義,出手大方,在江湖上廣交好友。當時晁蓋劫取生辰綱,官府派人追捕,宋江提前給晁蓋一伙透露消息。江湖人士,最看重一個?義?字,事后,晁蓋就給宋江送了百兩黃金和感謝信。宋江沒有全收,只留下了一根金條意思一下。不料此事被他的小妾閻婆惜得知,兩人后來爭吵的時候,閻婆惜以此事要挾,說要到官府告發(fā)他。宋江無奈氣急之下,殺死了閻婆惜,如此上了官府的告示,被發(fā)配江州。
02
宋江在發(fā)配途中路經(jīng)梁山,其實他當時也是有機會上梁山的,但他知道這個時候梁山上是晁蓋一人當家,偏他本身也是一直以?大哥?的身份自居,不愿上山當個小嘍啰。宋江知道,很多人是出于晁蓋的面子跟他客氣,對自己其實并不忠心,也不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擁護自己,于是就再次脫身,用的還是經(jīng)常掛在口邊的那套?忠義理論?。
▲晁蓋劇照
宋江徹底下決心上梁山,是因他醉酒寫下反叛詩句之后被判了死刑。宋江眼看自己拖到了最后,再無轉(zhuǎn)圜的余地,便在眾人劫法場之時,隨大家上了梁山。這時候的宋江多年經(jīng)營,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的人脈,手下還有一名令人聞名喪膽的大將李逵。此時的他已非昔日可比,梁山上對他的呼聲也很高,他就順勢上了梁山。
上了梁山的宋江,名聲日盛,身披?孝義黑三郎?、?及時雨?等名頭,擁護他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黑旋風李逵,本身體型彪悍、武藝高強,偏偏又性格暴躁、敢怒敢言。在這些人的強烈擁護之下,再加上宋江背后耍的一些小手段,最后終于達成了自己的目的,坐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江西潯陽樓內(nèi)的梁山泊好漢瓷像
03
聚義廳上排座次,表面上看云淡風輕,其實暗地里早已風起云涌。當時宋江的人氣已經(jīng)壓過了晁蓋,晁蓋也以?救命恩人?為由,想要宋江坐首位。這時候宋江耍了個小心眼,他推脫說?晁蓋比他年長10歲,理應(yīng)坐首位?,拿出的是晁蓋年長的理由,卻絲毫沒有提及晁蓋的能力和功勞,心里的小算盤可見一斑。最后的座位排序是晁蓋坐在首位,宋江坐在第二位,吳用坐在第三位,公孫勝坐在第四位。
當時晁蓋準備按功排座,但是宋江卻主動提議,將人分為?新派?和?舊派?:原先的頭領(lǐng)坐到左邊,后來新的頭領(lǐng)坐到右邊。這樣就把支持晁蓋和宋江的人分成了兩派。結(jié)果當時的花榮、呂方、黃信、金大堅等人紛紛站到了宋江的一派,而晁蓋那邊只剩下林沖、杜遷、劉唐等9人。眾人將這情形看在眼里,晁蓋自己也看傻了眼,沒人注意到上座的公孫勝,他此時已經(jīng)在心底敲定了主意。
公孫勝一向是仙風道骨的形象,他本身就是一個出家人,因為心懷天下,憐眾生疾苦,才上了梁山。他本領(lǐng)高強,通曉奇門遁甲之術(shù),也與梁山上眾人的行為作風不同,不貪酒肉、不戀錢財。在徹底看清了宋江這個人之后,他就知道,以后梁山的前途堪憂,所以就以?探望母親?請辭回家了,一去不復(fù)返。
據(jù)史家考證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lǐng)導(dǎo)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么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梁山泊位于山東西部,原是個很小的湖泊,后因從五代到北宋黃河多次缺口泛濫,使它與四周的許多小湖泊匯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橫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八百里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并有許多天然小島,形勢險要復(fù)雜。當時許多破產(chǎn)農(nóng)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遂藏匿于此,成群結(jié)伙,靠進行一些“非法”活動營生。有若干股勢力日益增大,人數(shù)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敗、盤剝與壓迫的武裝斗爭和農(nóng)民起義。宋江起義軍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義的導(dǎo)火線是宋朝廷煙解決財政困難,設(shè)置“西城括田所”,宣布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guī)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guī)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貧苦的農(nóng)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在胸中的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終于像火山一樣爆發(fā)了。他們在宋江等人的領(lǐng)導(dǎo)下,鋌而走險,武裝聚險,憑借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zhèn)壓的官兵。到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這支農(nóng)民隊伍正式宣告起義。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軍中有三十六個主要頭領(lǐng)。他們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guān)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水滸傳》中為呼延灼)、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水滸傳》為穆弘)、石秀、徐寧、李英(《水滸傳》中為李應(yīng))、花和尚(《水滸傳》有姓名為魯達、魯智深)、武松。宋江起義軍總?cè)藬?shù)由于史書無記載,無法統(tǒng)計,估計有近萬人?!端疂G傳》寫梁山好漢有一百零八將,那是小說家的虛構(gòu),作者“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類稿》),以使小說更添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瑯瑯上口,便于流傳。但小說畢竟是小說,讀者不可將它當成真實的歷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9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