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殷商三仁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箕子看到商紂王吃飯用了一雙象牙筷子,憂心忡忡地說道:“對于任何能影響國運的小事,我們都要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大王既然改用象牙筷子吃飯,說明他有了追求享受的心思,既然如此,接下來必然會拋棄陶杯,改用犀角杯或玉杯飲酒。然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既然改用象牙筷、犀玉杯,必定不會再穿著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飯,接下來,大王肯定會營造規(guī)模宏大的宮殿,坐在高高的亭臺上享受美酒佳肴?!?/p>
箕子嘆了口氣,然后繼續(xù)說道:“其實國君有一些超出常人的享受也可以理解,可令我深感憂心的是,大王就此會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最終走上窮奢極欲、苛酷暴虐之路,彼時社稷恐有傾頹之憂?!?/p>
比干、微子覺得箕子的擔憂不無道理,為此三人便聯(lián)合向紂王進諫,用旁敲側(cè)擊的方式勸說他要加以克制、收斂??杉q王是個“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的主兒,對于三位賢人的勸諫,或者虛與委蛇,或者巧言爭辯,總之就是抱著一副“虛心接受、拒不改正”的態(tài)度,依舊我行我素。
果然沒幾年時間,不斷膨脹的紂王便開始建造酒池肉林,天天在里面縱酒狂歡,把朝政大事拋到九霄云外。不僅如此,為顯示威嚴、壓制臣下,紂王還設置炮烙酷刑,將看不順眼的臣民殘忍處死,令天下敢怒而不敢言。比干見紂王越來越無法無天,便挺身直言極諫,結果觸怒紂王,最終竟被剜心而死。
孔子稱贊箕子、微子和比干是殷商“三仁”。
(ˇ?ˇ) 想~
你說的《封神演義》還是正史上的?
正史:
微子啟。帝乙庶長子,紂王長兄,后來周朝諸侯國宋國的開創(chuàng)人?!暗垡议L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薄妒酚?殷本紀》
比干。帝太丁少子。帝辛(紂王)叔。多次進諫,“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逼时雀?,觀其心。”
箕子。帝辛叔父。商朝滅亡后,出奔至朝鮮半島北部,定都平壤,開創(chuàng)朝鮮國。
殷朝,盤庚遷都到今安陽附近.因其當時稱為殷都.始有殷商之說. 殷朝,那時叫殷商.獸骨.大篆. 國都在殷都,也叫殷商
殷墟,又名殷虛,商王朝后期都城遺址。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chuàng)始,觀此勝于讀古書”。
安陽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一帶,古名“北蒙”,亦稱“殷”。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公元前11世紀,帝乙之子辛繼位,即紂王。他寵妲己,排忠良,建鹿臺,驕奢淫逸,殘酷暴虐,眾叛親離。周武王聯(lián)合諸侯討伐,紂王自焚于鹿臺。商王室在此共傳八代十王。歷經(jīng)273載,史稱殷朝,亦稱殷商。周滅商后,國都他移,小屯一帶的繁華王都逐漸荒蕪,光華閃爍的商文化被淹沒地下,淪為一片廢墟,后人稱“殷墟”。
殷朝六七賢圣君故都碑破譯
“殷朝六七賢圣君故都”碑,原立于淇縣南關村頭通往京城的大道之側(cè),現(xiàn)移至摘星臺公園。
此碑高2.6米、寬0.8米。右側(cè)豎書“勒封文林郎知淇縣事常山釣臺蔡藿”,此行字之右下側(cè)為“迪功郎縣丞欽國梁”;左側(cè)是“典史賈 ”。中間大字為“殷朝六七賢圣君故都”。大字左側(cè)為“賜進士第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邑人睡仙孫征蘭”;其左下側(cè)是“暨弟貢生紉蘭”;再左“暨子宜孫、隆孫”。由此可見此碑系縣令、縣丞、典史和孫氏家族官民同立。碑文同有紀年,查閱《淇縣志》獲知常山蔡藿清順治元年一四年在淇縣任職,據(jù)此推斷,此碑立于公元1644—1648年之間。
孫征蘭(公元1586—1653),淇縣南陽人。字九畹,號睡仙。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考中進士,崇禎初年轉(zhuǎn)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崇禎后期任四川布政司參政等職。明亡清興,隱退故里。
清初,蔡藿負命來淇縣任職時,政局未穩(wěn),人心浮動。他初來乍到,人地兩生,為尋求為官之道,便去拜謁明代遺老孫征蘭。孫征蘭建議抬出朝歌殷朝帝都這塊金字牌匾。一來可以穩(wěn)定民心,二來可以提高淇縣的知名度,三來又能芳名垂世。于是孫征蘭親自撰書,在通往京城的大道旁樹起了這通巨碑。
碑文“殷朝六七賢圣君”,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由湯至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這里的“六七”不是量詞,而是隱代詞,又是雙關語,即說六也可,言七也行。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解釋。從宏觀而論,查閱《史記·殷本紀》在殷商帝國締造中,卻有六位賢圣之君,即成湯、太甲、太戊、祖乙、盤庚、武丁等。他們都是在逆境中力挽狂瀾,身體力行,廣施五道,體恤黎民,便殷商帝國再度中興。此為六賢圣君也。
若說殷朝七位賢圣君,當加上帝辛,即紂王。當年孫征蘭君在撰寫碑文時,鑒于紂王名聲不佳,未敢秉筆直書,于是埋下伏筆,留給后人破譯。
但碑文的核心是“故都”。上述七位賢圣者僅武丁、帝辛在朝歌建過都城。這與碑文不符??v觀商史,在朝歌建都者還有武乙和帝乙。那么六七賢圣究竟是誰?首先得搞清“賢圣”的含意。所謂賢圣,并非都是國君。“賢”者,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圣”者,即圣人,指的是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因此,從微觀上看,六七賢圣君除了在朝歌建都的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位國君之外,其他三位應是殷室圣賢箕子、微子、比干。
這七位之中,也并非美玉無瑕。武丁是很有作為的君王。為重振殷邦,三年緘口,最后選定付說為相,修以政治、行德化于民,天下歡欣,殷朝再度復興。武乙則是個敗德之徒,沒有什么作為。
帝辛繼位時,面對國力衰竭的殘局,勵精圖治,宏振殷邦,以期增光先王。所以遂將都城沬邑改為朝歌。朝歌者,晨曦高亢引歌,高歌黎明,喜迎朝陽,興旺發(fā)達也。接著他又擴大城池,建成南北長約3100米,東西寬約2100米,總面積約24平方華里的城池,還營造了約60萬平方米的禁城,的確體現(xiàn)了一個“邦畿千里”的大國風范。
接著他又大膽改革。廢除了先王殺戮奴隸的舊制,把奴隸變成生產(chǎn)力,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改革刀耕火種的粗曠生產(chǎn)方式,實行耕耘播種,壅土施肥、灌溉排水等完整的耕作技術,手工業(yè)及科學技術也得到迅速發(fā)展,人們生活安定,四海諸侯賓服,使商王朝再度復興。民諺曰:“殷紂王的江山,鐵桶一般。”
箕子、微子、比干皆為殷朝宗室?;?、比干系殷辛王的叔父,微子是殷辛王的同父異母哥哥。殷辛嗣位之后,他們忠心耿耿輔佐于他?;又厣琊?、微子保宗祀、比干篤忠貞。史稱“三仁”。
四位國君,加上三位殷室圣賢,在朝歌他們都是叱咤風云的代表人物,稱之賢圣君是當之無愧的。
我們破譯了孫征蘭君之謎,說出了他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使迷離的“殷朝六七賢圣君故都”之碑文大白于天下。
? 前文介紹了微子,本文就帶大家來了解了解箕(ji第一聲)子。
?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又是個和紂王有血緣關系的。下面就來聊聊箕子的主要事跡吧。
? 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本褪强醇q王驕奢淫逸,有亡國之兆。
? 果然后來商紂王暴虐無道,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政,揮霍無度。紂王的叔父箕子,見紂王這般無道,苦心諫阻,但屢諫紂王都不聽。
? 箕子沒有微子那么命好還被封了王;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悅于民,吾不忍也”。箕子見成湯所創(chuàng)六百年江山即將斷送在紂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發(fā)裝瘋,披發(fā)佯狂,隱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彈唱“箕子操”曲以發(fā)泄心中悲憤。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遂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 關于他的事跡還有很多,相信大家最感興趣的還是他如何創(chuàng)建了朝鮮的故事吧?下面咱就來聊聊。
?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后,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shù)赝林⒘恕盎虾顕?,這個國家在中國的漢朝時代被燕國人衛(wèi)滿所滅。
? 相傳箕子一行人從今膠州灣渡海,奔向與商有一定族緣關系的朝鮮,創(chuàng)立了箕氏侯國。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
? 據(jù)說,箕子一行到了黃海邊,便乘了木筏向東飄去。幾天后登上了一島,因見山明水秀,芳草連天,一派明麗景象,便將那地方叫做朝鮮。從此,箕子帶領的五千余人在那里定居下來。
? 相傳箕子到朝鮮后便建筑房屋、開墾農(nóng)田、養(yǎng)蠶織布、燒陶編竹,還施用八種簡單的法律,來防止和解決人們的爭執(zhí)。并把故國的文化傳播開來,把圍棋傳向四面八方。
? 還有著名的《麥秀歌》的出處也是箕子,簡單的介紹一下。
? 后來當周武王知道箕子遠避東方時,便派人到朝鮮封箕子做朝鮮的國君,并邀請箕子回鄉(xiāng)探望。武王因而封他為朝鮮侯,不把他當臣下看待。這時箕子已經(jīng)52歲。后來箕子從朝鮮回到國都前來朝見周天子姬發(fā)。在途經(jīng)商故都殷商都城遺址,只見原來的宮室已經(jīng)殘破不堪,有些地方種上了莊稼。心甚傷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則近于婦人,亡國之痛,涌上心頭,只好以詩當哭,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國。這里“狡童”系指紂王,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 總之,箕子的一生還算圓滿,也可歌可泣,雖損失了舊土,卻也當了個朝鮮王,為朝鮮地區(qū)帶去文化和技術,流芳百世!
編者:淋雨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0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