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苑》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尹子奇,乃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18歲就做了邑宰(即后來的縣令),歷史上稱其為“娃娃邑宰”。
縣令雖不是什么大官,卻也是一個縣的最高長官,職權(quán)相當大。年僅18歲就能做到這個位置,尹子奇是怎么做到的呢?
當時,齊國西南重鎮(zhèn)阿城(東阿縣古城所在地)連年戰(zhàn)亂,匪患無窮,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魏國人經(jīng)常越境到阿城搶劫財物,更加加重了阿城百姓的負擔。
齊宣王想要把阿城治理好,在各地招攬人才,接連派了七個人去做阿城的地方官,可他們都沒有完成任務,阿城所處的困境沒有得到改善。
久而久之,阿城就變成了齊宣王的一塊心病。最后,皇天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多方觀察,齊宣王發(fā)現(xiàn)了一位18歲的少年尹子奇,他聽說尹子奇是個難得的人才,便打算讓尹子奇去做阿城的邑宰。
雖然尹子奇的名聲很大,但是齊宣王對他還是不怎么放心,在齊宣王看來,尹子奇還只是個“娃娃”呢,一個娃娃真的有實力治理好阿城么?可是,還能怎么辦呢?他派去的七個家伙全都失敗了,他已經(jīng)無計可施,干脆死馬當活馬醫(yī)吧,只不過在尹子奇出發(fā)之前,他還要考驗一下他的能力才行。
于是,尹子奇出發(fā)前被召進了宮中,齊宣王問他:“治理天下的根本和要領(lǐng)是什么呢?”
尹子奇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君主任用官吏,不徇私情,親近賢人,賞賜有功之人;使政治平正,人民安樂,所有的人能各得其所。”
齊宣王聽完尹子奇的回答,微笑著點頭,他十分贊同尹子奇的政見。經(jīng)過這番問答,齊宣王已經(jīng)對尹子奇的實力有所了解,便放心地讓尹子奇上任去了。
可是不到三天,朝廷上下就對此事議論紛紛,很多大臣都認為齊宣王是病急亂投醫(yī),阿城一向難以治理,如今大王還派個十幾歲的毛孩子去阿城,這不是鬧著玩兒嗎?俗話說的好,嘴上無毛,辦事不牢,若尹子奇捅了簍子,那就大事不好了,畢竟阿城可是齊國西南的重鎮(zhèn)呢!
大臣們紛紛上奏,請求齊宣王收回成命。齊宣王被大家說得信心全無,只好連忙派使者把尹子奇追回來。使者追上尹子奇的時候非常驚訝,他二話不說立刻掉轉(zhuǎn)馬頭,回宮向齊宣王稟報,說:“尹子奇帶著五六個須發(fā)皆白的老人同行,大王不是擔心尹子奇年輕沒經(jīng)驗么,現(xiàn)在他有沉穩(wěn)的老人輔佐,想必一定能將阿城治理好的?!?/p>
齊宣王覺得使者說的有道理,就沒有再追回尹子奇。尹子奇到達阿城后,整理了前幾任邑宰沒有治好阿城的教訓,和幾位經(jīng)驗老道的老人一起商量辦法,在阿城整頓民風,鏟除匪患,迅速穩(wěn)定了民心。為了更好的治理阿城,尹子奇招賢納士,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阿城變得越來越好。
魏國聽說阿城的邑宰是個十八歲的娃娃,輕蔑不已,立刻派兵來攻打阿城。尹子奇發(fā)動全縣百姓頑強抵抗,打得魏兵抱頭鼠竄。尹子奇打敗魏軍的事很快就傳遍了齊國,齊人都對他稱贊不已。齊宣王大喜,將尹子奇連升三級!
歷史上18歲的縣令本就不多,尹子奇能做得這般出色,足以被世人銘記。
“娃娃邑宰”尹子奇(生卒不詳),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地處齊國西南重鎮(zhèn)的阿城(東阿縣古城所在地),一連換了七個地方官,都沒有把阿城治理好。那里連年兵荒馬亂,匪患無窮,再加上魏國人經(jīng)常越境來這里搶劫民財,使黎民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可愁壞了齊宣王。經(jīng)過多方觀察,他看上了年僅16歲的尹子奇,準備叫他到東阿當邑宰(即后來的縣令)。一天,尹子奇被召進宮中,宣王問:“治理天下的根本和要領(lǐng)在哪里呢?” 尹子奇答曰:“君主任用官吏,不循私情,親近賢人,賞 賜有功之人;使政治平正,人民安樂,所有的人能各得其所。這樣,天地自然會順從我而正常,兇災自然就會離開我們而消滅。如果君主任用官吏,不是親屬就是私寵的人;喜愛的不是美女就是專事拍馬的人;跟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就當作好人,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就當作壞人;高興的時候就隨便獎賞,發(fā)怒的時候就亂用刑罰;一天到晚只顧吃喝玩樂,把政事丟開不管,使老百姓受到冤枉殘害。那么,就是四季風調(diào)雨順,地里邊也長不出好的莊稼來,社會也不會安寧,失敗和亂亡就不可避免地到來。
尹子奇的政見,很為齊宣王所贊賞,事隔不久尹子奇就走馬上任了。可是不到三天,朝內(nèi)就議論紛紛,說什么:“阿城一向很難治理,大王想必知道,尹子奇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毛孩子,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若是弄出差錯,可就不好收拾了?!弊啾镜拇蟪冀佣B三,宜王聽后便拿不定主意了,于是,趕忙派使者把尹子奇追回。使者是一位能文善武的中年人,他追上尹子奇時大吃一驚,遂調(diào)轉(zhuǎn)烏頭急忙回朝向宣王稟報:“我見到子奇已邀請了五六個須發(fā)斑白的老人同車趕路。老年人有智謀,年輕人有朝氣,辦事果斷,他們結(jié)合起來,集思廣益,一定能把東阿治理好?!毙趼犃吮硎举澩?。 尹子奇上任后,接受了前任邑宰沒有治好東阿的教訓,又尊重老人的意見,整治民風,除匪患,安民心,到各地察訪民情;救濟窮苦百姓,招賢納士,共商治阿大計。因此,生產(chǎn)很快得到恢復和發(fā)展。與東阿毗鄰的魏國,聽說派了一個娃娃當邑宰,便派兵來攻打,想吞掉阿城,蠶食齊國領(lǐng)土。尹子奇發(fā)動全縣百姓拿起刀槍,奮起抗敵,直殺得魏兵尸橫遍野,狼狽逃竄。這一消息象長了翅膀很快傳開了,齊國上下都稱贊尹子奇。齊宣王便傳旨給這位“娃娃邑宰”記一大功、并官升三級.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
譯文: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老人。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最終決定,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子奇治理阿縣,把兵庫里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nóng)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整整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于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唐玄宗逃出長安后,安祿山叛軍攻進長安。郭子儀、李光弼聽到長安失守,不得不放棄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郭子儀回到靈武。原來已經(jīng)收復的河北郡縣又重新陷落在叛軍手里
叛軍進潼關(guān)之前,安祿山派唐朝的降將令狐潮去進攻雍丘。令狐潮本來是雍丘縣令,安祿山占領(lǐng)洛陽的時候,令狐潮就已經(jīng)投降。雍丘附近有個真源縣,縣令張巡不愿投降,招募了一千多壯士,占領(lǐng)了雍丘。令狐潮帶了四萬叛軍來進攻。張巡和雍丘將士堅守六十多天,將士們穿戴著盔甲吃飯,包扎好創(chuàng)口再戰(zhàn),打退了叛軍三百多次進攻,殺傷大批叛軍,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第二次,令狐潮又集合人馬來攻城。這時候,長安失守的消息已傳到雍丘。令狐潮十分高興,送了一封信給張巡,勸張巡投降。長安失守的消息在唐軍將士中傳開了。雍丘城里有六名將領(lǐng),看看這個形勢,都動搖了。他們一起找張巡
張巡是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答應明天跟大伙一起商量。到了第二天,他召集了全縣將士到廳堂,把六名將領(lǐng)喊到跟前,宣布他們犯了背叛國家、動搖軍心的罪,當場把他們斬了。將士們看了,都很激動,表示堅決抵抗到底
叛軍不斷攻城,張巡組織兵士在城頭上射亂箭把叛軍逼回去。但是,日子一長,城里的箭用完了。為了這件事,張巡在焦慮之中有了一個主意
一天深夜,雍丘城頭上隱隱約約有成百上千個穿著黑衣服的兵士,沿著繩索爬下墻來。這件事被令狐潮的兵士發(fā)現(xiàn)了,趕快報告主將。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就命令兵士向城頭放箭,一直放到天色發(fā)白,叛軍再仔細一看,才看清楚城墻上掛的全是草人。那邊雍丘城頭,張巡的兵士們高高興興地拉起草人。那千把個草人上,密密麻麻插滿了箭。兵士們粗粗一點,竟有幾十萬支。這樣一來,城里的箭就不用愁用光了
又過了幾天,還是像那天夜里一樣,城墻上又出現(xiàn)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見了又好氣,又好笑,認為張巡又來騙他們的箭了。大家誰也不去理它。哪兒知道這一次城上吊下來的是張巡派出的五百名勇士。這五百名勇士乘叛軍不防備,向令狐潮的大營發(fā)起突然襲擊。令狐潮要想組織抵抗已經(jīng)來不及了,幾萬叛軍四下里亂奔
令狐潮一連中計,氣得咬牙切齒,回去后又增加了兵力攻城。張巡派他的部將雷萬春在城頭上指揮守城。叛軍看到城頭出現(xiàn)了一個將領(lǐng),就放起箭來。雷萬春沒防備,一下子臉上中了六箭。他為了安定軍心,忍住了疼痛,動也不動地站立著。叛軍將士認為張巡詭計多端,這一次一定又放了什么木頭人來騙他們
后來,令狐潮從間諜那里得知,那個中箭后屹立不動的木人就是將軍雷萬春,不禁大吃一驚。令狐潮在城下喊話,請張巡見面。張巡上了城頭,令狐潮對他說:我看到雷將軍的勇敢,知道你們的軍紀確實嚴明。但是可惜你們不識天命??!張巡冷笑一聲回答說:你們連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還談什么天命!說著,就命令將士出城猛沖過去。令狐潮嚇得撥轉(zhuǎn)馬頭沒命地逃跑,他手下的十四個叛將,都被張巡將士活捉了
自那以后,令狐潮屯兵在雍丘北面,不斷騷擾張巡的糧道。叛軍經(jīng)常有幾萬人,張巡的兵不過一千多,但是張巡瞅準機會就出擊,總是打勝仗
過了一年,睢陽太守許遠派人向張巡送來告急文書,說叛軍大將尹子奇帶領(lǐng)十三萬大軍要來進攻睢陽。張巡接到告急文書,趕緊帶兵到睢陽去
睢陽太守許遠地位比張巡高,但是他知道張巡善于用兵,智勇雙全,就請張巡指揮守城。叛將尹子奇帶了十三萬人攻城,張巡、許遠的兵力合起來才六千多人,雙方兵力相差很大。張巡帶兵堅守,和叛軍激戰(zhàn)十六天,俘獲敵將六十多人,殲滅敵軍二萬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過了兩個月,尹子奇得到了增援兵力,又把睢陽城緊緊圍住,千方百計進攻。張巡雖然接連打了幾次勝仗,但是叛軍去了又來,形勢越來越緊急
一天夜里,張巡叫兵士敲起戰(zhàn)鼓,號令整隊。城外的叛軍聽到城里的鼓聲,連忙擺開陣勢,準備交鋒。等到天亮,還沒見唐軍出城。尹子奇派人登上高處眺望,只見城里靜悄悄的,一點動靜都沒有,就命令兵士卸了盔甲休息。許多叛軍將士緊張了一夜,一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著了
正在這時候,張巡和雷萬春、南霽云等十幾名將領(lǐng),每人帶領(lǐng)五十名騎兵,打開各城門殺出來,分路猛沖敵營。叛軍沒有防備,陣勢大亂,又被唐軍殺了五千多人
張巡想在尹子奇出陣指揮的時候,射殺尹子奇。但是尹子奇是個狡猾的家伙,平時上陣,總讓幾個將領(lǐng)伴隨著。他們穿著一色的戰(zhàn)袍,騎著同樣的戰(zhàn)馬,叫唐軍沒法辨認出哪個是主將。張巡想出了一個辦法。有一次在兩軍對陣的時候,張巡叫兵士把一支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敵陣里,叛軍兵士拾到這支箭,以為城里的箭已經(jīng)使完了,高高興興地拿著箭報告尹子奇
尹子奇剛剛把蒿箭接到手里,城頭上的張巡看在眼里,立刻吩咐身邊的南霽云對準尹子奇射箭。南霽云本來是個好箭手,他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捂住臉,大叫一聲,跌下馬來。張巡下令出城沖殺,又打了一個大勝仗
尹子奇瞎了一只眼睛,哪里肯罷休。他回去養(yǎng)了一陣子傷,又帶了幾萬大軍,像箍鐵桶一樣把睢陽圍住。城外的兵越聚越多,城里的兵越打越少。到后來,睢陽城里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又斷了糧食,唐軍兵士每天只分到一合米,拿樹皮、茶葉、紙張和著煮了吃。情況越來越危急。張巡沒法,只好派南霽云帶了三十名騎兵突出重重包圍,到臨淮去借兵
駐守臨淮的大將賀蘭進明害怕叛軍,不愿出兵救睢陽。他見南霽云是個勇將,想把南霽云留下來作自己的部下,特地為南霽云舉行一次酒宴,請眾將領(lǐng)作陪
南霽云哪里喝得下酒。他把自己的一個手指咬了下來,咬得滿口鮮血淋漓,氣憤地說:霽云不能完成主將交給我的使命,只好留下這個手指作證,回去也好有個交代
然后,憤然離去
南霽云離開臨淮,至寧陵借廉坦兵三千回到睢陽。到了睢陽城邊,冒圍入城,損失慘重,只有千余人殺入城內(nèi)
張巡和許遠反復商量,認為睢陽是江淮的屏障。為了保衛(wèi)江淮,不讓叛軍南下,決心死守睢陽。城里糧食斷了,他們就煮樹皮吃;樹皮吃完,就殺戰(zhàn)馬;戰(zhàn)馬殺光了,只好捉麻雀老鼠給戰(zhàn)士充饑。城里的將士、百姓被張巡的誓死戰(zhàn)斗的精神感動了,他們明明知道守下去沒有希望,也沒有一個叛逃
公元757年十月,睢陽城終于陷落。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云等三十六名將領(lǐng)全部被俘。張巡等人都不肯屈服,叛軍把他們殺害了
由于張巡他們的堅守,睢陽以南的江淮地區(qū)才沒遭到叛軍的破壞。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得到睢陽危急的消息,趕快發(fā)兵,急行軍趕到睢陽,打退尹子奇叛軍,睢陽城已經(jīng)淪陷三天了。又過了七天,郭子儀帶領(lǐng)唐軍收復洛陽
七品縣令張巡以無窮的智慧屢敗叛軍,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睢陽之戰(zhàn)的背景: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守睢陽作》
金庸小說中寫大俠郭靖苦守襄陽,以一城之地力抗強虜多年,讀者無不為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氣概所折服。然而,此為小說家言。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有這樣一個英雄,以殘兵病卒,獨抗數(shù)十倍于已的悍敵,直至幾乎全部戰(zhàn)死。他就是這首詩的作者張巡。在安史之亂中,張巡盡忠報國、義薄云天,堪稱千古忠烈。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的正氣歌里曾寫道:“為張睢陽齒”,指的正是張巡咬碎牙齒,力拒叛賊的烈烈英風。
提起張巡,很多人都以為他是一名武將,其實他是進士出身。他是開元末年中的進士,當時是第三名。天寶年間,張巡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因不肯阿附楊國忠等權(quán)貴,雖然他政績卓著,卻并未升遷,在清河任職期滿后,被調(diào)到真源(今河南鹿邑),還是當一個小縣令。張巡為官清正,雖為小小縣令,也盡自己所能,秉公執(zhí)法,除暴安良。當時有個叫華南金的土豪,魚肉鄉(xiāng)里,無惡不作。張巡一上任就拿了他,依律殺之。老百姓都拍手稱快。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因賊勢浩大,有不少唐朝官吏紛紛降賊。而張巡卻在形勢非常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以數(shù)千兵卒力敵叛賊令狐潮的數(shù)萬大軍。張巡晝夜苦戰(zhàn),大小戰(zhàn)斗共四百多次,殺敵上萬人,給令狐潮的賊軍以沉重打擊。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為了奪得江南富庶之地,派賊將尹子奇率同羅、突厥、奚等蠻族精銳之兵,共十幾萬人,氣勢洶洶地殺來。張巡迫于形勢,只好退至睢陽,與那里的太守許遠合兵一處,共守睢陽這個軍事要地。
唐朝時的睢陽城,即現(xiàn)在的河南商丘。河南、江蘇交界處的中原地區(qū),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九里山前古戰(zhàn)場,牧童拾得舊刀槍”,楚漢鏖兵,就是在這一帶決勝負。直到現(xiàn)代,我軍與老蔣的淮海大戰(zhàn),也是發(fā)生在此處附近。淮海大戰(zhàn),蔣軍一敗,南京總統(tǒng)府很快就插上了紅旗。說來此處正是江南門戶,此地一失,江南半壁,終究難保。張巡和尹子奇當然都知道此地的戰(zhàn)略地位,尹子奇的十幾萬猛悍賊兵拼命攻打睢陽城,太守許遠雖是奸臣許敬宗的曾孫,然而他卻不同于乃祖,十分忠義。他自認為軍事能力不如張巡,毅然將兵權(quán)讓給了張巡。張巡之為人,高風亮節(jié),赤誠待人,故而很多人對他都心服口服。從后面的事情來看,如果不是張巡有極高的威信,睢陽城中絕不會有那么強的凝聚力。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放在別的城中,早有人開城投降了。張巡不同意?也會有叛兵捆了他去獻功。正是因為張巡的個人魅力,才使得一大批人才聚集在他身邊。像大將南霽云,本來是尚衡手下部將,但他見了張巡后,說什么也要投靠在張巡手下。他原來的“老板”用金銀財寶厚祿挽留,南霽云堅決謝絕。南霽云神勇善射,賊兵只要敢近他百步之內(nèi),無不應弦而倒。
賊軍頭目尹子奇,十分狡猾,一直藏在眾多賊兵中間。神箭手南霽云想一箭結(jié)果這個賊頭,但卻不知道誰是這廝。于是,張巡想出一個計策,這次賊兵又來攻城時,他讓弓箭手射出草棍做成的箭。有賊兵中“箭”后,以為城內(nèi)箭已經(jīng)射完了,就樂呵呵地拿了這支“箭”向賊頭尹子奇匯報,大將南霽云早已看見,弓開如滿月,射去似流星,一箭射中此賊左眼,賊兵因此暫時退去。
可惜此賊并未被射死,只是變成了獨眼龍而已。賊兵弄來了新式武器--鉤車、木馬等攻城工具想破城,但卻被張巡用火攻法將敵人的攻城車統(tǒng)統(tǒng)燒毀。張巡巧計百出,賊軍損兵折將,氣為之沮。最后,賊人無奈,仗著人多,層層圍困,意圖困死睢陽城中的將士。張巡正是在這種非常危急的情況中寫下這首詩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0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