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砬貒挖w國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國歷史上的秦朝素有“霸秦”之稱,這說明秦朝軍事力量在當時的中國已經(jīng)名列前茅了。同時,也足以說明秦朝的開國君主秦始皇的謀略和膽識,足可橫掃天下。增廣上云: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當時的秦始皇就深深地領悟了這一點。他靈活地運用《孫子兵法》,制定了一套一統(tǒng)天下的政治和軍事策略
當時的秦始皇贏政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霸業(yè),首先在國內(nèi)進行整頓。兵法上說:“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國與家是一樣的道理。想攻擊外面的力量,首先得將內(nèi)部矛盾鏟平。公元前238年,秦始皇鏟除了權(quán)臣呂不韋和長信候集團。大權(quán)獨攬。然后起用了李斯、尉繚等一批謀臣,開始商量制定統(tǒng)一六國的大計。
他采納了李斯等人的建議,決定破六國“合縱”,進行各個擊破。首先,秦始皇不惜重金賄賂各國豪臣,利用他們的貪欲來出賣自己的國家。其次他采取先啃“軟柿子”的戰(zhàn)略方針,先打那些弱小的國家。同時在其它各國群雄中立威。第三.他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使自己在攻打其中一國時,其鄰國不會出兵相助。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大計,具體來說,概括為9個字:籠燕齊,穩(wěn)楚魏,滅韓趙。因為當時韓國最弱,而地理位置卻號稱“天下樞紐”。趙國雖強卻離秦國太近,他必須先干掉他,免得在秦國攻打他國時,它來乘虛突襲。但這里就有一個問題:魏國不是離秦國比趙國更近嗎?為什么不先打魏?這就是秦始皇的破“合縱”之術(shù)。
諸位看一下歷史上秦國與其它六國的分布圖就知道了。魏國夾在韓國與趙國之間,并且韓魏相距很近,如果秦國首先拿韓魏開刀的話,就很容易使這兩國聯(lián)合起來。那么秦國等于拿一國之力去抗衡2個國家的聯(lián)合力量。而反過來,如果秦國先打韓趙,穩(wěn)住楚魏,則韓趙因相距太遠,且中間夾著一個“中立”的魏國,不能互相支援,只得各自為戰(zhàn)。
所以,韓趙兩國都不會有他國來支援他們,這對于秦國來說就容易多了。于是,公元前236年,秦國先用“離間計”使燕趙開戰(zhàn),并乘趙國空虛派王翦為主將,兵分2路進攻趙國,奪下趙鄴等10余座城池。公元前234年,秦國再次進攻趙國,并攻下平陽,殲敵10余萬。斬殺趙將扈輒。接著揮師北上,最后被趙國名將李牧打敗,失望而歸。
公元前232年,秦國再度進攻趙國,但卻被趙國名將李牧再度擊退。這說明當時的趙國并不比“霸”秦差多少。但是,后來趙王卻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趁趙國鬧饑荒再度進攻趙國。并事先離間趙王與大將李牧的君臣關(guān)系,使趙王臨陣換將,并在第二年大破趙軍,俘獲趙王遷。其子逃往代國稱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代國俘獲趙公子嘉。趙亡??v觀秦趙戰(zhàn)事,趙國最后不是輸在軍事力量上,而是輸在趙王聽信讒言,中了秦國離間之計的謀略上。這樣的悲劇難道是天意嗎?所以,用兵之道不僅要有謀略和膽識,更要求雙方的軍事首腦有氣度和魄力。故兵法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趙國的滅亡,使秦國撕開了六國“合縱”的口子,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打下了基礎。公元前231年,秦國趁韓國南陽假守騰投降,命其于公元前230年,率秦軍偷渡黃河,突然向韓國發(fā)起進攻。一舉攻破韓都新鄭。俘虜了韓國國王,并將韓國設為穎川郡。歸入了秦國的版圖。韓國的滅亡使秦國擁有了一個“天下之樞”的戰(zhàn)略要地。
趙韓的滅亡,使秦國一下?lián)碛辛恕皯?zhàn)國七雄”的一少半國土,并使魏國深陷“三面包圍”的戰(zhàn)略態(tài)勢之中。魏國一下子處于秦軍的“虎視眈眈”之下,等到魏王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時已經(jīng)晚了。所以,秦滅六國可以說是《孫子兵法》在實戰(zhàn)中的具體運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1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梁山的情報高手是誰排名僅為第九十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