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碓瘻缤?,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元廷在1368年被推翻退回草原后的一些年間,仍舊聲明自己是中國的朝廷,但他們一直陷于想入非非之中,而不能使頭腦冷靜下來,去弄明白造成自己統(tǒng)治災難性垮臺的原因是什么。相反,在明朝創(chuàng)建者的頭腦中,這個垮臺仍然歷歷在目,他們認真思考元朝垮臺的原因,以此作為反面教訓,胸有成竹地構筑起他們的明王朝。簡單地講,他們的藥方是縮減官僚機構的規(guī)模,堅決打擊任何自私現(xiàn)象與腐化行為;由皇帝自己直接負責處理政務,行動中不能顧慮重重和寵信偏愛。這樣,這一統(tǒng)治體系就能真正使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則得到加強,就能保證千秋萬代的和平與繁榮。
明朝的這些方針政策是否基于對元朝缺點的正確的公允的評價之上呢?元朝的垮臺是不是因為統(tǒng)治者沒有盡到責任,允許官僚機構中的派系斗爭加劇、腐化日增而沒有加以抑制?或許是這樣,也許是因為因地方自治而形成的全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能夠給那些地方大員們更接近財源的機會。其實元朝也曾積極地設法維持中央對全國資源及人事的控制權,當然部分是通過印制越來越多的沒有任何財源為后盾的紙鈔這樣一種毫無前途的權宜辦法,但這種通貨膨脹政策不能無限期地實行下去(事實上1356年紙鈔已毫不值錢并停止了流通)。
我們還可以說,由于元朝最后一位賢相脫脫杰出的個人才能,元朝才完整地存在了這樣長時間。脫脫的解職極不合時宜,在他離開后,中央集權的元朝統(tǒng)治也就不復存在了。明朝開創(chuàng)者們從元末混亂局面中汲取的教訓確實有某些合理的因素。然而,還應該回想一下14世紀到處發(fā)生災害這個事實。在各個蒙古汗國內外,從歐亞大陸一端的冰島和英國,到另一端的日本,各國都苦于瘟疫、饑荒、農業(yè)減產、人口下降以及社會動亂,幾乎沒有一個社會能免遭其中的某些災害,中國則無一幸免。
在14世紀中,至少有36個冬天異常嚴寒,比有記載的任何一個世紀都多。在黃河流域地區(qū),水災與旱災在14世紀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發(fā)生得都要頻繁。14世紀四五十年代還發(fā)生了極為嚴重的瘟疫。妥歡貼睦爾朝幾乎年年有饑荒的記載,這些饑荒導致人口大量死亡,政府要花大量錢財進行賑濟。 自然災害使眾多的百姓背井離鄉(xiāng)、陷于貧困,釀成了14世紀50年代破壞全國的起義運動。
元末的各屆政府都盡了最大努力試圖從這些災難中解脫出來,他們并沒有忽視這些問題。從各方面來看,元朝在醫(yī)藥和食物的賑濟上所作的努力都是認真負責的、富有經驗的。事實上,妥歡貼睦爾朝的歷史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面臨這樣反反復復的大規(guī)模的災難時,還有哪一個朝代能比元朝做得更好?如此反復的自然災害長期積累的后果,很有可能使任何一個政府都束手無策。如果中國正常的年景多一些,元朝有可能比它實際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
很多人都知道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軍隊打下來的,但是真正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因為當時成吉思汗雖然打下了大片的疆土,但是并沒有完整意義上的統(tǒng)一。他的孫子忽必烈才是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的人。
可是元朝僅僅過了幾百年就被大明王朝所霸占了,這絕非不是偶然,很多人都知道一個哲學道理,在絕對偶然的因素里面肯定會有必然的因素,所以朝代的滅亡,一方面是有歷史的必然因素,也是有很多的人為因素在里面,否則不可能只有短短的幾百年。
古代的皇帝都是世襲制,元朝也是這樣,他們當時的政府也是蒙古人掌權,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風格十分彪悍,但是老百姓只追求安居樂業(yè),所以老百姓不希望年年打仗。但是又和整個元朝的主體思想相悖。
國家雖然統(tǒng)一了,但是老百姓都想有一個安居樂業(yè)的生活但是掌權者思想不一樣也就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當時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一個乞丐,出身貧寒,深知老百姓的疾苦。
所以他拒絕了一批反抗分子,在天時地利和人心的幫助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的宏圖大業(yè),在登基之后也把明朝帶向了另外一個輝煌。
曾經不可一世的一個元朝就被一個出生平威的朱元璋給推翻了,終于把這些蒙古人趕出了不屬于他們的領土,讓漢人在歷史上又開始展露出了頭角。
總而言之,元朝滅亡的那么快,主要是由于他的黑暗的民族壓榨政策,皇帝不理國政,貪圖享受,大臣勾心斗角,欺上瞞下,經濟越來越差,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試問蒙古族統(tǒng)治下的元朝哪里看出寬松自由。后世學者一定要提防陷入歷史迷惑主義,不要把落后文明的治國無方、束手無策、社會混亂當作國策寬松。
元朝雖然盛極一時,疆域面積在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但元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既有歷史、治理因素,還有外部因素。
其一歷史因素,起家不正,治理無方
無論試圖了解哪一個封建王朝,它的起家史必然要進行充分的了解。蒙古族主導的元朝帝國,一直在史學界飽受爭議,爭議的論點就是元朝起家是伴隨瘋狂屠戮開始,最后以血雨腥風結束。
雖然元朝之前有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比如遼、金等國,但這些少數(shù)民族殘忍嗜殺的程度相加再乘以十倍都不及元朝。以兩個宋金兩國與元朝交戰(zhàn)的兩個例子來說明:
1. 滅金攻蔡,人肉護盾。
元朝滅掉金國的最后一場戰(zhàn)役是蔡州之戰(zhàn),金章宗死后傳位給金哀宗,哀宗皇帝在完顏承麟和完顏忽邪虎的幫助下奮力抵抗。此時,窮兇極惡的元朝軍隊,攻城不下居然想起戰(zhàn)爭史上最為軍事家不齒的陰招,讓俘虜?shù)睦习傩毡惩撂詈樱爻堑慕鸨吹匠窍露际亲约旱母咐相l(xiāng)親,不忍心放箭弒殺,蒙古軍隊才由此可以渡過護城河。在登墻攻城的過程中,蒙古軍隊把金軍逼得走投無路,金軍只好把戰(zhàn)死的士兵和百姓用鍋熬成人油用來抵擋蒙古軍隊。整個蔡州之戰(zhàn),簡直慘絕人寰、如同人間地獄一般。
2. 滅宋之戰(zhàn),常州屠城
蒙古軍隊在攻打南宋的時候,據(jù)《金史》記載共屠戮中原城池二百余座。常州之戰(zhàn)中,南宋劉師勇與伯顏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大戰(zhàn),雙方整整打了8個多月,等到常州城破以后伯顏下令屠殺常州城內所有的百姓,整個常州變成一座真正的鬼城,空城。常州屠城僅僅是蒙古軍隊殘忍嗜殺的一面。據(jù)統(tǒng)計:蒙古統(tǒng)治期間,中原文明包括漢人以及漢化的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共減少人口7000萬,整個元朝軍隊所到之處就是一場人類的大清理計劃。
試問這樣的封建王朝,豈能長治久安,仇恨的種子從一開始就被埋藏而下。
等到元朝建國以后,將百姓的等級劃分為三六九等,階級劃分特別明顯。元朝以統(tǒng)治的先后順序,契丹人為一等民、女真人是二等民、漢人是三等民。
它等于把最應該學習的群體擺在最不屑一顧的位置。常言道“胡無百年運”,他并沒有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任用賢能的漢人推進漢化改革,而是采用高壓政策,打壓先進文明的發(fā)展,豈可久乎。
其二外部因素,治黃導火,一觸即發(fā)
元朝末年流傳一句民謠“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正好趕上黃河多年泛濫成災,黃河沿岸地區(qū)成為一篇荒無人煙、不毛之地。黃河流域自古就是中國北方的耕種和經濟中心。
元朝有見識的大臣,比如宰相脫脫上書請求治黃,因為黃河不治必是人心。但是此時的元朝僅僅是能存活幾天的問題,因為實在太腐敗了。這群元朝官員以前過慣了四處燒殺搶掠的日子,如今掌管天下后,還是不忘本性,搜刮民脂民膏,壓迫百姓。最終元朝還是決定治理黃河,動用數(shù)十萬苦力,撥款上百萬白銀,哪知道治黃卻變成腐敗的元朝官員瘋狂斂財?shù)呢斅?。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終于引爆了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揭竿而起,元朝逐漸也就退出歷史的舞臺。
由此可見,元朝的滅亡實際上是落后文明沒有及時的進行漢化,相反而是采取打壓中原先進文明的措施,限制中原漢人發(fā)展,逆歷史而動者,縱使武力再強大,終究還是要被歷史的車輪碾壓殆盡。
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敗,橫征暴斂。直接原因是天災。元朝時期,蒙古統(tǒng)治者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漢人被掠奪更為常見。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殘酷剝削漢族群眾,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fā)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
元英宗時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皇權斗爭也日趨激烈,各地起義不斷爆發(fā),元代開始走向衰落。從明宗到順帝是元代的后期,紅巾大起義的爆發(fā)加速了它的滅亡。1368年,朱元璋率軍攻入大都,元順帝逃走,元朝滅亡。
一、永不停歇的戰(zhàn)爭機器
無論元朝是建立于1206年(蒙古汗國)還是1271年(國號大元),到1368年滅亡之前,整個元朝沒有戰(zhàn)爭記錄的年份僅22年。這沒有戰(zhàn)爭記錄的22年,可憐巴巴地穿插其間,其中連續(xù)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的時間最長都沒超過三年。
自1280年元朝統(tǒng)一中國后,元朝并沒有、也無法象其他初立朝代那樣施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1280-1284年間,元朝除了對日本、安南、緬甸等征戰(zhàn)之外,還要耗費大量精力對付國內此起彼伏的“抗元復宋”起義,“抗元復宋”最后以鎮(zhèn)壓黎德起義告終,元朝在這期間的用兵規(guī)模一如之前的“元滅宋”戰(zhàn)爭差不多。
戰(zhàn)爭打的就是錢和糧,不過一直以來,元朝政府似乎從沒為戰(zhàn)爭消耗發(fā)愁過,即使它“打到哪燒到哪”,它也沒有因此自絕了后路。在1206-1280年間,元朝的大多數(shù)戰(zhàn)爭實施的都是“三光”政策,打到哪破壞到哪,僅云南等少數(shù)地區(qū)例外。
二、自制混亂的不肖皇帝們
如果將元朝比作大家族的話,它也發(fā)生過一系列這樣的內部爭斗。史學家常說,元朝中期的政局動蕩就是其全面走向下坡路的表現(xiàn)。元中期的政局動蕩表現(xiàn)在,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間,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現(xiàn)過十位皇帝,如此頻繁的帝王更迭,對一個統(tǒng)一的大國家來說自然不是好事情。
三、“咬死大象”過程中的群蟻
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使蒙古人徹底被孤立。無論是劉福通的起義還是朱元璋的起義,義軍隊伍都是由各色人等組成的。和中國古代其他起義很不一樣的是,元末農民起義隊伍中的階層品流尤其復雜,實際上,它們已超越了普通“農民”起義的范疇。
元朝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統(tǒng)治,將全國人口不分民族種族進行了強制性的分化,蒙古人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則為二等“色目人”,原金國境內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曾作為元后方根據(jù)地的云南人就為三等的“漢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則不分種族均為“南人”或“蠻人”。
在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等義軍隊伍的分段牽制、輪番啃咬之下,龐大的元朝才逐漸被蠶食殆盡,而這一過程竟也持續(xù)了近二十年。
擴展資料:
從元世祖忽必烈到成宗鐵木耳是元代統(tǒng)治的初期,這期間,統(tǒng)治者采用漢族法律,初創(chuàng)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各項制度,元朝呈現(xiàn)出向前發(fā)展的態(tài)勢。從武宗到泰定帝是元代的中期。這時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皇權斗爭也日趨激烈,各地起義不斷爆發(fā),元代開始走向衰落。
其間的“英宗新政”也僅是曇花一現(xiàn),無法從根本上挽救元代的衰敗之勢,后來新政失敗,英宗也死于非命。從明宗到順帝是元代的后期,紅巾大起義的爆發(fā)加速了它的滅亡。1368年,朱元璋率軍攻入大都,元順帝逃走,元朝滅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元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1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