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秦始皇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稱帝后多次巡視天下,出巡主要目的是穩(wěn)定天下民心,外加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當(dāng)來到瑯琊時,當(dāng)年替他尋找不老之藥的徐福并沒有找到,擔(dān)心之余徐福以海上遇到阻攔欺騙秦始皇。
徐福編了一個謊言,“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原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辈痪茫厥蓟首隽艘粋€夢,夢里他和一個像人形狀的“海神”進(jìn)行戰(zhàn)斗。秦始皇讓博士給自己解夢,博士說:“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jǐn),而有此惡神,當(dāng)除去,而善神可致?!?/p>
聽了博士這么一說,秦始皇信以為真,他命人射殺了一條“大鮫魚”。問題來了,秦始皇射殺的“大鮫魚”究竟是什么動物?詭異的是,秦始皇射殺了“大鮫魚”后不久就暴斃而死。翻閱史料,梟雄曹操寫出一篇《四時食制》,殘文散見于《太平御覽》、《顏氏家訓(xùn)》等書中。
曹操當(dāng)年在海邊時,看到了死亡的“大魚”,他寫道:“東海有大魚如山,長五六丈,謂之鯨鯢。次有如屋者,時死岸上,膏流九頃。其須長一丈,廣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為矛矜?!贝蠹易⒁膺@四個字,“膏流九頃”,這肯定是“大魚”脂肪。
其實只要對動物稍微有所了解,就知道所謂的“大蛟魚”就海里的鯨魚。秦始皇陵非常神秘,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渭水》里描述道,“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斬山鑿石,下涸三泉,以銅為槨。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勢。宮觀百館,奇器珍寶,充滿其中,以人魚膏為燈燭,取其不滅者久之?!?/p>
這里面再次提到了“魚膏”做成的長明燈,到了這里很多人都清楚一點(diǎn),秦始皇當(dāng)年射殺的很可能就是一條鯨魚。為了找到更有力的證據(jù),筆者查閱了很多考古史料,終于在明朝帝王陵里找到了。1956年,考古人員發(fā)掘了明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定陵,當(dāng)考古人員進(jìn)入地宮中殿時,發(fā)現(xiàn)了三口青花雙云龍紋大瓷缸,里面裝滿了鯨魚的脂肪,這一發(fā)現(xiàn)距離秦始皇射殺“大蛟魚”已經(jīng)過去了2166年。
古代帝王將相們死后都會在地宮里設(shè)置長明燈,但是這樣的燈在地宮門關(guān)閉不久,氧氣耗盡后就熄滅。所以目前考古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的長明燈,其燈油幾乎都是完整的。不過錢鐘書對長明燈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說:“秦始皇是一位干實事的人,長明燈不完全是象征性的,不能低估秦代的科學(xué)技術(shù),如今一時無法認(rèn)知的,就否定它存在的可能性?!?/p>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jī)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jī)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最后一句便是人魚膏出處,從字面理解自然是?用人魚油脂為蠟燭而經(jīng)久不滅?,那人魚為何物,古籍中常有將?娃娃魚?(大鯢)記為?人魚,孩兒魚,腳魚,啼魚,臘狗?等等名稱。
其中如南朝劉宋裴骃《史記解集》:?人魚似站,四腳。?《史記正義》又引《廣志》云:?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大鯢這種動物目前在中國的分布大概是長江、黃河、珠江中上游支流山澗溪流(屬亞熱帶氣候),但根據(jù)著名氣象學(xué)家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秦漢時期處于第二個溫暖期。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提到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柑桔在長江中游地區(qū)廣泛種植,桑樹遍布魯國;竹、梅等亞熱帶植物在渭水流域也很茂盛。秦朝和西漢氣候繼續(xù)溫暖,物候生長發(fā)育要比清初早3個星期,說明這一時期,整個亞熱帶北界比現(xiàn)在更偏北。
二、
《辭?!返慕忉專F有二種:一種是兩棲類動物,四足、長尾,能上樹,亦稱娃娃魚;另一種即雌性的鯨。廟庾《哀江南賦》云:?大則為鯨為鯢。?《廣州記》載:?鯨鯢長百尺,雄曰鯨,雌曰鯢?。
由于鯨魚屬于大型水棲類哺乳動物,體長,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點(diǎn)燈確實也具有經(jīng)濟(jì)意義。秦始皇曾令人以連弩在海上射殺過的大魚,有可能就是鯨。而且據(jù)國外科學(xué)家做的推算:用鯨腦油制成的蠟燭,一支的燃燒值是8克/時,則一立方米的鯨油可以燃燒五千天。
再根據(jù)漢唐時期流傳甚廣的《異物志》載:?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鮫魚(即鯊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臺州有之。?這些特征不就在說鯨魚嗎?
秦始皇 統(tǒng)一中國以后,曾三次大規(guī)模巡視山東沿海地區(qū),三次均經(jīng)過徐福故里——秦齊郡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 秦始皇 東巡的目的,除向全國“以示強(qiáng)威,服海內(nèi)”,宣揚(yáng)他統(tǒng)一四海的功德,鞏固中央集權(quán)外;主要是為了尋找三神山,求取長生不老藥,借助藥物使自己永年不死,以永遠(yuǎn)統(tǒng)治中國。 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山東,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這一次,秦始皇在泰山舉行完封禪大典后,率領(lǐng)群臣經(jīng)歷下(今山東省濟(jì)南市)和齊故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沿著渤海南岸東赴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在黃縣停留期間,秦始皇召見了徐福。徐福奉命陪同秦始皇登萊山,祭月神。秦始皇一行人離開黃縣之后,經(jīng)縣(今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qū))到達(dá)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成山頭(今山東省榮成市境內(nèi))。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等人登上了芝罘島(今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境內(nèi));然后南行前往瑯琊郡,并在那里住了三個月。就在秦始皇暢游瑯琊的時候,徐福等人上書說渤海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山上宮中住著許多仙人,還珍藏著一種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奇藥,他愿求取獻(xiàn)給始皇帝。秦始皇正盼望著能吃上長生不老藥,于是很高興地批準(zhǔn)了徐福的請求,命他帶著許多金銀財寶入海求取仙藥。據(jù)說徐福第一次出海求仙,因風(fēng)大浪急失敗而歸。他回來對秦始皇說:“臣在海中遇到海神,告知他來此求取延年益壽藥,海神嫌禮薄,只準(zhǔn)參觀不許取藥。臣在蓬萊山見到靈芝生成的宮闕,宮中住著許多仙人,個個健康長壽,光彩照人;于是臣再拜道,‘用什么樣的禮品來獻(xiàn)才能得到仙藥?’海神說:‘以美好童男童女和各種工匠用具做為獻(xiàn)禮,就可以得到仙藥了’?!鼻厥蓟事牶?,遂命徐福征發(fā)童男女、工匠用具往求仙藥。 秦始皇第二次東巡山東,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的春天。這一次,距上次東巡時間不到一年。秦始皇雖然在途中遭到韓國貴族張良派遣的刺客的伏擊,但他仍按計劃經(jīng)黃縣直赴芝罘,然后再次住進(jìn)瑯琊行宮。這次因徐福入海求仙未歸,秦始皇沒有拿到長生不老藥,最后只好先返回咸陽。 秦始皇第三次東巡山東,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這次巡行的路線是由南向北,最后到達(dá)瑯琊行宮。這時,徐福聞訊秦始皇駕臨瑯琊,急忙從家鄉(xiāng)趕來面見秦始皇。徐福從第一次入海求仙到現(xiàn)在已有十年時間,耗資巨大,始終沒有求得仙藥。為了逃避懲罰,他只好向秦始皇說,長生不老藥本來可在蓬萊仙山求得,只是水神派大蛟魚守護(hù)無法近前取藥,請皇帝增派一些射箭能手同去。秦始皇求藥心切,當(dāng)即批準(zhǔn)了徐福的請求,命他選拔童男女、各種工匠、弓箭手等入海求取仙藥。秦始皇為了給徐福求仙掃清道路,他一面派人帶著捕魚工具入海捕捉大蛟魚,一面自己帶上連發(fā)的弓弩準(zhǔn)備與大蛟魚搏斗。秦始皇一行乘船從瑯琊港出發(fā),經(jīng)榮成成山頭前往芝罘。一路上沒有什么發(fā)現(xiàn),直到臨近芝罘才看見一條大魚。秦始皇將大魚射殺以后,西航至黃縣北海岸的黃河營港。在此作短暫停留后,秦始皇等人乘船繼續(xù)西行,至萊州灣西岸的厭次縣(今山東省陽信縣東南處)上岸。在返回咸陽的路上,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臺(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境內(nèi)),年僅五十三歲就離開人間,至死也沒吃上長生不老藥。徐福送走秦始皇以后,帶領(lǐng)著童男女和五谷百工入海求仙,隨之,東渡日本。
始皇徐福
《史記 秦始皇本紀(jì)》: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史記 秦始皇本紀(jì)》在描述秦始皇陵墓內(nèi)部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以人魚脂肪制作的蠟燭,可以燃燒很久而不滅。那么這個人魚膏是什么?到底能燃燒多久?
一般來說,人魚膏有兩種可能:
一是娃娃魚的脂肪。
所謂的娃娃魚學(xué)名叫大鯢,這是一種魚類,身體是扁平的,有四只很短的腳,這種魚是一種特別的魚類,他的叫聲像嬰兒哭的聲音,所以把它的名字叫娃娃魚,娃娃魚2~3年不吃東西都不會餓死,而且這種魚的壽命長達(dá)50~60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瀕危動物了。
《山海經(jīng) 北山經(jīng)》: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但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這種魚肯定很多,因為《山海經(jīng)》這本先秦時期的古書就記載了娃娃魚,其中的描述與現(xiàn)在我們見到的娃娃魚是一樣的,有四只腳,聲音像嬰兒,吃了可以治癡病。
根據(jù)研究,娃娃魚起源于3.5億年前的泥盆紀(jì)時期,有著活化石的稱號,秦朝當(dāng)然也有,但是用娃娃魚的脂肪來做蠟燭卻是頭一回,先秦時期的蠟燭還是一種高檔物品,只有王公貴族用得起這種蠟燭,而秦始皇陵墓用這種人魚膏蠟燭是沒有問題的。
火早在原始社會就被發(fā)現(xiàn)了,原始人就懂得用火和保存火種,想要保存火種,就必須要使用油脂,原始人就逐漸發(fā)現(xiàn)了在易燃物中加入油脂就可以很長時間保存火種而經(jīng)久不滅,到了秦朝,自然也會知道火種的保存。
一般來說,只要是動物的脂肪,基本上都可以燃燒,也可以保存,但為什么是娃娃魚呢?
因為根據(jù)研究,國內(nèi)野生娃娃魚最多的地方就是今天陜西、甘肅、四川一帶,這里是秦朝的核心地區(qū),這種魚在兩千年前肯定非常多,多到吃不完,所以大量被捕捉來制作人魚膏,放在秦始皇的陵墓中使用,要知道秦始皇的陵墓修建了37年時,多的是時間來制作這種人魚膏。
二是鯨魚或者鯊魚的脂肪。
《史記 秦始皇本紀(jì)》: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瑯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并海西。
這話翻譯過來意思就是:于是讓到海中去的人攜帶捕獲大魚的用具,而自己使用連弩,等待大魚出現(xiàn)時射死它。從瑯邪往北到達(dá)榮成山,沒有見到大魚。到了之罘(今山東煙臺市北),看見了大魚,射死了一條。于是沿海西行。
也就是說秦始皇在山東沿海射殺了一條大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有個方士對秦始皇說:海中蓬萊的長生不老藥是可以得到的,然而常??嘤诖篚o魚的襲擊,所以不能到達(dá)蓬萊,希望派一些擅長射箭的人和我們一起去,大鮫魚出現(xiàn)就用連弩射死它。
這個大鮫魚一般被認(rèn)為是鯨魚或者鯊魚,因為這兩種魚是海洋中體型巨大的魚,體重從幾十噸到上百噸都有,只要抓捕到一只,至少就可以提煉好幾噸的油脂,其身上的脂肪和油脂就可以使用很久,就算一個小時燃燒0.5公斤油脂,一條鯨魚或者鯊魚可以提煉5噸的油脂,那么一條鯨魚或者鯊魚的油脂就能燃燒1萬個小時。
1萬個小時就是416天,差不多是一年多,在無人的情況下,能燃燒一年多這本身就是奇跡,那么秦始皇陵墓的地宮中,這些人魚膏制作的蠟燭能燃燒多久呢?
先說說帝王陵墓中為什么要制作用來照明的蠟燭?
首先,火在古代有辟邪和照明的作用,所謂的辟邪主要是避開一些想象中的鬼怪,帶來吉祥和好運(yùn)氣,而照明的作用則比較好理解了,古代帝王一般都喜歡燈火通明的場所,他們在世時是世人敬仰的皇帝,去世后也想自己享受生前的待遇,甚至把生前所居住的宮殿按比例建造放百陵墓中。
比如秦始皇就是這樣,他的陵墓中不僅有大量的兵馬俑陪葬,以讓去世的秦始皇也享受這個待遇,而且陵墓中還有大量的宮殿,甚至還有水銀制作的江河湖海,天上還有制作成日月星辰的東西,象征著帝王去世后仍然享受這一切,包括點(diǎn)燃蠟所帶來的光明。
最后,蠟燭燃燒會消耗大量的氧化,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地宮那種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存在,會讓盜墓的人無法在陵墓中生存,可以有效果地防止盜墓,所以一般的帝王喜歡在自己的陵墓中放置長明燈或者蠟燭,已知的有秦始皇陵墓和明朝萬歷皇帝的陵墓。
秦始皇的陵墓中可以肯定是有人魚膏制作的蠟燭,這種蠟燭一般分成三個部分:
一是燈芯。
二是動物油脂。
三是盛裝油脂的容器。
蠟燭燃燒是要消耗燈芯和動物油脂的,動物油脂的儲存相當(dāng)來說比較簡單,用容器就能盛裝,但是燈芯的消耗是很難自動補(bǔ)充的,我記得很小的時候,停電時家里點(diǎn)過煤油燈,在煤油中有一種棉繩制作的燈芯,火焰主要就是在燈芯處燃燒,點(diǎn)燃煤油燈也點(diǎn)燈芯,如果沒有燈芯了,煤油燈就會熄滅的。
人魚膏蠟燭應(yīng)該是同樣的原理,也是一股棉繩制作的燈芯浸泡在油脂中,油脂可以通過連通器的原理用一個很大的容器與點(diǎn)燈的容器相連,但是比較難解決的就是燈芯,想要燃燒很長時間,就必須得讓棉繩制作的燈芯有無限長,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況且點(diǎn)燈的容器大小決定了燈芯不會很長,一旦燈芯燒盡了,即使有再多的人魚膏,也是無法燃燒的,甚于這個原理,秦始皇陵墓中的人魚膏蠟燭最多只能燃燒幾天時間,不會超過十天。
另一個原因就是地宮中的氧氣含量。秦始皇地宮的規(guī)格是上下兩層,長是260米,寬是160米,深度是26~37米,平均是31.5米,算起來空間總體積是1310400立方米,根據(jù)空氣中的氧化含量約占21%的原則,則地宮中氧化總共有275184立方米,這個氧氣量是絕對夠用,況且地宮中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密封,而是會留一些通風(fēng)口的。
所以影響人魚膏燃燒時間的短板就是燈芯的長度,按照一小時可以燃燒10cm的燈芯長度,那燃燒10天的燈芯總長度需要24米,一年的燈芯總長度需要876米,這么長的燈芯長度在無人的狀態(tài)下是不可能達(dá)到的,所以我說秦始皇地宮中的人魚膏蠟燭燃燒最多不會超過10天,司馬遷說可以燃燒很久,他也沒有見過,應(yīng)該是聽別人說的,人傳人總會有誤差的,況且很久是多久呢?誰也說不清楚。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jī)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有這么一段記載,而北宋時,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命李昉、李穆、徐鉉等大臣編纂了一本類書。太平興國(公元977年)該書編成,這就是著名的《太平總類》。在這本書的《火部·卷三》中也引用《史記》:記錄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
所以根據(jù)《史記》的記載,秦始皇不但殺過人魚,而且還是大量捕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有充足的人魚膏,讓他的陵墓中的燭火長明。
令人遺憾的是,《史記》并未說明人魚到底是一個什么物種,它也沒有留下任何圖像資料,所以后世只能從典籍模糊的記載中去推測它的形象了。南宋學(xué)者裴骃所著的《史記集解》里,引用的東晉學(xué)者徐廣的解釋是:“人魚似站,四腳?!?/p>
關(guān)于人魚到底是什么,有一種說法比較流行,人魚就是南海的鮫人。
之所以會有此一說,是因為古代各種記錄鮫人的典籍中都提到,鮫人的體脂易燃,是世上最好的燈油。關(guān)于鮫人最早的記錄,出自東晉史學(xué)家干寶所著的《搜神記》:“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鮫人的眼淚就是珍珠,這顯然是商人為了高價賣珍珠而故意散播的傳說。而關(guān)于鮫人最夸張的記錄,出自李昉、李穆、徐鉉等人于《太平總類》同時編纂的《太平廣記》: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xì)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fā)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yǎng)之于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如果按照《太平廣記》的說法,這個鮫人已經(jīng)不是什么別的動物了,就是能在海里生活的人了。無獨(dú)有偶的是,在西方的傳說中也有美人魚的傳說,只不過與中國的鮫人是四足動物不同,它們是人身魚尾。
很多古代典籍中都記載鮫人會織布,鮫人織的布還有一個專門的名字鮫綃,南海出鮫綃紗,鮫人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述異記》)。古人認(rèn)為鮫綃很神奇,因為把它浸泡在水中不會濕。結(jié)合鮫人這種生物體脂多的特點(diǎn),這個所謂鮫人織的布,應(yīng)該是南方的奸猾商人用鮫人的體脂浸泡普通的布匹制成油布,然后拉到中原以是鮫人織的布為噱頭售賣牟取暴利。
我推測可能就是因為銷售珍珠、鮫綃所帶來的暴利,使得南方商人們竭力隱藏了鮫人的真實樣貌,故意散布了很多編造的傳聞。導(dǎo)致古籍作者誤以為鮫人與我們普通人類的外形一樣,留下了這些神奇的記錄。
現(xiàn)代一般認(rèn)為古籍中的美人魚就是儒艮,這是一種生活在近海河口以海草為食的水生哺乳動物,又名海牛。如今在中國的南方沿海已經(jīng)很難見到儒艮了,它是我國的一級保護(hù)動物,比熊貓的層級還高。儒艮油又稱海牛油,是一種名貴藥材,主治溫肺散寒、健脾益氣。治肺疝。治脾虛化源不足、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倦怠無力、大便溏薄。當(dāng)年儒艮在海邊多的時候,它的體脂想必也被拿來當(dāng)燃料和制鮫綃了。
其實有一個關(guān)于始皇陵照明使用的人魚膏的說法更靠譜些,《太平總類·火部·卷三》中所引用漢辛氏撰的《三秦記》記錄:始皇墓中,燃鯨魚膏為燈。
生活在北極地區(qū)的愛斯基摩人一直用鯨魚、海豹的脂肪作為燃料,而古代捕鯨捕海豹,鯨脂和海豹脂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收入,鯨脂、海豹脂主要也是做為燃料使用的。由于鯨脂、海豹脂燃燒后無煙無臭(這點(diǎn)儒艮油也是一樣的),所以在古代是一種非常高檔的燃料,一般都是皇家使用。根據(jù)記錄,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雷州府進(jìn)貢給皇家的鯨油便高達(dá)3184市斤28市兩4市錢。
所以秦始皇用來點(diǎn)燈的人魚膏,最有可能的來源是鯨魚、海豹、儒艮這三種動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2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