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砗鷿醯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般而言,研究歷史都是通過前人的記載和實物資料進行的。然而,實物資料太過匱乏,唯有史書才綿延不絕,這也是我國先人們給后代留下的寶貴財富。史書有許多種,大體可以分為官修史書和野史,許多人對野史不屑一顧,認為普通文人的筆記稗史不足為憑。其實,哪怕是官修史書,也有很多難以置信之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凡皇帝特別是開國皇帝出生時,史書會千篇一律地描述各種異象。這大概是為了政治服務(wù),表明天子不同尋常,普通百姓不要做千秋美夢。然而,《明史》中還記錄了一個大臣出生時的特殊情況:
生而發(fā)白,彌月乃黑。
這個大臣叫做胡濙,《明史》中有他的傳記,第一句話就是上面引文。它說的是胡濙剛出生的時候,頭發(fā)都是白的,滿月之后才轉(zhuǎn)黑。
要知道,嬰兒何止千萬,哪個剛出生的嬰兒是這樣的頭發(fā)?這顛覆我們的認知,簡直不可思議。那么,編修《明史》的專家,都是學(xué)富五車之人,為什么會將這種荒誕不經(jīng)的故事,堂而皇之寫在史書之中呢?這大概要從胡濙的生平反推。
胡濙是江蘇武進人,在建文帝二年時考中了進士,被授予兵科給事中,在朝為官。這一點很重要,這也是他一生從事最重要工作的原因之一。
“靖難之役”后,朱棣成為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正統(tǒng)王朝中藩王造反的勝利者。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則銷聲匿跡,不見蹤影,這是朱棣的心結(jié)。于是,他發(fā)起了一場“侄子去哪里了?”的搜尋活動。相傳朱允炆從海上逃走了,朱棣就派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打探消息。
海上的搜尋由鄭和擔(dān)任,那么在國內(nèi)的搜尋又由誰來指揮呢?朱棣相中了胡濙,小玨在前文說胡濙正是在建文帝時期考中進士,入朝為官,那一定見過建文帝。朱棣將這個重擔(dān)交給他,肯定看中了這個背景。
但是,能夠見到建文帝的臣子很多,絕大部分不是方孝孺,并沒有被朱棣殺害,為什么單單挑選了胡濙呢?這就不得不佩服朱棣的眼光。
原來,胡濙為人穩(wěn)重,辦事老練。從永樂五年開始暗訪建文帝的下落,一連16年時間,他都一直在外奔波。這個任務(wù)的特殊性,并不能大張旗鼓,也不能被授予很高的官職,但胡濙卻無怨無悔。在此之中,他放棄了贍養(yǎng)老人,撫育孩子,只為了打開皇帝的心結(jié)。即便是在其中,他的母親去世,他也沒有能夠回去奔喪。
直到永樂二十一年,在南方的胡濙突然回京,火速面見朱棣。當時已經(jīng)是晚上,朱棣已經(jīng)就寢,但聽說胡濙到來,立即起身接見。他們談了什么,并沒有記載下來,史書只是強調(diào)“漏下四鼓乃出”,說明十分細致深入。
可以想象,這次胡濙一定是帶來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消息。因為從這時開始,他不再接受秘密任務(wù)了。而且,鄭和下西洋也在畫上了逗號,直到后來才再次進行。
胡濙的忠誠老成,還在皇位繼承人問題上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當時的太子朱高熾屢屢被朱高煦詆毀,朱棣便派胡濙到南京任職,打探太子的動向。胡濙是密探高手,通過調(diào)查,向朱棣稟告了太子的情況,并說太子恭謹,沒有別的過失,這才打消了朱棣的戒心。
朱棣駕崩后,胡濙又歷經(jīng)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和明代宗四朝,他依然是帝國的頂梁柱。在“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俘,明朝軍隊精英盡失,很多官員主張遷都。除了于謙之外,他的態(tài)度最強硬:文皇(指朱棣)把陵墓都安排在這里,怎么可以再遷都?
也就是因為他的老成謀國,讓明朝避免了成為南宋的下場。也許就因為他用一生詮釋了“沉穩(wěn)老練,榮辱不驚”,這才讓史家們認為,他是天生有異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2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