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說一個滿腹心機的人,常用“陰謀詭計”來形容,這種人是非常可怕的,常讓人不自覺的后背發(fā)涼,如果在你身邊一定要小心提防,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就會給你整一出卑鄙無恥的陰謀出來。
然而比陰謀更厲害的其實是“陽謀”,所謂陽謀就是你明知他的意圖,但是你還是無法拒絕的,心甘情愿地跳入他的陷阱里去,是不是細思極恐呢?
在中國歷史上就有三個著名的陽謀,我們來看看,這陽謀到底有何神奇之處。
第一個推恩令
我們知道清朝的康熙皇帝,為了掌握絕對權(quán)利和以防后患,就算知道會傷筋動骨也毅然決然地進行了削藩??滴踹€好,可以放手開干,因為那些只是異姓王,而在漢朝這樣就行不通了,因為那時候的王大部分都是劉家子孫,是一脈相承的自己家兄弟,骨頭連著筋真打起來就不好看了。
但是也不能看著他們的力量威肋到皇權(quán)而坐視不理,七王之亂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那怎么辦呢?到了漢武帝時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推行“推恩令”。
就是將原來諸侯王地盤由長子繼承制改成所有兒子共同繼承,也就是總量不變但份數(shù)變多了,平均下來每個兒子所得力量有限,說不定還會為此產(chǎn)生內(nèi)斗,從而得到削弱諸王的目的,避免了起兵作亂的可能。
這是一個典型的陽謀,諸侯王們都能看得出來,但是這道命令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的惠及面更廣,博得了除了王長子以外所有王子的支持,既然得到眾多人的支持,你也就不得不實行了。
第二個二桃殺三士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人是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的三位大將,他們個個武藝非凡,戰(zhàn)功赫赫,后來三人更是磕頭結(jié)拜,成為了異姓兄弟,如此一來勢力就變得極大,齊景公覺得此大患不除必會生禍,所以終日不安。這時大巨晏子就為齊景公策劃出了一個“瘋狂”的計劃。
一日齊景公設了一個宴,只召來他們?nèi)?,席間賜予他三人兩顆大桃子,并讓三位將軍依據(jù)各自的功勞大小自行分配。
公孫接性子急,第一個跳了出來講述自己的功績:“我曾經(jīng)搏虎而毫發(fā)無損,這等勇猛無人能及”說完他就拿了一個。
田開疆也是當仁不讓地說道:“我兩度率兵作戰(zhàn)大勝敵軍,也當?shù)糜率?。”他也搶了一顆桃子。
古冶子還沒來得及開口,桃子就被一搶而空,于是氣憤道:“我曾保護主公渡河跟一只鱉怪生死相搏,要論勇猛與戰(zhàn)功我都是第一,但你們兩人卻搶了桃子真是無恥!”說完他竟然拔出寶劍自刎而死。
望著兄弟古冶子死在跟前,另外兩人都覺得慚愧,本事親密無間的好兄弟,居然為了自己的一時貪婪,害死了古冶子,羞愧難當?shù)男值芏艘矡o顏面茍活紛紛自刎而死。
如果說古冶子不知這是陽謀,那么他死后剩下二人也必定看了出來,但兄弟三人情深義重,明知這是齊景公的陽謀,最后也不得不跳。
第三個是圍魏救趙
這個故事相比許多朋友都知道,說他是著名的陽謀一點也不為過。
我們都知道,魏國的龐涓當時已經(jīng)把趙國的國都邯鄲城圍困,只要給他些許時日,拿下趙國猶如探囊取物一般簡單下。而趙王并沒有坐以待斃,在這生死的關(guān)頭,趙王派出使者請求齊國出兵相救。
齊國便任大將田忌去解救趙國,按照原來的計劃,田忌想和趙國來個里應外合,以此達到擊潰魏軍的目的,但田忌的軍師孫臏卻提出假裝攻打魏國的國度大梁的計策,田忌不解,孫臏說道:“將軍如果出征最害怕什么事情”,田忌答道:“害怕糧草不濟以及后路被切斷”。孫臏說道:“正是如此,此時我們只要假裝攻打魏國的國度,讓魏軍孤懸在外,糧草和后路皆斷,便可以輕松地解救趙國?!?/p>
龐涓得此消息后大驚失色,當?shù)弥R國軍師是他的師弟孫臏的時候大笑了一聲,因為他很明白這是孫臏的陽謀,即便如此他也必須撤兵,因為他賭不起。
你們說這些陽謀是不是比之陰謀還令人生畏呢?明知是個陷阱,卻又必須跳,千年來又更是無一人能解。
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頒布的一道針對諸侯國的法令。原本以前的各諸侯國所管轄的區(qū)域只由其長子繼承,這么下去的話,諸侯國不管誰繼承,還是這么大的地盤和實力??赏贫髁畹囊馑季褪菍⑦@種繼承方式改為其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如果這么下去的話,諸侯國就會因為繼承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地盤越分越小。畢竟,哪個諸侯國都不會是一個兒子。這么下去,諸侯國就會失去對于朝廷的威脅。其實漢武帝之所以頒布推恩令,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這種表面上不流血的方式,削弱諸侯國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西漢建國后,在統(tǒng)治方式上,實施分封同姓王。結(jié)果是劉邦的設想沒有實現(xiàn),反而隨著諸侯國的力量越來越大,嚴重威脅到了朝廷。其實在漢文帝以及漢景帝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了,但并沒有觸及根本。盡管皇帝和藩王之間甚至發(fā)生過一場戰(zhàn)爭,也就是后世所稱的“七國之亂”,藩王的力量達到了削弱,但威脅還是很大的。
漢武帝登基后,也希望能夠削藩,但是他沒有采取比較極端的手段。而是間接委婉,逐步的削弱。漢武帝在元朔二年,他采取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并實施了這項專門針對這種情況的法令,也就是推恩令。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
表面上是皇帝厚待他們,但卻使每個封國的面積都化整為零,漸漸縮小,再也不足與中央朝廷抗衡。可以說漢武帝的推恩令,是非常明智的,手段也是很高明的。不僅名聲沒有任何影響,還很好的解決了藩王做大的問題。盡管這個過程相對緩慢,但效果卻出奇的好。
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為了將藩王的勢力削弱,頒布了推恩令。在歷史中記載,推恩令就是將所有藩王的封地分給他們自己的兒子,但是每一個兒子的領(lǐng)地都會特別小,無法凝聚成大股力量。這一措施將各地藩王的實力削弱了很多,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為后來的平匈奴、開擴疆土,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那么既然有這么好效果的推恩令,那歷朝歷代的皇帝卻沒有用這一個策略呢?要知道在這一皇帝之后,就有很多藩王因為勢力過大而壓制皇帝的事件!例如:大唐就是因為藩王勢力過大想要割據(jù)才會滅亡。大明建文皇帝也是因為想要削翻,而引起燕王不滿,從而皇位被奪。既然這個消藩在每一個朝代都特別棘手,那為什么有這么好用的推恩令無人推行呢?其實并不是后世不想實行推恩令,只是要實行他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
原因一: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不可能讓諸子平等
在我們看來這個推恩令的邏輯再簡單不過,藩王所有的兒子都可以享有嫡子的權(quán)利,對藩王手下的領(lǐng)土進行平均分割,每人一塊地。但是在古代那一環(huán)境當中大家都堅守君臣父子的倫理,而且那是特別講究長幼與尊卑。所以封建社會庶出的兒子不管怎么樣都不可以與嫡子站在同等地位上。在封建時代里,他們從來都不會接受這種人人平等的文化理念,所以在那個時候想要實行推恩令非常艱難。
再加上藩王,他本來就是一塊土地的主人,他所在的領(lǐng)地,所有的體系與制度,都是根據(jù)中央朝廷建立的!他們也有著自己的貴族以及臣民,如果藩王的時候所有兒子都可以領(lǐng)取一塊土地,那么這些貴族和大臣是不是也要平分成好幾份!就從這一點來說,這些藩王的下屬也不會同意實行推恩令。再說了所有藩王也知道退恩令里面的這些小貓膩,在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制度之下,有幾個藩王會老老實實的等著自己被削弱呢?
原因二:藩王無力拒絕朝廷政策
在漢武帝登基之前,漢文帝和漢景帝就將非常著名的文景之治創(chuàng)立下來了,那時候的大漢王朝也是非常繁榮強大的,可在這樣的盛世里面,戰(zhàn)爭卻永遠不會缺少!在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各地藩王與中央朝廷之間的戰(zhàn)役了。其實這些藩王與朝廷之間的戰(zhàn)爭,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劉邦為了皇權(quán)的集中以及自己國家的穩(wěn)定就將這些參與叛亂的幫忙全部殺了!同時為了防止再有藩王前來鬧事,劉邦就將自己兒子封為藩王,這樣一來大家都是一家人,也不會這么輕易去鬧了。
但歷經(jīng)幾代之后,這些藩王與皇帝之間的親緣關(guān)系也變得非常遠,甚至在這之間已經(jīng)沒有任何親情了。所以在劉邦去世之后,這些藩王對于朝廷也非常不服氣,在漢文帝時就有很多發(fā)往選擇叛亂,漢景帝時期他們更加變本加厲,直接聯(lián)手發(fā)動了七國之亂。
雖然最后在一些諸侯王的叛亂都被平,特別是七國之戰(zhàn)中,實力最強勢的幾個藩王被殺,而剩下的那些藩王也大不如前,不敢再出什么動靜了。這樣一來就給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huán)境。所以有后代皇帝想要再次實行推恩令,就要先使用武力將藩王實力消去,讓他們在強大的實力面前必須接受推恩令。
然而這個條件在之后的朝代當中都無法達到,要么就像明建文帝那樣,中央實力不夠無法壓制藩王,要么就像宋太祖趙匡胤一樣,憑借著自己絕對的優(yōu)勢,將所有藩王勢力全部掃平,對于這樣的他,推恩令根本沒有任何用處!所以推恩令在本質(zhì)上,只是當時漢武帝想讓將諸侯國的勢力全部削弱,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一個借口而已!當時的漢朝能夠?qū)嵤┩贫髁钪饕且驗橹暗臐h武帝平定了七國之亂,將最有勢力的幾個八王全部消滅了。這是漢武帝能成功削弱他王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后世的朝代當中,不管怎么樣都沒有將這個看起來非常有效果的推令推行出來,因為如果自己的中央實力不夠,就算實行了推恩令,也沒有人會聽自己的!如果自己有了足夠的實力,那么根本不需要推行推恩令,只要發(fā)現(xiàn)有叛亂發(fā)生,直接發(fā)兵武力鎮(zhèn)壓就可以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2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