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王維,探索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李白和王維這樣兩位有分量的詩人,為什么會沒有交集?他們共同留下了上千首詩歌,卻沒有一首唱和之作,甚至在各種史料中,也沒有兩人同框的記載,他們仿佛生活在平行世界之中,這是不是有些奇怪?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歷史上也有相當多的人提出過。要知道,李白和王維均出生于公元701年,雖然王維的出生時間略有爭議,但大體上差不太多,兩人絕對是同齡人。而且,兩人在詩歌上的成就相當,“咖位”差不多,都是當時的明星,不可能沒有彼此的消息。所以,他們二人之間,一定有隱情。
有人認為,王維和李白的詩歌風格不同導致兩人沒有共同話題。這個理由很牽強,要知道唐人崇尚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令人咂舌。王維的詩歌平白質樸,李白的詩歌瑰麗神奇,并不能影響對彼此的看法。要說風格上的差異,杜甫的沉郁頓挫更不對李白的胃口,兩人的關系卻一直很好。白居易也崇尚平實,晚年卻與詩風隱晦華美的李商隱成為莫逆之交。
更何況,我們來看看這兩句詩。王維在《少年行》寫“新豐美酒斗十千”,李白則在《行路難》中寫出“金樽清酒斗十千”。王維繼續(xù)在《少年行》中寫道“縱死猶聞俠骨香”,李白的《俠客行》就有“縱死俠骨香”。
莫說抄襲,以兩人的天賦、地位和成就,小玨不信誰會抄襲誰的。這只能說是藝術上的心有靈犀,跨越了所謂的詩歌風格。這樣的兩個人,怎么會沒有成為無話不談的親密好友,反而彼此相離呢?
也有人說他們是為了玉真公主爭風吃醋,最后導致分道揚鑣。在小玨看來,這也算是無稽之談,本不值得辯駁的。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親妹妹,唐睿宗李旦和竇德妃的女兒,大致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王維大了12歲。古代女子十幾歲就嫁人,等到王維和李白見到玉真公主時,很難相信兩人會為徐娘半老的玉真公主反目成仇。
而且,王維在31歲時妻子去世,此后余生他再也沒有續(xù)弦,甚至沒有留下任何與其她女性的緋聞。這樣的癡情種子,怎么可能會為了玉真公主魂不守舍。李白就更不用說了,他雖然有過四段婚姻,但也并沒有多少緋聞,所謂《玉真仙人詞》,也不過是為了引薦所作。他后來的狂傲,讓小玨不能相信會對公主如醉如癡。
后人對玉真公主、李白、王維想象的三角戀,不過是無聊文人的附會而已,既沒有任何史料支撐,也經不起推測。如果詩仙詩佛吃醋到了這般地步,那一定是名動京城的大事,無數粉絲、擁躉乃至當時的狗仔隊絕對不會放過吃瓜的好機會,不會沒有片語只字留下。
也有人認為,王維好佛,李白崇道,兩人的宗教觀不同。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宗教的影響力遠不如西方,佛道之間也沒有那么深仇大恨的沖突。尤其是在盛唐,各種觀點相互融合碰撞,擦出火花,交織矛盾,卻沒有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我們看不到當時有人為佛為道勢不兩立,更不用說如此睿智的兩位神仙人物了。
但是,兩人的不和是存在的。這不僅反映在詩歌作品沒有互動上,更反映在兩人的行為中。比如開元十八年起,年輕的李白來到長安,賀知章經常拉他去喝酒,張旭、李適之作陪,杜甫心向往之,后來還寫下了《飲中八仙歌》,此時王維沒有參加過。
又比如張九齡三度入京后,經常和王之渙、王昌齡和王維飲宴。當時李白就在京城,卻沒有受到過邀請。還比如賀知章歸隱時,一大幫文人前去送行,李白到場,王維卻缺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反正二人似乎有意回避,就是不見面。
具體的原因,大概已經沉睡在歷史之中,難以窺視。但小玨認為,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兩人雖然是文人,卻也曾擔任過官職,即便是李白無官一身輕的時候,也有過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抱負。吟詩作賦根本不是中國文人的主業(yè),他們更向往的是治國安邦平天下。也許,在政治觀點上的不同,才是兩人不和的重要原因,這個矛盾是完全不可調和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3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