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清朝
薩哈璘是努爾哈赤的孫子
,他的父親名為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努爾哈赤死后
,因為沒有留下遺旨,誰也不知道下一任大汗是誰,此時四大貝勒共同主持后金國政,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所有人都知道必須要在這四大貝勒中推選出下一任大汗。作為四大貝勒之首,按理說代善其實是最有資格繼承汗位的,不管是年齡還是資歷,這里面沒人能與代善相提并論。但比較可惜的是,代善早就被努爾哈赤排除在繼承人之外了,所以代善是沒有機會成為下一任大汗的。這種情況下
,薩哈璘作為代善的兒子,他力勸代善支持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繼承下一任汗位。權(quán)衡利弊之下,代善同意了薩哈璘的提議,轉(zhuǎn)而支持皇太極繼承汗位。在這種形勢下,其他兩大貝勒也同意了薩哈璘與代善的提議,共同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薩哈璘不止這一次選擇正確
,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后,剩下的三大貝勒是與皇太極平起平坐的,當(dāng)時皇太極的威望還不足以令其他三大貝勒對自己臣服。此時又是薩哈璘出謀劃策,幫助皇太極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讓皇太極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汗。當(dāng)然
,薩哈璘的軍事水平也很高,天聰元年,皇太極進攻大明,薩哈璘在此戰(zhàn)中大敗明軍兩萬人,為皇太極的江山穩(wěn)定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皇太極與薩哈璘的感情極深
歷史記載
,薩哈璘死后,皇太極曾多次夢到過他。1636年6月,皇太極午睡時再次夢到薩哈璘,夢中皇太極見到薩哈璘在一座宮殿之中,言談舉止與往日無二。皇太極心想薩哈璘不是已經(jīng)去世了嗎?為何還在這里?念及此,皇太極準(zhǔn)備回宮。皇太極正行走之間,忽見薩哈璘奔出
,請求皇太極賞賜給他一頭牛。到這里,皇太極忽然夢醒,趕緊找來文臣圓夢。文臣圓夢后告知皇太極,前朝親王去世要用牛祭祀1644年八旗入關(guān)
清代六大親王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時期)
鐵帽子王有12位
一
、六大親王1
、禮親王代善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滿洲正紅旗人
。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大福晉佟佳氏天命元年(1616年)
曾因作戰(zhàn)英勇
崇德元年(1636年)
終皇太極一朝
,因其年長位尊而遭到壓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逝世后,為消弭內(nèi)爭,代善擁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順治五年(1648年)
,病死于北京,終年六十六歲 ,賜祭葬,立碑紀(jì)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2、睿親王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
;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天聰九年(1635年)
,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并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zhàn)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zhàn)中立下卓越戰(zhàn)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guān)
,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
,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后
,于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fù)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3
、安親王岳樂愛新覺羅·岳樂(1625年—1689年)
,清朝宗室、將領(lǐng),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孫,饒余敏郡王愛新覺羅·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功勛卓著的名將,為清朝入關(guān)后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初封鎮(zhèn)國公
4
愛新覺羅·杰書(1645年—1697年),滿洲正紅旗人
順治六年(1649年)
,襲封多羅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封號為康。順治十六年(1659年),追論伯父巽親王滿達海前罪,剝奪謚法及碑文,降爵為貝勒。禮親王世襲鐵帽子親王爵位
,由滿達海之子常阿岱轉(zhuǎn)由杰書承襲,改封康親王。三藩之亂起
,拜正白旗都統(tǒng),授征南大將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跏辏?674年)耿精忠大勢已去,親自前往投誠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杰書逝世
5、怡親王胤祥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
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
配享太廟
6、恭親王奕欣
愛新覺羅·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
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
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奕欣授命為全權(quán)欽差大臣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
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
光緒十年(1884年)終于因中法戰(zhàn)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
從光緒二十年(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任領(lǐng)班軍機大臣與領(lǐng)班總理衙門大臣
二
1、禮親王代善(六大親王已介紹)
2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
自小就生活在宮中
從青年時代起
累封和碩鄭親王,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
,成為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順治十二年,薨,謚號為獻,入享太廟。3
、睿親王多爾袞(六大親王已介紹)4
、豫親王多鐸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
,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
順治元年(1644年)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
,年僅三十六歲,謚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zhàn)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zhàn)功之最”。5
、肅親王豪格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
,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滿洲正藍旗人。豪格初封為貝勒,天聰六年(1632年)七月
,晉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wù),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王朝。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
,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為中傷多爾袞被削爵
,之后跟隨清軍入關(guān),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肅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滅張獻忠政權(quán)。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
,順治帝親政之后為豪格昭雪,恢復(fù)其封爵。順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追謚為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
,配享太廟。特詔改現(xiàn)襲爵位之顯親王,復(fù)始封王號曰肅,世襲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6
、莊親王碩塞愛新覺羅·碩塞(1628年-1654年),又名碩色
,號霓庵,清朝宗室,滿洲鑲紅旗人,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順治元年(1644年),封多羅承澤郡王
。隨后跟隨多鐸率軍南下,當(dāng)時李自成據(jù)潼關(guān),碩塞隨豫親王多鐸進攻陜州,擊敗李自成部將張有增、劉方亮,李自成親自迎戰(zhàn),亦被擊破隨后向南進兵
姜瓖反叛期間,碩塞率領(lǐng)大軍討伐代州
掌管兵部
7
愛新覺羅·岳托(1599年-1638年),滿洲鑲紅旗人
早年投身戎馬,跟隨努爾哈赤攻遼沈
,征蒙古,與父親代善同掌兩紅旗,先后封為臺吉、貝勒,后因軍功被封為和碩成親王,主管兵部努爾哈赤去世后
崇德三年(1638年)
8、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愛新覺羅·勒克德渾(1619—1652年)
作為努爾哈赤的子孫
順治八年(1651年)
9、怡親王胤祥(六大親王已介紹)
10
11
愛新覺羅·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樸庵
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