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清朝皇帝胖子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清朝跟現(xiàn)在已經(jīng)隔的不是很遠了,各種物資都非常的發(fā)達,而且生活方式也比較接近,可以說是最舒服的一個朝代,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清朝的那些皇帝卻沒有幾個胖子。查閱歷史資料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清朝的皇帝每頓飯都要吃幾百個菜,但是這么個吃法居然一點體重都不增加,這是什么神奇的體質(zhì)?接下來就讓我們共同去關注一下清朝皇帝每頓飯的食譜,看看他們到底吃些什么樣的東西,才能夠讓身材維持得如此之好。假如里面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參考起來。
這個時期的皇帝地位很高,而且被人照顧得相當周到,據(jù)說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有人在旁邊全部記錄下來,因此要想了解菜單,只需要查閱一下古書里面的檔案就可以看到了。必須要說的一件事,就是古代的皇帝實在是太沒有自由了,因為在書本里面詳細的記錄了,他們幾點起床,吃了什么做什么,可以說任何的細節(jié)都不曾放過。從早上開始第一頓飯就有20多個菜,并且花樣很多,確保了足夠的營養(yǎng)。是為了不讓別人猜到自己的喜好,這些皇帝吃的很少。
一頓飯的20道菜里面分別包括了4種主食,兩種湯,剩下的就是靠廚師發(fā)揮出來的各種新鮮菜色,肉是必須要有的,還有就是各種魚,包括蔬菜。另外不同地方的官員到了季節(jié)之后,就會把當?shù)靥禺a(chǎn)的一些食物進貢到皇宮里面去,所以有的時候皇帝的餐桌上也會出現(xiàn)一些很有趣的食物,像是熊掌或者是鹿角。這種進貢食物的習慣相當有趣,主要是為了能夠在皇帝面前找找存在感。由此可見只要是皇帝想要他根本就不缺食物。
跟所有這些皇帝比起來,真正奢侈的是慈禧。她非常喜歡吃東西,所以把全國最好的廚子全部都叫到了自己的身邊,一頓飯必須得擺滿整個桌子,總共100多道菜,而且所使用的餐具都是特別定制的。在吃飯的時候她也相當注重養(yǎng)生,每次都是先來點水果和蔬菜,接下來才會喝湯,最后再去吃各種不同的菜。但是這些菜肯定不是全部都吃光了,每樣嘗一筷子就足夠了,廚師也會在旁邊一直盯著看,如果哪道菜老佛爺品嘗了兩筷子,那么第二天很可能會再做一次。至于剩下的這些菜也不必擔心,一般會送到后宮里面,或者是發(fā)給所有的宮女太監(jiān)們一起品嘗。
清朝的皇帝通常是一天只吃兩頓飯的,早飯的時間是在六點,晚飯的時間是在兩點,哪怕有這么多的菜,他們也根本吃不胖,并且每次在用餐之前,太監(jiān)都會送上一份菜單,上面寫著今天具體有什么樣的菜色,然后由皇帝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圈點出來。其實這些皇帝也不是每天都能吃到最美味的東西,因為廚師害怕他們品嘗了之后,下次再也點不出來給自己惹來大禍,通常都不會讓皇帝知道,永遠給他們這幾個菜。
至于清朝的皇帝為什么可以把身材保持的那么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非常喜歡運動,平時沒事的時候就會出去打獵騎馬。而且無論最后落得一個怎樣的結(jié)局,都必須要承認這個時期的皇帝是非常勤快的,基本上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起來處理朝政,批閱奏折,一直到了深夜才緩緩的睡去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是這樣工作量的話,那么恐怕也沒有太多的時間用來發(fā)胖,所以不管吃的什么呀這種身體狀況,還是比較正常的。
這眾所周知,皇帝在古代是所有人的頂點,最高貴的存在。他們住在宮殿里,有眾多侍衛(wèi)保護。擁有后宮三千佳麗,美女比別人一輩子見過的還多。只要他們想,就能為所欲為。按理來講,這樣的皇帝應該是吃喝不愁的。 歷史 上也有記載,皇帝每頓飯都像是宴席,桌子上要擺幾十道菜。而且每道菜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那豐盛的程度,完全不是常人可以相提并論的。但是說來你們不信,還真有皇帝,會把自己餓著。
清朝王室有一個不好的傳統(tǒng),就是在養(yǎng)育孩子這方面。那就是這孩子每頓飯,不能多吃。這也是事實,多吃確實對身體不好??赡芤鹣到y(tǒng)故障,導致身體機能紊亂。但是那時候,人們的醫(yī)學知識水平哪有現(xiàn)在高?
當時說不準多吃,是不準孩子吃太多東西??墒丘B(yǎng)孩子的奶娘們,確立理解成了“盡可能讓孩子餓著,餓不死就行?!边@就導致,清朝的小皇子們,從小就沒吃飽過。而在這其中,光緒皇帝的最慘。
到了光緒帝那一代皇帝,正值慈禧獨攬大權(quán)的時候。那時候皇帝說話不算數(shù),只有慈禧太后說話才算數(shù)。因此光緒皇帝,小時候挨餓的次數(shù)非常多。而且更卑鄙的是,太監(jiān)欺負小時候光緒手短,只給他面前擺幾道菜。后面那些菜,為了省事干脆直接不擺出來。
這件事情,御膳房很快也就知道了。因此那些皇帝沒動過筷的菜,撤下來后他們也不倒掉,而是下頓飯照上不誤。有些菜都發(fā)臭了,還能往桌子上擺。導致光緒皇帝吃飯的時候,還要忍著這股臭味吃飯。
后來有一次光緒皇帝實在餓得受不了,就跑進了太監(jiān)們休息的地方找吃的??匆娮雷由戏胖粋€白饃,就直接拿了就跑。正巧被路過的太監(jiān)看到了,連忙追上去制止??墒堑人返降臅r候,白饃已經(jīng)被吃掉了大半。由此可以看見,當時候光緒皇帝餓得有多慘。
光緒身為一國之君,卻連吃個飯都成困難。這一方面原因,是因為當時人的愚昧導致的。而另一方面原因,則是因為他的權(quán)力被架空,只能成為慈禧的提線傀儡導致的。如果是乾隆或者康熙那樣的皇帝,你看慈禧敢這么蹦跶嗎?
在民間傳說當中,御膳房當中隱藏著無數(shù)技藝高超的名廚,所用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門,珍貴無比,燕窩魚翅,熊掌自不必說,還有各種諸如花雕茯苓豬之類的罕見的食材,聽起來就讓人垂涎欲滴,然而 歷史 上真正的御膳真的這么好吃嗎?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當中,對皇家的吃飯有著細致的描寫,他說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于吃飯了,到了吃飯的時間,皇帝只需吩咐一聲傳膳,御前的小太監(jiān)便照著樣兒向守在養(yǎng)心殿前的太監(jiān)說一聲傳膳,就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例已經(jīng)走出了御膳房。數(shù)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jiān)抬著單桌,捧著紅漆盒依次進入大殿,在皇帝之前要先經(jīng)太監(jiān)品嘗明說長單就是檢測有沒有人在菜里下毒,等皇帝坐定之后,一個太監(jiān)大喊打碗蓋,于是皇帝就開始吃飯了。這一系列看似十分莊重威嚴的陣勢背后實則隱藏了許多問題,比如有一天皇帝比以往吩咐傳善的時間提早了,皇帝可不會像如今的食客,等后廚做好再上菜,要是等的久了,就要小心腦袋搬家。
所以御膳房的奴才只能讓菜等人,而絕對不能人等菜,為了讓皇帝隨時都能吃到熱乎的飯菜,就只能將菜肴和主食提前準備好,將菜品放置于特制的保溫器皿當中,以保證皇帝不論到哪兒隨時傳膳都可以立即用膳,但是這樣做會產(chǎn)生一個很大的問題,首先這些為皇帝提前準備好的飯菜就不能挑選那些注重火候和口感的菜了,因為這些菜放久了就會非常難吃,所以這一方面就限制了皇帝御膳菜單的可選范圍,其實大部分的菜在長時間保溫。從時間飽聞之后,其自身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和口味也會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看上去不錯,但真正的味道卻不敢恭維,這也是為何末代皇帝溥儀會將御膳形容成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用他的原話說是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因此溥儀說他從來不吃御膳房做出來的食物,像這種形式的食物,其實大多數(shù)是用來擺排場的,實際上并不好吃,那么他到底吃什么呢?
根據(jù)溥儀的敘述,他每餐實際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御膳房,而且用的也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肴,也算是美味可口,每餐總共有二十來樣,這些菜才是放在皇帝面前的菜,而御膳房所做的菜都遠遠的擺在一邊,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
古代皇帝想吃個餐后水果其實也是非常不容易,根據(jù)史料記載,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九福建送來了荔枝,整整40個,這40個荔枝除了皇太后分到兩個之外,其他各宮嬪妃受寵的人手一個不受寵的干脆一個都沒有,自然這40個荔枝除了分給后宮嬪妃之外,皇子皇孫王宮大臣也是不能忽略的,到最后真正能落在乾隆皇帝嘴里的恐怕也沒幾個了,難怪乾隆皇帝寫詩感慨:因為常青栗子道,又叫夢里憶相逢,由此看來乾隆爺還真是有點兒慘哪。
皇帝御膳真的很好吃嗎?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
古代皇帝吃的好,因為食材珍貴,但是烹飪方法簡單,無非煮燉蒸燒烤,山珍海味,佛跳墻,滿漢全席,一道菜殺五百只鴨子取鴨舌,皇帝就是吃個樣子,天天這樣吃倒了胃口,慈禧逃難時,一個窩窩頭都吃的賊香,她要是看咱現(xiàn)在吃的能饞瘋,海雜伴,溜魚片麻辣香鍋煎刀魚,醬牛肉獅子頭麻婆豆腐水爆肚,炸醬面手搟面蘭州拉面熱干面,太多了太多了,
只能說食材豐富,至于好吃那就說不上了。今天只所以有如此之多的 美食 ,主要是各種香料、調(diào)味品提味的緣故。但在古代,大多數(shù)的香料、調(diào)味品都還沒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食物的味型是很單調(diào)的。
另外烹飪方法也有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秦漢時期只有膾、烤、煮等幾種方法,唐宋才有了蒸,燙等方法,而煎炸等法還要更晩才出現(xiàn)。所以想像一下,沒有什么調(diào)味品,烹飪方法又單調(diào)的菜好吃嗎?
一聲“傳膳”令下,萬盤千盞排排站。御膳,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廚藝的最高規(guī)格。在那個高度專制的年代,皇帝的飲食想必是考究至極。如果你沒看過甄嬛傳里雍正皇帝五花八門的點心湯羹,至少也一定聽過著名的相聲貫口——報菜名。那么皇帝的御膳放到今天來看都是什么水平呢?今天,就帶你玩轉(zhuǎn)御膳房!
那些年我們YY已久的御膳料理
由于交通不夠便利快捷,也沒有什么冷鏈冰箱這樣的保鮮設備。加之對食材需求比較大。一般皇宮蓋在哪,御膳房就從哪里就近大量采購食材來制作料理。原則就是使用最簡單的有限食材盡可能地做出更多種菜(大多是為了湊數(shù))
根據(jù)清朝留下的御膳房菜單,御膳中半數(shù)的肉菜是各種做法的鴨子,因為北京鴨本來就是地方特產(chǎn)。朱元璋的餐桌也是少不了淮揚魚肉,劉皇叔則是川椒頓頓不能停。不難想象諸葛亮當年也是拿張川餅切了兩刀跟劉備說:“今后這天下分三塊,曹操吃一塊,孫權(quán)吃一塊,你劉皇叔吃一塊。這塊是我的宵夜,你就不要動了,我還要吃呢……”
從現(xiàn)在的角度看,當年帝王的御膳料理食材都不怎么珍貴稀有。熊掌鹿尾那得等到大祭祀才能端上來的。即使是傳說中讓人無限向往的酒池肉林,由于調(diào)味品缺乏也是簡單的鹽巴烤肉,孜然辣椒一律沒有。搭配上淡如水的清米酒(看過我上一篇關于中國古酒介紹的文章你們一定懂古代的酒都是什么水平)整個就是泳池烤趴的節(jié)奏。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真是太過粗陋了。
看到這里你不禁就要問了,你不是說天下都是皇帝的么,那我定都北京偏偏就是想吃淮揚菜你說怎么辦吧?
諸位大可放心,皇帝不會這么想的。清朝祖訓就有這么一條:“菜不夠三口”,就是說好吃的菜吃三筷子就得放,很有教育意義。吃完三筷子,太監(jiān)一聲“撤!”,你要再想吃大概還得等上個一千多天。你可以拿太監(jiān)出氣,但沒法改變先祖定下的規(guī)矩。這樣做就是怕你吃到好吃的還要吃結(jié)果皇宮廚子做不出來,也害怕臣子知道皇上口味之后大肆獻媚。宋徽宗為啥跟大奸臣蔡京玩兒得歡?一口吃食先抓住皇帝的胃!
據(jù)說乾隆下江南的時候當?shù)佧}商精心烹制的料理皇上都沒怎么吃幾口。鹽商不解,問太監(jiān),答曰:“你們上菜前我都給菜里多加了一勺糖,就怕萬歲爺喜歡吃結(jié)果到了京城沒法做回頭為難內(nèi)侍?!?br>
那么御膳房做的料理一定好吃嗎?
御膳房,可以說是中國規(guī)矩最多的廚房。禁止廚師自由發(fā)揮,禁止廚師發(fā)明創(chuàng)造。擱多少鹽,放多少醋都得按照菜譜做。做錯菜那可是要被問罪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廚子因為祭祀用的熊掌沒按照菜譜蒸熟而慘遭腰斬。也是殺雞儆猴,用血淋淋的教訓萬歲我大禮儀之邦!另,熊很可愛,大家不要總想著舔他們的手。
由于烹飪技術(shù)和烹飪設備的局限(連炒鍋都是到了明朝才出現(xiàn)的?。糯蕦m每逢大宴,都要提前準備菜式。沒有微波爐冰箱,做完的菜需要擱爐子上小火煨起來,到時候熱氣騰騰一起端上,倍兒有面子。但這煨爛了的菜,即使是熊掌鹿尾你還會覺得能好吃嗎?
《甄嬛傳》里為啥四爺一閑著就往各位小主宮里跑?為啥吃個江米鴨感覺非常香?那是因為嬪妃宮里有小廚房,能做點兒現(xiàn)炒的地方風味菜肴。可見皇帝自己也不愛吃御膳房的那個大鍋飯。
由于御膳房的菜式都一樣,是個人天天吃這一模一樣的菜式總是會厭的。那你能吃宮外的么?
不行,你是皇上,做什么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宮外面是有涼粉、肉夾饃、臭豆腐
麻辣燙這些在賣,老百姓還得吃啊。但要是香飄十里飄到皇上鼻子里。那你可慘了,太監(jiān)內(nèi)侍的馬上就要出宮查你家水表。想要吃到一些更加洋氣的東西那就更困難了,要么來自番邦進貢,再不然只能等著現(xiàn)
代訪客穿越回去隨身攜帶的那些了吧。
皇帝吃飯的預算有多少?
如果給皇帝的吃飯花銷硬要加上一個預算的話恐怕大部分中國皇帝都要不開心了。偌大的一個中國都是你的,王土之上的每一粒米粟當然也不例外。看過《明朝那些事》的小伙伴一定知道,明朝最節(jié)約的皇帝是崇禎。即使是如此節(jié)約的皇帝,平均每年的日常飲食花費也高達16,872兩白銀,放到現(xiàn)在約合52萬美元之多?。?!而在中國最富庶的宋朝,被史學家評為“一生恭儉”的宋仁宗一頓飯也能輕松吃掉100貫錢,相當于當時五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月收入的總和。那么多的鈔票都花到吃上面去了,皇帝的胃是有多大?。?br>
皇帝的御膳花費都花哪兒去了?
不好吃又吃不飽,就這樣的御膳伙食,卻要花錢如流水。錢去哪里了?
上文已經(jīng)提到不少了,排場?。∵@些宮人給你折騰了這么老半天就是為了紫巾一撤能夠讓幾十道料理弄出個排山倒海之勢,個中工錢有幾何?你們算過么?
另外皇帝伙食費的大部分,甚至相當數(shù)量的定例食材都被御膳房及其上級部門內(nèi)務府的大小官吏中飽私囊了。內(nèi)務府到底一年收入幾何迄今是筆糊涂賬,當時都算不清楚的事情現(xiàn)在就更算不清楚了。古代又沒有發(fā)票,紙筆一備,一只老母雞賣20兩白銀,皇上,您會查嗎?
寫在最后
所以中國古代御膳究竟放到現(xiàn)在是什么標準呢?本菌以為,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能吃到的家常菜水平,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里寫過關于御膳的內(nèi)容:吃御膳最是頭疼,看著可人,卻很不好吃,就是裝個樣子,我不愛吃。能下咽的就是眼門前的那幾道,御膳禮數(shù)又多,吃起來很是乏味。
時過境遷,昔日的滿漢全席現(xiàn)在也是化整為零地流入尋常百姓家。昔日的熊掌鹿茸猴腦飛龍現(xiàn)在也成了國家保護動物不能下鍋。作為中國最缺乏饑餓感的人,即使你是帝王將相,沒有了對于 美食 的追求和饑餓的調(diào)味,吃什么樣的珍饈都不會再有滋味。
說了這么多,你還在憧憬傳說中的御膳嗎?
皇帝御膳到底好不好吃,今天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說到御膳,估計很多人會想到滿漢全席,超級豐富,而且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肯定吃的特別好。
我們來看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頓午餐都有什么?里面包括有胡椒醋鮮蝦,燒鵝,火賁羊頭蹄,鵝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餃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
一頓午餐吃的這么豐富,真的讓人眼饞啊,幾乎是雞鴨魚肉都全了??磥砘实鄞_實不一般,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尋常百姓,也不一定一頓午餐吃這么好。據(jù)《明宮史》記載:“天下繁華,咸萃于此”,看來真是所言不虛??!
既然皇帝御膳這么豐富,大家就想啊,肯定美味十足吧!這個我們就來看看皇帝自己怎么說的,末代皇帝溥儀自然是有發(fā)言權(quán)的,畢竟做過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里面,用四句話來概述了自己的御膳:“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yǎng),淡而無味。”,這個?是不是聽起來有點不太對勁?。棵髅鬟@么豐富的御膳,怎么就華而不實了呢?
其實皇帝的御膳,實際更多的是象征意義,代表的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階級的面子問題,所以不能太寒酸,但是呢,由于鋪張浪費導致雖然菜很多,但是皇帝基本一個菜吃不了一口,而且由于很多菜做法很繁瑣,程序復雜,幾乎到了皇帝跟前,都變成了涼食了。而且皇帝不能有個人喜好,因為不能讓別人猜測到皇帝喜好吃什么,一般遇到自己喜歡吃的,也最多只能吃兩口就撤下去了,看來皇帝真是有些可憐了。而且撤下去的御膳,基本都賜給妃嬪,官員等其他人享用。
既然溥儀自己都說不好吃,那皇帝到底吃什么呢?
溥儀說道:“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br>
看來大鍋飯不喜歡吃,皇帝更喜歡吃小灶??!御膳房只是做做樣子啊!
第一,看你對好吃的定義是什么,以清朝為例,清朝時期,皇室成員以滿人為主,其余為蒙古族(蒙古部落),以及部分漢人、朝鮮人,游牧民族的風俗也有流傳,他們的零食、點心以奶餑餑、奶茶、乳酪為主,這些東西就算是皇家御膳師傅精心制作,恐怕現(xiàn)代人也有不喜歡吃的;何況其他朝代由于飲食習慣、風俗、香辛料的不同,不同風味恐怕也很難讓所有人覺得好吃。
第二,香辛料的使用,早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qū)就和周邊地區(qū)有了一定的聯(lián)系,不同時期食物不斷豐富,香辛料也隨著邊境貿(mào)易豐富了,比如現(xiàn)代人想吃麻辣的食物,如果是清朝以前,估計只能靠芥末、胡椒、花椒、生姜一類的調(diào)味品,如果是唐朝,胡椒是一味名貴的藥材和香料,一般人還買不起,而且那時候盛行吃羊肉;辣味甚至只能靠伏龍肝(說白了就是一種泥土)來增加辣味……
所以,古代御膳,只能說歷朝歷代食材不斷豐富,但口味真的說不好
說完這些因素,再來說第三點,也就是飲食習慣,任何食物,大多數(shù)都是現(xiàn)做現(xiàn)吃,才有味道,但皇帝有的時候不一定真的能經(jīng)常按時吃,而且不是說廚子做什么皇帝吃什么,雖然大多數(shù)時候宴飲餐食都有一定的禮制,但也難保不會有特殊情況,比如夜宵、早茶、零食茶點,現(xiàn)做需要花費時間,可皇帝不一定真的能等那么久,這樣一來,很多時候,一些常備的食物,基本都是做好了放著,等傳膳的時候熱一下端上來,或者淋汁乘盤,這樣一來,本身有的菜就已經(jīng)失去味道了,或者有些變味,可能口感不會太好(但也是比民間一些食物要精致一些),所以口感不好說
春風拂煦清明節(jié),
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節(jié)的起源,
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
后來民間也開始仿效,
就于此日祭祖掃墓。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自古以來,無論是國家還是民間,都非常注重祭祀活動。特別是像宮廷里的皇家祭祀,更為隆重,供奉的祭品自然也是極其豐富講究的,都由光祿寺負責操辦。
Excuse me~
光祿寺是啥?
光祿寺的名字聽了讓人有種如墜云里霧里的感覺,它到底是寺院,還是一個政府部門?
其實這光祿寺雖然帶個“寺”,指的可是古代一個堂堂的中央機構(gòu),可要說它的管轄范圍,也就一個字“吃”!
那么哪些吃歸光祿寺管呢? “上至玉食、慶典、祀典,下至各官供具,四夷賞宴,小至禁衛(wèi)監(jiān)局廩餼,皆出于此?!?
古代皇家祭祀活動
其實光祿寺主要任務也就三項: 祭祀、朝會、接待外賓 。
雖然工作內(nèi)容不復雜,不過你可不要覺得這是個可有可無的小部門,它的頭頭兒在明代可是官從三品(我們熟悉的知府才正四品而已),相當于今天的廳級干部。
對于明王朝頭一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的祭品。根據(jù) 《南京太常寺條》 的記錄,每月送往主管宴享(制作祭品)的光祿寺的東西都不重樣。
從這份記錄來看,不難看出皇家對祭祀先祖的重視程度。
民以食為天,連孔夫子都說“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想來這堂堂一國之君應該也不會在吃這件事上虧待自己的。秦始皇開始就已經(jīng)有設專門負責吃的官兒,到了漢武帝直接設立部門了,就是這光祿寺。
一塊有關光祿寺官員的圣旨匾。
此匾乃光緒八(1882)年愛新覺羅·載湉賜封一位光祿寺署正家屬的圣旨匾。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你真的會讀嗎?
此匾其實是 兩道圣旨的結(jié)合 ,第一道圣旨貤贈光祿寺署正加四級楊廷瑞之曾祖父(楊東岳)為朝議大夫,曾祖母朱、鐘氏為恭人。第二道圣旨誥封光祿寺署正加四級楊廷瑞之父(楊金綸)為中憲大夫,母廖氏為恭人。
小注解
既然是專門負責皇帝吃飯的機構(gòu),那么光祿寺里的事肯定都是肥差啦。本君覺得此匾中的楊廷瑞身為一署之長,廚藝肯定是一等一的棒,身材嘛,肯定是個大胖子。而萬人敬仰的皇帝肯定每天都過著吃香喝辣的生活。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經(jīng)品藏君查閱有關資料所知,有些帝王雖然地位高,卻凄慘得每天都吃不上一頓好飯。
明朝謝肇淛《九雜俎·物部三》: “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
意思是說,今天皇帝所吃的東西沒有什么山珍海味,不過是魚肉豬牛,放鍋里猛燒猛煮猛加調(diào)料罷了。這不就是亂燉?會美味?
讓我們來看看永樂二年(1404),郊祀結(jié)束后的慶成宴菜單:
上桌:按酒五般。果子五般。茶食五般。燒煠五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肉飯。酒五鐘。
中桌: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豬羊肉飯。酒五鐘。
隨駕將軍、按酒一般。粉湯。雙下饅頭豬肉飯。酒一鐘。
仔細瞧瞧宴會的菜品,這大魚大肉的聽起來確實上檔次。但吃進嘴里的感受就不是那么的好表述了!真想問明成祖一句:您下得來臺嗎?
其實光祿寺專業(yè)的做菜機構(gòu),卻做出這等招人笑話的菜色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就連當時的平民百姓都知道光祿寺做飯難吃。
《戴斗夜談》中提到京師相傳有十可笑,其中就有光祿寺茶湯(茶湯就是飯菜的意思)。
具體有啥可笑的,就得請君自行查閱《戴斗夜談》咯!
光祿寺出品的菜,色香味俱坑,為啥還能存活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如此之久呢?
原因就是: 制度限制了我的食欲。要知道古代要“改革”,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明朝后期的皇帝們?nèi)虩o可忍了,就讓太監(jiān)們給飯菜吃,稱“內(nèi)庖”。
所以大家在古裝劇中耳熟的“御膳房”這個專門機構(gòu)在明朝并沒有,是清朝后期才設立的。
皇帝搜羅山珍海味,更多的是檢驗自己對天下的控制,御膳陳列金樽美酒,更多是為了體現(xiàn)皇家的富裕、威嚴和榮耀。所有對美好的追求,都是有政治目的的。味道是次要的,權(quán)威是主要的。御膳的味道,并不好。
食材名貴但未必當季。
烹飪技巧但未必原味。
熱量很高但未必 健康 。
數(shù)量極多肯定胃口不佳。
清朝皇帝的御膳,究竟是什么樣子?溥儀:可是真不好吃
在很多人眼中,皇帝在古代作為一國之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的待遇,自然要遠超常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看下末代皇帝溥儀在《末代皇帝秘聞》中關于御膳的描述。
自從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以后,到了溥儀這一代,清朝的國祚已經(jīng)延續(xù)了200多年,在此期間,宮廷之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體系制度,這其中自然包括皇帝的用膳。
和現(xiàn)如今普遍流行的一日三餐不同,清朝皇帝一般是一日兩餐,時間大致在每天的上午八點和下午兩點左右,除此之外,皇帝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隨時傳召被稱之為果盒的“加餐”,主要是各類糕點湯羹,以及各地進貢的時令瓜果,這有些和都市白領喜歡的下午茶有些類似?;实鄢燥埐荒苤苯尤绱朔Q呼,而是要改稱用膳,連帶著開飯也變成了傳膳。
雖然在很多人印象中,清朝皇帝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居住在紫禁城的,但事實上很多時候皇帝都會換地方住,比如現(xiàn)如今我們很熟悉的 旅游 景點:圓明園、頤和園以及承德避暑山莊,都是皇帝喜歡住的地方,這時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負責皇帝飲食的御膳房需要根據(jù)皇帝的”轉(zhuǎn)移“來提供飲食。
除此之外,誰也保不準皇帝哪天會心血來潮在非飯點傳膳,皇帝可不會像如今的食客等后廚做好再上菜,要是等的久了怪罪下來,就要小心腦袋搬家了。所以御膳房的只能讓菜等人,而不能人等菜。
地點和時間的不確定性,對御膳房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于是為了讓皇帝隨時都能吃到熱乎的膳食,就只能將菜肴和主食提前準備好,將菜品放置于特制的保溫器皿中,以保證皇帝不論到哪,隨時傳膳,都可以立刻用膳。
但這樣做無疑會產(chǎn)生一個很大的問題,首先,這些為皇帝提前“準備”的菜就不能挑選那些注重火候和口感的菜,因為放置久了會讓菜品難以下咽,這就從先天上限制了皇帝御膳菜單的可選范圍。其次,大部分菜在長時間保溫后,其自身營養(yǎng)物質(zhì)和口味都會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都是看上去不錯,但真正的味道卻不跟恭維,這也是為何末代皇帝溥儀會將御膳形容成“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的菜)”,用他的原話是:
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
皇帝的小灶,以及御膳的“妙用”
正因為御膳不好吃,所以早從康熙開始,皇帝就不是頓頓吃御膳了,而是改去吃后宮的“小灶”,俗稱內(nèi)膳房。這也就應了那句婚姻中很流行的話: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
為了能夠讓皇帝多來自己的寢宮,包括皇后在內(nèi)的后宮妃嬪們紛紛開始在廚藝比拼,當然想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娘娘們秒變美廚娘也不大現(xiàn)實,更常見的是從民間尋找 美食 菜譜,才讓心腹太監(jiān)或?qū)m女去偷師學習。
既然皇帝不愛吃御膳,那御膳是不是就不用天天做了?
那就是想多了,皇帝吃不吃是一回事,御膳房要是敢在給皇帝做飯這件事上打馬虎眼,那就是又想腦袋搬家了。而且在清朝,皇帝不吃或吃剩下的御膳還有另一項重要的使命——賞賜。
皇帝往往會將自己不吃,或只吃了幾口的御膳,以種種名義賞賜給某位寵愛的妃嬪,或朝中某位大臣,甚至還可能是身邊的某位侍衛(wèi)或太監(jiān)。這時候的御膳已經(jīng)從簡單的食物上升到的具有政治意義的“獎品”,收到賞賜的人,往往會以此為榮。周圍人在看到皇帝將御膳賞賜給某人以后,就會明白這是皇帝對其很重視的信號,不論是在后宮還是官場都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種恩典從清朝初年便一直延續(xù)下來,直到末代一脈相承。
御膳房中的廚子,為何是個美差?
在清朝剛?cè)腙P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明朝的御膳制度,這其中也包括很多漢人廚子,這也是為何現(xiàn)如今的仿膳菜肴有一些魯菜的影子,因為明朝初年遷都北京后,宮廷的御廚很多都是山東人。但到了清朝中后期,御廚基本上都是旗人了,只有一少部分漢人(比如乾隆下江南時就帶回了一些淮揚菜廚師)。
和明朝的醫(yī)戶制度有些類似,這些旗人御廚也是世襲制的,老子是御廚,兒子孫子也會進宮給皇帝做飯。在當時,這些御廚們的生活都很殷實,這倒不是他們的工資待遇有多么好,而是身為御廚,利潤頗豐的灰色收入比較多,其中利潤最大的是宮廷御膳食材的采購。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段子,說是皇帝有一天詢問大臣生活怎么樣,大臣說自己過的一般,早上只吃了兩個雞蛋,皇帝驚訝的說自己一直覺得雞蛋很貴,畢竟一個要好幾兩銀子,大臣猛然間意識到說漏了嘴,于是補救的解釋道自己吃的都是臭雞蛋,和皇帝吃的好雞蛋價格沒法比。真實的 歷史 中也的確有相似的記載,根據(jù)清朝宮廷中御膳的底檔描述:
慈禧吃的雞蛋每個要2兩銀子,而在民間1兩銀子可以買150雞蛋
故事背后反應的便是清朝中后期,御廚勾結(jié)宦官做假賬貪污銀子的現(xiàn)象。除了虛報采購價格,御廚還經(jīng)常以高價轉(zhuǎn)手賣掉御膳房剩下的材料,借機賺取暴利。后來清朝亡了,很多當初的御廚便一轉(zhuǎn)身成為了民國之下的地方富豪。由此可見,這些御廚們當初從皇宮被趕出來前,早已經(jīng)賺的盆滿缽滿。
揭開御膳的神秘面紗,我們會發(fā)現(xiàn)身為皇帝也并非想象的那樣自由自在,任性而為,相反處處受制于祖制,束手束腳,想吃上可口的飯菜真心不是件容易事,難怪乾陵皇帝會六下江南,尋找 美食 想必也是原因之一吧。
吃是以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在中國,吃飯不僅是為了維持人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更是中華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
尤其是請客吃飯,在一定程度上還與人際關系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那如果在古代臣子有可能請皇帝吃飯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皇帝也是中國人,當然可能會被請客。
但要注意的是,不是哪個朝代的皇帝都會到臣子家中吃飯,也不是所有皇帝都那么平易近人。
以清朝為界,清之前的朝代都會有皇帝被臣子請客的記錄,清朝因為皇帝吃飯規(guī)矩多,又需要刻意保持身材,所以清朝皇帝被臣子請客的次數(shù)比較有限。
漢代和晉朝
在古代,皇帝因高興或大臣有功而大擺宴席的事情很常見,畢竟是一國之主,想請臣子子吃飯還是很容易的。
比如在漢朝時,貓頭鷹被認為是不孝順的動物,而古人又極重孝道,所以貓頭鷹也會被人們稱為不吉祥的動物。
面對不祥之物,將其吃掉,不僅可以引以為戒,在人們心中這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每到端午節(jié)這一天,漢朝皇帝會給大臣們賞賜一頓貓頭鷹大餐,雖然在我們現(xiàn)在人看來比較不忍,而且又是一道黑暗料理,可大臣們也沒法抗命,只有含淚吃下。
別看皇帝請大臣們吃飯可以隨心所欲,但若是大臣請皇帝吃飯,則要小心謹慎,不僅要在味道和禮儀上把皇帝伺候好了,還要收起自己的小心思,不然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世說新語》終究記載了王濟炫富被殺的事情。
司馬昭的女兒常山公主是一個十分美麗的女孩,但可惜的是她從小雙目失明。
司馬昭在位時,為了自己的女兒能有個好歸宿,也為了她能不受生活之苦,于是將她嫁給了一個官二代——王濟。
王濟不僅是個普通的官二代,還是一個妥妥的富二代,他的家族是三國時期就存在的大族,到了晉朝后更是富貴無比。
王濟娶了常山公主后,不僅沒有嫌棄她,反而十分疼愛。這使得司馬炎(常山公主的弟弟)對自己這個姐夫也十分滿意,賞賜了不計其數(shù)的金銀財寶。
這樣一來從小就過著奢華生活的王濟更加得意忘形,吃穿用度一律都用最好的,還為自己專門建設了許多游樂場所,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炫富。
有一次司馬炎應邀到王濟府中吃飯,太過得意的王濟竟然在皇帝面前生起了攀比的心思,他特意令人做了一個烤乳豬給司馬炎端上去。
司馬炎品嘗后果然十分美味,于是就向王記打聽這道菜。
王濟得意的告訴司馬炎這只豬是用人乳喂養(yǎng)的,潛臺詞就是自己的生活并不比皇帝差。
結(jié)果這個行為一下子就觸碰到皇帝的逆鱗了,不僅當場掀桌走人,還在日后找借口殺了王濟,讓自己的姐姐改嫁他人。
因為請客吃飯時的炫耀王忌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信任這件事情,為以后的大臣請皇帝吃飯樹立了很好的反面教材。
唐朝的燒尾宴
燒尾宴來自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從魏晉時期就有升官后請大家吃燒尾宴的習俗。到了唐朝,學子及第、官員高升等都會擺下燒尾宴,也預示著吃過這頓飯后,請客的人更加飛黃騰達,背景的人也能沾沾喜氣。
直到唐中宗李顯時期,或許是之前的日子太苦了,又或許是日子已經(jīng)無聊到?jīng)]有什么新意,這位皇帝竟然也決定參加燒尾宴。
若是平常的宴席,哪怕是請到的都是朝中大臣,主人只要盡自己全部的心意,盡量將宴席安排的完美一些就可以了。
可皇帝來到府中吃飯可是個大事,若是有什么差錯可能連命都沒了。
即使一切安全,要是口味或禮數(shù)不周全被皇帝記上一筆,那也夠自己喝一壺的。
尤其是皇帝加入雙尾焰大軍后,后宮的一些沒有官職的皇子和公主也參與了進來,不管官職再大這些人一個都得罪不起呀,為了能滿足各位達官貴人的口味,燒尾宴變得越來越奢侈。
《清異錄·撰饈門》中韋巨源官升尚書令只留下一份食譜,平常菜不算在內(nèi),光是比較罕見的菜肴就有58種之多,即便是像饅頭一樣的面食,就做了70多種形狀,這些還只是一部分。
由此可見請皇帝吃一頓飯要費多大功夫。
當然也有固執(zhí)的大臣看不過去這種奢侈,選擇不請皇帝吃飯。
《新唐書》記載蘇瑰寶升官時不僅不請皇帝吃燒尾宴,還側(cè)面勸誡皇帝,多體諒百姓疾苦,不要鋪張浪費。
從時間上來看,唐朝的燒尾宴僅僅持續(xù)了20年,到了唐玄宗時就不再流行了,自然也就沒有大臣請皇帝吃飯的習俗了。
宋朝皇帝被請客的不同規(guī)模
宋朝皇帝不像唐朝皇帝那樣等大臣升官了才去吃飯,很有可能是去大臣家里吃了一頓飯后就給請客的人升官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大臣們已經(jīng)吸取了之前王濟炫富的教訓。
宋仁宗愛吃淮河邊上的一種魚,于是皇后向家住淮河邊的大臣妻子討要。
原本大臣的妻子想一次性送給皇帝十箱,可想到連皇帝都吃不上的東西自己家里卻有這么多,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疑,最后只送給了皇帝兩箱。
而皇帝吃飯規(guī)格也與皇帝自己本人有關。
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去趙善家中吃飯就比較簡單,大雪天里趕夜路前去,到了趙善家中,兩人一起圍著火爐吃烤肉,喝酒暢談國事,比較像朋友之間的聚會。但歷史記載中宋高宗到張俊家吃飯則要奢華的多了。
張俊是與岳飛等人并稱中興四將的將軍之一,宋高宗趙構(gòu)去他府上吃飯時,張俊已經(jīng)是清河郡王了,而且宋高宗并不是獨自前往,還帶了秦檜等大臣侍衛(wèi)。
這么多人去照顧符上,趙構(gòu)不僅沒有一絲一毫的怠慢,反倒是把去的每一個人都照顧得很好,光是宋高宗就上了各種正菜點心等至少188道,秦檜等大臣上了共110道菜品?!?/p>
除了皇帝身邊當紅的大臣外,其他隨行的大臣們按照等級不同都有不同的待遇,就連隨行保護的軍事們都有相應的食物。
做好的肉就有四千斤之多,酒2000瓶,其他主食都是以萬為計量單位。
吃飯時盡地主之宜,好好招待不說,這些人走時還會給獻上珍貴的禮物。
當然這次宴席不僅來吃飯的人十分滿意,就連張俊自己這個主人也十分開心。
因為張俊的弟弟,兒子等直系親屬全部升官,有的人還賜予了爵位,其他女眷們大多都有了誥命,這可是用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宋朝皇帝大部分比較親和,而且宋朝奢侈玩樂之風盛行,再加上官員工資比較高,請皇帝吃飯雖然花費巨大,但身居高位的大臣們還是有實力辦得到的。
清朝請皇帝吃飯的可行性
清朝的飲食習慣不同于其他朝代,雖然之前朝代也有關于吃飯的祖訓,但相對來說清朝就十分嚴格。
首先吃飯時只能吃一碗米飯,這是清朝歷代皇帝都不能違背的祖訓,更重要的是御膳房給皇帝做飯時也只會做一碗米飯,想多吃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在飲食上也有諸多限制,雖然皇帝每頓飯都吃上百道菜,但每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這是為了避免暴露皇帝的飲食習慣,從而造成心懷不軌之人的攻擊點,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被人下毒。
除了吃飯時要保持貴族禮儀不能只吃一道菜外,保持身材同樣成為了清朝皇帝飲食上的另一個限制因素。
滿族人從東北一個生存環(huán)境惡劣的地方稱為國家之主,靠的就是在馬上的硬功夫。為了能讓清朝長久地延續(xù)下去,清朝皇帝對自己的身材把控十分嚴格,換句話說就是對吃方面極為克制,所以清朝的皇帝基本上沒有出現(xiàn)過吃貨。
皇帝沒有口腹之欲,而滿族禮儀又比較多,什么時間吃飯都是有明確規(guī)定的。
這樣一來,在清朝請皇帝吃飯的可能性就比較小。除非是像和珅那樣特別會哄皇帝開心的人,其他人根本不可能請皇帝到自己家中吃飯。
結(jié)語:
經(jīng)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請客吃飯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社交方式,不論是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沒有什么感情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而中國封建時期的皇帝同樣也經(jīng)受著這種文化的洗禮。
雖然皇帝高高在上,但請皇帝吃飯也并不是一種奢望。從歷代的記錄來看,只要你有足夠的實力,請皇帝吃飯還是可以實現(xiàn)的。
古代的時候,皇帝每頓飯都是十分奢侈的,而且樣式十分繁多,皇帝往往都是吃不完的,這時候有些人就十分地有商業(yè)頭腦,他們通過賣皇帝的膳食獲取利益。
古代的時候皇帝用飯可是頭等大事,不可怠慢的很多菜都是要一直熱著的,皇帝要吃了就得端上來,稍微不小心就會被皇帝處罰。
每天這么多菜,皇帝也吃不完,那咋辦呢?有時候?qū)m里有大臣的時候,就會跟大臣一起吃,大多時候還是要剩很多的。古代有一些飯店會說自家的廚師是御膳房來的,這樣能吸引很多顧客前來品嘗。但是事實上并不是因為他們有御膳房的廚師,而是皇帝吃不完的東西,被人賣出宮謀取暴利了。
把皇帝吃不完的東西賣到民間,這個買賣有很多人參與,因為這個來錢容易。把皇帝的剩菜中看起來好的賣給飯店,飯店再以高價賣出去,這中間的價格得翻了多少倍。而剩菜中那些看起來不太好的,就低價賣給宮外的人,這些人把這些菜跟粥混在一起,賣給一些老百姓,雖說價格不貴,但還是很好吃的。
雖說這件事情上不得臺面,但是這樣做不會浪費糧食,使得皇帝的大量剩飯剩菜不用被倒掉。古代的糧食還是很匱乏的,這樣做能夠讓一些吃不上飯的人能夠填飽肚子。
總而言之,皇帝吃不完的東西一般不會被直接倒掉,而是被人處理了,被賣到宮外去,這是當時很多人都心照不宣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4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