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涵蓋了天文、地理、生物、神靈等萬物規(guī)律,每章都有特殊的象征寓意。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zhèn)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取其文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yǎng)也;黼,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向背,取其辨也。
十二種紋飾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渡袝ひ骛ⅰ酚涊d:“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边@段文獻資料很好地證明了西周時期十二種紋飾的興起和運用,但并沒有直接指明十二章紋是周代天子的專用禮服紋飾。
東漢時十二章紋被確立為重大禮儀專用紋飾?!疤熳?、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即具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可使用的章紋數(shù)量也不一樣。自此以后,十二章紋被歷代帝王相繼使用。
隋代時對每個章紋在龍袍上的具體位置有了規(guī)定。隋煬帝在章服之制中將日、月分于兩肩,星辰列于后背,自此這種章服款式被作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沿用的即定款式。
明代維持了十二章紋的規(guī)制。明代洪武十六年明文規(guī)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袞冕“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于裳”。
十二章紋作為中國古代黃袍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章紋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內涵。中國古代自“黃袍加身”以來,便把黃袍視為皇帝權威的載體。服飾圖案通過使用太陽、月亮、花朵、鳥類和原始圖騰等元素,反映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思想。
中國古代的服制化要求服飾的裝飾必須嚴格按照服飾制度要求。古代服飾制度受儒家哲學所倡導的社會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居中式排列多應用于標志性圖案,如明清時期的團龍造型;對稱式排列多應用于雙數(shù)圖案,如十二章紋中的藻與粉米,黼與黻等。體現(xiàn)天人和諧、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審美追求。
十二章紋在服飾中的構圖形式,從整體布局來看,十二章紋以“單章”和“重章”的形式呈現(xiàn)。單章指的是在同一位置的左側和右側使用不同的圖案,如“日章”和“月章”。重章是指在不同位置重復使用圖案的形式,如黼章和黻章。日章和月章分別裝飾左右兩肩;黻章分布于腋下兩側的前、后部分;星辰章分布于領口處;宗彝章和華蟲章分布于龍袍前后兩側的下擺部分。龍袍整體紋樣采取對稱式構圖,給人厚重沉穩(wěn)之感,整體視覺效果呈對稱等腰梯形幾何結構,具有豐富而不凌亂的效果,體現(xiàn)出集權制對服飾的影響。
各章紋的造型設計多樣且獨特,動作特征傳達了動物的生命力。例如,月章中的玉兔采用站姿,使兔、月、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華蟲章中的錦雞通過抬頭、展翅來表達其靈動欲翔之勢。除了動物本身的造型,其構圖最大的特點是多以左右和上下方向分布。如龍章中,兩條龍一上一下,有回環(huán)飛翔之感。宗彝章中,猴子和老虎的尾巴一上一下,有一弱一強的平衡之感,采用對稱式構圖的同時合理分配了視覺上強弱分配的平衡,實現(xiàn)了“對稱而不死板”的效果。
植物紋樣中,山章和藻章以“面”“線”結合的方式配置畫面,山章以面為主,藻章以線為主,曲線的曲度適中,利用色彩明度推移的方法,使畫面實現(xiàn)了“活”的視覺效果。此外,十二章紋中還有與生命密切相關的火與粉米。火章以線形呈現(xiàn),線條粗細變化有度,統(tǒng)一朝向左上方,具有閃爍的效果。粉米通過點的連接形成7個同心圓,點線分布均勻,使得“點”的存在具有“多而不亂”的效果。
皇帝黃袍的顏色依次有藍、明黃、月白、紅四種。黃色為主色調,是等級最高的顏色,是依據(jù)中國傳統(tǒng)陰陽五行說而定,“五色”中的白、青、黑、赤、黃對應“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還對應“五方”中的東、西、南、北、中。其中土位于中心部位,土即地,地即帝,故黃被定為帝王之色?!洞笄鍟洹芬?guī)定,黃色用于御殿朝賀及地壇祭地、先農壇和祭太廟等場合,藍色用于祭天和天壇祈谷,紅色用于日壇朝日,月白色用于月壇夕月。
在歷代王朝的服制體系中,從統(tǒng)治者到諸臣百官的服飾顏色都有所不同,十二章紋中各個章紋的色彩也各有差異。據(jù)《尚書大全》記載十二章紋的色彩為:山龍純青,華蟲純黃作會,宗彝純黑,藻純白,火純赤。如此就有白、青、黃、赤、黑五色,繡之于衣,即為五彩。
到了清代,十二章紋地位下降。當時滿族人想以自己的服飾來同化漢人,鞏固統(tǒng)治,于是,十二章紋遭受冷落,只能作為皇帝冕服眾多裝飾圖案中的一種,如不細看甚至難以發(fā)現(xiàn)其位置。封建帝制從黃帝興始到清朝覆滅,歷經(jīng)幾千年更朝迭代,鮮有能完整傳承之物,十二章紋卻以其獨特方式貫穿整個中華文明史,見證了中國幾千年階級統(tǒng)治、皇權思想的興衰起伏。因此,十二章紋不僅僅體現(xiàn)了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更是見證了中國古代皇權、社會、政治、法制的歷史。
隋唐時期,南北統(tǒng)一,疆域遼闊,經(jīng)濟發(fā)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xiàn)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于群臣百官的朝服?;侍釉诖蟮涠Y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與此稍有區(qū)別。
元代龍袍
元代龍袍,按《圓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代龍袍
圖為明代皇帝的常服,緙絲織造。以黃色的綾羅為主,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tǒng)的行龍、云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清代龍袍
清代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清朝皇帝的龍袍,據(jù)文獻記載,繡有九條龍。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tǒng)山河?和?萬世升平?的寓意。
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正龍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行龍繡得極富活力,似動而非動。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后衣襟部位,這樣前后望去都是五條龍,這寓意九五至尊。但是我們這樣粗略的算下來卻只有八條金龍,這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出入,于是有人認為皇帝是真龍?zhí)熳?,本身就是一條金龍,穿著龍袍后金龍就達到九條了。其實這第九條金龍繡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開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龍袍上的圖案一般來講是十二章紋。十二章紋,是古代的服飾等級標志,指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圖案,它們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繪繡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5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