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雍正當(dāng)上皇帝后,為什么要把乾隆立為儲君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xì)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康熙六十年,康熙帝在雍親王府見到一子,對于此子他十分喜愛,后直接將其帶回了宮中,并親自教導(dǎo)他。每每巡幸熱河避暑山莊時此子亦隨行左右,康熙的皇子中都沒幾個能得到這種待遇,看到這里想必大家都應(yīng)該猜出這個孩子的真實身份了吧?他就是乾隆帝,即弘歷。
據(jù)說“九子奪嫡”最終雍正能夠登上帝位,康熙對弘歷的喜愛在其中起了一定的助力,故而雍正登基之初就有把弘歷立為皇儲的想法,從哪里能夠看出來呢?
雍正元年,皇帝以“諸子尚幼”的理由沒有進(jìn)行公開建儲,當(dāng)時有可能繼位的皇子有3個,分別是弘時、弘歷與弘晝。其中弘時年齡最長,已經(jīng)18歲成年,并且有了子嗣,從年齡上看,弘時繼位的可能性最大。剩下的弘歷與弘晝年齡相差不大,都13歲,所以從雍正說出“諸子尚幼”這句話來說,弘時是最先被排除皇儲人選的。
那么弘歷與弘晝這兩人雍正會選擇誰呢?雍正雖然沒有公布人選,但在大臣眼中卻一目了然,因為弘晝此人極為荒唐,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屬于“不務(wù)正業(yè)”的一類人,與弘歷穩(wěn)重的性格根本就沒法比,所以當(dāng)時的皇儲人員只能是弘歷。
弘歷也確實沒有辜負(fù)康熙和雍正的教導(dǎo),雍正為了讓啟蒙晚的弘歷盡快長大成熟,給他選派的老師張廷玉、嵇曾筠、蔡世遠(yuǎn)等全都是朝中有威望的文臣,這使得弘歷各方面的能力在諸多皇子中都是較為出色的。
弘歷除了精通滿漢語言外,同時在滿族人看重的騎射項目上也是十分優(yōu)秀,除此之外,雍正還在一件事上彰顯了自己對弘歷的器重。雍正元年十一月,恰逢康熙帝周年忌辰,按規(guī)矩雍正應(yīng)當(dāng)前往致祭,然而雍正帝卻派了才十三歲的弘歷去景陵。
這相當(dāng)于什么呢?這相當(dāng)于雍正在說:“我雖然沒有明明白白公布皇儲人選,但我卻給了弘歷只有皇儲才有的資格,那就是代帝致祭的權(quán)力”。如果這次只是巧合,雍正是因為脫不開身才臨時找個皇子頂替的話,那么次年康熙帝“再期忌辰”,弘歷二至景陵又作何解釋呢?
最關(guān)鍵的是,我們在查找史冊的時候發(fā)現(xiàn),原來弘歷不僅主持了康熙帝的致祭,還代表參加了祭地、祭太歲、祭大社大稷等等儀式,那些說弘時有繼位希望的說法完全可以說是謠傳了。
如果這樁樁件件還不足夠完全凸顯出弘歷的與眾不同,那么還有一件事或許能說明一切,弘歷的嫡長子出生時,雍正表示要親自賜名,也就是富察皇后所生的長子永璉?!碍I”字有繼承之意,可以說雍正對弘歷自始至終都是很特別的,當(dāng)時的文武百官心里其實也是有答案的,他們都知道弘歷會是未來的接班人,大家心照不宣罷了。
其實用現(xiàn)代人眼光看,雍正選擇乾隆當(dāng)儲君也是無奈之舉,畢竟成年皇子只有三個,年幼的皇子也不能立為儲君,畢竟那時候醫(yī)療不發(fā)達(dá),皇室子嗣的死亡率又高,所以雍正只能在他們?nèi)齻€里面選擇。弘時不僅能力不行,后面還與雍正政敵勾結(jié);而弘晝又是出名的荒唐,所以也只剩下選弘歷能當(dāng)儲君了……假如雍正也像他父親康熙一樣有二十多個兒子,我相信最后繼位的不一定是乾隆。
其實這一塊白煮肉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塊白煮肉,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的記載,這塊白煮肉是乾隆登上王位的那一天在祭壇上的白煮肉,雍正只給乾隆吃表示有意立乾隆為太子。也就是這樣,乾隆正式成為了當(dāng)時的皇儲,之后更是成為了一代君王。
讀過史書的應(yīng)該都知道,乾隆其實是在他剛剛14歲的那年,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親生爺爺康熙。對于年僅14歲的乾隆來說,這次和自己君王爺爺見面的機(jī)會可以說是千載難逢,如果把握好的話,那么自己的未來肯定是一片光明。
于是,乾隆在爺爺康熙與父親雍正面前進(jìn)行了自我展示。他不僅表現(xiàn)地非常輕松自如,一氣呵成地行禮,而且還禮貌尊敬地慰問爺爺?shù)纳眢w狀況,絲毫沒有其他皇子第一次見康熙時的那種緊張,康熙見后,對此感到非常滿意,于是便大家夸贊乾隆。
就在離開之前,康熙還特意找人詢問了一下乾隆的生辰八字,就這樣又過了幾天,乾隆正式將康熙接了過去進(jìn)行親自培養(yǎng),這讓乾隆受寵若驚,與此同時,乾隆由于康熙的緣故也成為了當(dāng)時備受矚目的一個皇子。
不過我們都知道,乾隆母親的地位可以說是非常低下,按道理來說是不可能成為康熙的繼承人的,但架不住康熙的喜愛,于是就這樣,乾隆順理成章的進(jìn)入了康熙的眼中。
在雍正正式登基的第一年,雍正在天臺祭祀,并且還把祭祀臺上的一塊白煮肉賞賜給了乾隆,乾隆雖然不知雍正是何用意,但還是二話不說把這塊白煮肉吃了下去。
其實這塊水煮肉僅僅只是在水中過了一下,并沒有熟,但是乾隆還是能夠面不改色地吃下去,這讓雍正很是贊賞,就這樣乾隆正式成為了大清王朝的皇儲。
因為康熙看上的繼任者實際不是雍正,而是孫子乾隆。之所以傳位雍正,是為了孫子能順利繼位。
在康熙晚年時,發(fā)生了史稱“九龍奪嫡”的皇儲之爭,康熙皇帝在感嘆自己年歲漸老,精力不再時,又看著一群兒子在眼饞皇位,相互爭斗,這使得康熙皇帝憤怒不已。
康熙六十年時,康熙皇帝舉辦了一場宴會,乾隆的母親帶著年幼的乾隆隨同夫君雍正一起參加宴會。由于乾隆所受教育良好,進(jìn)退有度,聰慧過人,同時還保有兒童的天真。使得康熙皇帝第一眼看見他就對他喜愛不已,他稱乾隆“是福過于予”,又連聲稱贊鈕乾隆母親賢良淑德,是個有福氣的人。
于是在一群兒子爭奪皇位的斗爭中,康熙皇帝從孫子乾隆身上找到了些許天倫之樂,所以康熙立馬下令將弘歷接到皇宮中,親自教養(yǎng)。后來康熙在一群皇子中選擇了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立為了接班人。
而之所以說雍正繼位與乾隆有關(guān),則從乾隆進(jìn)入皇宮陪伴康熙之后,對待四子胤禛也都和氣了很多可以看出些許端倪。而在雍正剛繼位,便在雍正元年密立皇儲。將寫有弘歷(乾隆)姓名的傳位詔書,蓋上大印,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后。說明雍正也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皇子中被選中,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弘歷(乾?。┍豢滴踹x中了。
雍正去世之后,二十五歲的弘歷繼位,與自己的祖父一道創(chuàng)建康乾盛世。這對祖孫,成就了大清最輝煌的時光
由秘密立儲制度登上皇位的有4位,分別乾隆、嘉慶、道光、咸豐。
1、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繼續(xù)訓(xùn)政,實際行使最高權(quán)力長達(dá)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zhí)掌國家最高權(quán)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dá)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經(jīng)濟(jì)文化有了進(jìn)一步發(fā)展。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養(yǎng)心殿,享年89歲。
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葬于清東陵之裕陵。
2、嘉慶
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guān)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無實權(quán)。乾隆帝死后才獨掌大權(quán)。颙琰對貪污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
但他為了維護(hù)政權(quán)穩(wěn)定對統(tǒng)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yán)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yè)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這時期發(fā)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xiàn)了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jīng)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实郏嵊谇逦髁曛?。
3、道光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即位后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
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屎笙菜D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旻寧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yán)禁鴉片,力行節(jié)儉,勤于政務(wù),但其才略有限,社會弊端積重難返。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敗,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后八年旻寧茍安姑息、拒絕變革,而內(nèi)憂外患日益嚴(yán)重,太平天國運動也已在醞釀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機(jī)。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謚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4、咸豐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秘密立儲即位、有實際統(tǒng)治權(quán)的皇帝。道光帝第四子(嫡子),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冊立為儲君。即位之后,勤于政事,大刀闊斧進(jìn)行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tǒng)治危機(jī),咸豐帝除弊求治,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jì)。
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漢族地主武裝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于任事的宗室肅順,大力革除弊政。同時,罷斥軍機(jī)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保守派大臣。
但是,大清帝國內(nèi)憂外患不斷,最后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帝企圖扭轉(zhuǎn)對內(nèi)交外困的局面,開啟洋務(wù)運動。
咸豐十一年(186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莊,享年三十一,在位十一年。謚號“協(xié)天翊運執(zhí)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廟號文宗,葬于定陵,其子載淳繼位。
擴(kuò)展資料:
清朝建立以來,在皇位傳承上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前朝的經(jīng)驗固然可以借鑒,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嫡長制雖可避免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優(yōu)。
太子制則容易引起皇室內(nèi)部傾軋,骨肉相殘。因此,怎樣立儲、怎樣傳位,也是皇帝深感傷腦筋的一件事情。
清初是其建立政權(quán)、平定叛亂、恢復(fù)經(jīng)濟(jì)、鞏固統(tǒng)治的關(guān)鍵時期,但皇權(quán)斗爭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即使像康熙這樣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弄得心力交瘁。
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歷代圍繞預(yù)立太子發(fā)生的皇子、后妃之間為爭儲位明爭暗斗、傾軋不休、骨肉相殘、造成混亂的教訓(xùn),以及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從此,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儲,直到自己駕崩之后,由誰來繼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體方法是: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nèi),安放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
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后當(dāng)眾宣布由誰繼位。雍正就是用這種新的制度選立了乾隆皇帝。
乾隆也曾兩次用秘密立儲的方法立儲。一次是他剛繼位不久,選立皇次子永璉為儲君,沒想到永璉三歲就死了;第二次是1773年,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儲君,就是后來的嘉慶皇帝(嘉慶繼位后因君主名諱改名為颙琰)。
以后的嘉慶、道光也均以此法立儲。到了咸豐時,一方面因國事紛擾,另一方面咸豐僅有一子,所以無須秘密立儲。同治、光緒均無子嗣,不需要立儲,秘密立儲制度遂告終結(ji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秘密立儲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5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