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9年,張騫在胡人甘父的帶領下,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出發(fā),一路向西去。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騎兵,全部被抓獲。關了十年后,張騫找到機會逃出匈奴,經過一番磨難后終于到達大月氏。但此時的大月氏國家安穩(wěn),不愿意與匈奴開戰(zhàn)。張騫在此停留了一年多也沒能說服大月氏,只好離開回到了長安。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接受了張騫提出的聯合烏孫東返抗擊匈奴的建議,第二次派遣他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著豐厚的物資到烏孫游說,但是沒能成功。隨后,張騫又派遣副使去大宛、月氏、大夏等國交流。公元前115年,張騫隨烏孫使者一同返回長安,從此,漢朝與西域各國的交往逐漸密切。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是什么
張騫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線是:
長安——隴西——玉門關——大宛——大月氏——陽關——隴西——長安。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fā)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張騫,漢中城固人,因開拓了“絲綢之路”被譽為:“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他是一個意志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蕩、善于待人處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生活十多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jié),匈奴單于叫他娶當地人作妻,已經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機會。
張騫終于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越過蔥嶺,到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烏孫,63萬人,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一帶游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后來匈奴支持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于這里土地肥沃,逐漸由游牧生活,改向農業(yè)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貒局?,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經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于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張騫回來以后,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后,由于張騫隨衛(wèi)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這時,漢朝業(yè)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積極進行武帝時對匈奴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戰(zhàn)役。幾年來漢武帝多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地情況,張騫著重介紹了烏孫到伊犁河畔后已經與匈奴發(fā)生矛盾的具體情況,建議招烏孫東返敦煌一帶,跟漢共同抵抗匈奴。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zhàn)略。同時,張騫也著重提出應該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采納。
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巨萬”,到了烏孫,游說烏孫王東返,沒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節(jié)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后,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與里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易。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漢朝后,拜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漢同西域的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烏孫王以良馬千匹為聘禮向漢求和親,武帝把江都公主細君嫁給烏孫王。細君死后,漢又以楚王戊孫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解憂的侍者馮鐐深知詩文事理,做為公主使者常持漢節(jié)行賞賜于諸國,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稱為馮夫人。由于她的活動,鞏固和發(fā)展了漢同烏孫的關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分裂,日逐王先賢撣率人降漢,匈奴對西域的控制瓦解。漢宣帝任命衛(wèi)司馬鄭吉為西域都護,駐守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這是漢朝在蔥嶺以東,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qū)正式設置行政機構的開端。
匈奴奴隸主對西域各族人民的剝削、壓迫是極其殘酷的。西漢的封建制度,較之匈奴的奴隸制度要先進得多。因此,新疆境內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擺脫匈奴貴族的壓迫,接受西漢的統治。西漢政府在那里設置常駐的官員,派去士卒屯田,并設校尉統領,保護屯田,使?jié)h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張騫作為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其兩次出使西域。
一、首次出行:
時間: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
目的: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
作用: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于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二、二次出征:
時間: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目的: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
作用: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擴展資料
張騫所領導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線的活動,雖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對西南的開發(fā)是有很大貢獻的。張騫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當年莊喬所建的滇國。滇國又名滇越,因遇有戰(zhàn)事將士們坐在大象上作戰(zhàn),故又叫“乘象國”。
使臣們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經常帶著貨物去滇越貿易。同時還知道住在昆明一帶的少數民族“無君長”,“善寇盜”。正是由于其阻撓,使得漢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進。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數民族,對漢朝的情況幾乎都不了解。
通過漢使者的解釋和介紹,他們才了解到漢朝的強大。漢王朝從此也更注意加強同滇國、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聯系。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漢王朝正式設置胖柯、越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南地區(qū)的開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騫出使西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泌簡介
下一篇: 劉備借荊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