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之一。趙匡胤發(fā)動歷史上著名的政權更迭--陳橋兵變后,正式建立起了趙宋王朝。提起趙匡胤,他以一介武夫崛起與亂世之中的逆襲形象被后世所熟知,但同時,和他緊密相連的,除陳橋兵變外還有一件事情,那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鞏固封建王朝統(tǒng)治。今天,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各位談談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為何能夠成功?難道趙匡胤真的只是請其部下喝了頓酒嗎?
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原因
宋朝建立以后的一段時間,趙匡胤這個皇帝感覺壓力很大,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皇位是如何得來的,他也十分清楚兵權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的巨大能量,為防止“廢止天子,變易朝廷”之類的政變再次上演,也為防止趙宋王朝不再成為五代之后第六個短命王朝,他便自導自演了一出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一日晚上,朝會散后,趙匡胤傳令召集幾位曾與自己并肩戰(zhàn)斗的功臣入宮,且專為他們擺酒設宴,君臣歡聚一堂,開懷暢飲。至酒興正濃時,趙匡胤忽然屏退侍從,故作愁眉不展狀,愁腸百結地說:“吾現(xiàn)雖貴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jié)度使之樂。吾終又未嘗敢安枕而樂也。”諸將領忙詢問何故,趙匡胤繼續(xù)說到:“是不難知亦,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眾人聽之,皆驚慌失色,趕忙像趙匡胤表示自己的忠心。
但趙匡胤又說到,你們雖然沒有這個心思,但倘若有朝一日,你們的下屬也硬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就算你們不想,到時候只怕是也沒有其它辦法了。此言一出,眾將領當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到第二天上朝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xiàn)了,那些朝臣全都稱病未至,并上奏請求皇帝罷免自己所擔任的軍中要職,趙匡胤假意挽留,無果,最終成功將軍權收回。無疑,趙匡胤此計已成。
二、杯酒釋兵權為何能夠成功?
趙匡胤的帝王權術雖修煉的爐火純青,一來想要成功的將大柄從昔日同生死共患難的將士們手中不傷和氣的收回,又能保全自己的清譽,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二來,如何讓他們心甘情愿的交出自己手中的權利也需要趙匡胤仔細地琢磨。那么宋太祖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
1、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帝王規(guī)勸
趙匡胤為功臣設宴,在宴席上他先是同群臣暢飲,情到濃時,他便開始飽含深情的回起憶征戰(zhàn)往事,讓群臣知道他是一個顧念就情的皇帝,在他說出自己顧慮之后,臣子不由得擔心這場與皇帝的信任危機會傷害到自身利益,但趙匡胤很快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他一面寬慰眾人,一面勸誡眾人:“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使子孫無貧乏耳。爾何不釋去兵權,為子孫立無可動之業(yè)?!?/p>
群臣一方面為能保住性命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又感嘆皇帝的重情重義,回想自己與皇帝征戰(zhàn)的光輝歲月,不禁紛紛感嘆到:“陛下念臣至此,可謂生死而骨肉也?!彼彀葜x皇恩,并于次日辭去兵權。這便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第一個原因。
2、帝王的仁德之心的重要作用
想要剖析趙匡胤成功收回兵權的第二個原因,就不得不提歷史上另一位帝王劉邦對兵權的收割,他在奪取霸業(yè)之前,對功臣是推心置腹,親如兄弟,但奪取王位之后卻換了一副面孔,生怕這些人把王位搶走,于是就有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功藏的故事。
但趙匡胤的集權與劉邦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他并非是以“兔死狐烹”,“卸磨殺驢”的方式殘忍的收回兵權,而是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來和平集權。俗話說的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趙匡胤深知他能夠坐在身下的龍椅上絕對離不開那些在他完成大業(yè)之前與他同生死,共進退的好兄弟,倘若他在霸業(yè)完成之后就大殺功臣,這不僅有損自己的清譽,更會讓功臣寒心,讓天下賢士不敢再為大宋王朝鞠躬盡瘁,甚至還有可能引發(fā)新一輪的政權更迭的狂潮。
正是這種仁德之心,讓群臣沒有起兵造反的動因,在給那些功臣一條生路的同時,也讓趙匡胤以一種雙贏的和平方式贏得了這場軍權爭霸賽。
3、優(yōu)厚的待遇解決群臣后顧之憂
顯然,想要群臣心甘情愿的交出手中掌握的權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對于到手的既得利益,人人都是貪慕的,而趙匡胤無疑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酒宴中就承諾眾人,雖然收回他們手中的實權,但仍賦予他們虛職,讓他們仍然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并許諾賜予他們良田百畝,歌姬傭人無數(shù),讓他們擁有無盡的榮華富貴。
還承諾會善待他們的后世子孫,他甚至還與臣民們聯(lián)姻,將他們的女兒或收入后宮,賜予高位,或將其嫁如當時支系龐大的趙氏家族,以此來顯示他愿同臣民們世代交好,親上加親,并希望以此來表示他的誠意。聽到這些誘人的價碼,群臣自然愿意接受,雖然實權已無,但終其滿門仍能享受到如此優(yōu)渥的待遇,而且再無被殺頭的隱患,倒也不失為是一場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因而,這場集權活動就算是以這樣一種雙方皆大歡喜的方式完成了。
三、趙匡胤為此做了什么?
這場集權雖然是以酒宴的形式展開,趙匡胤也是借助酒意表達收歸兵權的帝王意愿,并且成功的在實質上在宴席上完成了對軍權的集中,解除了國家內部隱形憂患,但想要完成這些事考的可不僅僅是一杯酒。
1、酒局最關鍵的不是酒,而是局。
趙匡胤出身武將,被自己的部下?lián)砩匣饰?,但是這成功易而守功難。想要維護一朝政權談何容易?自趙匡胤登基后可謂是夜不能寐,擔心一旦有朝一日自己昔日的部下也效仿自己來個黃袍加身,于是,他在宮中設宴,名為酒宴,實為奪權大局。趙匡胤在酒宴中問道,如果有一天這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了,你們這皇帝是做還是不做呢?下面眾人何等精明,他們當即就領會了趙匡胤的意思,次日就稱病,主動要求接觸軍職。
至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背后隱含的權力制度設計才初露端倪。他將曾經擁兵掌權的一部分人調到外地當節(jié)度使,使其脫離原來所掌控的軍隊,另設有“統(tǒng)兵之重”,卻無“發(fā)兵之實”的“三衙”,并確立禁軍唯一的統(tǒng)帥就是皇帝本人。至此,杯酒釋兵權的權利制度設計將統(tǒng)治權牢牢收回趙匡胤手中,趙匡胤寢食稍安。
2、趙匡胤親釀香醇可口的“美酒”
對于歷朝歷代的皇帝來說,強化中央集權,收歸軍權都是他們的心中的頭等大事,也是千古難題。但趙匡胤卻把這一問題處理的很好。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請群臣喝下的是榮華富貴加身,子孫后代安樂的“美酒”,而非兔死狗烹,人財兩空的“毒酒”。試問,昔日眾人眾志成城成就大業(yè),今日皇帝卻只愿意共患難而不愿意同享福。我想哪位臣子也無法接受這樣的君王,甚至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還會干脆再次推翻那不仁義在先的皇帝所建立的政權。
趙匡胤是厚道的,他沒有像漢高祖劉邦一樣屠殺功臣,而是在飯桌上用一杯酒就說服了這些開國功臣,巧用贖買政策,罷免了他們的職務,收回了他們的軍權。這也就體現(xiàn)出趙匡胤的高明之處,他與群臣共飲,借助酒意一袒心聲,在收回軍權的同時還實現(xiàn)了臣子利益的最大化,意在表明,雖然軍權我趙匡胤給不了大家,但我顧念大家與我一起浴血疆場的功德無量,特許你們此生衣食無憂。此言一出,不僅封死了對于自己不利的言論,也最大程度上讓群臣感受到了自己的恩澤。同時,在群臣心中,皇帝愿意做此舉動已是出乎意料,何不就坡下驢,雖說沒有什么實權,但能安度晚年已是心中所期。
四、結語
杯酒釋兵權的歷史意義在于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開國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能以如此完美的結局收場,趙匡胤這一做法隨不能說是“絕后”,但絕對可以算得上是“空前”。這對于皇帝和功臣來說,可是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趙匡胤的言而有信和智勇雙全讓人民對他充滿敬重,這使得他在百姓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既不傷君臣和氣,又接觸了大臣的軍權威脅,對趙匡胤來說可謂是一舉多得,更可謂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
不僅如此,宋太祖宴席之上的杯酒釋兵權還體現(xiàn)出了中國人自古便善于并且習慣在宴會之上解決問題。這種思維時至今日仍然影響頗深,在今天的中國,雖然早已不見冷峻的刀光劍影與政治上的激烈角逐,但中國人仍舊喜歡并習慣通過宴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或許也有賴于這場堪稱精彩的宴席之上的杯酒釋兵權吧。
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收回了開國功臣手中的兵權,使得宋朝的中央集權大大加強。那么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過程真的如我們所了解的那樣平靜嗎?這些將領的兵權就真的心甘情愿的交出了嗎?
我們先來看一看當時的背景,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坐上了皇位,且深知軍權即是皇權的道理,對軍權有著超強的控制欲。我們都知道趙匡胤坐上皇帝后,為了穩(wěn)固地位,并沒有馬上對后周的大臣進行大規(guī)模換血。陳橋兵變的主要謀劃者趙普,在兵變成功后,竟然只得到了四品樞密直學士的職位,而且還當了好幾年。
對于心心念念的兵權,趙匡胤當然十分上心,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趙匡胤曾對禁軍的兵權做過三次的調整。前兩次調整,趙匡胤將禁軍殿前司、侍衛(wèi)司的九名高級將領都換成了"自己人"。建隆二年(961)三月,又將侍衛(wèi)司的最高統(tǒng)帥由韓令坤換成了石守信,撤了慕容延釗的殿前都點檢(就是趙匡胤黃袍加身前的職位),順手將殿前都點檢的這個職位也取消了。
到了這時,即使看似兵權已經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上,但趙匡胤看著手下這些集兵權、功勛于一身的高級將領,還是放心不下。"廢置天子,變易朝廷"之類的軍事政變,唐朝之后實在太多了,為了防止這種悲劇重演,趙匡胤認為自己必須做點什么。
為了兵權,趙匡胤睡不好覺,趙匡胤手下的這些將領更是如此,他們何嘗不知道自己已經"功高震主",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很有可能馬上就在他們身上應驗,他們又怎能心安。其實石守信這些將領未必會生出取趙匡胤代之的想法,在趙匡胤稱帝前,這些將領雖然和宋太祖稱兄道弟,但多數(shù)都是趙匡胤的直系部下,常年在趙匡胤的統(tǒng)治之下,即使上下級的關系轉變?yōu)榱司缄P系,但地位高低并沒有變化,這些將領并不會因為尊卑的變化而心生不平。
雖然君臣之間都清楚,再次發(fā)生陳橋兵變的可能微乎及微,但收回這些將領的兵權已經是"勢在必行"無法避免,當時的情況用趙普的話來說就是:"唐季以來,戰(zhàn)斗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ji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我們今天講的杯酒釋兵權只是趙匡胤針對石守信這些手握中央兵權的功臣,除此之外趙匡胤還有收藩鎮(zhèn)之權的"壯舉"。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趙匡胤將石守信、王審琦這些北宋的開國功臣找到一起喝酒,喝著喝著趙匡胤突然提出了一個做皇帝的難處,他說害怕別人惦記他的位子,導致他整宿整宿睡不好覺。石守信等人聽到趙匡胤這么說,也都明白了,紛紛跪倒,表示忠心。趙匡胤說了一番話,這番話可以說是杯酒釋兵權的精髓所在,趙匡胤說:"卿等固然,設麾下有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
趙匡胤這句話一說,這個酒局的結局就已經昭然若揭了,誰能保證自己的部下沒有貪圖權欲的人呢?這時這些功臣已經明白趙匡胤并不是要敲打自己,而是要動真格的了,于是紛紛跪倒,希望趙匡胤給他們指一條生路。趙匡胤給這些將領的路早就準備好了:"人生如白駒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籓,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yè),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明日,皆稱疾請罷。帝從之,賞賚甚厚"就這樣,兵權是收回來了,但趙匡胤上面一番話卻為宋朝帶來了另一個禍患。從此之后,宋朝的將領可以說是理直氣壯地搞腐敗,尤其是趙匡胤手下的武將,清一色的貪財好色之徒,石守信"累任節(jié)鎮(zhèn),專務聚斂,積財巨萬",王全斌"破蜀日,奪民家子女玉帛"。這種"作秀"式的"自污"久而久之對宋朝的官場風氣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有了趙匡胤這個榜樣,宋朝之后的皇帝對于這種腐敗也多是置之不理。
從更深的意義上講,"杯酒釋兵權"解決了中國古代政治中最棘手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的矛盾,趙匡胤并沒有"弓藏狗烹"般地誅殺功臣,而是用較為溫和的方式收回兵權。同時又將自己的女兒和妹妹嫁到這些功臣家,與這些功臣聯(lián)姻,而這些功臣雖然被暫時解除了兵權,但在后來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他們之中又有不少人被臨時調回軍隊,隨趙匡胤出征。
宋朝初建,國內百業(yè)待興,國外群雄割據(jù),而當時完全繼承了后周政權的宋朝,同樣也面臨著武將強悍的局面,總的來說有三股勢力:
第一:以趙匡胤為首的義社十兄弟,年輕時一起投靠了后漢樞密院郭威的帳下,歷經郭威、柴榮兩個政權,幫助趙匡胤代周建宋,為宋朝開國功臣;
第二:柴榮時期和趙匡胤平起平坐的武將,位高權重,這一部分人以慕容延釗、王彥超、武行德為首;
第三:這部分人的地位更高,也更難馴服,他們是后晉乃至于后唐時期就身居高位的武將,其地位可以和柴榮對等,甚至于超越柴榮,比如后周的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后周太祖郭威外甥李重進、女婿張永德等;
趙匡胤在建國后,就開始著手解決以上三股勢力,而其中較為容易的,無疑是為趙匡胤馬首是瞻的義社十兄弟在五代時期,造反可以說是家常便飯,趙匡胤本人也是通過造反起家的,當年他逼后周恭帝柴宗訓讓位時,那種凄涼悲情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身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到最后連自己的小命都不由自主,這一切無非都是自唐朝以來的武將權力過大、擁兵過重的陋習所導致的。為了防止同樣的悲劇再次出現(xiàn)在自己家人身上,趙匡胤必須迅速且最大程度地解除武將的兵權,“杯酒釋兵權”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
唐中后期以來,節(jié)度使權力十分強大,繼之而來五代十國亂世,無一不是由節(jié)度使所建立的,所謂“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足以證明當時那“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社會環(huán)境; 雖然五代皇帝牢牢把握著中央軍隊大權,但他們的后繼者卻都是沒經過戰(zhàn)火洗禮的深宮天子,所以其兵權就逐漸下移到別的武將身上,后唐時期的六軍諸衛(wèi)使、后晉時期的侍衛(wèi)馬步軍都指揮使、后周時期的殿前都點檢,都是掌握了中央軍的最高軍事機構,石敬瑭、劉知遠、郭威都是由這些職位建立政權的; 同樣的,趙匡胤也是從后周的殿前都點檢而得以掌握后周兵權,兵不血刃地繼承柴宗訓的禪讓,所以趙匡胤一上位,最必須解決的就是“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 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的是慕容延釗,出身將門,從后漢時期就跟著郭威南征北戰(zhàn),后周建立后,慕容延釗先被封為鐵騎都虞候,柴榮登基后授予殿前都指揮使都校,后任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建立宋朝后,將自己當任的殿前都點檢一職授予慕容延釗,屯兵真定防御契丹和北漢。他成為了趙匡胤最先釋兵權的人。
建隆二年春天
(宋朝建立第二年)
,慕容延釗由真定回開封述職,在正經地朝事過后,趙匡胤特意留下他一起到城郊狩獵喝酒,言語間開始給慕容延釗下套,讓他對自己表忠心,順勢就驢下坡,把慕容延釗的殿前都點檢一職收歸國有,改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直接取消了殿前都點檢一職,由皇帝親自掌握禁軍大權。
解決了這兩人并不代表趙匡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趙匡胤畢竟只是一個人,他不可能完全把禁軍掌握在自己手里,依舊只能下放,像韓令坤的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一職,就被交給了義社十兄弟中,地位僅次于趙匡胤的石守信,和對付慕容延釗、韓令坤一樣,在任命之后同樣也讓他去鄆州鎮(zhèn)守,遠離京師,既避免其在中央造成影響,也有利于日后的奪權。
柿子要挑軟的捏,在處理了親信之后,趙匡胤開始向他的“兄弟”下手了建隆二年七月,也就是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之后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趙匡胤特意召集了當年跟著他一起投軍,一起偷雞摸狗、浴血奮戰(zhàn)的義社十兄弟入宮喝酒,也就是石守信、王審琦等,以及當任著殿前副都點檢的高懷德、侍衛(wèi)親軍都虞候張令鐸等人,之后就發(fā)生了我們所熟知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7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