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清朝太子胤礽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關于清朝的影視劇很多,比如《孝莊秘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鐵齒銅牙紀曉嵐》《還珠格格》《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等等,其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件很奇怪的事,那就是在清朝,除了康熙朝有一位太子愛新覺羅·胤礽之外,就沒有其他太子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為此咱們需要先解釋一下什么是“清朝太子”?什么樣的人能當清朝太子?還有太子在清朝的爵位是什么等級,在朝堂上是什么官職?
首先什么是清朝太子?
太子,也可以稱為“儲君”,也就是明確規(guī)定的下一代君王。在中國古代,太子是封建王朝宗法思想的歷史產物,是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挑選出來的未來的繼承人,從此會對他進行悉心的教育與培養(yǎng),從而在將來能夠勝任領導王朝的能力,所以太子在封建王朝更替中處在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因為不出意外的話,現(xiàn)任君王去世后,那么就是太子繼任為新君王。
古代冊封太子典禮
但是清朝不一樣,清朝自始至終只有一位太子,即使雍正帝很看好乾隆帝,即使乾隆帝與富察皇后的兩位兒子永璉和永琮,即使乾隆帝也很看好五阿哥,即使嘉慶帝很看好道光帝,但是他們都沒有被立為太子。
有清一代268年,歷經十二位皇帝,關于“立太子”這件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順治帝之前的清朝初期,不設太子。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經模效仿過明朝,以后金大汗的身份確立了一位大汗繼承人,那就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褚英,但也是這個大汗繼承人之位害死了褚英。褚英變成大汗繼承人后開始飛揚跋扈,和最早的“五大臣”“四貝勒”有著極深的矛盾,最終褚英的大汗繼承者之位被努爾哈赤廢除,幾年后被處死。
有了這個前車之鑒,努爾哈赤確定下來了貝勒大臣共同治理國家的基本國策,不設立大汗繼承人,大汗之位由貝勒大臣議政會議共同推選出來。
清太宗皇太極就是貝勒大臣議政會議選舉產生的,順治帝也是貝勒大臣議政會議選舉產生的。
四大貝勒議政
康熙帝比較特殊。當時攝政王多爾袞大權獨掌,貝勒大臣議政遭到極大的削弱,多爾袞死后,順治帝奪回多爾袞的權力,順治帝的權力大為增加,使得清朝皇權重新得到伸張,加上受到漢文明風俗的吸收,康熙帝就是順治帝臨終前親自指定的皇位繼承人。
第二個階段,康熙朝,設立太子之位,但二度廢立,最終九子奪嫡。到了康熙當政的時候,康熙帝決定仿照漢人的嫡長子繼承制,冊立了二皇子胤礽為太子(大皇子是庶出)。
誰知康熙帝太能活了,當政60年,胤礽當了33年的太子,依然還是繼承皇位無望,眼看著有可能被自己老爹給熬死,胤礽脾氣越來越暴躁,對康熙帝也的埋怨也越來越多。剛好康熙帝年紀大了,對什么都疑神疑鬼,自己兒子也不例外,總覺得太子要謀害自己,加上其他皇子煽風點火,最后還是把太子胤礽給廢了。
哪知太子之位一空出來,眾皇子們都對太子之位垂涎欲滴,各施手段,拉幫結派,搞的整個朝廷都人心惶惶,康熙帝無奈,只能又把胤礽拉出來當擋箭牌。但廢太子哪有重新上位的,眾皇子不甘心,最后依然被廢,九子奪嫡皇室慘劇不可避免,最后還是被技高一籌的雍正帝勝出。
第三個階段,雍正朝至咸豐朝,確立秘密立儲制。雍正帝自己就是從極其慘烈的皇子奪嫡中殺出一條血路沖出來的,覺得康熙朝的太子之位就是一個禍害,所以為了避免自己和后人重蹈覆轍,開創(chuàng)了著名的秘密立儲制度。
現(xiàn)任君王在位期間,秘密定下繼承人人選,不公開,秘密寫下來,裝到匣子里,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面,等現(xiàn)任君王死后,才能打開匣子,然后繼承人繼位。
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這四個皇帝都是這樣產生的。
同治帝其實也算是秘密立儲,但是咸豐帝只有同治帝一個兒子,所以有沒有秘密立儲,同治帝都是唯一的選擇。
第四個階段,慈禧太后權傾天下,再無太子。辛酉政變后,慈禧太后開始掌權,那時候君王是自己親兒子同治帝,加上還有一位正宮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比較安分。
當同治帝、慈安太后先后病逝之后,慈禧太后徹底沒了約束,變成大清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不管是光緒帝還算宣統(tǒng)帝都是被她玩弄于手掌,同治帝、光緒帝。宣統(tǒng)帝連子嗣都沒有,怎么可能有太子。
慈安慈禧太后
其次,再說一說太子的“等級”
我們按照“內廷”和“外朝”來分,內廷就是指君王家事,也就是皇族內部事務。外朝就是指軍國民政大事。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將軍等等,而太子一般是從親王里產生,所以從爵位上來講,太子肯定是居最高位的。這個其實沒有什么參考價值,因為自始至終只有一位太子。
太子在皇宮里的親人也有很多的,比如額娘(生母)、皇額娘(皇后),還有什么皇太后,皇太妃,這些人都是太子的長輩。所以從親戚輩分上來講,太子身份僅次于皇帝、皇后、生母、太后、太妃。至于君王的嬪妃們,太子是不需要太過于;理會的,因為清朝祖訓就是后宮不能干政,妃子們給君王吹耳邊風都很困難,太子不需要太關注她們。
太子是儲君,那么也算是君,相對應的其他朝堂上的人全部是臣,包括皇族內的親王、郡王等人,只要在朝廷上拿國家俸祿,那就算是臣,所以在朝堂上,太子的地位僅次于皇帝。
綜上所述
清朝太子地位還是很高的。清朝的太子,在外朝等級僅次于君王一人。在內朝,太子的地位則低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太上皇后、君王和皇后,有時候也低于一些特殊的皇貴妃,而與其他的后宮嬪妃,包括貴妃在內地位都比太子低。至于皇家宗族長輩,除了某些特殊情況,大多數(shù)情況下,還是太子等級高。
但是很可惜,除了倒霉太子胤礽之外,清朝沒有太子,就算乾隆帝、嘉慶帝、同治帝都不算太子,雖然在當時誰都知道他們是大清國的繼承人,只要正大光明匾的密匣沒打開,他們依然只是普通皇子。
從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兵,到滿清定鼎中原,皇室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滿清皇室,也就是所謂的愛新覺羅家族,入關前,他們沖鋒陷陣,建功立業(yè);入關后,他們成了一群既得利益者,退化為社會寄生蟲。
順治十八年,皇室男丁有958人;到清朝滅亡后的1915年,這一數(shù)字上升為27884人。
1、在清朝皇室內部,按照依據(jù)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又分為覺羅和宗室
覺羅,指的是努爾哈赤的叔父、伯父們的后裔,以紅色腰帶加以區(qū)分,因此又被稱作紅帶子,這些人是皇族里面的第二階層。
宗室,努爾哈赤本人以及親兄弟(舒爾哈齊、穆爾哈齊、巴雅喇)的后裔,以黃色腰帶加以區(qū)分,因此又被稱為黃帶子,這些人是皇室的第一階層。
后來康熙給自己的子孫后代起名字時用特定的字,也就是?欽定字輩?,只有康熙的直系后裔才能使用。由此,又在無形中延伸出近支宗室與遠支宗室。
康熙的皇子一般使用?胤?字。胤禛登基,為?避圣諱?,皇子都改用?允?字。雍正八年,怡親王允祥去世,念其勞苦功高,特別批示恢復?胤祥?之名。?允?字以下,依次為?弘、永、綿、奕、載?。
被革除宗室的人員及其后裔以紅帶子加以區(qū)別,稱為革除宗室紅帶子,待遇上與覺羅一樣,但是姓名附于玉牒宗室卷之后,不列入玉牒覺羅卷。
被革除覺羅的人員及其后裔以紫色腰帶加以區(qū)別,稱為革除覺羅紫帶子,在待遇上比覺羅低一點,但是仍然高于普通旗人,這些人的姓名附于玉牒覺羅卷之后,仍然被認可為皇族成員。
2、宗室爵位等級
清朝宗室享有一套獨立的爵位授予體系,覺羅也望塵莫及,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別。
入八分指的是享有八項禮儀性待遇,即紫韁、雙眼、太監(jiān)、背壺、朱輪、紫墊、皮條、寶石,不入八分者不能擁有這八項禮儀性待遇。
入八分者爵位級別由高到低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入八分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入八分輔國公)。
在封爵時,入八分者還能擁有數(shù)量不等的牛錄,即所謂的旗份,不入八分者只有爵位、沒有旗份。
不入八分者爵位級別由高到低依次為: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和一至三等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以及奉恩將軍,沒有爵位者稱?閑散宗室?。
鎮(zhèn)國將軍之上爵位都是所謂?超品?,鎮(zhèn)國將軍及其以下的四等分別等同武一品到武四品。即使地位最低,沒有爵位的?閑散宗室?,到了乾隆時也被賞穿戴四品武職頂帶袍服。
清朝宗室爵位等級看似很多,但相比明朝,實際擁有爵位的成員占愛新覺羅總成員數(shù)的比例并不高。這主要是因為清朝吸取明朝的經驗,防止宗室爵位泛濫增加朝廷負擔而實行的世爵降等制度。親王的兒子襲爵時,自動變?yōu)榭ね?,再下一代就是貝勒,依次遞減,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少數(shù)不降等的爵位繼承,比如清朝開國時的八大功勛卓著的王爺,雍正的的得力干將怡親王,晚晴時的恭親王、慶親王、醇親王。這十二位世代相傳的王爺也被稱為?鐵帽子王?。
清朝爵位等級排列: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于京師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沒有爵土。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而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清代的皇族是怎樣劃分等級的?
中國的王朝制度延續(xù)了千年,往上追溯到夏商西周與兩漢,往下延續(xù)到唐宋元明清。每個朝代都有很森嚴的等級制度,上下級間禁止僭越,否則會扣上僭越上級的無禮之罪名的。清朝是我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個皇帝,順治是清軍入關的第一個皇帝,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代走向了鼎盛。那么清代的皇族是怎樣劃分等級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01,血緣關系是等級的首要因素在普通的百姓家中,血濃于水主要體現(xiàn)在親情上面,而在皇室血緣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統(tǒng)治方面。很多統(tǒng)治者在位時都怕別人篡權,尤其是異姓,所以大權往往掌握在自己的家族中,一般由皇帝自己的親信掌管,清朝也是這樣。在清帝的眼中,自己家族的人比異姓的忠臣信任度更高,所以王室的人地位會更高于朝堂異姓大臣。清朝本姓為愛新覺羅,但是清朝的皇族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在愛新覺羅的基礎又劃分為宗室和覺羅,宗室要比覺羅宗室關系更近一些。宗室又被稱為黃帶子,主要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們及其后代,他們屬于皇族中的第一階層。覺羅主要是?六祖?及其后代,被稱為紅帶子。另外愛新覺羅家族還有別的較遠的親屬,這些并沒有被納入皇室,所以他們和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和待遇差不多。
02,復雜的爵位等級上面說到,愛新覺羅又分為宗室和覺羅,宗室為第一階層,所以可以封爵,而覺羅就沒有這種待遇。隨著子嗣的綿延,爵位慢慢變?yōu)槭酪u,而且等級也隨著子子孫孫逐代降低。其中宗室的爵位又可以分為十二個等級,其中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為高級爵位。在這十二個等級中,在每個等級中又可以分為三個。
03,清代皇族中女性的地位后宮佳麗三千,所以后宮女性地位也分等級。在妃嬪中,等級最高的當屬皇后,這可是正宮之位,所以待遇水平是最高的。第二位是皇貴妃,屬于正一品,待遇僅次于皇后,皇后和皇貴妃都只有一位。第三位的是貴妃,貴妃可以同時有兩名,屬于正二品。然后就是妃、嬪,分別為三品和四品。最后的是貴人、常在、答應,數(shù)量是沒有限制的。
說完后宮再來看看皇室的長公主與公主們。長公主屬于皇帝的姐妹,也就是指上一任皇帝的女兒。公主就是現(xiàn)任皇帝的女兒。她們的等級劃分方式是一樣的,由正一品到八品。
以上僅是筆者的個人觀點,歡迎您評論留言。
清朝皇室爵位分為十二個等級,各等級名字如下:
1、第一級:和碩親王
2、第二級:多羅郡王
3、第三級:多羅貝勒
4、第四級:固山貝子
5、第五級:鎮(zhèn)國公
6、第六級:輔國公
7、第七級: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
8、第八級:不入八分輔國公
9、第九級:鎮(zhèn)國將軍
10、第十級:輔國將軍
11、第十一級:奉國將軍
12、第十二級:奉恩將軍
爵位等級規(guī)定:親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親王,其余兒子封為郡王??ね醯囊粋€兒子封為郡王,其余兒子子封為貝勒。貝勒之子封為貝子,貝子之子封鎮(zhèn)國公,鎮(zhèn)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zhèn)國將軍。
清朝(1636年 -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tǒng)治者為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總計296年。 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漢滿蒙三族共呈勸進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清軍入關。入關后20年時間里,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7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