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因禍得福的五阿哥胤祺,沒參與九子奪嫡最后善終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4 09:25:43

      因禍得福的五阿哥胤祺
      ,沒參與九子奪嫡最后善終

      大家好

      ,這里是小編
      ,今天給大家說說五阿哥胤祺的故事
      ,歡迎關(guān)注哦

      我們都知道康熙九子奪嫡

      ,九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
      、太子二阿哥胤礽
      、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
      、八阿哥胤禩
      、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
      、十三阿哥胤祥
      、十四阿哥胤禵。

      ,沒參與九子奪嫡最后善終.png" />

      其實(shí)

      ,在康熙24個(gè)兒子中,除了早殤或未成年的皇子外
      ,還有一位正當(dāng)年的皇子
      ,但沒有參與到九子奪嫡的爭斗中去,他就是五阿哥胤祺

      五阿哥胤祺生于1679年

      ,從小是被孝莊太皇太后帶大的,而且他深受老祖宗的喜歡
      。1717年12月
      ,病重的孝莊把64歲的康熙叫來,飽含深情與不舍的目光注視康熙
      ,并眼神中流露出對(duì)胤祺的牽掛
      。康熙道:“朕會(huì)好好待胤祺的
      ,請(qǐng)皇祖母放心
      。”

      胤祺的母親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宜妃

      ,在很長的一段時(shí)間里
      ,宜妃都是非常受寵的存在,康熙那時(shí)候微服私訪都會(huì)帶上宜妃
      。宜妃一共為康熙生了三個(gè)兒子
      ,分別是五皇子、九皇子和十一皇子

      不過

      ,胤祺在九子奪嫡之前,就已經(jīng)失去了參與奪嫡的資格。那么究竟是為什么呢?

      史書的記載

      ,胤祺從小敦厚溫和
      ,深受孝莊太皇太后影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滴踉?jīng)就評(píng)價(jià)過他:心性甚善
      ,為人淳厚。

      1696年

      ,康熙征討噶爾丹
      ,18歲的胤祺獨(dú)掌正黃旗大營。但非常不幸的是
      ,胤祺在一次作戰(zhàn)中
      ,他的臉受傷了,破了相
      。這對(duì)胤祺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因?yàn)槿绻阆胍?dāng)皇帝,是一定不能有破相的
      。所以胤祺就非常識(shí)相地沒有參加奪嫡
      ,失去了當(dāng)皇帝的機(jī)會(huì)。

      1709年

      ,胤扔被復(fù)立為了皇太子
      ,康熙顯得非常開心,同時(shí)把胤祉
      、胤禛跟胤祺都晉封為親王
      ,胤祺被封為和碩恒親王。

      雍正即位后

      ,胤祺是少數(shù)幾個(gè)沒有被打壓的兄弟之一
      ,并且還待遇不錯(cuò)。在1732年
      ,胤祺因病去世
      ,享年54歲,雍正為其立碑

      康熙朝九子奪嫡時(shí)
      ,那些沒有參與的阿哥,他們結(jié)局怎樣

      皇帝作為封建社會(huì)權(quán)利最高的獨(dú)裁統(tǒng)治者

      ,在易位換主的時(shí)候勢必引起一場轟動(dòng)
      ,按道理來說,在“禪讓制”的約束下
      ,理應(yīng)由皇帝的嫡長子來繼承皇位
      ,如若嫡長子夭亡,那么依次向下排序

      可真實(shí)的歷史復(fù)雜多變,并不是單純的制度就可以決定的

      ,皇帝手握重權(quán)
      ,在選定繼承人的時(shí)候勢必要選擇品德和才智并行的,諸位皇子為爭奪地位也是用盡了手段
      ,清朝康熙年間曾出現(xiàn)過九子奪嫡的局面

      作為我國清朝歷史上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皇帝,長達(dá)61年的時(shí)間中

      ,康熙與后宮嬪妃共生育了24位皇子和20位皇女
      ,除去幼年早夭、中途去世的
      ,最終長大成人的皇子共有20位
      ,而我們所說的九子奪嫡顯而易見并不將所有皇子囊括在內(nèi),那除去這些爭奪皇位的阿哥之外
      ,其余的阿哥都去向哪里了呢

      康熙年間太子之位被廢,九子奪嫡之勢漸起

      康熙47年

      ,由于皇太子胤礽日漸驕縱
      、結(jié)黨營私,康熙皇帝最終無法隱忍
      ,下令廢除胤礽皇太子之位
      ,自此之后,剩余的諸位阿哥對(duì)太子之位起了覬覦之心
      ,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太子爭奪戰(zhàn)

      而我們常說的九子奪嫡中的九位阿哥分別指的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

      、三阿哥胤祉
      、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
      、九阿哥胤禟
      、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
      、十四阿哥胤禵
      ,這九位阿哥與朝廷大臣或是其他阿哥聯(lián)合
      ,都渴望得到太子之位,形成了五大黨派

      以大阿哥為首的大千歲黨由于野心暴露過早而被康熙帝厭惡

      ,慘遭終身圈禁。

      二阿哥胤礽原本為皇太子

      ,最受康熙帝喜愛
      ,在一歲時(shí)就確立了胤礽為儲(chǔ)君之位,于康熙14年冊(cè)封
      ,可隨著年齡漸長
      ,胤礽竟然開始謀結(jié)黨羽,甚至威脅到康熙帝的統(tǒng)治
      ,最終被廢除
      ,遭到終身圈禁。

      三阿哥獨(dú)身一人

      ,由于平日里素愛舞文弄墨
      ,其實(shí)說不上對(duì)于皇帝之位有多渴求,在康熙帝駕崩之后被派去守護(hù)景陵
      ,之后被關(guān)押在石景山去世

      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是當(dāng)時(shí)所有皇子當(dāng)中最強(qiáng)勁的一支隊(duì)伍,其中包括九阿哥

      、十阿哥
      、十四阿哥等諸多權(quán)勢之人,太子之位被廢后
      ,八爺黨在皇帝跟前十分活躍
      ,許多文武大臣們紛紛推薦八阿哥為立儲(chǔ)最佳人選。

      這讓痛恨結(jié)黨營私的康熙帝十分不滿

      ,甚至在往后的統(tǒng)治生涯中多次打擊八爺黨
      ,過于高調(diào)的渴求注定八阿哥的失敗,雍正四年
      ,八阿哥被趕出皇族
      ,死在獄中。由此也襯托出了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的勝利
      ,也就是后來的雍正帝

      除去失敗的阿哥,未參與爭斗的大部分阿哥被封為親王

      康熙爺共生育了24位皇子

      ,除去過早夭亡的六阿哥
      、十一阿哥,十八阿哥和十九阿哥
      ,真正參與皇位爭奪的人數(shù)才不到一半
      ,許多阿哥由于母妃身份低下或者沒有足夠的勢力
      ,從始至終都未卷入到這場爭斗中,在四阿哥胤禛繼位之后
      ,大部分的阿哥都被封為了親王
      ,他們都包括哪幾位阿哥呢?

      按照順序排的話

      ,首先便是五阿哥胤祺
      ,早在康熙皇帝在位時(shí)便被封為恒親王,性格和善
      ,不好爭斗
      ,生母是康熙爺?shù)膶欏隋杂讌s在孝惠章皇后的膝下長大
      ,雍正繼位之后
      ,并未改動(dòng)五阿哥的地位
      ,而是依舊延續(xù)他親王的封號(hào),最終享年52歲

      其次便是天生殘疾的七阿哥胤祐

      ,七阿哥早在未成年時(shí)就被過繼給了純靖親王
      ,自然無緣宮廷爭斗,雍正繼位后封其為淳親王
      ,享年51歲

      十五阿哥叫做胤禑,生母位分不高

      ,僅在嬪位
      ,早年間曾經(jīng)跟隨過康熙爺前往塞外巡游,后來還曾被指派前往大內(nèi)祭祀神靈
      ,面對(duì)九子奪嫡的兇猛之勢
      ,十五阿哥深知自己勢單力薄并未參與,雍正繼位之后封其為榆郡王
      ,享年39歲

      十七阿哥名字叫做胤禮,倘若在歷史上果真發(fā)生過《甄嬛傳》所描繪過的故事情節(jié)

      ,那么17阿哥就是劇中的果郡王原型
      ,雍正六年,十七阿哥被封為和碩果親王
      ,享年42歲

      九子奪嫡之時(shí),仍有許多阿哥尚未成年

      除卻以上這些被封為親王的阿哥

      ,十六阿哥胤祿的境遇就不一樣了
      ,他可是諸多阿哥中最為長壽的一位
      ,早在康熙年間,他就被過繼給了博果鐸
      ,也就是順治爺兄長的兒子
      ,還被封為了莊親王,后來到了雍正年間
      ,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頗受寵信

      乾隆帝繼位之后,由于與胤礽之子交往過密

      ,十六阿哥被解除公職
      ,最終又被重新啟用,享年73歲

      除去以上這些成年的阿哥們

      ,九子奪嫡的時(shí)候二十一阿哥、二十二阿哥
      、二十三阿哥
      、二十四阿哥尚且還未成年,自然沒有機(jī)會(huì)參與到這場爭斗中
      ,后來這些阿哥也都駛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大部分也被封為了親王,安穩(wěn)度過了一生

      康熙朝九子奪嫡時(shí)哪些阿哥沒有參與
      ?他們的結(jié)局又如何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帝晚年因皇太子胤礽二立二廢

      、儲(chǔ)位空虛
      ,從而使得九位皇子(包括皇太子胤礽)生出覬覦皇位中之心,各自結(jié)黨
      ,相互爭斗
      ,展開對(duì)于儲(chǔ)君位置激烈爭奪的過程。

      參與奪嫡的諸皇子有:

      皇長子

      、直郡王胤褆

      皇次子

      、廢太子、理親王胤礽

      皇三子

      、誠親王胤祉

      皇四子

      、雍親王、雍正帝胤禛(九子奪嫡最后的勝利者)

      皇八子

      、廉親王胤祀

      皇九子

      、貝子胤禟

      皇十子

      、敦郡王胤?

      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

      皇十四子

      、恂郡王胤禵

      以上九人

      ,即參與?九子奪嫡?的諸皇子。

      其中:

      胤褆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廢太子時(shí)倒臺(tái)

      ,之后圈禁二十六年
      ,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年六十三

      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兩度被廢,軟禁于咸安宮
      。雍正二年十二月(陽歷是1725年1月)
      ,病逝咸安宮,年五十一
      ,追封理親王

      胤祉在雍正元年(1735年)即被發(fā)往景陵為康熙帝守陵。此后多次遭到雍正帝打擊

      。雍正八年被廢黜爵位,軟禁在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1732年)病逝
      ,年五十六。

      胤禛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最后獲得勝利

      ,在康熙帝去世后登基為帝
      ,在位十三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
      ,年五十八

      胤祀在雍正初年被雍正帝授封親王,以穩(wěn)定人心

      。政權(quán)穩(wěn)固后
      ,胤祀被革爵、圈禁
      ,并改名?阿其那?
      。雍正四年(1726年),胤祀暴薨于禁所
      ,年四十六

      胤禟在雍正帝即位后即被發(fā)配西北軍前效力,雍正三年(1725年)

      ,胤禟被革爵
      ,雍正四年(1726年)廢黜宗室身份
      ,改名?賽思黑?,圈禁于保定
      。當(dāng)年在保定暴薨
      ,年四十四。

      胤?于雍正元年(1723年)奉命護(hù)送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靈柩返回外蒙古

      。途中偷偷返回
      ,因此被雍正帝借機(jī)打擊,在雍正二年(1724年)革爵圈禁
      。乾隆二年(1737年)
      ,乾隆帝即位后釋放,重封輔國公
      ,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
      ,年五十九。

      胤祥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之時(shí)收到牽連

      ,被短暫圈禁
      。之后整個(gè)康熙朝都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封爵
      。雍正元年(1723年)
      ,雍正帝即位后,胤祥才被重用
      ,晉封怡親王
      ,總理事務(wù)大臣。之后胤祥成為雍正帝倚重之人
      ,盡心盡力為其處理政務(wù)
      ,操持朝政。雍正八年(1730年)
      ,胤祥去世
      ,年四十四。

      胤禵在雍正帝即位后

      ,即被從西北軍前召回京師
      ,遣往景陵守陵。雍正元年(1723年)因皇太后去世(雍正帝與胤禵二人生母)
      ,所以被晉封郡王(未有封號(hào))
      。雍正三年(1725年),地位穩(wěn)固的雍正帝開始打擊當(dāng)年奪嫡諸對(duì)手
      ,胤禵被革爵
      ,自景陵押回京師,軟禁于景山壽皇殿。乾隆元年(1736年)
      ,乾隆帝即位后
      ,胤禵才被釋放,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封恂郡王
      ,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
      ,年六十八。

      以上即?九子奪嫡?中

      ,各皇子的最終結(jié)局

      康熙帝一生,共有皇子三十五人

      ,其中二十四人參與序齒
      ,即有兄弟排名。二十四人中
      ,除了參與奪嫡的九人
      ,尚有十五人,內(nèi)里四人幼年夭折
      ,即:

      皇六子胤祚

      ,夭折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時(shí)年六歲

      皇十一子胤禌

      ,夭折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時(shí)年十二歲

      皇十八子胤祄

      ,夭折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時(shí)年八歲

      皇十九子胤禝,夭折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時(shí)年三歲

      既沒有幼年夭折,也沒有參與到奪嫡斗爭中的皇子有十一人

      ,其中又可以分為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時(shí)
      ,已經(jīng)成年的皇子、尚未成年的皇子(以年滿二十歲為標(biāo)準(zhǔn))
      、未出生的皇子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胤礽,標(biāo)志著他在生前明立皇儲(chǔ)的想法徹底破產(chǎn)

      ,此后羽翼豐滿的諸成年皇子
      ,對(duì)于空出的儲(chǔ)君之位開始展開激烈的爭奪,各自糾集勢力相互爭斗,奪嫡之爭綿延十余年
      ,直至康熙帝病逝
      。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依靠其嫻熟的政治才能和隱忍的表現(xiàn)
      ,獲得暮年康熙帝青睞
      ,得以獲取最終勝利,登基為帝

      所以

      ,只有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前,已經(jīng)成年并且獲得了一定政治地位
      、擁有自己個(gè)人實(shí)力的皇子
      ,才有資格、也有主觀意識(shí)
      ,可以參與到奪嫡斗爭中
      。而沒有成年的皇子,不具備個(gè)人勢力
      ,也沒有成熟的個(gè)人思想
      ,不具備奪嫡資格。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shí)

      ,尚未成年的皇子有:

      皇十五子胤禑

      ,時(shí)年十九歲。

      雖然基本算成年

      ,但是相對(duì)于諸皇兄來說還是稍顯稚嫩
      ,而且本人尚未成親分府,幾乎沒有個(gè)人勢力
      。所以
      ,胤禑沒有參與到奪嫡之中。

      雍正元年(1723年)

      ,雍正帝登基后
      ,胤禑既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遭受打擊
      ,平平淡淡生活
      。雍正四年(1726年),胤禑奉命駐守景陵
      ,封貝勒
      。雍正八年(1730年),胤禑晉封愉郡王,
      。雍正九年(1731年)
      ,胤禑去世
      ,年三十九。一生平淡
      ,不喜不悲

      皇十六子胤祿,時(shí)年十七歲

      胤祿與胤禑同母

      ,都是密嬪(雍正即位后追尊為順懿密太妃)王氏所出。雖然年紀(jì)小
      ,但是胤祿極為精明
      ,暗中投靠四哥胤禛,早早地在奪嫡斗爭中站隊(duì)
      ,并押對(duì)了寶

      雍正元年(1723年),繼位不久的雍正帝為了酬謝胤祿襄助

      ,將他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嗣
      ,繼承世襲罔替的莊親王爵位。之后胤祿在雍正
      、乾隆兩朝基本上太平無事
      ,安享榮華。即使在乾隆七年(1742年)
      ,因?yàn)楹蛷U太子胤扔之子
      ,理親王弘皙?往來詭秘?,疑似有暗中謀劃之事
      ,乾隆帝也不過停了他的親王雙俸
      ,免去正黃旗都統(tǒng)了事,之后又擔(dān)任議政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七十三歲的子胤祿去世,一生福祿壽三全
      ,可謂富貴一生

      皇十七子胤禮,時(shí)年十五歲

      年幼的胤禮毫無個(gè)人勢力,自然不會(huì)參與到奪嫡第一線去

      。但是在之后十年
      ,他和胤祿一樣,選擇站隊(duì)四哥胤禛
      ,暗中為其出力
      ,同樣是押對(duì)了寶。

      雍正元年(1723年),二十五歲的胤禮被雍正帝封為果郡王

      ,正黃旗蒙古都統(tǒng)
      。此后逐漸加官,先后兼任鑲紅旗滿洲都統(tǒng)
      、鑲藍(lán)旗漢軍都統(tǒng)
      、鑲藍(lán)旗蒙古都統(tǒng),身兼四旗都統(tǒng)
      ,并管理工部
      、戶部、宗人府
      、國子監(jiān)等事務(wù)
      ,是雍正帝于胤祥之外,另一位深得倚重的弟弟
      ,于雍正六年(1728年)晉封果親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禮在雍正帝的指派下

      ,帶領(lǐng)皇子寶親王弘歷(即日后的乾隆帝)
      ,和親王弘晝辦理苗疆事務(wù)。當(dāng)年八月雍正帝去世
      ,臨終前安排輔政大臣
      ,胤禮受命與莊親王允祿,大學(xué)士鄂爾泰
      、張廷玉
      ,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豐盛額、訥親
      ,內(nèi)大臣戶部侍郎海望等同受顧命
      ,成為新君乾隆帝的輔佐之臣。乾隆帝登基后
      ,胤禮加親王雙俸
      ,御前免叩拜,尊崇有加
      。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因病去世
      ,年四十二。因?yàn)闊o子
      ,所以乾隆帝將自己的幼弟
      、雍正帝第十子,時(shí)年七歲的弘曕過繼給胤禮
      ,繼承果親王爵位
      。這也是胤禮在身后所受到禮遇

      皇二十子胤祎,時(shí)年六歲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時(shí)

      ,胤祎不過是一個(gè)黃毛小兒,諸事不懂
      ,自然不會(huì)參與奪嫡
      。在之后的歲月里,胤祎按部就班地成長
      ,康熙帝在世時(shí)
      ,每年巡幸熱河,胤祎都會(huì)隨駕出行
      ,顯然比較受康熙帝喜愛

      雍正帝即位后,胤祎按照慣例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封為貝子

      。雍正八年(1730)又晉封為貝勒
      。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祎因?yàn)閮纱渭偻械貌《`抗雍正帝派其往景陵祭祀的旨意
      ,受到了連降三級(jí)爵位的懲處
      ,自貝勒降至輔國公。

      雍正十三年(1335年)八月

      ,雍正帝去世
      ,胤祎因?yàn)橛绣e(cuò)被雍正帝厭惡,所以繼位的新君乾隆帝不準(zhǔn)他進(jìn)雍正帝靈柩所在的乾清宮
      ,只能在殿外行禮
      。直到九月,乾隆帝才準(zhǔn)許胤祎進(jìn)殿行禮
      ,并恢復(fù)其貝勒爵位
      。乾隆二年(1737年),雍正帝葬入泰陵后
      ,乾隆帝命胤祎總理泰陵守護(hù)事務(wù)
      ,以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身份駐守泰陵,擔(dān)任護(hù)陵大臣

      乾隆二十年(1755年)

      ,胤祎去世,時(shí)年五十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偟膩碚f,胤祎一生平淡中稍有挫折
      ,不過也不是什么大事
      ,基本平安善終,富貴不缺

      皇二十一子胤禧

      ,時(shí)年一歲。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時(shí)

      ,胤禧還連話都不會(huì)說
      。稍稍長大后,胤禧就隨侍康熙帝出巡塞外
      。雍正帝繼位后
      ,對(duì)于這個(gè)生性恬淡、喜好書畫的小弟弟特別喜愛
      ,雍正八年(1730年)
      ,十九歲的胤禧被封為貝子,當(dāng)年就晉封貝勒
      。這可以看出雍正帝對(duì)他的關(guān)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和胤禧同歲的侄子乾隆帝繼位

      ,晉封二十一叔為慎郡王
      。此后胤禧先后出任正黃旗漢軍都統(tǒng)、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
      、管理宗人府事
      ,議政大臣。胤禧貴為郡王
      ,卻能禮賢下士
      ,好學(xué)不倦,而且詩畫文采斐然
      ,是康熙帝諸皇子中
      ,個(gè)人文化素養(yǎng)最高的一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胤禧病逝
      ,年四十八。因?yàn)闆]有子嗣
      ,所以乾隆帝將自己的第六子永瑢過繼給他為嗣孫
      ,降等承襲貝勒,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晉封質(zhì)郡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再晉質(zhì)親王
      。這也相當(dāng)于是對(duì)于胤禧身后的追崇榮耀

      皇二十二子胤祜

      ,這一年剛剛出生。

      康熙帝在位時(shí)

      ,胤祜作為年幼皇子
      ,受到寵愛,經(jīng)常隨駕巡游塞外
      。待遇和胤祎
      、胤禧基本相同。雍正八年(1730年)
      ,十八歲的胤祜和胤禧同時(shí)受封貝子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為貝勒。胤祜一生默默無聞
      ,既沒有額外的皇帝厚恩
      ,也沒有因?yàn)檗k錯(cuò)事而遭到處罰打擊,只是平淡安靜的生活
      。乾隆九年(1744年)
      ,胤祜去世,年三十四

      以上即是康熙五十一年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九子奪嫡?正式拉開帷幕時(shí)
      ,尚未成年的六位皇子
      。他們其中有的其實(shí)已經(jīng)牽涉到奪嫡,但是因?yàn)槟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自己沒有個(gè)人勢力
      ,不能有所動(dòng)作,所以只能依附其他兄長
      ,暗中站隊(duì)
      。另外幾個(gè)則是年幼,沒有能力
      ,也沒有意愿參與
      ,毫無影響。日后新君即位后
      ,對(duì)于這些小弟弟們
      ,基本上還是很照顧,按照制度授予爵位官職
      ,使他們安享富貴
      ,一生榮華。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shí),尚未出生的皇子有:

      皇二十三子胤祁

      ,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陽歷已經(jīng)是1714年1月)

      幼年和其他小皇子一樣,收到康熙帝鐘愛

      ,隨駕巡游
      。雍正八年(1730年),十五歲的胤祁受封鎮(zhèn)國公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后
      ,繼位的乾隆帝將比自己還小三歲的二十三叔晉封為貝勒
      ,以顯示?篤厚懿親之意?。

      乾隆九年(1744年)

      ,受命管理三陵事務(wù)(即順治帝孝陵
      、康熙帝今陵、雍正帝泰陵)
      ,承擔(dān)起護(hù)陵職責(zé)
      。不過之后胤祁因?yàn)檗k事不利,多有差池
      ,被乾隆帝幾次批評(píng)斥責(zé)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以胤祁諸差事疏忽
      ,行事散漫為由
      ,將其爵位降為鎮(zhèn)國公。之后數(shù)十年
      ,胤祁都是以鎮(zhèn)國公頭銜出席各種大典
      、朝會(huì),奉命辦差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乾隆帝七十壽辰之際,才加恩給尚在世的唯一一位叔父胤祁晉封貝勒
      ,這時(shí)候的胤祁
      ,已經(jīng)六十七歲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胤祁加郡王銜
      ,但是沒有郡王俸祿。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
      ,七十三歲的胤祁去世
      ,他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康熙帝皇子。

      皇二十四子胤秘

      ,也是康熙帝最小的兒子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

      他是康熙帝的暮年最喜歡的幼子,常常帶在身邊

      ,四處巡幸
      。雍正元年(1723年),七歲的胤秘被兄長雍正帝親自指派到上書房與諸皇子一同讀書
      。雍正九年(1731年)
      ,奉命往太廟行禮。

      雍正十一年(1733年)

      ,十七歲的胤秘在雍正帝?朕幼弟秉心忠厚
      ,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鐘愛......朕心喜悅
      ,著封親王?的諭旨中
      ,受封為諴親王。這是康熙帝諸子中
      ,受封親王時(shí)年紀(jì)最小的一個(gè)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
      ,比胤秘還大五歲的侄子乾隆帝繼位
      ,正式舉行冊(cè)封禮,胤秘與其侄和親王弘晝一同分府就封
      ,正式成為當(dāng)時(shí)最年輕的親王

      此后他先后就任任鑲白旗蒙古都統(tǒng)、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

      ,并奉命管理御書處
      、宗人府、玉牒館等
      ,多為地位尊崇
      、事務(wù)悠閑的清貴之職。度過了三十多年悠閑清貴的親王生活后
      ,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陽歷是1774年1月)
      ,五十八歲的胤秘去世,安度榮華
      、一生平安富貴

      在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shí),已經(jīng)成年

      ,但因?yàn)榉N種原因
      ,沒有參與到奪嫡斗爭中的皇子有:

      皇五子胤祺,時(shí)年三十二歲。

      胤祺與皇九子胤禟同母

      ,同為宜妃所生
      。但是與其弟胤禟不同,胤祺自小就被康熙帝交給出身內(nèi)藩蒙古科爾沁部的皇太后博爾濟(jì)吉特氏(孝惠皇太后)撫養(yǎng)
      ,因?yàn)榛侍笞陨韺W(xué)識(shí)不高
      ,又固執(zhí)地抵制讓胤祺學(xué)習(xí)漢文漢學(xué),只讓他學(xué)習(xí)蒙古文
      、滿文
      ,所以胤祺自幼就有學(xué)識(shí)上的欠缺,與兄弟們相比個(gè)人文化素質(zhì)較低
      ,這也是他先天的不足
      ,日后對(duì)于儲(chǔ)位,競爭性遠(yuǎn)遠(yuǎn)不夠

      另外,胤祺從小由祖母孝惠皇太后養(yǎng)大

      ,而孝惠太后為人平和寬厚
      、處世恬淡,與世無爭
      ,所以胤祺也養(yǎng)成了平和謙遜
      、遇事不爭的性格。成年后
      ,胤祺性格大異于其他心機(jī)深沉的兄弟們
      ,對(duì)于爭權(quán)奪利毫無興趣,持續(xù)了十多年的奪嫡斗爭
      ,自始至終也沒有他的身影出現(xiàn)
      。他只老老實(shí)實(shí)地按照康熙帝的吩咐做事,老老實(shí)實(shí)
      ,不爭也不搶

      不管是長輩還是兄弟,胤祺都一視同仁

      ,注重親情
      ,以孝友為先。他的這種性格
      ,使得康熙帝很是欣賞
      ,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冊(cè)封虛歲二十的胤祺為恒親王
      ,這在康熙帝諸子中
      ,幾乎是受封王爵最早的了。而諸多兄弟對(duì)于他的謙遜退讓性格也都非常贊揚(yáng),感情很好
      ,所以雍正帝即位后
      ,也沒有因?yàn)樗秦范K的同母兄而為難他,繼續(xù)讓他辦理一些典禮隆重
      、但是不那么重要的差使
      ,如祭祀皇陵,主持拜祭等等
      。胤祺也一絲不茍地將雍正帝交待的事情盡心完成
      ,多次獲得褒獎(jiǎng)。

      雍正十年(1732年)

      ,胤祺病逝
      ,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雍正帝為其舉行隆重葬禮
      ,親自題詞給他
      ,褒揚(yáng)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jǐn)
      、頗具樂善之風(fēng)
      。?這也是對(duì)胤祺與世無爭、謙遜恬淡了一輩子的最好贊揚(yáng)

      皇七子胤祐

      ,與胤祺同歲,時(shí)年一樣三十二歲

      胤祐自小喜歡讀書

      ,學(xué)識(shí)出眾,文化水平很高
      。而武事方面
      ,胤祐也是十分出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十七歲的胤祐就奉命執(zhí)掌鑲黃旗大營
      ,跟隨康熙帝出征準(zhǔn)噶爾部首領(lǐng)葛爾丹的內(nèi)犯,并在之后作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

      此后因功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晉封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淳郡王
      。這一年
      ,胤祐還不到三十歲。這說明康熙帝還是很看重這個(gè)兒子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胤祐奉命接管正藍(lán)旗滿洲
      、蒙古、漢軍三旗
      ,一應(yīng)事務(wù)
      ,均由其處理,這是暮年的康熙帝對(duì)他格外的信任
      。照這樣看來
      ,胤祐其實(shí)是很有實(shí)力,可以參與到奪嫡斗爭中去的
      。但是為什么最終他卻并未陷入權(quán)力斗爭的泥潭中呢
      ?其實(shí)是因?yàn)樨返v有一個(gè)天然的缺陷,使得他喪失了儲(chǔ)君資格
      ,那就是----腿腳殘疾

      一個(gè)身體有殘疾的皇子,在極度講究?帝王氣度?的古代

      ,是怎么也不會(huì)被考慮立為皇嗣的
      。所以即使胤祐才能出眾,文武雙全
      ,康熙帝也只能在差使上倚重他
      ,賦予其重任,而不會(huì)選擇他為儲(chǔ)君的
      。明白這一點(diǎn)的胤祐,最初有過失望
      ,不過很快調(diào)整了心態(tài)
      ,安分守禮地做起了臣子,對(duì)于康熙帝的指派任命都很聽話
      ,老老實(shí)實(shí)辦差
      ,對(duì)于儲(chǔ)位不做非分之想。他的這種明智態(tài)度
      ,與胤祺的謙遜退讓性格異曲同工
      ,無形中躲開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因?yàn)閵Z嫡斗爭而掀起的風(fēng)波

      雍正元年(1732年)

      ,雍正帝繼位后,對(duì)于這個(gè)安穩(wěn)辦事
      、勤勉聽話的弟弟也是信任有加
      ,繼續(xù)讓他掌管軍務(wù),晉封為淳親王
      ,加以重用
      。雍正八年(1730年)
      ,胤祐和十三弟胤祥同年去世,時(shí)年五十一
      。雍正帝賜其厚葬
      ,立碑記功,褒揚(yáng)他?敬謹(jǐn)小心
      ,安分守己?
      。這也是對(duì)胤祐恪盡職守、明智低調(diào)一生最好的評(píng)價(jià)

      皇十二子胤裪

      ,時(shí)年二十六歲。

      胤裪的情況和五哥胤祺差不多

      ,也是自小被皇宮中的長輩收養(yǎng)
      。胤祺是被孝惠皇太后收養(yǎng),而胤裪則是被孝莊皇太后的侍女
      ,現(xiàn)代影視作品中大大有名的蘇麻喇姑(原名蘇茉兒)所收養(yǎng)
      。蘇麻喇姑自十三歲跟隨科爾沁部臺(tái)吉之女布木布泰,歷經(jīng)六十年
      。自布木布泰入清太宗皇太極后宮為莊妃開始
      ,一直隨侍左右,從未分離
      。順治十一年(1654年)
      ,康熙帝出生,已經(jīng)是皇太后的布木布泰命蘇麻喇姑照料這個(gè)孫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滴醯刍貞浾f,自己幼年
      ,賴蘇麻喇姑?賴其訓(xùn)迪
      ,手教國書?,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孝莊皇太后病逝,這讓隨侍她身邊六十多年
      、已經(jīng)七十余歲的蘇麻喇姑大受打擊
      ,精神恍惚,陷入悲痛
      、孤獨(dú)而不能自拔
      。為了開導(dǎo)這個(gè)如同祖母一樣的老人,康熙帝將剛剛出生不滿兩年的十二子胤裪交給她撫育
      ,以慰藉老人的孤獨(dú)心思
      。從此
      ,胤裪就在這個(gè)老人的撫養(yǎng)下,漸漸長大
      。在此期間
      ,蘇麻喇姑循循教導(dǎo),精心培育
      ,將自己的數(shù)十年宮廷生存智慧都灌輸給了胤裪
      ,使得胤裪自小就養(yǎng)成了不驕不躁、獨(dú)善其身的性格
      ,對(duì)任何事情都能淡然處置
      。而且在蘇麻喇姑的教育下,胤裪學(xué)識(shí)優(yōu)異
      、品性端正
      ,既有才華又無野心,實(shí)實(shí)在在地是一位謙謙君子
      。這樣的為人
      ,也是康熙帝所喜愛、諸兄弟所友善的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年過九十的蘇麻喇姑去世,臨終前還囑咐十九歲的胤裪要小心謹(jǐn)慎
      、不要介入宮內(nèi)爭斗
      、保持獨(dú)善中立。胤裪牢牢記住這位可親可敬的老奶奶最后教導(dǎo)
      ,在之后的日子里很少介入愈演愈烈的奪嫡斗爭
      ,對(duì)于權(quán)力很不熱衷,除了按照康熙帝的指派做一些分內(nèi)差事外
      ,基本不理會(huì)其他事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跛氖四辏?709年)
      ,二十五歲的胤裪受封貝子,并奉命管理內(nèi)務(wù)府
      。此后多辦理一些祭祀
      、賜葬、祭陵等禮儀類事務(wù)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

      ,康熙帝去世后,胤裪奉新君雍正帝之命辦理康熙帝葬禮事務(wù)
      ,諸事妥當(dāng)?shù)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所以雍正帝甚為滿意
      ,晉封其為履郡王。不過之后不知道是雍正帝故意打擊還是胤裪有意藏拙
      ,雍正二年(1724年)
      ,胤裪多次受罰,爵位一降再降
      ,直至護(hù)國公(都不是正常宗室爵位)
      。不過在雍正八年(1730年),胤裪又恢復(fù)了履郡王爵位
      。這似乎說明
      ,胤裪被罰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雍正帝并沒有想要真正懲治他的意思

      雍正十三年(1735年)

      ,雍正帝去世后,新君乾隆帝即發(fā)布諭旨:?......宗人府一切事務(wù)由履郡王管理......
      ,履郡王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
      ,具實(shí)心辦事,朕意欲晉封親王
      。?對(duì)于這個(gè)十二叔十分重視
      。當(dāng)年,胤裪即晉封履親王
      。此后胤裪在乾隆朝地位崇高
      、待遇優(yōu)渥。乾隆帝經(jīng)常派十二叔辦理陵園祭祀
      、宗人府管理
      、祭天、編纂會(huì)典等禮儀類差事
      ,胤裪也都一一辦理妥當(dāng)
      ,受到皇帝贊譽(yù)。

      乾隆十八年(1753年)

      ,六十八歲的胤裪被特授為軍機(jī)處議政大臣上行走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自雍正年間起就奉養(yǎng)于履親王府中的胤裪生母康熙帝定嬪(雍正帝尊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年滿九十六
      ,年老病重
      ,即將薨逝。乾隆帝親領(lǐng)履親王府探視
      ,以表慰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十七歲的定太妃萬琉哈氏去世
      ,乾隆帝下諭勸慰胤裪
      ,安撫其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胤裪去世

      ,年七十九
      ,這是康熙帝諸皇子中,最長壽的一位
      。胤裪養(yǎng)祖母
      、生母、自己都是長壽之人
      ,這也是對(duì)他獨(dú)善中立
      、低調(diào)為人,謹(jǐn)慎一生最好的回報(bào)

      以上

      ,就是康熙帝諸皇子中,沒有參與?九子奪嫡?權(quán)力斗爭的十五人細(xì)述
      、及其最終結(jié)局說明
      。另外再多說明一下:諸皇子名字中的?胤?字,是他們的原名
      ,雍正帝登基后
      ,除了自己的名字?胤禛?不用更改,其余兄弟的名字
      ,為了避諱
      ,將?胤?字全部改為?允?字。只有十三弟胤祥
      ,生前雖改名允祥
      ,去世后,因?yàn)橛赫蹣O其懷念這個(gè)與自己感情深厚的弟弟
      ,所以特旨將其名字改回?胤祥?
      ,這是一個(gè)特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8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迅速擴(kuò)大了元朝的地盤
      。元朝的疆域最大時(shí)達(dá)到2000萬平方公里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⒛旮蚍噶擞赫男┙?/div>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jìn)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