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五阿哥胤祺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我們都知道康熙九子奪嫡,九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太子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其實,在康熙24個兒子中,除了早殤或未成年的皇子外,還有一位正當(dāng)年的皇子,但沒有參與到九子奪嫡的爭斗中去,他就是五阿哥胤祺。
五阿哥胤祺生于1679年,從小是被孝莊太皇太后帶大的,而且他深受老祖宗的喜歡。1717年12月,病重的孝莊把64歲的康熙叫來,飽含深情與不舍的目光注視康熙,并眼神中流露出對胤祺的牽掛??滴醯溃骸半迺煤么缝鞯?,請皇祖母放心?!?/p>
胤祺的母親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宜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宜妃都是非常受寵的存在,康熙那時候微服私訪都會帶上宜妃。宜妃一共為康熙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五皇子、九皇子和十一皇子。
不過,胤祺在九子奪嫡之前,就已經(jīng)失去了參與奪嫡的資格。那么究竟是為什么呢?
史書的記載,胤祺從小敦厚溫和,深受孝莊太皇太后影響??滴踉?jīng)就評價過他:心性甚善,為人淳厚。
1696年,康熙征討噶爾丹,18歲的胤祺獨掌正黃旗大營。但非常不幸的是,胤祺在一次作戰(zhàn)中,他的臉受傷了,破了相。這對胤祺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因為如果你想要當(dāng)皇帝,是一定不能有破相的。所以胤祺就非常識相地沒有參加奪嫡,失去了當(dāng)皇帝的機會。
1709年,胤扔被復(fù)立為了皇太子,康熙顯得非常開心,同時把胤祉、胤禛跟胤祺都晉封為親王,胤祺被封為和碩恒親王。
雍正即位后,胤祺是少數(shù)幾個沒有被打壓的兄弟之一,并且還待遇不錯。在1732年,胤祺因病去世,享年54歲,雍正為其立碑。
皇帝作為封建社會權(quán)利最高的獨裁統(tǒng)治者,在易位換主的時候勢必引起一場轟動,按道理來說,在“禪讓制”的約束下,理應(yīng)由皇帝的嫡長子來繼承皇位,如若嫡長子夭亡,那么依次向下排序。
可真實的歷史復(fù)雜多變,并不是單純的制度就可以決定的,皇帝手握重權(quán),在選定繼承人的時候勢必要選擇品德和才智并行的,諸位皇子為爭奪地位也是用盡了手段,清朝康熙年間曾出現(xiàn)過九子奪嫡的局面。
作為我國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61年的時間中,康熙與后宮嬪妃共生育了24位皇子和20位皇女,除去幼年早夭、中途去世的,最終長大成人的皇子共有20位,而我們所說的九子奪嫡顯而易見并不將所有皇子囊括在內(nèi),那除去這些爭奪皇位的阿哥之外,其余的阿哥都去向哪里了呢?
康熙年間太子之位被廢,九子奪嫡之勢漸起
康熙47年,由于皇太子胤礽日漸驕縱、結(jié)黨營私,康熙皇帝最終無法隱忍,下令廢除胤礽皇太子之位,自此之后,剩余的諸位阿哥對太子之位起了覬覦之心,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太子爭奪戰(zhàn)。
而我們常說的九子奪嫡中的九位阿哥分別指的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這九位阿哥與朝廷大臣或是其他阿哥聯(lián)合,都渴望得到太子之位,形成了五大黨派。
以大阿哥為首的大千歲黨由于野心暴露過早而被康熙帝厭惡,慘遭終身圈禁。
二阿哥胤礽原本為皇太子,最受康熙帝喜愛,在一歲時就確立了胤礽為儲君之位,于康熙14年冊封,可隨著年齡漸長,胤礽竟然開始謀結(jié)黨羽,甚至威脅到康熙帝的統(tǒng)治,最終被廢除,遭到終身圈禁。
三阿哥獨身一人,由于平日里素愛舞文弄墨,其實說不上對于皇帝之位有多渴求,在康熙帝駕崩之后被派去守護景陵,之后被關(guān)押在石景山去世。
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是當(dāng)時所有皇子當(dāng)中最強勁的一支隊伍,其中包括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諸多權(quán)勢之人,太子之位被廢后,八爺黨在皇帝跟前十分活躍,許多文武大臣們紛紛推薦八阿哥為立儲最佳人選。
這讓痛恨結(jié)黨營私的康熙帝十分不滿,甚至在往后的統(tǒng)治生涯中多次打擊八爺黨,過于高調(diào)的渴求注定八阿哥的失敗,雍正四年,八阿哥被趕出皇族,死在獄中。由此也襯托出了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的勝利,也就是后來的雍正帝。
除去失敗的阿哥,未參與爭斗的大部分阿哥被封為親王
康熙爺共生育了24位皇子,除去過早夭亡的六阿哥、十一阿哥,十八阿哥和十九阿哥,真正參與皇位爭奪的人數(shù)才不到一半,許多阿哥由于母妃身份低下或者沒有足夠的勢力,從始至終都未卷入到這場爭斗中,在四阿哥胤禛繼位之后,大部分的阿哥都被封為了親王,他們都包括哪幾位阿哥呢?
按照順序排的話,首先便是五阿哥胤祺,早在康熙皇帝在位時便被封為恒親王,性格和善,不好爭斗,生母是康熙爺?shù)膶欏隋杂讌s在孝惠章皇后的膝下長大,雍正繼位之后,并未改動五阿哥的地位,而是依舊延續(xù)他親王的封號,最終享年52歲。
其次便是天生殘疾的七阿哥胤祐,七阿哥早在未成年時就被過繼給了純靖親王,自然無緣宮廷爭斗,雍正繼位后封其為淳親王,享年51歲。
十五阿哥叫做胤禑,生母位分不高,僅在嬪位,早年間曾經(jīng)跟隨過康熙爺前往塞外巡游,后來還曾被指派前往大內(nèi)祭祀神靈,面對九子奪嫡的兇猛之勢,十五阿哥深知自己勢單力薄并未參與,雍正繼位之后封其為榆郡王,享年39歲。
十七阿哥名字叫做胤禮,倘若在歷史上果真發(fā)生過《甄嬛傳》所描繪過的故事情節(jié),那么17阿哥就是劇中的果郡王原型,雍正六年,十七阿哥被封為和碩果親王,享年42歲。
九子奪嫡之時,仍有許多阿哥尚未成年
除卻以上這些被封為親王的阿哥,十六阿哥胤祿的境遇就不一樣了,他可是諸多阿哥中最為長壽的一位,早在康熙年間,他就被過繼給了博果鐸,也就是順治爺兄長的兒子,還被封為了莊親王,后來到了雍正年間,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頗受寵信。
乾隆帝繼位之后,由于與胤礽之子交往過密,十六阿哥被解除公職,最終又被重新啟用,享年73歲。
除去以上這些成年的阿哥們,九子奪嫡的時候二十一阿哥、二十二阿哥、二十三阿哥、二十四阿哥尚且還未成年,自然沒有機會參與到這場爭斗中,后來這些阿哥也都駛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大部分也被封為了親王,安穩(wěn)度過了一生。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帝晚年因皇太子胤礽二立二廢、儲位空虛,從而使得九位皇子(包括皇太子胤礽)生出覬覦皇位中之心,各自結(jié)黨,相互爭斗,展開對于儲君位置激烈爭奪的過程。
參與奪嫡的諸皇子有:
皇長子、直郡王胤褆
皇次子、廢太子、理親王胤礽
皇三子、誠親王胤祉
皇四子、雍親王、雍正帝胤禛(九子奪嫡最后的勝利者)
皇八子、廉親王胤祀
皇九子、貝子胤禟
皇十子、敦郡王胤?
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
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
以上九人,即參與?九子奪嫡?的諸皇子。
其中:
胤褆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廢太子時倒臺,之后圈禁二十六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年六十三。
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兩度被廢,軟禁于咸安宮。雍正二年十二月(陽歷是1725年1月),病逝咸安宮,年五十一,追封理親王。
胤祉在雍正元年(1735年)即被發(fā)往景陵為康熙帝守陵。此后多次遭到雍正帝打擊。雍正八年被廢黜爵位,軟禁在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病逝,年五十六。
胤禛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最后獲得勝利,在康熙帝去世后登基為帝,在位十三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年五十八。
胤祀在雍正初年被雍正帝授封親王,以穩(wěn)定人心。政權(quán)穩(wěn)固后,胤祀被革爵、圈禁,并改名?阿其那?。雍正四年(1726年),胤祀暴薨于禁所,年四十六。
胤禟在雍正帝即位后即被發(fā)配西北軍前效力,雍正三年(1725年),胤禟被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廢黜宗室身份,改名?賽思黑?,圈禁于保定。當(dāng)年在保定暴薨,年四十四。
胤?于雍正元年(1723年)奉命護送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靈柩返回外蒙古。途中偷偷返回,因此被雍正帝借機打擊,在雍正二年(1724年)革爵圈禁。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即位后釋放,重封輔國公,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年五十九。
胤祥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之時收到牽連,被短暫圈禁。之后整個康熙朝都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封爵。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即位后,胤祥才被重用,晉封怡親王,總理事務(wù)大臣。之后胤祥成為雍正帝倚重之人,盡心盡力為其處理政務(wù),操持朝政。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年四十四。
胤禵在雍正帝即位后,即被從西北軍前召回京師,遣往景陵守陵。雍正元年(1723年)因皇太后去世(雍正帝與胤禵二人生母),所以被晉封郡王(未有封號)。雍正三年(1725年),地位穩(wěn)固的雍正帝開始打擊當(dāng)年奪嫡諸對手,胤禵被革爵,自景陵押回京師,軟禁于景山壽皇殿。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即位后,胤禵才被釋放,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封恂郡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年六十八。
以上即?九子奪嫡?中,各皇子的最終結(jié)局。
康熙帝一生,共有皇子三十五人,其中二十四人參與序齒,即有兄弟排名。二十四人中,除了參與奪嫡的九人,尚有十五人,內(nèi)里四人幼年夭折,即:
皇六子胤祚,夭折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時年六歲。
皇十一子胤禌,夭折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時年十二歲。
皇十八子胤祄,夭折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時年八歲。
皇十九子胤禝,夭折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時年三歲。
既沒有幼年夭折,也沒有參與到奪嫡斗爭中的皇子有十一人,其中又可以分為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時,已經(jīng)成年的皇子、尚未成年的皇子(以年滿二十歲為標(biāo)準(zhǔn))、未出生的皇子。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胤礽,標(biāo)志著他在生前明立皇儲的想法徹底破產(chǎn),此后羽翼豐滿的諸成年皇子,對于空出的儲君之位開始展開激烈的爭奪,各自糾集勢力相互爭斗,奪嫡之爭綿延十余年,直至康熙帝病逝?;仕淖佑河H王胤禛依靠其嫻熟的政治才能和隱忍的表現(xiàn),獲得暮年康熙帝青睞,得以獲取最終勝利,登基為帝。
所以,只有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前,已經(jīng)成年并且獲得了一定政治地位、擁有自己個人實力的皇子,才有資格、也有主觀意識,可以參與到奪嫡斗爭中。而沒有成年的皇子,不具備個人勢力,也沒有成熟的個人思想,不具備奪嫡資格。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尚未成年的皇子有:
皇十五子胤禑,時年十九歲。
雖然基本算成年,但是相對于諸皇兄來說還是稍顯稚嫩,而且本人尚未成親分府,幾乎沒有個人勢力。所以,胤禑沒有參與到奪嫡之中。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登基后,胤禑既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遭受打擊,平平淡淡生活。雍正四年(1726年),胤禑奉命駐守景陵,封貝勒。雍正八年(1730年),胤禑晉封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去世,年三十九。一生平淡,不喜不悲。
皇十六子胤祿,時年十七歲。
胤祿與胤禑同母,都是密嬪(雍正即位后追尊為順懿密太妃)王氏所出。雖然年紀(jì)小,但是胤祿極為精明,暗中投靠四哥胤禛,早早地在奪嫡斗爭中站隊,并押對了寶。
雍正元年(1723年),繼位不久的雍正帝為了酬謝胤祿襄助,將他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嗣,繼承世襲罔替的莊親王爵位。之后胤祿在雍正、乾隆兩朝基本上太平無事,安享榮華。即使在乾隆七年(1742年),因為和廢太子胤扔之子,理親王弘皙?往來詭秘?,疑似有暗中謀劃之事,乾隆帝也不過停了他的親王雙俸,免去正黃旗都統(tǒng)了事,之后又擔(dān)任議政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十三歲的子胤祿去世,一生福祿壽三全,可謂富貴一生。
皇十七子胤禮,時年十五歲。
年幼的胤禮毫無個人勢力,自然不會參與到奪嫡第一線去。但是在之后十年,他和胤祿一樣,選擇站隊四哥胤禛,暗中為其出力,同樣是押對了寶。
雍正元年(1723年),二十五歲的胤禮被雍正帝封為果郡王,正黃旗蒙古都統(tǒng)。此后逐漸加官,先后兼任鑲紅旗滿洲都統(tǒng)、鑲藍旗漢軍都統(tǒng)、鑲藍旗蒙古都統(tǒng),身兼四旗都統(tǒng),并管理工部、戶部、宗人府、國子監(jiān)等事務(wù),是雍正帝于胤祥之外,另一位深得倚重的弟弟,于雍正六年(1728年)晉封果親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禮在雍正帝的指派下,帶領(lǐng)皇子寶親王弘歷(即日后的乾隆帝),和親王弘晝辦理苗疆事務(wù)。當(dāng)年八月雍正帝去世,臨終前安排輔政大臣,胤禮受命與莊親王允祿,大學(xué)士鄂爾泰、張廷玉,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豐盛額、訥親,內(nèi)大臣戶部侍郎海望等同受顧命,成為新君乾隆帝的輔佐之臣。乾隆帝登基后,胤禮加親王雙俸,御前免叩拜,尊崇有加。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因病去世,年四十二。因為無子,所以乾隆帝將自己的幼弟、雍正帝第十子,時年七歲的弘曕過繼給胤禮,繼承果親王爵位。這也是胤禮在身后所受到禮遇。
皇二十子胤祎,時年六歲。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時,胤祎不過是一個黃毛小兒,諸事不懂,自然不會參與奪嫡。在之后的歲月里,胤祎按部就班地成長,康熙帝在世時,每年巡幸熱河,胤祎都會隨駕出行,顯然比較受康熙帝喜愛。
雍正帝即位后,胤祎按照慣例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封為貝子。雍正八年(1730)又晉封為貝勒。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祎因為兩次假托得病而違抗雍正帝派其往景陵祭祀的旨意,受到了連降三級爵位的懲處,自貝勒降至輔國公。
雍正十三年(13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胤祎因為有錯被雍正帝厭惡,所以繼位的新君乾隆帝不準(zhǔn)他進雍正帝靈柩所在的乾清宮,只能在殿外行禮。直到九月,乾隆帝才準(zhǔn)許胤祎進殿行禮,并恢復(fù)其貝勒爵位。乾隆二年(1737年),雍正帝葬入泰陵后,乾隆帝命胤祎總理泰陵守護事務(wù),以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身份駐守泰陵,擔(dān)任護陵大臣。
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祎去世,時年五十。總的來說,胤祎一生平淡中稍有挫折,不過也不是什么大事,基本平安善終,富貴不缺。
皇二十一子胤禧,時年一歲。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時,胤禧還連話都不會說。稍稍長大后,胤禧就隨侍康熙帝出巡塞外。雍正帝繼位后,對于這個生性恬淡、喜好書畫的小弟弟特別喜愛,雍正八年(1730年),十九歲的胤禧被封為貝子,當(dāng)年就晉封貝勒。這可以看出雍正帝對他的關(guān)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和胤禧同歲的侄子乾隆帝繼位,晉封二十一叔為慎郡王。此后胤禧先后出任正黃旗漢軍都統(tǒng)、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宗人府事,議政大臣。胤禧貴為郡王,卻能禮賢下士,好學(xué)不倦,而且詩畫文采斐然,是康熙帝諸皇子中,個人文化素養(yǎng)最高的一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胤禧病逝,年四十八。因為沒有子嗣,所以乾隆帝將自己的第六子永瑢過繼給他為嗣孫,降等承襲貝勒,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晉封質(zhì)郡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再晉質(zhì)親王。這也相當(dāng)于是對于胤禧身后的追崇榮耀。
皇二十二子胤祜,這一年剛剛出生。
康熙帝在位時,胤祜作為年幼皇子,受到寵愛,經(jīng)常隨駕巡游塞外。待遇和胤祎、胤禧基本相同。雍正八年(1730年),十八歲的胤祜和胤禧同時受封貝子。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為貝勒。胤祜一生默默無聞,既沒有額外的皇帝厚恩,也沒有因為辦錯事而遭到處罰打擊,只是平淡安靜的生活。乾隆九年(1744年),胤祜去世,年三十四。
以上即是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九子奪嫡?正式拉開帷幕時,尚未成年的六位皇子。他們其中有的其實已經(jīng)牽涉到奪嫡,但是因為年幼,自己沒有個人勢力,不能有所動作,所以只能依附其他兄長,暗中站隊。另外幾個則是年幼,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參與,毫無影響。日后新君即位后,對于這些小弟弟們,基本上還是很照顧,按照制度授予爵位官職,使他們安享富貴,一生榮華。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尚未出生的皇子有: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陽歷已經(jīng)是1714年1月)。
幼年和其他小皇子一樣,收到康熙帝鐘愛,隨駕巡游。雍正八年(1730年),十五歲的胤祁受封鎮(zhèn)國公,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后,繼位的乾隆帝將比自己還小三歲的二十三叔晉封為貝勒,以顯示?篤厚懿親之意?。
乾隆九年(1744年),受命管理三陵事務(wù)(即順治帝孝陵、康熙帝今陵、雍正帝泰陵),承擔(dān)起護陵職責(zé)。不過之后胤祁因為辦事不利,多有差池,被乾隆帝幾次批評斥責(zé)。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以胤祁諸差事疏忽,行事散漫為由,將其爵位降為鎮(zhèn)國公。之后數(shù)十年,胤祁都是以鎮(zhèn)國公頭銜出席各種大典、朝會,奉命辦差。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七十壽辰之際,才加恩給尚在世的唯一一位叔父胤祁晉封貝勒,這時候的胤祁,已經(jīng)六十七歲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胤祁加郡王銜,但是沒有郡王俸祿。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七十三歲的胤祁去世,他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康熙帝皇子。
皇二十四子胤秘,也是康熙帝最小的兒子,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
他是康熙帝的暮年最喜歡的幼子,常常帶在身邊,四處巡幸。雍正元年(1723年),七歲的胤秘被兄長雍正帝親自指派到上書房與諸皇子一同讀書。雍正九年(1731年),奉命往太廟行禮。
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七歲的胤秘在雍正帝?朕幼弟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鐘愛......朕心喜悅,著封親王?的諭旨中,受封為諴親王。這是康熙帝諸子中,受封親王時年紀(jì)最小的一個。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比胤秘還大五歲的侄子乾隆帝繼位,正式舉行冊封禮,胤秘與其侄和親王弘晝一同分府就封,正式成為當(dāng)時最年輕的親王。
此后他先后就任任鑲白旗蒙古都統(tǒng)、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并奉命管理御書處、宗人府、玉牒館等,多為地位尊崇、事務(wù)悠閑的清貴之職。度過了三十多年悠閑清貴的親王生活后,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陽歷是1774年1月),五十八歲的胤秘去世,安度榮華、一生平安富貴。
在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已經(jīng)成年,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參與到奪嫡斗爭中的皇子有:
皇五子胤祺,時年三十二歲。
胤祺與皇九子胤禟同母,同為宜妃所生。但是與其弟胤禟不同,胤祺自小就被康熙帝交給出身內(nèi)藩蒙古科爾沁部的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皇太后)撫養(yǎng),因為皇太后自身學(xué)識不高,又固執(zhí)地抵制讓胤祺學(xué)習(xí)漢文漢學(xué),只讓他學(xué)習(xí)蒙古文、滿文,所以胤祺自幼就有學(xué)識上的欠缺,與兄弟們相比個人文化素質(zhì)較低,這也是他先天的不足,日后對于儲位,競爭性遠遠不夠。
另外,胤祺從小由祖母孝惠皇太后養(yǎng)大,而孝惠太后為人平和寬厚、處世恬淡,與世無爭,所以胤祺也養(yǎng)成了平和謙遜、遇事不爭的性格。成年后,胤祺性格大異于其他心機深沉的兄弟們,對于爭權(quán)奪利毫無興趣,持續(xù)了十多年的奪嫡斗爭,自始至終也沒有他的身影出現(xiàn)。他只老老實實地按照康熙帝的吩咐做事,老老實實,不爭也不搶。
不管是長輩還是兄弟,胤祺都一視同仁,注重親情,以孝友為先。他的這種性格,使得康熙帝很是欣賞,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冊封虛歲二十的胤祺為恒親王,這在康熙帝諸子中,幾乎是受封王爵最早的了。而諸多兄弟對于他的謙遜退讓性格也都非常贊揚,感情很好,所以雍正帝即位后,也沒有因為他是胤禟的同母兄而為難他,繼續(xù)讓他辦理一些典禮隆重、但是不那么重要的差使,如祭祀皇陵,主持拜祭等等。胤祺也一絲不茍地將雍正帝交待的事情盡心完成,多次獲得褒獎。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病逝,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雍正帝為其舉行隆重葬禮,親自題詞給他,褒揚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jǐn)、頗具樂善之風(fēng)。?這也是對胤祺與世無爭、謙遜恬淡了一輩子的最好贊揚。
皇七子胤祐,與胤祺同歲,時年一樣三十二歲。
胤祐自小喜歡讀書,學(xué)識出眾,文化水平很高。而武事方面,胤祐也是十分出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七歲的胤祐就奉命執(zhí)掌鑲黃旗大營,跟隨康熙帝出征準(zhǔn)噶爾部首領(lǐng)葛爾丹的內(nèi)犯,并在之后作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
此后因功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晉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淳郡王。這一年,胤祐還不到三十歲。這說明康熙帝還是很看重這個兒子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祐奉命接管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一應(yīng)事務(wù),均由其處理,這是暮年的康熙帝對他格外的信任。照這樣看來,胤祐其實是很有實力,可以參與到奪嫡斗爭中去的。但是為什么最終他卻并未陷入權(quán)力斗爭的泥潭中呢?其實是因為胤祐有一個天然的缺陷,使得他喪失了儲君資格,那就是----腿腳殘疾。
一個身體有殘疾的皇子,在極度講究?帝王氣度?的古代,是怎么也不會被考慮立為皇嗣的。所以即使胤祐才能出眾,文武雙全,康熙帝也只能在差使上倚重他,賦予其重任,而不會選擇他為儲君的。明白這一點的胤祐,最初有過失望,不過很快調(diào)整了心態(tài),安分守禮地做起了臣子,對于康熙帝的指派任命都很聽話,老老實實辦差,對于儲位不做非分之想。他的這種明智態(tài)度,與胤祺的謙遜退讓性格異曲同工,無形中躲開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因為奪嫡斗爭而掀起的風(fēng)波。
雍正元年(1732年),雍正帝繼位后,對于這個安穩(wěn)辦事、勤勉聽話的弟弟也是信任有加,繼續(xù)讓他掌管軍務(wù),晉封為淳親王,加以重用。雍正八年(1730年),胤祐和十三弟胤祥同年去世,時年五十一。雍正帝賜其厚葬,立碑記功,褒揚他?敬謹(jǐn)小心,安分守己?。這也是對胤祐恪盡職守、明智低調(diào)一生最好的評價。
皇十二子胤裪,時年二十六歲。
胤裪的情況和五哥胤祺差不多,也是自小被皇宮中的長輩收養(yǎng)。胤祺是被孝惠皇太后收養(yǎng),而胤裪則是被孝莊皇太后的侍女,現(xiàn)代影視作品中大大有名的蘇麻喇姑(原名蘇茉兒)所收養(yǎng)。蘇麻喇姑自十三歲跟隨科爾沁部臺吉之女布木布泰,歷經(jīng)六十年。自布木布泰入清太宗皇太極后宮為莊妃開始,一直隨侍左右,從未分離。順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帝出生,已經(jīng)是皇太后的布木布泰命蘇麻喇姑照料這個孫子。康熙帝回憶說,自己幼年,賴蘇麻喇姑?賴其訓(xùn)迪,手教國書?,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皇太后病逝,這讓隨侍她身邊六十多年、已經(jīng)七十余歲的蘇麻喇姑大受打擊,精神恍惚,陷入悲痛、孤獨而不能自拔。為了開導(dǎo)這個如同祖母一樣的老人,康熙帝將剛剛出生不滿兩年的十二子胤裪交給她撫育,以慰藉老人的孤獨心思。從此,胤裪就在這個老人的撫養(yǎng)下,漸漸長大。在此期間,蘇麻喇姑循循教導(dǎo),精心培育,將自己的數(shù)十年宮廷生存智慧都灌輸給了胤裪,使得胤裪自小就養(yǎng)成了不驕不躁、獨善其身的性格,對任何事情都能淡然處置。而且在蘇麻喇姑的教育下,胤裪學(xué)識優(yōu)異、品性端正,既有才華又無野心,實實在在地是一位謙謙君子。這樣的為人,也是康熙帝所喜愛、諸兄弟所友善的。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年過九十的蘇麻喇姑去世,臨終前還囑咐十九歲的胤裪要小心謹(jǐn)慎、不要介入宮內(nèi)爭斗、保持獨善中立。胤裪牢牢記住這位可親可敬的老奶奶最后教導(dǎo),在之后的日子里很少介入愈演愈烈的奪嫡斗爭,對于權(quán)力很不熱衷,除了按照康熙帝的指派做一些分內(nèi)差事外,基本不理會其他事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十五歲的胤裪受封貝子,并奉命管理內(nèi)務(wù)府。此后多辦理一些祭祀、賜葬、祭陵等禮儀類事務(wù)。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康熙帝去世后,胤裪奉新君雍正帝之命辦理康熙帝葬禮事務(wù),諸事妥當(dāng)?shù)昧?,所以雍正帝甚為滿意,晉封其為履郡王。不過之后不知道是雍正帝故意打擊還是胤裪有意藏拙,雍正二年(1724年),胤裪多次受罰,爵位一降再降,直至護國公(都不是正常宗室爵位)。不過在雍正八年(1730年),胤裪又恢復(fù)了履郡王爵位。這似乎說明,胤裪被罰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雍正帝并沒有想要真正懲治他的意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后,新君乾隆帝即發(fā)布諭旨:?......宗人府一切事務(wù)由履郡王管理......,履郡王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具實心辦事,朕意欲晉封親王。?對于這個十二叔十分重視。當(dāng)年,胤裪即晉封履親王。此后胤裪在乾隆朝地位崇高、待遇優(yōu)渥。乾隆帝經(jīng)常派十二叔辦理陵園祭祀、宗人府管理、祭天、編纂會典等禮儀類差事,胤裪也都一一辦理妥當(dāng),受到皇帝贊譽。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十八歲的胤裪被特授為軍機處議政大臣上行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自雍正年間起就奉養(yǎng)于履親王府中的胤裪生母康熙帝定嬪(雍正帝尊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年滿九十六,年老病重,即將薨逝。乾隆帝親領(lǐng)履親王府探視,以表慰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十七歲的定太妃萬琉哈氏去世,乾隆帝下諭勸慰胤裪,安撫其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胤裪去世,年七十九,這是康熙帝諸皇子中,最長壽的一位。胤裪養(yǎng)祖母、生母、自己都是長壽之人,這也是對他獨善中立、低調(diào)為人,謹(jǐn)慎一生最好的回報。
以上,就是康熙帝諸皇子中,沒有參與?九子奪嫡?權(quán)力斗爭的十五人細述、及其最終結(jié)局說明。另外再多說明一下:諸皇子名字中的?胤?字,是他們的原名,雍正帝登基后,除了自己的名字?胤禛?不用更改,其余兄弟的名字,為了避諱,將?胤?字全部改為?允?字。只有十三弟胤祥,生前雖改名允祥,去世后,因為雍正帝極其懷念這個與自己感情深厚的弟弟,所以特旨將其名字改回?胤祥?,這是一個特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8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