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有時候,一些小角色也會對局勢產(chǎn)生重大影響,但是有一句話叫“共患難易、共享樂難”,由此便出現(xiàn)了許多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慘劇。今天小編要說的是努爾哈赤身邊的一名侍女,這位侍女曾幫助皇太極繼承汗位,卻最終被逼迫殉葬,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悲情角色,她的名為為德因澤。
德因澤這個人物,在《清史稿》中沒有記載,我們也不知道她姓什么,因為她本來是無足輕重的,也沒有給努爾哈赤生下子女,但是她確實對時局產(chǎn)生了影響。據(jù)說,德因澤是一名來自葉赫部的女子,原先是皇太極生母孝慈高皇后身邊的一名丫鬟,很有可能是陪嫁丫鬟,來到建州后服侍在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身邊。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她的主子孟古哲哲在1603年便去世了,只活了29歲,此后,德因澤便來到努爾哈赤身邊服侍。其實,如果沒有什么意外,德因澤一輩子只是一名丫鬟而已,但沒想到天命五年(1620年)的大妃事件,令德因澤這名小女子走到了歷史前臺。
當時,德因澤向努爾哈赤告發(fā)大妃阿巴亥與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次子)有染,稱阿巴亥給代善送去食物,并在夜間出入代善府邸,在宴會上還與代善眉來眼去的。
努爾哈赤對此也非常重視,畢竟這也算是“家丑”了,在查證屬實后,努爾哈赤以“私藏金帛”的罪名將阿巴亥給休棄了,還廢掉了代善的“太子”之位,雖然隨后不久,阿巴亥被重新立為大妃,但這件事卻使得代善徹底失去了爭位機會。
關于德因澤的這次告發(fā)行為,可能性有兩種:第一,可能是為了爭寵才向努爾哈赤告發(fā)阿巴亥。第二,有可能是來自皇太極的指使。事實證明,這兩個人確實得到了好處,德因澤獲得了與大汗努爾哈赤同桌吃飯的機會,皇太極也在爭位中愈發(fā)處于優(yōu)勢地位。
果不其然,在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極在眾多王公貝勒的推舉中勝出,繼承了汗位。同時,為了掃除威脅,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同時被逼殉葬的還有兩個女子,一個是小妾阿濟根,另一個就是德因澤。
阿濟根與德因澤都在爭奪汗位的過程中幫助了皇太極,但最終卻被迫殉葬,因此有人推測這似乎是皇太極的卸磨殺驢之舉。
不管怎樣,德因澤原本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卻在事關皇位變更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清朝歷史的走勢,這或許就是小人物所特有的獨特魅力吧。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妃,也就是大媳婦兒,她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孩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深受努爾哈赤喜愛。
努爾哈赤這么喜愛阿巴亥,為什么還要讓她殉葬? 努爾哈赤是建州女真的部落首領,女真部落有殉葬習俗。
但是女真族到了努爾哈赤時代,不再是純粹的狩獵民族,他們的生產(chǎn)方式變成了狩獵、種植、采集相結合。隨著生產(chǎn)方式的改變, 社會 進步了,殉葬制也不那么流行了。
努爾哈赤死了,如果他不提出要求,阿巴亥完全可以不去殉葬。但是努爾哈赤偏偏提出讓阿巴亥殉葬。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有人告發(fā)阿巴亥與大貝勒代善有染,努爾哈赤派人查證,情況屬實。努爾哈赤氣急敗壞,但還不能聲張,自己兒子和自己媳婦瞎搞,傳出去他丟不起那人。但出了這事,他又不能不管,于是把大貝勒的官擼了,把阿巴亥大妃也削去了。
不過努爾哈赤還是很撓頭,女真族有繼婚的習俗,自己死后,阿巴亥還可以成為代善的媳婦,這讓努爾哈赤情何以堪。而且阿巴亥很有魅力,努爾哈赤覺得離不開她,于是恢復了阿巴亥大妃身份,決定以自己十分喜愛阿巴亥為由,讓阿巴亥殉葬,這樣就徹底割斷了阿巴亥與代善的聯(lián)系。
努爾哈赤生前說過讓阿巴亥殉葬的話,但是,他死后阿巴亥就必須殉葬嗎?也不見得。
努爾哈赤喜歡阿巴亥,也喜歡阿巴亥生的兒子多爾袞,他生前也說過將來讓多爾袞繼位。但多爾袞后來并沒有能夠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死后,如果沒人追究阿巴亥殉葬之事,這事也就過去了??墒腔侍珮O想繼承汗位,他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多爾袞,當時多爾袞才15歲,政治能量有限,他繼承汗位要靠他媽媽阿巴亥運作。因此,打掉阿巴亥就打掉了競爭對手多爾袞。于是皇太極就把努爾哈赤的遺言搬了出來,攛掇貝勒們逼迫阿巴亥履行遺訓,為努爾哈赤殉葬。
阿巴亥不想死,她還年輕,才37歲,還有很美好生活等著她。她說,我的兒子還小,需要照顧。
皇太極說,先父遺訓不可違,你必須殉葬,孩子我們來照顧。
阿巴亥無奈,只好換上華麗的衣裳,把自己打扮得非常美,自殺,為努爾哈赤殉葬。
阿巴亥死了,多爾袞失去競爭力,皇太極順利繼承汗位。
在后金政權日益強盛的過程中,圍繞著汗位的斗爭也日益殘酷,努爾哈赤為了鞏固皇權,將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幽禁而死,又殺死了長子褚英,而他最寵愛的大妃阿巴亥,在他死后最終也成為了汗位爭奪的犧牲品。
褚英死后,后金的儲位爭斗主要是在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之間展開的,這個時候,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各自手握重兵,對汗位虎視眈眈。但是這四個人中,阿敏是舒爾哈齊的兒子,沒有即位的資格,而莽古爾泰的母親富察氏得罪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也不太喜歡他,所以他的機會比較小,剩下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極了。
【劉德凱飾演皇太極】
他們兩人曾經(jīng)跟隨努爾哈赤出生入死,屢建戰(zhàn)功。這兩個人比較起來,褚英死后,代善排行老大,皇太極是弟弟;實力也是代善比較強一些,努爾哈赤也曾說過,如果有一天他死了,他的幼子和大福晉就交給代善收養(yǎng),皇太極對此自然心生不滿。
皇太極繼承汗位的另一個阻礙,就是阿巴亥和她的三個兒子,阿巴亥深受努爾哈赤的寵愛,子憑母貴,她的三個孩子自然也受到努爾哈赤多一份的喜愛,尤其是多爾袞,努爾哈赤幾乎把他當做了掌上明珠。
【馬景濤飾演的多爾袞】
1620年的一天,努爾哈赤的小福晉德因澤告發(fā)大福晉阿巴亥和大貝勒代善有染,努爾哈赤派人調查,也得到阿巴亥與代善眉來眼去的消息,努爾哈赤十分震怒,找借口讓阿巴亥大歸,又停止了代善臨朝攝政的權力,削奪了一旗。
德因澤的所為正是受了皇太極的指使,他借此使阿巴亥失去了大妃的身份,又打擊了代善,自以為一箭雙雕,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是一年后阿巴亥就又恢復了大妃的身份,多爾袞和多鐸都被封為了貝勒。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他的做法,也讓后來的汗位之爭變得更加血腥慘烈。
努爾哈赤死后,阿巴亥十分悲慟,隨著靈柩回到沈陽宮內(nèi),努爾哈赤尸骨未寒,汗位的爭斗卻愈加白熱化了。
此時圍繞汗位爭斗的,除了上文所說的四大貝勒之外,還有四小貝勒。四小貝勒便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四人。其中代善經(jīng)過了之前的打擊之后,已經(jīng)無力爭奪地位,多爾袞三兄弟成為了皇太極的勁敵——多爾袞已經(jīng)十五歲、多鐸十三歲,他們的母妃阿巴亥才三十七歲,正值壯年,實力非常強大,而且阿巴亥能始終把努爾哈赤捏在手里,可見也是個十分精明的人,這不能不讓皇太極感到危險。
【唐國強飾演皇太極】
皇太極便串通了其他三大貝勒,許以種種好處,終于在努爾哈赤的遺命上做了手腳,努爾哈赤死去的第二天,皇太極便和代善、莽古爾泰三人來到后宮,莽古爾泰向阿巴亥宣布努爾哈赤讓她殉葬的遺命。
阿巴亥自然不信這是真的,但是又有什么辦法呢?她只得自縊身亡。她死后,她的兒子們年紀還小,一下子群龍無首,自然不能與皇太極爭鋒了,皇太極順利奪得了汗位。
阿巴亥死后,皇太極把她和努爾哈赤葬在了一起,當年那個告發(fā)阿巴亥和代善有染的德因澤也同時被迫殉葬。
多爾袞的生母是努爾哈赤的寵妃阿巴亥,她不僅年輕貌美,而且養(yǎng)育了三個極為出色的兒子: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和十五子多鐸。當時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各領有一旗,在軍隊中聲望極高。
在努爾哈赤時代,殉葬風俗已經(jīng)逐漸廢棄,大妃阿巴亥原本沒有必要因此送命。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卻被以殉葬之名被殺,堪稱一大 歷史 懸案。
關于阿巴亥之死,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大體可以分為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努爾哈赤過于寵幸阿巴亥,因而留下遺詔,要求其殉葬。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等人向眾人宣布,稱努爾哈赤有遺命,讓大妃殉葬。此說見于《三朝實錄》,但遺詔究竟如何,后人已無從得知。
據(jù)目前來看,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能夠直接證實這一說法的實物,因而這種說法并不太被認同。
第二種觀點認為,努爾哈赤生前發(fā)現(xiàn)大妃阿巴亥與大貝勒有染,給自己戴了綠帽子。 在《滿文老檔》中,確實存在著這一說法,在天命五年時,阿巴亥有一天曾多次給大貝勒代善備飯,并且兩人關系曖昧。
因而有學者推斷,努爾哈赤怕自己死后,年輕的阿巴亥再按照收繼婚的傳統(tǒng),與自己的子侄輩成婚,故而要處死阿巴亥。
這種說法在文獻上是有一定證據(jù)的,而且也能與滿人風俗相對應,得到了不少學者的認可。
第三種觀點認為,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手握重兵,是皇太極掌權的勁敵,因而被以殉葬為名借機處死了。 努爾哈赤臨終究竟想傳位給誰,其實也有爭議。但在關鍵時刻,皇太極先發(fā)制人,首先用殉葬之名處死了阿巴亥,這是對他極為有利的。持這種說法的學者很多,而且也符合當時的形勢。
我個人認為,在以上三種說法中,當以第三種觀點較為可惜?;侍珮O一方掌握了主動,先借機除掉阿巴亥,進而奪取并穩(wěn)固自己的權力。只是,這位絕代佳人卻成為了這場斗爭的犧牲品。
清太祖努爾哈赤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阿巴亥)之所以被逼給清太祖殉葬,實際上還是權力斗爭的結果。烏拉那拉氏作為清太祖的大妃,也就是繼妻,身份特殊,和清太祖的其他女人不同。因此,她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擁有嫡子的地位。這實際上是她最終被清太宗皇太極等人逼迫為清太祖殉葬的根源所在。多爾袞三兄弟雖然年幼,但卻是嫡出,而且手中握有老爺子清太祖給予的三個旗,加之烏拉那拉氏的清太祖正室身份,其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對清太宗等所謂的“四大貝勒”是一個極大的威脅。除去了這個女人,剩下多爾袞等三個剛成年和未成年的小孩子(阿濟格22歲,但腦子似乎不太夠用。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還是孩子),就相對容易對付得多了。更何況,烏拉那拉氏可不是一般的女人。
烏拉那拉氏,烏拉貝勒布占泰的侄女,她嫁給清太祖實際上就是一場政治婚姻。但是,這個女人在嫁給清太祖之后很受寵愛,不久便跨越很多先期進門的女人,成為了清太祖的大福晉(也稱大妃),也就是續(xù)弦的正室,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而且,這個女人不是一般的女人,即便在其叔父布占泰和整個烏拉部被清太祖滅了之后,依然沒有動搖她的地位。不久后,清太祖還將三個旗劃歸了她三個兒子名下。
但是,這個女人并不安分。為了未來考慮,私下聯(lián)絡清太祖的兒子代善,最終引發(fā)了著名的“大妃事件”,直接導致代善被廢黜了汗位繼承權。那么,何為“大妃事件”?在清太祖嫡長子褚英因故被清太祖殺了以后,清太祖的嫡次子代善成為了大貝勒,也就是汗位繼承人。因為滿洲人有收繼婚的習俗,清太祖曾經(jīng)公開稱自己死后,大妃烏拉那拉氏和她的三個兒子托付給大貝勒代善。換句話說就是,清太祖死后,烏拉那拉氏要再嫁代善。于是,烏拉那拉氏為了清太祖死后依舊能夠維持一個較高地位,私下勾搭代善。個人覺得,感情投資的成分或許更多一些,倒不一定就只是床上那些事兒。結果,清太祖的另一個女人德因澤告發(fā)。結果可想而知,代善的汗儲身份沒了,烏拉那拉氏被休。當然,家丑不可外揚,清太祖休妻的理由當然不是老婆和兒子亂搞了,但事實卻的確是如此。
可烏拉那拉氏不是一般的女人,她很能攏住丈夫的心,即便是出軌,也能夠獲得原諒。在被休一年多之后,清太祖又迎回了烏拉那拉氏,并且復立其為大妃。由此也可以看得出,烏拉那拉氏的手段還是很厲害的。之后,再次成為大妃的烏拉那拉氏不僅居于后宮,甚至登堂入室,協(xié)助清太祖處理一些不太重要的政務。換句話說,這個女人不單手段厲害,權力欲望也不弱。這可能也是“四大貝勒”欲置之于死地的原因之一。
天命十一年,年近七旬的清太祖撒手人寰,留下了烏拉那拉氏孤兒寡母。此后,清太祖兒子們之間的權力斗爭幾近白熱化,失去清太祖撐腰的烏拉那拉氏已經(jīng)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烏拉那拉氏與代善的那層關系,除去了烏拉那拉氏,等于是變相削弱了代善的實力,剩下那幾位求之不得。同時,代善因為這個 歷史 污點,也不太好出面干預烏拉那拉氏的事情,只能任由其他幾位處置。同時,清太宗除去了這位嫡母之后,原配嫡母和生母已故,實際上自己頭頂上已經(jīng)沒有“長輩”指手畫腳了,與兄弟們動手,手腳更加放得開。而且,由于烏拉那拉氏不在了,她的三個兒子年紀太小,也必然翻不起什么大浪。清太宗一舉數(shù)得,其他幾位見少了幾個分贓的,求之不得,與清太宗一拍即合。于是,清太宗等人以所謂“帝遺言”,要求烏拉那拉氏殉葬。理由冠冕堂皇:老爺子太喜歡這位大妃了,想要大妃去陪他。如果烏拉那拉氏不從,那就是不愿跟隨清太祖、對清太祖不忠,清太宗等人順勢就可以把她的正室身份變成非法。如果從了,烏拉那拉氏只能等死。總之,烏拉那拉氏的死已經(jīng)無法避免,最終她選擇了認命。
最是無情帝王家,權利斗爭沒有親情可言,清太祖連自己的親兒子褚英都忍心下手,他的兒子們又怎么會對一個僅有名分的嫡母手軟?留下她隱患太大,倒不如一勞永逸的解決。烏拉那拉氏只不過是權利斗爭中可憐的犧牲品而已。不過話說回來,即便如此,多爾袞都差點兒成了皇帝,如果有這也個擁有正室身份的親媽在,清太宗的地位還能不能坐穩(wěn)都很難說。作為政治人物,清太宗此舉談不上卑劣、狠毒,政治斗爭本就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清太宗如果手軟,倒霉的或許就是清太宗了,不是嗎?
因為四大貝勒不敢讓她活。
努爾哈赤當時非常寵愛阿巴亥及三個兒子。似乎是有傳位給多爾袞的意圖。
努爾哈赤死前,滿洲八旗(下同,只說滿族八旗)中兩黃旗努爾哈赤自將,一共65牛錄。分別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各15個 牛錄 ,剩余20牛錄是努爾哈赤的親兵。 努爾哈赤 還專門有明確的指示,自己死亡后,阿濟格是鑲黃旗主,多鐸是正黃旗主,另外賜一旗給多爾袞。自己的20 牛錄 親兵則全部給多鐸。同時,努爾哈赤死亡前已將原鑲白旗主杜度調回兩紅旗,所以通常認為鑲白旗及其15牛錄是給多爾袞的。
那么,阿濟格三兄弟就將擁有3旗80牛錄,而當時八旗總兵力才209牛錄,如果讓多鐸或者多爾袞繼承皇位,加上阿巴亥的太后身份,你這讓其余5旗怎么活下去?
所以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這四大貝勒秘密達成了協(xié)議,逼走阿巴亥,以偽造努爾哈赤遺言,共同推舉勢力最小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為繼位者,同時遺令阿巴亥殉葬(為了更真實,另外勒令努爾哈赤的兩個小妾殉葬)以消除阿巴亥的大妃身份可能帶來的威脅。
雖然當時阿濟格三兄弟擁有65牛錄的最強大勢力,但最大的阿濟格不足20歲,多爾袞11歲,多鐸9歲,顯然無法對抗四大貝勒。
阿巴亥最終當然只能同意殉葬,傳說臨死前要求皇太極立誓,善待阿濟格三兄弟。
實際上,皇太極雖然當了繼承人,吞并原本該給多爾袞的鑲白旗,但兵力只40牛錄,面對代善兩紅旗51牛錄,阿敏鑲藍旗33牛錄,莽古爾泰正藍旗30牛錄沒有任何優(yōu)勢,所以很長時間是四大貝勒共同領政,還被迫當眾盟誓,宗室大臣即便犯死罪,兵馬牛錄也不能由大汗私吞,只能分給本人子侄,比如阿敏犯罪被追究,鑲藍旗被其弟弟濟爾哈朗繼承。
因此,皇太極竭力拉攏阿濟格三兄弟(及他們的65牛錄)以平衡勢力,基本履行了誓言。直到1634年擊敗林丹汗后,皇太極一家獨大的政治地位才最終得到確立,于莽古爾泰(1632年死)及繼承者德格類1635年死后清算與吞并了正藍旗。
努爾哈赤死后,大妃和兩位庶妃被迫殉葬;大妃就是阿巴亥,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多爾袞的生母。
其實女真部落從宋朝開始就有殉葬的記載,這一制度在康熙時期才被禁止。 但是作為大福晉的阿巴亥,膝下又有三個兒子,再加上努爾哈赤曾有意讓兒子代善在他死后娶繼母,因此怎么也不能輪到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的生平經(jīng)歷 阿巴亥出身于蒙古,父親死后,她的叔叔布占泰成為了新的首領。在公元1601年,因為女真部落的崛起,布占泰和其他的蒙古部落首領一樣,選擇了將女子送去和親。年僅12歲的阿巴亥,就這樣嫁給了43歲的努爾哈赤。
女真部落有“一夫多妻多妾”制度,阿巴亥因為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再加上她是蒙古送來的聯(lián)姻的對象,在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孟古哲哲死后,13歲的阿巴亥立刻成為了努爾哈赤的大妃。
在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四年,兩人的長子阿濟格出生;此后多爾袞與多鐸的出生更是讓阿巴亥在努爾哈赤身邊倍受寵愛。努爾哈赤甚至將八旗中的三旗,分給了他和阿巴亥的三個兒子。
哪怕阿巴亥的叔叔布占泰親手將妻子殺害,阿巴亥的也沒有受到努爾哈赤的冷落。布占泰的妻子是努爾哈赤的四女兒,愛新覺羅·穆庫什。
因為努爾哈赤與阿巴亥的年齡差,努爾哈赤甚至認真的想過他的身后事,打算在按照女真部落的“父死子繼”的收婚制度,將阿巴亥和幼子交給長子代善收養(yǎng)。 也就是讓代善在他死后,娶阿巴亥,并且照顧他年幼的弟弟。
努爾哈赤一共有16位妻妾,只有阿巴亥有這個待遇,可見阿巴亥在努爾哈赤死后,絕對不可能被殉葬。哪怕后來代善被廢掉繼承權,但是他在努爾哈赤死后能夠娶阿巴亥此事一直沒被改
過。
阿巴亥被逼殉葬的背后,其實和當時的政治陰謀有關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在征戰(zhàn)袁崇煥時受了重傷,不久后就不治身亡,此時的阿巴亥只有37歲。此時的阿巴亥有三個兒子傍身,又有三旗力量作為后盾,實力不可小覷。盡管努爾哈赤死之前立下皇太極為繼承人的遺囑,但如果阿巴亥想要帶著兒子支持代善,皇太極將的汗位將會危矣。
再加上阿巴亥作為努爾哈赤的大福晉,曾經(jīng)多次出席政治場合,若阿巴亥想要利用身份幫助代善爭一爭汗位,也會有很多人選擇支持?;侍珮O能不能坐穩(wěn)汗位,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皇太極自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他趁著努爾哈赤剛死,一切都還在混亂之中,連忙帶著兵馬將阿巴亥逼著殉葬。 因為殉葬制度很早就有,女子在當時的地位又低,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尚且年幼,她壓根沒有自保的能力。
阿巴亥一死,皇太極成功的阻止了代善與多爾袞兄弟的聯(lián)手,牽制住了汗位最大的威脅者;除此之外,皇太極還可以借助撫養(yǎng)幼弟的名義,限制多爾袞兄弟的發(fā)展??梢哉f。阿巴亥殉葬之后,皇太極簡直是雙贏。
公元1626年八月十二日,阿巴亥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在得到皇太極等人將會贍養(yǎng)兒子的承若后,選擇自盡,死時年僅37歲。
阿巴亥是因為政治才嫁給努爾哈赤的,阿巴亥還比努爾哈赤小得多,但是阿巴亥卻獲得了努爾哈赤的寵愛,接連生了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就算是自己部落被努爾哈赤剿滅,也沒有動搖阿巴亥的地位。在孟古(努爾哈赤大妃)死后,阿巴亥還坐上了大妃的位置,可謂很有手段。就連她的三個兒子也很受寵,分別掌管三旗。
但是努爾哈赤這么喜歡她,為啥讓她殉葬呢?
努爾哈赤死后,擁有三個兒子的阿巴亥自然成了眾人的眼中刺。阿巴亥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汗位,在努爾哈赤的兒子們覺得阿巴亥是他們繼承汗位的最大阻礙。若是阿巴亥不死,那他們別說當上大汗了,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于是,皇太極帶人闖入宮中,向阿巴亥宣布了一個努爾哈赤的遺言:讓阿巴亥殉葬!在場的諸貝勒都一致說是努爾哈赤的遺言。就連代善也沉默不語,阿巴亥反抗無果被逼殉葬。
失去母親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只能忍氣吞聲,不敢反抗,最后皇太極成為了大汗。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妃(相當于皇后)地位也是很尊貴的。三個兒子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至于為啥被逼殉葬,我個人覺得原因如下:
一、有說努爾哈赤有“遺詔”,怕阿巴亥日后干預朝政。
二、皇太極繼承汗位(也有說汗位本是多爾袞的)。因為阿巴亥是大妃,地位尊貴,怕以后對自己汗位不利,就假借“遺詔”逼死阿巴亥,而多爾袞當時還小。
三、有說阿巴亥和大貝勒代善有私情(代善又是四大貝勒之首),也許是趁此機會也打壓代善。集中權力。因為當時皇太極的權力不是很集中,還有三個貝勒共同主持朝政??傊磺卸际菫榱苏蔚男枰?/p>
阿巴亥當時太年輕了,還頗有心機,多爾袞雖然天質過人但年紀太小,為了防止奪位,所以讓阿巴亥殉葬,這樣三個孩子沒有了庇護,不構成威脅,阿巴亥為了自己的孩子安全也只能這樣了
她系正妃,相當于皇后。地位高,三個兒子手里都有遺產(chǎn)。四大貝勒把她害死也沒什么錯
要說清朝歷史中,命運最悲慘的一位皇后,就當屬未曾被加冕過的佟佳氏哈哈那扎青了。為何編者要說那扎青是清朝歷史中,命運最悲慘的一位皇后呢?因為身份比孝莊還要尊貴的那扎青,一直未被立為皇后。不但如此,在那扎青死后,兩任皇帝還都沒有承認她在皇室中的地位,第二任皇帝甚至平了這位大清開國之母的墳墓。
那扎青便是努爾哈赤的嫡妻,皇太極名義上的嫡母?!肚迨犯濉逢P于那扎青的記載,只能用言語不詳來形容。但那扎青卻是大清國,當之無愧的開國皇后。努爾哈赤還在遼東流浪時,是那扎青的家族收養(yǎng)了努爾哈赤。隨后佟家更是將努爾哈赤招為了上門女婿。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被尼堪外蘭誅殺后,是佟家之主那扎青(努爾哈赤的嫡妻)散盡家財,幫助努爾哈赤起兵決戰(zhàn)尼堪外蘭。人們知道滿清有八大家族,但鮮少有人知道,相助努爾哈赤起兵時的五位肱股之臣,都曾是佟氏家族的奴仆。
名義上這五位肱股之臣是那扎青的家仆,實際上那扎青曾像對待弟弟一般疼愛這五位家仆。因此便可以說,五位后金重臣首先效忠的對象是那扎青,其次才是努爾哈赤。在努爾哈赤吞并其他女真(葉赫女真、海西女真)部族的時候,正是得到了那扎青和五位重臣的相助。尼堪外蘭死后,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并自封汗王。但執(zhí)掌后金多年的努爾哈赤,卻遲遲沒有立那扎青為后(只封了元妃)。努爾哈赤為何要如此做呢?這是因為努爾哈赤一旦封那扎青為后,他上門女婿的身份,就將永遠無法抹去。立那扎青為后,會讓后金汗王努爾哈赤很沒有面子。
到了萬歷十二年,散盡家財幫助努爾哈赤成就一番事業(yè)的那扎青,卻從滿清正史中詭異的消失了。這又是為何呢?因為后金五位重臣都出自那扎青門下,此時的褚英(那扎青之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長大的褚英對努爾哈赤的汗位構成了嚴重威脅。那扎青死后,貪戀皇權的努爾哈赤,更是以謀反之罪,降旨處死了親子褚英,褚英和代善的母親正是那扎青。隨后的代善又因為和大妃阿巴亥關系曖昧一事,被努爾哈赤懲處,隨即代善便失去了繼承汗位的資格。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一方,褚英和代善是犯錯的一方,努爾哈赤特意降旨將滿清正史中,記載那扎青的生平抹去。
不抹去那扎青的生平,努爾哈赤就必須追封那扎青為皇后(五位重臣曾想擁立褚英,架空努爾哈赤)。追封那扎青為皇后,就等于是讓努爾哈赤承認,褚英和代善皇儲的地位。不愿意皇權受到威脅的努爾哈赤,便如此對待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因努爾哈赤的側妃德因澤,舉報代善和阿巴亥關系曖昧一事,代善失去了繼承汗位的資格。但無比詭異的是,皇太極在繼位的第一時間,就降旨讓德因澤給努爾哈赤殉葬。要知道沒有德因澤的舉報,皇太極根本無法繼承汗王之位,換言之德因澤是皇太極繼承汗王之位的最大功臣。
皇太極在繼位的第一時間降旨,讓對自己有功的人殉葬,這可就有些說不過去了?;侍珮O為何要如此對待德因澤呢?是不是舉報代善的背后主謀,正是皇太極呢?處死德因澤后,皇太極又下了一道旨意。在旨意中,皇太極責令滿清史官,將滿清正史中關于那扎青的生平記載盡數(shù)銷毀(補充銷毀)。同時皇太極還下令,將那扎青的陵墓遷到沈陽。
遷完陵墓后,那扎青墓的殯葬規(guī)格不但被降低,墓碑上也沒有寫明她曾是努爾哈赤的妻子,墓碑上只寫到:后金佟佳氏哈哈那扎青之墓。皇太極為何要如此做呢?古代講究母憑子貴,承認那扎青是努爾哈赤的嫡妻,就說明代善是努爾哈赤的嫡子。這對皇太極坐穩(wěn)汗王之位是極為不利的。換言之皇太極在利用降低那扎青墓葬規(guī)格一事大做文章,他在以此來貶低褚英、代善的嫡子身份。
那扎青是大清國不曾被加冕的一位皇后,死后的她更是沒有和丈夫努爾哈赤合葬。從皇太極嫡母的身份上論,那扎青更是孝莊名義上的婆婆。這位清朝最尊貴的女子,死后卻落得如此下場,又怎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呢?皇太極利用那扎青墓葬規(guī)制一事打壓完代善,就在第一時間追封自己的生母(孟古)為孝慈高皇后?;侍珮O急于追封生母為太后,便是想強調自己嫡子的身份(正統(tǒng)繼位)。通過這些描述不難看出,德因澤構陷代善一事的背后主謀,很可能就是皇太極,因為皇太極是最終的獲利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3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