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了“春秋”的由來給大家詳細說明一下,快點來看看吧。
“春秋”是戰(zhàn)國人自己這么叫的。
戰(zhàn)國人的史學年代觀相比春秋人略有變化。春秋人把春秋前的時期劃分為夏、商、周,而他們把自己所處的時代,也稱之為“周”,沒有東西周的區(qū)別。
到了戰(zhàn)國,戰(zhàn)國人在命名歷史時期上有了自己的特點。
首先,他們并不把自己所處的時代看作是周代,而自謂戰(zhàn)國(是的!戰(zhàn)國人就是這樣自稱自己所時代的!)同時,他們也把西周至戰(zhàn)國前的時代,稱之為“春秋”。
《戰(zhàn)國策·韓策》中曰:
“昔者,穆公一勝原霸西州,晉文公一勝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勝而立尊令,成功名于天下。
“........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立尊成名于天下也?!?/p>
文中“昔者”和“春秋”指的就是同一個時間概念。
那么,戰(zhàn)國人為什么將其前一時代命名為“春秋”呢?
周王室東遷以來,諸侯國林立,大國爭霸戰(zhàn)爭不休,周王室無力控制諸侯,相反卻常常有求于大國。
對于這樣一個歷史時期,戰(zhàn)國人在研究時關(guān)于命名就比較難搞。
此前命名時代的方式, 以國、王朝、族為準,然而如今這么混亂的時代,顯然,族、國、王朝都不適合。
同時,戰(zhàn)國又是一個思想活躍、百家爭鳴的時代,敢于向舊傳統(tǒng)挑戰(zhàn),敢于向拘泥于三代(法先王)的思想、行為挑戰(zhàn)。
因此,在命名新的歷史時代時,也要擺脫三代的束縛,以時代自身固有的特點來命名。
戰(zhàn)國人自己看到“戰(zhàn)國相攻”(《尉繚子》)、“凡天下之戰(zhàn)國七”(《戰(zhàn)國策·燕策》)的特殊時代,于是將自身所處的時代命名為“戰(zhàn)國”。
而他們之所以稱西周以后的時期為“春秋”,是依據(jù)此時諸侯國林立,各國的國史均名《春秋》而來的。
《墨子·明貴下》中云:“著在周至《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齊之《春秋》”。
在春秋時,周、燕國、宋、齊諸國的國史均名《春秋》,晉、楚兩國的國史也似乎是《春秋》,(《晉語七》中說“羊舌股習于《春秋》”,《楚語上》中云“教之以《春秋》”)而魯國國史名《春秋》則是眾所周知的。
春秋時眾多的諸侯都在編修自己的國史《春秋》,這意味著諸侯國都把自己看作獨立的,并不隸屬于周王室。
故而各自編修自己的國史,這與當時的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和諸侯國林立的經(jīng)濟、政治形勢是完全相適應(yīng)的。
戰(zhàn)國人直觀地樸素地觀察到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點,才命名西周后至戰(zhàn)國前的時代為春秋。
長期以來,一直說春秋時代是由魯國國史《春秋》而得名。
這很值得商榷。
魯史《春秋》被拔高到經(jīng)典的地位,是漢以后儒學作為官學后的事情。戰(zhàn)國人不可能單單把魯史《春秋》奉為經(jīng)典,魯國于春秋并不是一個有影響的大國,其地位則是日益衰微的,比起晉、楚、齊、秦等國是微不足道的。
墨子就曾說“吾見百國《春秋》”,可見,當時諸國的史書都叫《春秋》,不僅僅是魯國的國史叫《春秋 》。
只不過后來諸國《春秋》都失傳了,只有魯國的《春秋》流傳于世。
那么為何把編年史稱之為“春秋”呢?
古往今來嗎,有很多種說法。
比如,有的是把《春秋》看做是“刑賞之書”,古代有“賞以春夏,刑于秋冬”,故名《春秋》。
有的說法則是“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闈陰中,萬物以成,故名春秋”。
還有的人認為“春為生物之始,而秋為成物之終”。
而杜預(yù)在《春秋左傳集解序》中說:“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所以記遠近,別異同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間,則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p>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這種史書的特點就在于編年記事,而古人于一年四季當中,往往“錯舉”春秋耳機,以該其余,即節(jié)取“春夏秋冬”四字中的“春秋”二字,代表一年,進而《春秋》就成了編年史書的代稱了。
相比較而言,杜預(yù)的說法,則比較接近實際,也令人信服、
但杜預(yù)的說法其實也不準確,因為更早的古代是沒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說法,只有春秋兩季。
這就意味著,“春秋”二字并不見得就是截取“春夏秋冬”而來,其本身就足以標志完整的一年了。
這大抵便是東周分兩段中“春秋”的由來。
“春秋”名稱的由來:因孔子編寫的記載這段歷史的史書《春秋》而得名。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這段時間里,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力量逐漸強大而輪流稱霸,王室徒有虛名,只能依賴諸侯霸主發(fā)號施令。
這段時間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它恰好與《春秋》所記載的歷史時期(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大致吻合,所以歷史上稱之為“春秋”。
擴展資料
春秋時期的列國可以分為幾類:一、周的宗室,如魯、衛(wèi)、燕、鄭、曹、蔡等國;二、周的功臣,如齊、秦等國;三、前代的后裔,如宋、陳等國;四、被中原諸侯國視為蠻夷的國家,如楚、吳、越等國。
其中,按規(guī)模來說,晉、楚、齊、秦都是春秋的大國,其他小國主要分布在這四國之間,成為大國爭霸博弈的棋子。吳、越兩國稍晚興起,都在東南方。
1、魯:魯國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國,國都奄(今山東曲阜)。奄曾經(jīng)是商的都城,分封魯國是為了鎮(zhèn)壓商的遺民,國內(nèi)的公族卿大夫勢力強大。
2、衛(wèi):衛(wèi)國是康叔封的封國,最初國都為朝歌(今河南淇縣)。朝歌是商末的都城,分封衛(wèi)國是為了鎮(zhèn)壓商的遺民。公元前7世紀中葉,衛(wèi)國因狄族的進攻遷至黃河南岸。
3、燕(北燕):春秋時有幾個燕國,其中我們所熟知的后來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是北燕國,即召公奭之子克的封國。
4、齊(姜氏):齊國是西周初分封姜子牙的諸侯國,國都為營丘(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齊國地位很高,周朝允許齊國討伐東方有罪的小國。齊桓公時齊國稱霸。到春秋晚期,先前從陳國逃亡到齊國的陳敬仲的后人田氏逐漸掌握齊國政權(quán),最終取代姜氏統(tǒng)治齊國。
5、楚:楚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諸侯國。西周初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地位并不如魯、衛(wèi)、等國那樣高。但楚人不以為然,在公元前9世紀,楚國的君主熊渠甚至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以示與周朝分庭抗禮。在公元前704年,楚國君主熊通稱王,即楚武王。
6、晉:周成王滅唐國后,封其弟叔虞到唐地(今山西西南部),叔虞之子夑改名為晉。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奪取晉的君位。晉文公時稱霸,后來斷斷續(xù)續(xù)成為北方的霸主。春秋末期晉的卿大夫勢力已占上風,到公元前453年基本形成家分晉的態(tài)勢。
7、秦:秦襄公時,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被封為諸侯,成為開國之君。初都西犬丘(今甘肅禮縣東北),后遷平陽,秦德公時,遷至雍城。春秋時,秦在今陜西、甘肅兩省內(nèi)拓展疆域,但由于東有強大的晉國難以發(fā)展。
8、鄭:鄭國分封于公元前806年。初期國都鄭(今陜西華縣),后遷至新鄭(今河南新鄭)。春秋時期,因其位置處在各國爭霸的十字路口上,因而被常常卷入到大國爭霸中。
9、宋:宋國是商貴族微子的封國。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亂后,再行分封時,既派宗室鎮(zhèn)守商的故地,又分封商的遺民以為懷柔政策,也是為了保留商的祭祀。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10、曹:周武王的弟弟振鐸被封到曹地(今山東菏澤一帶),建立曹國。到公元前487年,因曹國最后一個君主伯陽背著晉國侵犯宋國,被宋國滅亡。
11、蔡: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度,參加武庚的叛亂,失敗后遭到流放。其子胡因功又被封于蔡地(今河南上蔡)。后遷新蔡(今河南新蔡),又遷下蔡(今安徽鳳臺),受到楚國的控制。到公元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滅亡。
12、陳:陳胡公(媯滿)據(jù)說是舜帝的后人,被周武王封到陳地。初都株野(今河南柘城縣東北),后遷宛丘(今河南淮陽)。受到楚國的控制。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滅陳。
13、吳:相傳吳國的祖先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和仲庸兄弟,因其弟季歷繼承太王的君位逃到南方,在長江下游建立吳國,國都姑蘇。后來在申公巫臣的幫助下,吳國漸漸強大起來。到吳王闔閭時稱霸,一度破楚,其子夫差時更是到中原爭霸。公元前473年為越王勾踐所滅。
14、越:傳說越國的祖先是夏禹,國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到越王允常之時,與吳國常有戰(zhàn)事。到允常之子勾踐時,越國一度投降吳國,后來復興,于公元前473年滅吳,勾踐也成為春秋最后一個霸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魯國一名史官把那個時期發(fā)生的各起事件按照年,季,月,日,春,夏,秋,冬的記錄方法分別記錄,把這部史料編輯命名叫做《春秋》。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重新整理修訂了《春秋》,這部編年史主要記載的時期與歷史時期大體相同,所以歷史學家就把?春秋?二字作為對這個時期的稱呼。
一、?春秋?一詞有一定的文化淵源古代文化多跟天文息息相關(guān),眾所周知每個季節(jié)的氣溫,晝夜都各不相同。只有到春分秋分兩個節(jié)氣時,氣溫和晝夜長短都比較相近。所以歷史學家把歷史稱之為春秋,取把歷史的一切放在一個平衡的地方來批判之意。
二、?春秋?一詞跟政治經(jīng)濟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在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的時候,諸侯要朝覲王室,這一時期的政治活動相對較多。所以以重要的政治活動時期來代表歷史,古代經(jīng)濟是農(nóng)耕經(jīng)濟,春播種秋收獲,用整個社會最重要的經(jīng)濟活動來代表這一個時期。
三、春秋在古代是一年四季的代稱在古代,春秋就相當于一年四季,是一年的最好體現(xiàn)。史書多記載一年當中發(fā)生的大事,常用春秋來作為史書的名稱。而史書又是歷史的最好記載,所以春秋也會用來代表一個歷史時期。像魯國史官編寫的編年史,就用春秋作為名稱。
春秋一詞在古代有很多含義,是古代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常常用來代表一個年份,一段歷史時期,在古代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后來又因為孔子編訂了《春秋》一書,里面的時間跟歷史時期基本相同,所以史學家把用?春秋?來代表那個時期。
說到中國古代經(jīng)歷過的最混亂的時期莫過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在此之前的西周時期,周天子一直是享受著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權(quán)力并接受著四方朝拜覲見,但是在經(jīng)歷了周平王東遷,東周始建后,周王室的地位已經(jīng)在逐漸喪失,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內(nèi)里卻已經(jīng)成為了沒有實權(quán)的一個空架子。
隨著周王朝勢力的減弱,各諸侯國開始蠢蠢欲動,天下也逐漸形成了分裂割據(jù)的局面,本身實力不小的諸侯開始不斷的兼并和獨吞周圍的小國以求擴大自身勢力來加入爭奪霸權(quán)的行列。至此,東周開始迎來了一場極其劇烈的變革,社會逐漸陷入混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時期”的統(tǒng)稱。兩者之間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其中之一的春秋時期也被簡稱為“春秋”。
是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間段??墒强吹竭@兒,大多數(shù)人會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要叫做“春秋”呢?和歷史上有名的著作“春秋”是否有著些許聯(lián)系呢。還別說,這兩者之間還真的是有脫不開的關(guān)系。
要知道,春秋時期諸侯國的數(shù)量已經(jīng)多達一百四十多個,而其中權(quán)力較大影響較強的卻只有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和魯國這五個國家。齊國的實力那都不用說,作為西周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它也是第一個產(chǎn)生霸主的地方,和它截然相反的是秦國,它是最后才建立自己的諸侯國的國家。而關(guān)于晉國和楚國,作為周氏家族的封地,勢力自然也是不容小覷。不過這幾個國家中最值得一提的還屬魯國。
魯國是儒家之首孔圣人的出生地,它的領(lǐng)土完整,設(shè)施齊全,是圣人的扎堆地。而“春秋”這本史學著作記載的就是關(guān)于魯國這二百多年的歷史。是由魯國的史官執(zhí)筆記錄下來后來經(jīng)過孔子親手修訂的屬于歷史文獻一類的書籍。那么這本史學文獻《春秋》又是如何與歷史上的動蕩時期“春秋”畫上相等號的呢。
對于這種現(xiàn)象其中的一種說法是:由于魯國的這本史書是按照年份和季節(jié)的形式編撰,因為一年又分為四季所以簡稱春秋,而后經(jīng)過孔子修訂的這本書名聲大噪,引得后人直接用這本書的名字來命名那段動蕩不安的時期,所以春秋時期就由此而來。
關(guān)于《春秋》這本書和“春秋”時期的另一種說法是,古時候的國家記載的歷史書籍經(jīng)常以春秋來命名,只不過經(jīng)過各種戰(zhàn)亂紛爭只有魯國的這段歷史記載被保留了下來,且魯國的《春秋》記載了魯隱公到魯哀公這段長達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又剛好和長達三百多年的“春秋”時期時間重合,于是人們就常用“春秋”來代指那段時期,后來也就演繹成了我們口中常說的那段歷史“春秋”。
對于春秋時期是以《春秋》來命名的說法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可是關(guān)于春秋時期為什么叫春秋,歷史上還給出了另一種解答。
眾所周知,西周是青銅器盛產(chǎn)且得到廣泛使用的時期。青銅器作為西周的文化載體,對于重視祭祀禮儀的西周來說,是周天子在舉行大型祭祀活動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而西周的祭祀時間往往是在適合辛勤耕耘的春季或者是迎來豐收的秋季。
除了為百姓求得風調(diào)雨順,所以在春秋時節(jié)舉行祭祀活動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各路諸侯往往也被要求在春秋季節(jié)定時覲見天子。向天子敘述自己國家一年來經(jīng)歷的大小事件和未能解決的難題來尋求周天子的意見和幫助,順便帶著各國的物資向西周進行朝貢。
無論是古人重視的祭祀還是被天子強制要求的覲見朝拜時間都定在一年的春秋兩季。足以看出春秋對于古人的特殊意義,或許人們用春秋來命名春秋時期也是出自于對這兩字的特別喜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3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王翦出征前為什么會討要封賞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