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清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康熙年間,以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為首的三位異姓王率眾反叛,占據(jù)半壁江山,差點兒讓滿清覆滅,但可惜的是,在吳三桂死后,聯(lián)盟分崩離析,最終一敗涂地。
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能被滿清封王,都算的上是人中龍鳳,那么他們究竟對滿清做了哪些貢獻,才被滿清封為異姓王的呢?
NO.1靖南王耿精忠
在三藩之中,耿精忠是唯一一個繼承祖上遺澤的人。
耿精忠的爺爺名叫耿仲明,是毛文龍舊部,1629年6月,毛文龍因傲慢無禮,被袁崇煥擒獲,歷數(shù)毛文龍十二大罪狀,取出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首。
毛文龍死后,耿仲明調(diào)到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公元1632年,耿仲明給孔有德做內(nèi)應(yīng),攻陷登州,第二年,與孔有德一起投降滿清。
1636年,耿仲明與孔有德和尚可喜三人被封王,這三人,被滿人稱為“三順王”。
此后,耿仲明隨多爾袞入關(guān),征伐永歷政權(quán),連攻克衡州、祁陽、武岡等郡縣,征戰(zhàn)湖南廣西,后來又跟著皇太極去討伐李氏朝鮮,最終,在公元1649年,因軍功耿仲明被封為靖南王,但在耿仲明封王的那年,便因私藏逃犯畏罪自縊。
公元1651年,耿仲明長子耿繼茂繼承靖南王爵位,與尚可喜一同進攻南明桂王朱由榔,攻占梧州、南寧、平樂、潯州、橫州等地,1653年,又攻占潮州及饒平、揭陽、澄海、普寧等地。
1660年,耿繼茂鎮(zhèn)守福建,并在鄭成功死后,攻打臺灣。
1671年,耿繼茂病死,耿精忠繼承靖南王爵位,兩年之后,跟著吳三桂造反,三藩之亂平定后,被凌遲處死。
NO.2 平南王尚可喜
尚可喜,山西洪洞人,也是毛文龍舊部,被毛文龍收為養(yǎng)孫,在三藩之中,尚可喜,可以說是最讓人痛恨的一個。
尚可喜的父親,被滿清官兵給打死,滿清在攻占旅順時,尚可喜的兩位妻子,及家眷數(shù)百口被迫赴海而死。
雖然與滿清有著如此血海深仇,但在1634年,尚可喜還是投降了滿清,皇太極聽到尚可喜歸降的消息,大呼天助我也,尚可喜到上京之時,皇太極親自出城30里迎接。
歸降滿清后,尚可喜隨皇太極一起攻打朝鮮,1642年,尚可喜在松錦之戰(zhàn)中,攻下松山、杏山等地,立下赫赫戰(zhàn)功,隨即被編入鑲藍旗。
1644年,入關(guān)后,尚可喜又帶人追殺李自成至九宮山,直至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這才班師回朝。
1650年,靖南王耿精忠又兵臨廣州城下,攻破廣州后,盡殲廣州少壯男子,并將其余人逐到海邊,溺死很多人,廣州之戰(zhàn),死者70余萬人,比南京大屠殺的兩倍還要多。
也是在這一年,尚可喜鎮(zhèn)守廣東,不久之后,尚可喜又滅掉南明將領(lǐng)李定國,在尚可喜鎮(zhèn)守廣東的26年間 ,尚可喜在廣東私市私稅,“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shù)百萬”,幾乎壟斷廣東一切貿(mào)易,尚可喜在三藩之中,是最富裕的一個。
然而,到了尚可喜晚年,卻悲催至極,被兒子脅迫,參加了三藩之亂,最終被兒子軟禁至死,享年73歲。
NO.3平西王吳三桂
吳三桂是三藩之亂中,最后一個投降的,他本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以其父吳襄為要挾,逼迫吳三桂歸降,吳三桂本已投降,回軍京師,結(jié)果走到半道,聽說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劉宗敏擄走,一怒之下,返回山海關(guān),投靠多爾袞,放清軍入關(guān)。
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中,吳三桂大敗李自成,被封為平西王,1659年,吳三桂出兵緬甸,逼迫緬甸國王交出永歷帝,并將永歷帝殺死。
這吳三桂,投降滿清,本就是無奈之舉,后來,康熙削藩,吳三桂自覺地位不保,起兵造反,但可惜,還沒推翻滿清,便病死衡州,享年66歲。
無論是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尚可喜、還是吳三桂,都為滿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但最終,這三人都沒能善終,家族也分崩離析,可能這也算是背叛種族的一種報應(yīng)吧?
發(fā)動三藩之亂的,是吳三桂,其中耿精忠積極響應(yīng),而尚可喜是堅決反對的,但是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跟隨吳三桂。尚可喜掌權(quán)時,接授康熙冊封的平南親王頭銜,派兵剿滅廣東各地叛亂,牽制了吳三桂十萬大局,后來其子派兵圍困尚可喜,將其軟禁。因此尚可喜是忠于朝廷的,為了收攏人心,康熙自然不會對尚可喜怎么樣。
三藩之亂(1673年-1681年),是中國歷史上清朝初期,三個藩鎮(zhèn)王發(fā)起的叛亂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關(guān)后需要對付李自成起義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駐云南的吳三桂、駐廣東的尚可喜、駐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經(jīng)形成很大的勢力,與清廷分庭抗禮。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不僅在經(jīng)濟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負擔,而且威脅到清政權(quán)。平定三藩,對于清廷來說,是真正完成統(tǒng)一、確立穩(wěn)定的皇朝統(tǒng)治的標志。
吳三桂(1612年—1678年)。明遼東人,祖籍高郵,字長白,錦州總兵吳襄子。以父蔭襲軍官。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戰(zhàn)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fā)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dǎo)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總兵。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北京危急,崇禎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wèi)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
吳三桂奉旨入衛(wèi)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guān),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三桂則引兵退保山海關(guān)。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李自成害怕清兵入關(guān),決定“滅吳保關(guān)”,于是發(fā)兵二十余萬,4月13日,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guān)攻討吳三桂。22日,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于多爾袞,引清兵入關(guān),在一片石戰(zhàn)役中聯(lián)合清軍擊潰李自成(傳說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他為清軍先驅(qū),鎮(zhèn)壓陜、川等地農(nóng)民軍。后會同多尼等進攻南明云貴等地,并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歷帝,處死。被清朝封為平西王,管理云南貴州地區(qū),形成割據(jù)勢力。由于他作為漢人,一直與滿清勾結(jié),故他的行為在中國歷史一直被視為“漢奸”的寫照。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滴跏辏?673年)康熙議撤藩,于是吳三桂聯(lián)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fù)明為號召起兵反清,自稱周王、天下招討大元帥,史稱三藩之亂??滴跏吣辏?678年)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長沙病逝。
清朝張茂稷〈讀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復(fù)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發(fā)人。永夜角聲應(yīng)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br>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符吉,號震陽,祖籍山西,后至遼東。
1604年(明萬歷三十二年)生于遼寧海城;
1623年(明代天啟三年)從軍;
1634年(天聰八年)舉義,棄明歸順后金;
1643年率部起義,棄明投金,因戰(zhàn)功顯赫,部隊被封為“天助兵”;
1644年,尚可喜隨攝政王多爾袞入關(guān);
1645年揮師湖北;
1646年出征湖廣;
1649年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賜金冊、金?。?br>1673年末,吳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耿精忠舉兵響應(yīng)。吳三桂致書尚可喜,勸其反清。尚可喜將吳三桂的勸反書呈報給朝廷,以表忠心;
1675年,朝廷加封尚可喜為平南敬親王;
1676年2月,尚可喜兒子尚之信參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軟禁,尚可喜在廣州憂憤成疾而死,時年73歲;
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遺囑,歸葬海城;
耿仲明
耿仲明(1604—1649),明末遼東蓋州(今遼寧蓋縣)人,字云臺。崇禎初年為登州參將。清初三藩之一。
原籍山東,礦工出身,當過遼東海盜,后投靠毛文龍,初與孔有德、尚可喜同為總兵毛文龍部屬,被稱為“山東三礦徒”。袁崇煥督師薊遼,殺毛文龍,后隨有孔德走登州,山東巡撫孫元化任為步兵左營參將???、耿出兵御后金軍,軍餉不至,憤怒不已,崇禎五年(1632年)為孔有德內(nèi)應(yīng),攻陷登州,自稱總兵官,孫元化逃回京師,以罪論死。明朝派兵四萬,圍攻山東重鎮(zhèn)登萊二州。崇禎六年(1633)從孔有德投降皇太極。崇德八年(1636)年封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兵入關(guān),從清將多鐸入陜西,鎮(zhèn)壓民變隊伍,又下江南,入湖南。順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多爾袞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從遼東入京。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清刑部查獲耿仲明屬下魏國賢私自收留、隱匿逃人,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南下征廣州途中,畏罪自縊于江西吉安,其子耿繼茂襲靖南王,移鎮(zhèn)福建。
孔有德
孔有德(?—1652年),明末清初武將。遼東(今遼寧遼陽)人。
明末任參將,礦徒出身,曾是遼東海盜,后投效毛文龍,與尚可喜被稱為“山東三礦徒”,毛文龍后為袁崇煥所殺,其舊部由副將陳繼盛統(tǒng)轄,不久,參將劉興治在皮島叛亂,殺陳繼盛等十余人,總兵黃龍隨即赴皮島鎮(zhèn)壓。天聰七年(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不服黃龍統(tǒng)轄,率部來投登萊巡撫孫元化。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率清兵攻大凌河城(今遼寧錦縣),祖大壽圍于城內(nèi)。孫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兵素不和,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春雪,部隊給養(yǎng)不足,士兵搶劫嘩變??子械略诘侵莅l(fā)動吳橋兵變,自號都元帥,孫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稱王,孔有德放他逃離登州。明朝派兵鎮(zhèn)壓后,投降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入關(guān)后,隨多鐸追剿農(nóng)民起義軍,鎮(zhèn)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爭。順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永歷政權(quán)。五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九年,被李定國圍困在桂林,兵敗自殺,朝廷破格予以厚葬??子械碌氖w被李定國焚骨揚灰,清廷為孔有德建衣冠冢。惟一幸存的女兒孔四貞,則被孝莊皇后收為養(yǎng)女,立為皇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4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