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砀:吞锏奈恼拢M軐Υ蠹矣兴鶐椭?/p>
說起“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這句古諺時,很多人都會心一笑。但,你以為這只是對兩性關系的簡單描述嗎?其實,如果從遠古神話歷史的生殖崇拜去考慮,背后隱藏的可能是正兒八經(jīng)的陰陽哲學。
01叔均與牛耕
在前文曾經(jīng)講過后稷的后裔也就是叔均,被奉為“田祖”的傳說故事,而叔均除了幫助后稷播種百谷之外,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貢獻,這便是“始作牛耕”。
《海內(nèi)經(jīng)》:“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p>
看到了吧?叔均,可以算是神話傳說中響當當?shù)牡谝晃弧案镎摺?將叔均設定為谷神后稷的孫子、以及讓他作發(fā)明牛耕,其實大有深意。因為在古代,與稷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正是社。
所謂社稷,一為土神、一為谷神,社為土地,谷即種子,只有將種子埋入田中才能夠生根萌發(fā),也正因為如此,翻土播種這件事就和用牛耕田相聯(lián)系。那么,耕田又是怎么和生殖崇拜掛上鉤了呢?
正如之前所言,在神話思維當中,社是主管生產(chǎn)萬物的地母神,它是和身為陽性的天神、太陽神是相對應的。為什么祭祀社的建筑總是露天的呢?這自然是為了方便下方陰性生育元素(地母),同上方陽性生育元素(皇天)的結合,從而催生大自然界保持一種旺盛的生產(chǎn)繁殖能力。
《禮記·月令》篇:“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
其實這個道理看《易經(jīng)》中的泰卦就很明白了,泰卦,坤為地處上、乾為天處下,如此一來二氣交通,才可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而春天也是天地交合從而滋生自然萬物的最佳時節(jié)。
《禮記·月令》篇:“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蜇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
02耕田與陰陽
因為,在這個天地交合的時節(jié)中,人們會特意挑選某一良辰吉日,然后讓天子作為陽性天父在人間的代表,去進行“躬耕帝籍”的活動。這實際上,就是天子代表著天父去同陰性的地母相結合,從而促進大自然生殖力的勃發(fā)。
《禮記 ·月令》篇:乃擇元辰,天子躬耕帝籍。
如果說社(土地)是母,稷(谷物)是地母吐生出的子,那么親執(zhí)耒耜在田中做做樣子的天子,不正是給地母進行播種的父親的角色嗎?
所以,《詩經(jīng)》中也曾經(jīng)以種麻時的“衡縱其畝”來比喻男女之間的婚嫁之事。相比之下,古埃及也有表達類似意思的俗語,就顯得更為直白了。比如智者普塔赫契普就曾為那些男性丈夫們提出過他那句著名的教訓:
要忠心對待你的妻子,她是一塊多產(chǎn)的土地,等待著主人去耕耘。
而回過頭來,從這個角度再去看后稷的身份,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有兩個不同記載的世系。
一個是《山海經(jīng)》中的天神帝俊之子,另一個則是《周本紀》中的地母姜嫄之子。這其實從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暗示了后稷,正是象征陽性的天神與象征陰性的地母相結合的產(chǎn)物,而后稷本身所具備的谷神、農(nóng)神性質,也正是來源于此。
①《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②《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所以說,“民以食為天”的生存基礎,華夏農(nóng)耕文化的經(jīng)濟命脈——糧食生產(chǎn),說到底就是在天父地母的神圣結合中,所賜予我們的豐碩果實,也是古代先民信仰的最為樸素的陰陽化生哲學。
這樣看來,“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這句俗語,好像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4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