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伍子胥的故事。
中國自古講究“人死為大”,不管死者生前犯下什么滔天罪惡,一旦他死了,就應(yīng)該獲得最起碼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然而,伍子胥卻干了一件令人不齒的事—鞭尸楚平王,這一行徑成了伍子胥人生一大污點。
伍子胥為何如此痛恨楚平王?鞭尸事件帶來了什么樣的惡果?他被逼自殺與此有無關(guān)系呢?請往下看!
楚平王的那些事
(一)殺死楚靈王
楚平王名叫羋棄疾,羋月的“羋”,辛棄疾的“棄疾”,大概楚平王年幼之時體弱多病,所以起了這么個樸實無華的名字吧!
羋棄疾是楚靈王的弟弟。
提起楚靈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這個成語,大家就知道他是誰了,沒錯!他就是那個愛細腰的楚王。
PS:楚靈王可能是現(xiàn)代人穿越過去的,要不怎么如此癡迷A4腰呢!
古人多以豐腴為美,珠圓玉潤,溫潤軟玉,只有楚靈王是個另類,他喜歡骨感美女,喜歡骨瘦如柴類型的,特別是腰越細越好,最好能用手一把攥住腰,把美女整個提溜起來。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間,宮女們?yōu)榱说玫接曷蹲虧?,紛紛加入了減肥大軍,久而久之,有些宮女得了低血糖,有些宮女得了厭食癥,更有甚者,直接餓死了!
楚靈王無疑是個昏君,當(dāng)了十年國君之后,就被人無情地殺死了,殺死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好弟弟羋棄疾,羋棄疾成了下一任國君楚平王。
(二)與兒子搶媳婦
楚平王和哥哥一樣,也是個昏君,不過楚平王不愛細腰,他愛兒媳婦。
為了牽制日益強大的晉國,楚平王決定與西北秦國結(jié)為盟友,當(dāng)時,楚平王大兒子羋建十六歲了,秦王妹妹孟嬴十四了,二人大小正好般配。
楚平王派大臣費無極帶上豐厚禮金,前往秦國迎娶孟嬴,數(shù)月之后孟嬴到了楚國。楚平王常聽人說孟嬴是個絕代佳人,有傾國傾城之色,楚平王不以為然,美女我見得多了,我這后宮三千佳麗,個個國色天香,難道沒有比得上她的?
楚平王抑制不住好奇心,決定親自瞧一瞧兒媳婦,然而不見則已,一見孟嬴,楚平王魂兒飛了,飛到了孟嬴身上了!
這女子長得太美了,好比天仙下凡,此女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這么一比,三千佳麗全都變成環(huán)衛(wèi)工大媽了。
回去之后,楚平王茶飯不思,哀嘆不已,費無極見了,忙問楚平王何故哀嘆?楚平王哭喪著臉,說道:“沒想到我后宮這么多妃子,居然沒一個比孟嬴美的?”
費無極明白了大王的心思,眼咕嚕一轉(zhuǎn),計上心來:“大王,臣有一個主意,不知當(dāng)講不當(dāng)講?”楚平王來了精神,催促道:“快說!”
費無極繼續(xù)說道:“反正太子沒見過孟嬴,不如給他換一個女人,把孟嬴改名換姓變成你的妃子,不就成了嘛!”
楚平王連連點頭,此計大妙!就這樣孟嬴成了楚平王的女人,一年之后,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作羋軫,太子則娶了一個普通女子。倒霉的伍奢
(一)小人費無極
費無極是個陰險的小人,他出了個“李代桃僵”的餿主意,讓楚莊王娶了真孟嬴,而太子娶了個假孟嬴。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很快流言傳到了太子羋建耳朵里,起初太子并不相信,天下哪有當(dāng)?shù)膿寖合眿D的?但當(dāng)他回到家中,再三逼問媳婦時,才知道流言居然是真的。
羋建惱羞成怒,他恨楚莊王,更恨出餿主意的費無極,但現(xiàn)在他只能強忍怒火,裝作毫不介意,一個是親爹,一個是親爹寵臣,他敢怎么樣呢?不敢怎么樣!他只能等,等爹死了,他當(dāng)上了國君,那時再找費無極算總賬。
很快,費無極知道大事不妙了,他從太子羋建陰冷的眼神中,看到了一個字“恨”。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太子遲早會和他算總賬,現(xiàn)在不弄死太子,以后必然會被太子弄死。
費無極是個小人,小人自然有小人的手段。費無極充分發(fā)揮“特長”,一天到晚地在楚莊王面前誣陷太子,本來楚莊王就不喜歡太子的母親蔡氏,現(xiàn)在也討厭太子了,他把太子打發(fā)的遠遠的,到了邊疆駐守。
后來,費無極再次污蔑太子,說太子掌握著大量軍隊,還與周邊諸侯暗通往來,似乎要干大事,楚莊王一聽,膽戰(zhàn)心驚,如芒在背,他的王位就是殺死哥哥搶來的,他深知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與權(quán)力相比,親情不值一提。
此時,太子遠在邊疆,不能當(dāng)面質(zhì)問,楚莊命人將太子的老師伍奢帶了過來。
(二)伍奢之死
伍奢是誰?他是太子羋建的老師,也是伍子胥的親爹。伍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伍尚,小兒子伍子胥。
伍奢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來到了宮里,看到了滿面陰云楚莊王和一臉橫肉的費無極,就知道大事不妙了。
楚莊王把費無極的話向伍奢說了一遍,伍奢大驚失色,汗如雨下,趕忙替太子辯解了幾句,讓楚莊王不要聽信小人之言,楚莊王勃然大怒,下令將伍奢關(guān)了起來,又派大將即刻前往邊疆將太子帶回來,當(dāng)面對質(zhì)一番。
誰知道,太子羋建提前得到了消息,他覺得有費無極的挑撥,楚莊王一定不會放了他,與其去送死,不如潛逃吧!太子連夜越境逃到了宋國。
太子一逃,謀反之罪算是坐實了,楚莊王大怒,下令處死太子的同黨,伍奢是太子的老師,自然難逃一死。這時候,費無極對楚莊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很有能耐,必須斬草除根,以絕后患!”。
楚莊王點了點頭,他擔(dān)心伍奢兩個兒子趁機逃跑,于是派人傳話給伍奢兩個兒子,“如果你們倆來,我就放了你爹,你們不來,我就殺了他!”
很明顯這是個拙劣的計謀,伍子胥一眼就識破了,堅決不肯自投羅網(wǎng),但伍尚堅持要去,他要陪父親一起死,如果兄弟倆都逃跑了,會被天下人恥笑的。
后來,伍奢和伍尚被殺死了,伍子胥逃到了宋國,投奔太子羋建去了!伍子胥復(fù)仇
(一)逃到吳國
伍子胥恨死了楚莊王,他發(fā)誓要楚莊王血債血還,從此之后,復(fù)仇二字成了伍子胥一生的使命。
伍子胥先是逃到了宋國,找到了太子羋建,不久之后,宋國發(fā)生內(nèi)亂,伍子胥與太子羋建又逃到鄭國。
到了鄭國沒幾年,太子羋建不知抽了什么瘋,居然與鄭國大夫合作,企圖推翻鄭國公的統(tǒng)治,鄭國公識破陰謀之后,殺了太子羋建,伍子胥帶著太子的兒子羋勝逃到了吳國。
伍子胥一路顛沛流離,東躲西藏,有幾次差一點被楚軍捉到,好在吉人自有天相,伍子胥和羋勝勝利大逃亡,終于來到了吳國。
(二)復(fù)仇成功
在吳國,伍子胥受到了公子光的禮遇,公子光就是未來的闔閭,不過當(dāng)時闔閭既不是王,也不是太子,他的身份有些尷尬,他是吳王僚的堂兄弟,他早就對王位覬覦已久,暗中籌劃奪權(quán)。
后來,伍子胥給闔閭推薦了一個叫專諸的刺客,在吳王僚的幾個兒子帶兵攻打楚國,國內(nèi)空虛之際,專諸給吳王僚獻上了一道死亡美食—魚腹劍,在上菜之時刺殺了吳王僚,闔閭成了新一代吳王。
不久之后,伍子胥成了吳國宰相,孫武成了大將軍,吳王闔閭聽取了伍子胥的改革建議,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興修水利,三年之后,吳國經(jīng)濟實力增強,闔閭積極訓(xùn)練士兵,擴充軍備,準備攻打楚國。
公元前511年,吳國攻打楚國,采用了襲擾戰(zhàn)術(shù),使得楚國疲于應(yīng)對,五年之后終于攻破了楚國都城,伍子胥率兵沖入了王宮,發(fā)現(xiàn)人去樓空,楚昭王不知所蹤。
PS:楚昭王就是楚平王和秦女孟嬴的兒子羋軫,楚莊王死了之后,羋軫繼位,是為楚昭王。
伍子胥沒有抓住楚昭王,惱怒萬分,本來他想殺了楚昭王,替父親和哥哥報仇,想不到楚昭王逃跑了,伍子胥盯上了楚莊王的墳?zāi)埂?/p>
老家伙,不能親手殺了你,乃我畢生之所憾,現(xiàn)在你死了,我要刨了你的墳?zāi)?,鞭打你的尸骨,讓你永世不得超生?/p>
伍子胥命人刨開楚莊王的墳?zāi)?,拖出了他的尸骸,用鞭子狂抽起來,足足抽打了三百多下……伍子胥仰天大笑,哈哈?父親,您可以瞑目了!褒貶不一
伍子胥形象比較復(fù)雜,在吳國人看來,伍子胥是個忠君愛國、治世之能臣,但在楚國人看來,伍子胥是個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的大漢奸、賣國賊,為了一己私仇,將楚國拖入了戰(zhàn)爭的泥潭,山河破碎,血流成河,一片瘡痍。
還有人說,端午節(jié)吃粽子紀念的不是屈原,而是伍子胥,因為伍子胥自殺身亡之后,夫差把伍子胥的尸首扔進了錢塘江中喂魚了。楚人擔(dān)心伍子胥陰魂作祟,所以粽子扔進了江里,讓伍子胥吃的飽飽的,不要興風(fēng)作浪禍害百姓。
對于伍子胥的鞭尸行為,后世褒貶不一,同情者有之,贊賞者有之,貶低者有之。
屈原是楚國人,他對伍子胥是十分贊賞的,視伍子胥為榜樣,令人感慨的是,屈原最后投江自盡,追隨偶像去了。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渡娼?/p>
到了西漢,司馬遷對伍子胥也是推崇備至: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司馬遷對悲劇英雄“情有獨鐘”,諸如項羽、李廣、伍子胥等等,在司馬遷的筆下,無不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可惜的是蒼天不佑,個個遺憾而終。
到了宋朝,蘇軾對伍子胥也是深為同情的,他認為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伍子胥鞭尸乃情之所至,是不得已的選擇。父不受誅,子復(fù)仇,禮也。生則斬首,死則鞭尸,發(fā)其至痛,無所擇也。
然而,到了明朝,畫風(fēng)突變,一片聲討之聲:
伍子胥孝知有親而不知有國,仇一人而戕一國,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1、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蕓),字子胥,楚國人(今湖北省監(jiān)利縣黃歇口鎮(zhèn)),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于申,也稱申胥。
2、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xié)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3、夫差繼位后,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夫差為伯_所讒,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賜死伍子胥,贈劍令他自盡。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云,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jiān)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也有一說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區(qū)沈灣(原系光化富鄉(xiāng)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封于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謀戰(zhàn)圣>稱: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創(chuàng)建者.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后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伍子胥伍子胥本為楚國人。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xí)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楚國,發(fā)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 伍子胥在伍子胥入?yún)侵?,跟隨楚國太子建到齊國。后又到鄭國。太子建和晉國君王私通。要做晉國攻打鄭國的內(nèi)應(yīng),伍子胥勸說建,鄭國以忠義對待他們,他們怎么能背叛鄭國呢?但是太子建說他已和晉國說好了。就不聽伍子胥的勸說,后來被鄭國知道后,鄭國國君就把太子建殺了。伍子胥就逃亡到吳國去。在他還沒到吳國時。出了鄭國都城之后,出了昭關(guān)之后還有一條河隔著。伍子胥看見沒有船,內(nèi)心非常焦急,突然走出一條漁船。渡了伍子胥,下船之后,伍子胥怕他說出去,就對漁翁說不要把事情說出去。漁翁非常傷心,他想他誠心渡伍子胥,但伍子胥還懷疑他,他非常敬重伍子胥,也沒有抱怨他,漁翁就把船滑到江中心自沉了,以絕伍子胥的疑心。伍子胥看到后大哭,說是他害了漁翁。但有的書上說漁翁沒死。后來伍子胥要滅鄭國為太子建報仇,漁翁的兒子就唱了一首歌。就是老漁翁對伍子胥唱的,伍子胥想起他的恩人在鄭國就班師回去了。這是后話。伍子胥伍子胥入?yún)呛?,知公子光有大?乃用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nóng)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shè)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xué)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jīng)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qū)一強國。根據(jù)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guān)系,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針對楚國執(zhí)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zhàn),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待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此后數(shù)年間,吳軍連年擾楚,迫楚軍被動應(yīng)戰(zhàn),疲于奔命,實力大為削弱。隨即展開大舉攻楚的準備,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門戶洞開,為爾后避開楚軍防守正面實施突襲創(chuàng)造了條件。又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假象,并施反間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戰(zhàn)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十四年,與孫武等佐闔閭統(tǒng)領(lǐng)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zhàn)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zhàn)法,擊敗楚軍主力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并展開追擊,長驅(qū)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zhàn))。由于懷有強烈的個人復(fù)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伍子胥到楚國后,聽說楚平王已死,就把楚平王的墳?zāi)骨碎_,用鋼鞭鞭尸三百,楚國人民看到吳國人如此復(fù)仇心強,全國百姓大懼)。闔閭死前并托伍氏輔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后繼事吳王夫差。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zhàn),越慘敗幾于亡國,夫差急于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yù)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yǎng)癰遺患,而應(yīng)乘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大。伍子胥三十六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勾踐率眾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知夫差昧于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為避禍而托子于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伯嚭本來也是楚國人。在伍子胥來吳國之后伯嚭才到吳國,當(dāng)時有個相面的人就說伯嚭這個人沒什么本事,只會拍馬屁。讓伍子胥堤防他一點,但伍子胥向他和伯嚭來自同一個楚國,而且和楚國都有深仇大恨伯嚭。最后由于勾踐送給伯嚭大量財務(wù)和美女,伯嚭就在夫差面前進讒言。說伍子胥把兒子送到齊國就是背叛吳國。夫差用屬婁劍賜伍子胥死。伍子胥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死后僅十年,越滅吳,終應(yīng)其言。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wù)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漢書·藝文志》著錄兵書《伍子胥》十篇、圖一卷,雖已亡失,當(dāng)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著作。 從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中透露出來的歷史亮點: 吳國在吳國歷代君王和名臣(如:伍子胥)等人不斷努力下,組建出來的“混合艦隊”,可稱中國海軍鼻祖而當(dāng)之無愧! 當(dāng)時的船只分類是:大中小三翼(戰(zhàn)船)、其中大翼船長20米,寬達2.7米,突冒(撞擊船)、橋船(為騎兵搭船用)、還有樓船是指揮艦船,分工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而不是像不少鐵血網(wǎng)友所說那樣,只是以平底小船為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4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