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魏國和秦國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說起戰(zhàn)國七雄,我們都知道最后是秦國統一了天下,滅了其他六個國家。不過,秦國雖然取得了最后勝利,但是之前實力并不強大。秦國也是戰(zhàn)國中后期的時候才崛起的,在戰(zhàn)國初期的時候,秦國一直是受欺負的對象,尤其是受到魏國的欺負。當時魏國真的是不斷攻打秦國。不過后來因為多方面的原因,魏國衰落了。而秦國這時候才有機會崛起的。試想一下,如果魏國當時堅持滅秦的話,是否能滅亡秦國呢?我們看一下當時的狀況。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魏國正式建國。之后在魏文侯時期,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變法,魏國國力迅速上升。并且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實力都高于其他國家。公元前419年,魏國開始攻打秦國。這是魏國攻打秦國的開端。
公元前419年,魏國在建立了少梁城,之后在這個地方立足了。公元前408年,在吳起的帶領下,魏國完全占據了西河地區(qū),魏國的領土大大擴張。吳起向北還奪取了戎狄少數民族的大片土地。當時河西之地是秦國最主要的地區(qū),是秦國東擴的根據地。失去這個地方,秦國不僅是實力大降,而且還會失去了東擴的機會,一直被魏國壓制。而且魏國在北面也占領了大量地區(qū)。秦國不得不與魏國有大量地區(qū)接壤。之后在魏武侯在位的時候,魏國繼續(xù)攻打秦國。公元前389年,吳起率領五萬魏軍,包括戰(zhàn)車500乘、騎兵3000反擊秦軍。大敗秦軍于陰晉城外,史稱“陰晉之戰(zhàn)”。此戰(zhàn)過后,吳起率軍勢如破竹地進入關中平原,橫掃河西。也就是說,秦國的西大門完全被魏國控制了。關中地區(qū)也比較危險。在魏惠王繼位的時候,也繼續(xù)攻打秦國,甚至準備滅了秦國。不過之后事情卻發(fā)生了轉變。秦國在商鞅變法后崛起了,而魏國卻一天不如一天了。最后失去了霸主地位,而且實力不斷下降。當時很多人都為魏國感到可惜,如果魏國一直攻打秦國的話,滅了秦國,魏國后來也不會這么慘。那么魏國真的能滅了秦國嗎?
我們先從魏國方面看。魏國在魏文侯時期對秦國作戰(zhàn)中確實有很多優(yōu)勢,占領了河西之地。但是后來在魏武侯時期魏國擴張方向轉變了,想要攻打三晉中的趙國和韓國,還有和齊國爭霸。在整個魏武侯時期,雖然對秦國的擴張是很順利。但是魏國這時候四處樹敵,所有國家都被魏國招惹了一遍。在魏惠王時期也是這樣,主要是想攻打楚國??偟膩碚f魏國每個君主在位的時候戰(zhàn)略方向不一樣。也許魏文侯想滅了秦國,但魏武侯主要想滅了三晉中的趙國和韓國。而魏惠王想攻打楚國。所以國家大的方向不斷變化,魏國基本上是滅不了秦國。而且魏國處于天下中心,是四戰(zhàn)之地。也無法傾全國之力去滅秦國,畢竟還要防著其他國家。
我們再看一下秦國。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秦國這時才躋身于諸侯。而關中之地,也是秦國經過很多代的國君才占領的。其實,這可以看出一件事。秦國之前的根基并不是在關中,而且在西邊。還有就是秦人很善戰(zhàn),可以和犬戎交戰(zhàn)這么多年。秦穆公時先后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這就說明秦國后方還是比較大的,而且還比較穩(wěn)定。雖然秦國后來失去了河西之地,實力下降。但是秦國的根基并沒有動搖,秦國還是有險可守的。還擁有著關中光大的土地。即使后來魏國能占領關中,但要想占領秦國的西面土地可是比登天還難。畢竟這個地方是秦人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奮斗而來的。所以不管怎樣,魏國可以打敗秦國,但要是想滅了秦國基本上不可能。畢竟秦國之前不是正宗的諸侯國,也是生活在深林中、草原上的。想要滅了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沒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都是不可能的。
也許,魏國自己都沒有想到。最后自己會被當年看不起的秦國所滅。不得不感慨、世事無常。
如果換成龐涓定能戰(zhàn)勝秦軍。
第一,國力。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吳起的76戰(zhàn)已經成為當時的超強霸主。國力處于獨一檔。而秦國剛經過了四代秦王的混亂時代,獻公復位且常年對魏作戰(zhàn),國內經濟已處崩潰的邊緣。國力上魏國完勝。
第二,軍力。魏國有著名的魏武卒,在那個時代是步軍王者。還有鐵騎騎兵,糧草輜重補給充足,從武器裝備,成軍質量,后勤來說魏國完勝。
第三,統帥謀略。秦軍的統帥肯定是秦獻公。他一生征戰(zhàn),深得民心軍心。而公叔痤是魏王的外戚,當年用計擠走吳起才成為丞相,不是兵家,所以人品能力欠缺。而龐涓兵家出身,是外來士子以真才之足,深孚軍心。
第四,魏國國策。當時魏國以中原爭霸為中心,而對秦國則不夠重視。龐涓當時在中原率領主力與楚趙韓等作戰(zhàn),對秦作戰(zhàn)處于次要位置,在將領及軍隊的選擇上,肯定不是主力出戰(zhàn),如果換為龐涓(要知道,在孫臏沒出山前,龐涓縱橫天下,所向披靡)那么魏軍的各方面能力均大幅增強,對秦重視程度不同。
如果統帥換為龐涓(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以斷定魏國將對秦作戰(zhàn)放在國策中,則必然勝秦。諸如秋守春戰(zhàn)的戰(zhàn)法完全有可能實施,不戰(zhàn)屈人之兵。當然也不排除魏王及朝堂出昏招,戰(zhàn)場之上情況多變,一切都是推演(也就是紙上談兵)。
從公元前341年到前330年魏國河西的主將先后是公子卬,魏錯和龍賈,秦國這邊主要是商鞅和公孫衍,如何龐涓不死,以龐涓先后兩次打得秦軍無還手之力的戰(zhàn)績來看,秦國想從龐涓手中奪得河西之地難度不是一般的大,秦國未必能贏,魏國未必會輸,秦魏兩國爭奪河西的百年恩仇可能還要再延續(xù)下去一段時間。
1當年危急時刻,秦國人只好派人求齊國與楚國助拳,以減輕秦國的壓力。齊楚二國明白,如果讓魏國搞定秦國,他們也不會有好日子過,于是立即出兵犯魏,援助秦國。
2吳起也很清楚,秦國根基深厚,想要一舉滅了它,為時尚早,如果繼續(xù)西進,魏國就會處于雙向作戰(zhàn)的窘境,那樣可就不妙了。
3吳起想,得,就放你一馬,有了這河西五城,咱也就夠了。我吳起只要緊緊守住西河,就能壓得你秦國喘不過氣來,讓你動彈不得。 然而估計吳起做夢也沒想到,后來這個蠻夷民族搞了個商鞅變法。補充:
簡而言之,當年秦國有鄰國相助,魏國不會愿意被幾面夾攻;而且秦國適合打游擊戰(zhàn),西戎那么厲害把周民族打的落花流血然后把秦國搞不定,老秦人驕勇善戰(zhàn)是出了名的;何況吳起認為老秦這么落后和少數民族差不多是沒發(fā)展前途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5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說夏侯惇是三國被嚴重低估的武將
下一篇: 曾經屠城的項羽為何會對劉邦心慈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