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張遼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三國演義中,說起猛將,大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曹魏的許褚典韋和蜀漢的五虎上將,對于東吳,大家似乎直接就忽略了。實際上,東吳也有不少的猛將,其中太史慈更是能被稱為東吳猛將中的姣姣者。然而遺憾的是,太史慈沒有更多的機會去和其他名將交手,因為他死于了曹魏名將張遼之首。
張遼VS太史慈
太史慈是東吳第一猛將,曾經(jīng)和孫策大戰(zhàn)上百回合不分勝負,雖然他的武力達不到超一流的水平,但是當個強一流還是綽綽有余的。而張遼身為曹魏五子良將之手,戰(zhàn)力也是不可小覷,還在呂布手下,關(guān)羽就曾對張飛夸贊過張遼的武力,說張遼的武力不在他和張飛之下。關(guān)羽是多么高傲的一個人,見顏良都說是插標賣首,能看得起張遼,說明張遼的武力是非常強悍的。而在兩個猛將,在合肥城下也爆發(fā)過一場正面對決。
當時赤壁之戰(zhàn),東吳大勝,于是孫權(quán)領(lǐng)兵進攻合肥,然而卻是久攻不下。之后程普引兵起來,張遼也派人來下了挑戰(zhàn)書。第二天,兩軍于合肥城下對陣,張遼上陣挑戰(zhàn),孫權(quán)本想親自上場交戰(zhàn),太史慈哪里肯主公上場,于是便快人一步地沖向了張遼。
演義原文: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quán)決戰(zhàn)。權(quán)綽槍欲自戰(zhàn),陣門中一將挺槍驟馬早出,乃太史慈也。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zhàn)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從張遼和太史慈的對戰(zhàn)可以看出,兩人的武力應(yīng)該是相差不大的,算是個平手吧。而之后,由于李典樂進的偷襲,太史慈也擔心孫權(quán)的安危,被迫回陣,沒有和張遼再繼續(xù)打下去了。所以說張遼斬殺太史慈,其實是不太準確的。張遼的武力和太史慈差不多,根本無法斬殺對方。實際上,武力到了一流水平之后,要想對陣中斬殺對方,都是非常困難的。
那么太史慈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其實還是拜張遼所賜!
孫權(quán)退兵回營后,太史慈前來獻計,想要里應(yīng)外合,夜襲合肥城。
原文:少頃,太史慈入賬,言:“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與張遼手下養(yǎng)馬后槽是弟兄,后被責懷怨,今晚使人報來,舉火為號,刺殺張遼,以報宋謙之仇。某請引兵為外應(yīng)?!?/p>
事實上,太史慈的這個計謀也是真的成功了,戈定確實成功的在城內(nèi)搞起了內(nèi)亂,只是張遼棋高一著,并沒有絲毫慌亂,反而是臨機決斷,直接命人先去捉拿造反者。等到太史慈引兵前來時,張遼已經(jīng)成功地抓獲了戈定等謀反者,平定了城內(nèi)。
而且張遼還決定將計就計,引吳兵前來進攻,等到吳兵到城下之后,張遼命令放箭,射傷了太史慈,城內(nèi)大軍也趁機殺出,大敗吳軍。而太史慈在回到吳軍大營后,因為傷重,最終不治而愈。
所以說,太史慈其實并非是張遼斬殺,而是被曹軍亂箭射死的。不過,太史慈也確實是中了張遼的計謀,因張遼而死。
那么張遼的結(jié)局又如何呢?其實他和太史慈也差不多,最終都是殊途同歸!
曹丕登基后,親征東吳,張遼也隨軍出征。在和東吳的對峙中,曹丕覺得吳軍強悍,又聽說趙云兵出陽平關(guān),想要進攻長安,便準備撤軍而回。結(jié)果這個時候,東吳的伏兵殺出,眾將救出曹丕,乘船先行離開,但又被吳將丁奉火燒龍舟,曹丕無奈,只能乘小船逃離。丁奉率兵前來追殺,張遼阻攔,被丁奉一箭射中,幸而徐晃相救,逃回了許昌。
演義原文: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shù)。
張遼回到許昌后,由于箭傷不愈,最終箭瘡迸裂而死。英勇一世的張遼,就這樣遺憾去世。
結(jié)語
張遼、太史慈同為一流猛將,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立下大功。張遼雖然沒有斬殺太史慈,但太史慈確實也是因為張遼而死,最后,張遼的結(jié)局也是死于弓箭之下,兩人也算是殊途同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8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