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和太史慈誰更厲害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系,小編告訴你。
在三國的歷史上,小霸王孫策和太史慈兩人曾經(jīng)在神亭嶺有過一場真正的單挑決戰(zhàn)?!度龂尽ぬ反葌鳌酚涊d:太史慈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于是解散。
正史中,武將單挑其實是非常罕見的,羅貫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素材。于是在《三國演義》第15回,羅貫中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這場單挑,這回的回目也干脆叫做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這場單挑可以細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兩人大戰(zhàn)了五十合:
卻說孫策看了半晌,方始回馬。正行過嶺,只聽得嶺上大叫:“孫策休走!”策回頭視之,見兩匹馬飛下嶺來。策將十三騎一齊擺開。策橫槍立馬于嶺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那個是孫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東萊太史慈也,特來捉孫策!”策笑曰:“只我便是。你兩個一齊來并我一個,我不懼你!我若怕你,非孫伯符也!”慈曰:“你便眾人都來,我亦不怕!”縱馬橫槍,直取孫策。策挺槍來迎。兩馬相交,戰(zhàn)五十合,不分勝負。程普等暗暗稱奇。
第二階段,太史慈將孫策引到平地,又大戰(zhàn)了五十回合:
慈見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乃佯輸詐敗,引孫策趕來。慈卻不由舊路上嶺,竟轉過山背后。策趕來,大喝道:“走的不算好漢!”慈心中自忖:“這廝有十二從人,我只一個,便活捉了他,也吃眾人奪去。再引一程,教這廝沒尋處,方好下手?!庇谑乔覒?zhàn)且走。策那里肯舍,一直趕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馬再戰(zhàn),又到五十合。
第三階段,雙方馬下步戰(zhàn):
策一槍搠去,慈閃過,挾住槍,慈也一槍搠去,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那里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zhàn)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第四階段,雙方上馬復戰(zhàn),因暴雨中斷:
忽然喊聲后起,乃劉繇接應軍到來,約有千余。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騎亦沖到。策與慈方才放手。慈于軍中討了一匹馬,取了槍,上馬復來。孫策的馬卻是程普收得,策亦取槍上馬。劉繇一千余軍,和程普等十二騎混戰(zhàn),逶迤殺到神亭嶺下。喊聲起處,周瑜領軍來到。劉繇自引大軍殺下嶺來。時近黃昏,風雨暴至,兩下各自收軍。
對于東吳武將的單挑能力,羅貫中著力刻畫的只有這么一次。這也是東吳武將唯一一次單挑超過一百回合的。因此,孫策和太史慈二人誰更強,誰就是東吳第一武將。由于兩人都沒有其他參照人選,因此我們只能挖掘這次單挑的細節(jié),看看誰在單挑中更有優(yōu)勢。
在單挑的前兩個階段,兩人加起來一共打了一百個回合,平分秋色。第三階段,雙方滾下馬后,孫策主動求變,奪過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奪過了孫策頭上的兜鍪。然后,孫策用短戟刺太史慈,太史慈用兜鍪格擋。這時,劉繇前來接應,程普也沖到,孫策太史慈才分開。
孫策搶了太史慈的短戟,太史慈搶了孫策的頭盔,誰更有優(yōu)勢呢?在嘉靖本中,有一行小字注釋曰:“后史官議論,失盔者當輸也。”這是誰寫的?為什么會留在嘉靖本中?后史官會不會是羅貫中的筆名呢?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無論是誰寫的,我都不同意這個觀點。武將單挑,目的并不是要奪取對方的頭盔,而是殺傷對方。短戟與頭盔相比,更有殺傷力,孫策拿到短戟后,馬上用短戟主動去刺太史慈,而太史慈只能用頭盔被動防守。孫策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優(yōu)勢。如果不是劉繇來到,這種優(yōu)勢也許還會擴大。
第二天,雙方再次對陣,孫策用槍挑著太史慈的短戟,令軍士大叫:“太史慈若不是走得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也用槍挑著孫策頭盔,令軍士大叫回擊:“孫策頭已在此!”孫策一方的說法,雖然有些夸張,但畢竟是一個可能發(fā)生的事實。而太史慈無法說出類似的話,只能混淆概念,把孫策的頭盔強行說成孫策的頭。
所以,總結一下,在兩人單挑的第三階段,孫策表現(xiàn)得更加主動,實際上也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大致認為,孫策略強于太史慈,這也就意味著孫策才是東吳第一武將。
既然要稱一個人為霸王,那么這人至少也是一路諸侯。在三國中,武力出眾的人很多,諸侯中有勇力的也不少。比如呂布、董卓、公孫瓚、袁紹、劉備等等??芍挥袑O策被大家稱為小霸王,這是因為什么呢?
在孫策的年代之前的歷史里,只有一個自稱霸王的人,他就是秦末的項羽。把孫策稱為小霸王,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兩個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首先,他們起兵的地點和最初建立基業(yè)的地方都是一個地方,就是江東。
當年項羽先獨霸江東,再率領八千子弟北上伐秦。他帶領江東子弟,不畏秦軍的強大,在巨鹿之戰(zhàn)中,破釜沉舟,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奠定了滅秦的基礎。
隨后,項羽帶領諸侯軍隊進軍關中,消滅了秦朝。他以天下盟主的姿態(tài),分封天下。他自立為西楚霸王,世人也稱之為楚霸王。
而孫策在父親死后,依附袁術。他以父親留下的傳國玉璽為質押,換來了袁術的兩千人馬。他帶領這支軍隊,渡江來到江東。他收合父親的舊部,迅速占領了江東。
第二點,兩個人性格相似,作戰(zhàn)風格也相似。
項羽在一生的征戰(zhàn)中,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他的一生中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的戰(zhàn)斗,都身先士卒。在他的面前,任何敵人都望風而逃。就算在最后的戰(zhàn)斗中,他依然不承認是自己作戰(zhàn)不利,而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天意。
而孫策也是一樣。在孫策占領江東的征戰(zhàn)中,他屢戰(zhàn)屢勝,實力也日漸增強。在戰(zhàn)爭中,孫策和項羽一樣,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在戰(zhàn)斗中他也是身先士卒,叱咤風云。他和太史慈的戰(zhàn)斗是三國故事中精彩的一例。
后來在孫策遭到敵人偷襲,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他傳位給孫權的時候,還這樣評價自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焙晚椨鹨粯樱瑢ψ约旱能娛履芰κ肿载?。
第三點,就是項羽和孫策爭奪天下的手段、策略一樣。
項羽和孫策的性格相似,而兩者建立功業(yè)的手段也一樣,那就是依靠武力,借著當時天下大亂的形勢,起兵爭奪天下。
項羽是趁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天下大亂之機,起兵反秦。在軍事上,他能夠克敵制勝,不怕艱險。在政治策略上,他采取了奉迎楚懷王為主人,以楚懷王的號令為名義,率領楚軍出兵伐秦。這樣,在政治上占有主動的項羽最后取得了滅秦的戰(zhàn)果,奪取了號令天下的權力。
而孫策也是一樣。他趁三國初期的混亂局勢,帶領江東人馬起兵。他在占有江東后,馬上開始渡江攻打劉表,準備向中原發(fā)展。在曹操陷入官渡之戰(zhàn)的關鍵時刻,他準備率軍襲取許都,奉迎漢帝。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孫策的政治眼光要遠超過劉表、袁紹等人。他決心走項羽的老路,挾天子以令諸侯,來逐鹿中原,稱霸天下。
正是因為孫策和項羽有這么多的相似之處,才使得大家把他和西楚霸王項羽相對照,稱之為小霸王。
提起三國之中的名將,大家第1個想到的肯定便是武力天下無雙的呂布,但是在我國也有著這樣一位人物,他的實力也是十分強大,并且深受孫策、孫權兩位吳國君主的信任,只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參加赤壁之戰(zhàn)。這人便是太史慈。
太史慈是誰?太史慈生于166年于206年離世,字子義,東萊黃縣人。在東漢末年是吳國的一名名將最高官職,建昌部位。劍法嫻熟,曾因為就孔融而單騎突圍,隨后向劉備求援。曾經(jīng)是劉繇的部下,在經(jīng)歷一些事情之后,歸順如果成為孫策的部下,此后太史慈就成了吳國孫氏的一名大將幫助孫策,孫權二兄弟橫掃整個江東,統(tǒng)一全國,在孫權擔任吳國君主之后,將管理南方的重任交付給太史慈。
太史慈厲害嗎?首先在說太史慈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孫策,孫策的武力值是十分強大的,否則的話孫策也不會有這江東小霸王的稱號。雖然太史慈沒有與其他三國名將有過交手的經(jīng)歷。但是其武力值絕對不低于關羽、張飛這些頂級的名將。孫策當時在東漢末年的時期,一直想要建功立業(yè),而想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首先就要一統(tǒng)江東,當時由太史慈所掌管的揚州自然也在孫策的計劃之內,孫策和太史慈的矛盾也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二人也因此打了一架,不過二人都是擁有著很高的真才實學,最后二人互相戰(zhàn)了個平手,此后,孫策邊一直對太史,慈以禮相待,而太史慈也成為了東吳的一名大將。
為什么太史慈不出名?太史慈的實力雖然不弱于那些頂級武將,但是由于其在40多歲時就已經(jīng)離世了,死亡的時間也要早于赤壁之戰(zhàn)。也是因此太史慈才沒有像周瑜呂蒙一樣,在吳國的歷史上被眾人所知曉。在三國演義之中,他是說到武功也是一流的,并且比大部分的武將都要強上不少,雖然三國演義很多的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但是這件事情還是比較真實的。太史慈的實力小編相信應該是要比小說描寫的更加強悍一些。
下面是關于三國時期武將的排名:
第一名:呂布
無論是從任何角度來評論,呂布首席猛將挑大梁的寶座始終是無可爭議的。與其說虎牢關一戰(zhàn),三英得以揚名,不如說呂布從此奠定了三國第一猛將的位置。還留下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千古佳話。
第二名:趙云
書中的趙云曾多次挽救劉備陣營的將領與危難之中。其膽識無人可及。最為出名的莫過于長坂坡的一戰(zhàn),一竿長槍殺的八十多萬曹軍喪膽。
第三名:典韋
典韋可謂三國悍將曾多次救得曹操與危難之際,所用雙戟重達80斤力氣之大不是一般人能夠比擬的。
第四名:關羽
有人說他有名無實,號稱無敵而非無敵,然而,卻沒有人去否認其人的勇猛確實是萬人之敵。只一個回合斬殺董卓手下頭號猛將華雄,官渡之戰(zhàn)誅殺顏良文丑,當時文丑正在追殺徐晃,氣勢正盛,關羽躍馬揚刀截住廝殺。
第五名:馬超
獅盔獸帶,銀甲白袍,是他那永恒不變的標記。槍法如狂飆,招數(shù)狠辣,槍槍奪命,武藝超群,飛揚跋扈,世人稱“白虎星君轉世將”。
第六名:張飛
燕頷虎須,豹頭環(huán)眼,身高八尺,脾氣暴躁,粗中有細,重情義,勇如一國,敵號萬人。
第七名:黃忠
黃忠的箭法舉世公認,號稱“箭神”。能開三石之弓,他的箭術,是三國里獨一無二的,百發(fā)百中,箭無虛發(fā)。在老年時期表現(xiàn)活躍,有勇有謀,智勇雙全,常常獨當一面,與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齊名。
第八名:許褚
和典韋一同統(tǒng)率著曹操的親衛(wèi)隊“虎衛(wèi)軍”。綽號“虎癡”。長八尺馀,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
第九名:孫策
一桿霸王閃獨戰(zhàn)東南地,打下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綽號“江東小霸王”。年紀輕輕既興王伐夷,掃蕩江東無人敢居于孫策之上。
第十名:太史慈
東漢末年江東軍團名將,東萊太史慈,一出場便匹馬單弓射死數(shù)十黃巾余黨,沖出北海之圍,自少已十分好學,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弦不虛發(fā),及至神亭,在神亭演出了一場顛峰對決,太史慈獨與一騎小卒同遇上孫策,戰(zhàn)了幾百合不分勝負,兩人武力基本相近,直至兩家軍隊并至神亭,二人才罷戰(zhàn)解散。
第十一名:夏侯惇
獨目蒼狼,冷漠的眼神,不羈的挑釁,以麒麟牙為武器的高速攻擊,魏國的軍神,曹操帳下最驍悍的一員大將,綽號“盲夏侯”。
第十二名:夏侯淵
第一個死于上榜武將之手的武將。在定軍山中蜀將法正之謀,為黃忠突襲斬殺。是老曹家創(chuàng)業(yè)的元老,與張遼、曹仁、徐晃、張頜并稱 曹營五良將 。
第十三名:張遼
曹營五良將 之一。張文遠人品好,與關羽關系好,武功才華亦是上品。曾在合肥以七千守軍大破孫權十萬大軍,險些俘虜孫權本人,威鎮(zhèn)逍遙津, 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伐吳時被丁奉射中腰部而死。
第十四名:張頜
原與顏良、文丑、高覽并稱 河北四庭柱 ,降曹后為 曹營五良將 之一,但并沒有多少獨擋一面,自領一軍的機會。僅有的幾次如 街亭之戰(zhàn) 來看,是五良將中最有謀略的人。后為司馬懿妒忌,借刀殺人,被蜀軍射死。
第十五名:徐晃
曹營五良將 之一,官渡之戰(zhàn)中截燒袁軍糧草數(shù)千車,保證了曹軍的勝利。他的武力頗有蹊蹺,能跟許楮戰(zhàn)50合不分勝負,也能與箭傷將愈的關羽戰(zhàn)80合還占了上風,但在顏良手下卻只走了20回合,或許是 最佳進步獎 得主吧。
第十六名:龐德
西涼猛將。與馬岱并為馬超帳前左右折沖,曾步斗破敵陣救出韓遂,又殺曹仁部將曹永奪其馬護韓遂而走,悍勇遂知名。后降曹操,樊城一戰(zhàn)為關羽所擒, 不降而被處死。
第十七名:甘寧
東吳第二號猛將。曾百騎劫營,留為佳話。孫權言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 后在劉備伐吳時中了沙摩柯之箭而死
第十八名:周泰
東吳大將,武藝出眾,威名宿著。病故。
第十九名:魏延
就是那個腦后長有反骨的家伙。智勇雙全、心高氣傲,是五虎將之后的 最佳第六人 。就 兵出子午谷 的戰(zhàn)略方案和諸葛亮發(fā)生矛盾,諸葛死后背叛蜀國,被馬岱斬于馬下。
第二十名:張繡
號稱槍神,評書中很風光,演義中不出彩,最大的戰(zhàn)績是領軍偷襲殺死了典韋、曹昂等人。
第二十一二十二名:文丑、顏良:
河北四庭柱 中的前兩位,都曾輕松擊敗過徐晃,雖然死得早,但其武力絕對超一流??上О?,命太背,成就了關羽的千古武圣之名。
第二十三名:鄧艾
打仗超一流,搞政治第九流,忠于魏,死于司馬之手,終其一生,戰(zhàn)功赫赫,可惜還是司馬家的棋子。被部下衛(wèi)瓘指使田續(xù)殺死。
第二十四名:姜維
諸葛亮的杰出弟子,伯約一生也只盲從武侯遺志,使得疲憊的蜀國更加疲憊不堪。武力強,謀略亦突出,可惜時運不濟。詐降并領鐘會之令率武士往殺心存不服的魏將時突發(fā)心痛,貽誤戰(zhàn)機,事敗被殺。和諸葛一樣,是天不助我的悲劇人物。
擴展資料:
三國24位名將源于一首串聯(lián)三國武將的打油詩,出處不詳,但在民間廣為流傳。此排名書籍、戲曲、民間資料亦找不到出處。
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 一呂二趙三典韋(呂布、趙云、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關羽、馬超、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黃忠、許楮、孫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
二張徐龐甘周魏(張遼、張頜、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 神槍張繡與文顏(張繡、文丑、顏良),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zhàn)時,曹操被孫劉聯(lián)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xù)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lián)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后的數(shù)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fā)動魏滅蜀之戰(zhàn),蜀漢滅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tǒng)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8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