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齊桓公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春秋時期,齊桓公因為其卓越的功績被譽為春秋五霸之首,眾所周知,齊桓公的成功離不開管仲的扶持,在管仲的出謀劃策之下,齊國才能夠在紛亂的春秋諸侯之中脫穎而出,齊桓公也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但是,在齊桓公未登記之前,管仲與齊桓公可是兩個派系的,并且齊桓公差點死在管仲的手上。
齊僖公去世之后,留下了三個兒子,一個就是齊襄公,另外兩個一個是管仲輔佐的公子糾而另一位就是鮑叔牙輔佐的小白,也就是后來的齊桓公,因為齊襄公與妹妹文姜公主私通而密謀殺害魯桓公一事,引得眾大臣紛紛不滿,此后公孫無知發(fā)動謀反將齊襄王誅殺,齊桓公才得以坐上王位。但是坐上王位的路,可是不好走的,齊襄公死后,兩個弟弟都有機會繼承王位,為了阻止齊桓公繼位,管仲曾密謀殺害齊桓公,并成功射中齊桓公,幸運的是,這一箭射在了齊桓公的衣帶勾上,保住了一命,并成功繼位。
當上齊桓公的小白,本想報一箭之仇,殺死管仲。齊桓公的近臣、齊國大夫鮑叔牙知道管仲是一位大才,無論去哪個國家都足以堪擔大任,于是進言勸諫齊桓公。齊桓公胸懷大志,便答應不計前嫌,不但沒有殺害管仲,還對管仲禮遇有加,封為大夫,與鮑叔牙一起輔佐自己。并且稱管仲為“仲父”。
管仲是個識大體、有大才之人。對于齊桓公的禮遇有加,管仲便盡心盡力的輔佐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之下,齊國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鼓勵百姓勞作,整頓不良之風,還要求民眾學習禮儀之術,在齊桓公的努力之下,齊國擺脫了齊襄公時期的混亂局面,綜合國力日漸增強,成為春秋一霸。
齊桓公不僅知人善任,而且還很懂禮節(jié)、尊重人才。管仲也正是因為遇到一個明君,才得以活下來,并且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和滿腹經綸展示出來,齊桓公與管仲的結合實乃天作之合,可以說沒有齊桓公的大度就不會有管仲的名垂青史,沒有管仲也不會成就齊桓公的霸業(yè)。
管仲為齊相后,根據(jù)當時形勢,對齊國進行了了一系列改革。 在行政方面:劃分和整頓行政區(qū)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xiāng)和十五個士鄉(xiāng),共二十一個鄉(xiāng)。十五個士鄉(xiāng)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xiāng),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xiāng)。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yè)立三族,商業(yè)立三鄉(xiāng),川澤業(yè)立三虞,山林業(yè)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xiāng),每鄉(xiāng)設一鄉(xiāng)師。三鄉(xiāng)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于是全國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 軍隊方面,管仲強調寓兵于農,規(guī)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里設里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xiāng),每鄉(xiāng)設一鄉(xiāng)良人,主管鄉(xiāng)的軍令。戰(zhàn)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里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xiāng)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xiāng)良人帶領。五鄉(xiāng)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xiāng)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帥。這樣把保甲制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于是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同時又規(guī)定全國百姓不準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zhàn),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zhàn),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規(guī)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在經濟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jù)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征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提倡發(fā)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guī)定國家鑄造錢幣,發(fā)展?jié)O業(yè)、鹽業(yè),鼓勵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齊國出現(xiàn)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齊桓公對管仲說:“現(xiàn)在咱們國富民強,可以會盟諸侯了吧?”管仲諫阻道:“當今諸侯,強于齊者甚眾,南有荊楚,西有秦晉,然而他們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稱霸。周王室雖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東遷以來,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號召,海內諸侯必然望風歸附?!?管仲說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的地位;聯(lián)合各諸侯國,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擾。攘夷于外,必須尊王。尊王成為當時一面正義旗幟
春秋時,齊國有一位大臣,名相管仲,他輔佐國君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聚會結盟,以尊奉周王室、共同抵抗夷狄為號召,確立了齊國的霸主地位。但是,管仲生活奢侈,有很多不合乎禮法的行為。不僅如此,管仲還侍奉過齊桓公的哥哥公子糾。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一起爭奪國君之位時,管仲還射過齊桓公一箭。后來齊桓公當上了國君,公子糾被處死,管仲卻投靠了齊桓公,成為他的重臣。從忠減、信義的角度來說,管仲是有很大污點的。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個特別重視道德的人,他評價一個人之前,往往首先要看這個人的道德是否高尚,而知識、才能這些因素則要放到第二位乃至第三位了。然而,孔子的這一套評價標準在管仲面前卻失效了。在《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 ”管仲先侍奉公子糾,后來不肯為公子糾而死,又侍奉齊桓公,這不能說是「 ”仁”吧?”孔子卻說:「 ”齊桓公能建立那樣的事業(yè),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管仲「 ”仁”的地方啊?!?對孔了來說,「 ”仁"是他給下一個人的最高的評價。為什么孔子這樣推崇管仲呢?因為當時除了名義上服從周的各個諸候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部落和國家(古稱「 ”夷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雙方己經融合為一體,都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了,但在當時卻是不折不扣的死對頭,經?;ハ喙?。在當時,「 ”華夏”是文明水平較高的一方,「 ”夷狄”則被視為原始、野蠻的代名同。在孔子看來,如果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使華夏諸國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也許早就被野蠻的外族消滅掉了,華夏文明也將蕩然無存。在孔子看來,比起殉主的忠誠來說,華夏文明的安危更為重要,所以他可以不計較管仲的一些缺點。 在「 ”華夏"和「 ”夷狄"的優(yōu)劣問題上,孔子說過:「 ”即使有君主統(tǒng)治的夷狄,也不如沒有君主統(tǒng)治的華夏(當時認為君主統(tǒng)治是天經地義的,沒有君主則是沒有上下之別,不懂禮法)?!边@是因為當時「 ”華夏"相對「 ”夷狄”存在文明優(yōu)勢的緣故。后來,當「 ”華夏"和「 ”夷狄"融合為中華民族之后,我國長期以「 ”華夏子民"的身份為傲,將其他國家看做「 ”夷狄”,形成了所謂「 ”華夷之辨"。這一觀念把兩者很明確地區(qū)分開,對于中華民族認識自己、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使一部分人變得盲目自大、不肯接受外來事物,這又是孔夫子當年所意想不到的了。
首先應該是管仲的才能
其實可能就是管仲恰恰差點殺死了齊桓公,而齊桓公還重用了管仲,這反而使得管仲只能一心輔佐這位君主,這里面有心理學的知識啊
另外,這也是齊桓公對自己的信心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8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