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李延機,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明朝萬歷年間出現(xiàn)了一個內(nèi)閣首輔,他的名字叫李延機,此人非常聰明,從小就勤奮好學,萬歷11年的科舉考試中他高中榜眼,實際上他應(yīng)該是狀元的,因為當時的明朝首輔申時行覺得考生中有一個人的名字最順眼,他叫朱國祚,就將李延機的狀元頭銜拿走了,可李延機并沒有因此懷恨在心,他為官清廉,在南京任職期間廢除了很多苛捐雜稅,同時鼓勵經(jīng)商,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
萬歷三十四年,李延機受到朝廷賞識,官至禮部尚書,而他做官做人都很有講究,為了給官員搞福利,他把禮部每年省下來的經(jīng)費給下屬買房子,同時嚴懲貪污受賄,所以禮部的官員個個奉公守法,廉潔為民,作為高官他也沒有什么官架子,每次出門時看見沿街乞討的人員都會給他們錢,后來搞的京城的乞丐都在他家門口蹲點。
熟悉明朝歷史的都知道,萬歷皇帝是個非常懶惰的人,他從萬歷14年開始就罷工,30多年來從來沒有上過朝,每天都在游山玩水和后宮的嬪妃嬉戲打鬧,很多臣子的奏折一封接一封的上書,可皇帝依然不為所動,當時內(nèi)閣六部的官員加起來應(yīng)該有31個人,可居然有24個人不上班,這還不算,督察院和大理寺沒人上班也就算了,連朝廷的公章都給丟了。
李延機一開始作為內(nèi)閣首輔還是很負責任的,他每天勤勤懇懇的辦公,處理數(shù)不清的奏折,當時朝廷里的東林黨希望李三才和郭正域做宰相,就讓人一天到晚的罵李延機,這位內(nèi)閣首輔的臉皮可沒有萬歷皇帝那么厚,所以挨了幾個月的罵就受不了了,準備遞上辭呈走人,沒想到萬歷皇帝不答應(yīng)了,好不容易逮到一個肯為我辦公的,這時候放你走,你當我傻呀。
一開始,李延機還是很有耐心的,他遞交了5份辭職報告,萬歷皇帝沒有答應(yīng),正所謂泥人也有三分火氣,李延機一氣之下寫了50份辭職報告,沒想到石沉大海,就這樣一直晃了5年,他寫了123分辭職報告,最后這位宰相徹底崩潰了,索性撂挑子不干了,直接跑回福建老家,萬歷皇帝也沒有追究,4年后李延機病逝,萬歷皇帝終于勤奮了一回,賜他少保頭銜,謚號文節(jié)。
是李廷機,當時他為了退休,寫了120多封信,歷時4年,才被批準辭職,告老還鄉(xiāng)。
按道理來說,對于一個官員,他應(yīng)該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呆了很久,畢竟一方面有俸祿,另一方面還有地位,所以古代的時候很多人即使到了相應(yīng)的年齡,他們也不愿意退休,但是有一個人不一樣,他為了退休可以說是拼盡了全力,4年寫了120多封辭職信,他之所以這么想辭職,是因為他伺候我的天子是一個十分懶散的人,讓他看不到希望。
他伺候的就是明朝的天子萬歷,提起萬歷這個人能夠想到的形容詞來形容他就是懶惰,而且這個人懶到讓朝中的官員都十分崩潰。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他不是這樣的,可能是因為當時他的老師張居正對他要求嚴厲,而且也時常在他的身邊監(jiān)督,所以那個時候的他還比較勤奮好學,再加上萬歷的母親也對這個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早年間的萬歷還是十分優(yōu)秀的。
可是當張居正于去世,再也沒有人監(jiān)督他以后,他就開始了放飛之路,最開始的時候,萬歷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想要休息,所以開始稱病不上朝,那個時候很多官員只是以為皇上休息幾天而已,沒有想到皇上這一休息大概有幾十年的時間。
當然萬歷確實是身體本來就不好,從后來挖掘出來的萬歷的骨骼當中也能夠看出來他應(yīng)該是患有疾病的,身體確實是不健康,包括這個人身體過于肥胖,也可能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但是也不至于把所有的折子都拒之門外,所有的事情都交給自己朝中的官員去打理,而對于那些官員來說,有很多時候沒有皇上的批準,他們也沒有辦法去做,所以導致朝中很缺人手,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官位上都要有3~4倍的工作量,李廷機也是如此,讓他看不到希望,而且工作還這么繁重,所以他一直想辭職,但是因為萬歷基本上不看這些信,并且他也不想讓自己的官員走,所以就一直拖著,但是李廷機并沒有放棄,一直寫到120多封信,萬歷最終迫不得已才批準。
在中國歷史上,什么樣的人才都有,一般有點能力的都走入仕途,進入朝中,一旦進入朝中成為大臣,想要回家養(yǎng)老就需要得到皇帝的同意,并不是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更不像現(xiàn)在所說工作不開心直接走人,而是通過皇帝允許。
要么你就是比較悲催,被皇帝革職回家,要么你就上奏奏折,等待皇上批復。在我們的古代,有這樣一位大臣,寫了很多辭職信給皇帝,可是最后皇帝沒有同意,最后自己跑回老家去了,這應(yīng)該是歷史最奇葩的一位大臣,也是寫過辭職信最多的宰相。
李廷機,出生在1542年,是明朝時期的大臣,少年時期的他家里面很窮,但是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非常努力,勤奮好學,不管是嚴寒酷暑,書從不離手。李廷機后來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很少有的清官,他參加鄉(xiāng)試拿到第一名,在1583年會試又拿了第一名,緊接著又成為了吏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等等多重職位。
李廷機能在朝中立足,有著自己的特性,他嚴于律己,絕不徇私舞弊,在主持鄉(xiāng)試的過程中,決不允許有小動作,等到了南京任職的時候,罷免了雜稅,從而商界得到了復蘇,他還整頓了殿試場所,修建公共建筑,但是用的錢都是盈余,又為民除害,是人民心中的好官。
他是一個好孩子,可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明明應(yīng)該是李廷機當上狀元的,可是最后運氣不好,碰到了最會和稀泥的宰相,然后隨便就把狀元丟給了別人。李廷機所在的時期,是明朝時期的明穆宗,這位皇帝十分的懶。1586年,皇帝就開始了罷工之旅,無論大臣們怎么請求,還是謾罵也好,抱怨,造謠的都有,這位皇帝依舊不改。
最后連公章都被偷了,督察員還有大理寺都沒人上班了,皇帝都不出來管一管。而我們的李廷機就在這個時代,李廷機也做了一段時間的清官,想盡一切辦法廉潔辦公,人品很好,打擊亂收費,鼓勵經(jīng)商,重振經(jīng)濟。
正是這樣廉潔奉公的好大臣,被提拔之后,進入內(nèi)閣,這才發(fā)現(xiàn)驚人的事情,所有的官員加在一起一共才31人。除此之外,空缺的職位超出了想象,這個懶懶的皇帝看都不看從全國各地送來的奏折,還有當時的東林黨,天天寫奏折,目的是讓李三才和郭正域成為宰相,最后李廷機受不了了,就準備辭職回家。
可是遞交辭呈之后,按照皇帝的懶散速度,要批下來很久,為了加快速度,自己就一直寫,一口氣寫了很多,證明自己的決心,并且還把自己的房子捐贈給窮人,自己去了寺廟,全家先回了老家。可是辭呈遞交之后沒有回應(yīng),李廷機就繼續(xù)寫,可是皇帝還是沒有反應(yīng),怎么辦,李廷機只能繼續(xù)。
又寫了50左右,可是還是不給批,最后李廷機自己崩潰了,就自己卷鋪蓋回家了,這種情況下沒有皇帝的允許是可能會有殺頭的罪名,最后皇帝沒有追究,4年之后李廷機病逝,皇帝追贈他少保頭銜。
說起辭職這件事情,可不是現(xiàn)代社會才有的東西,起碼在我們國家,自古就有大臣奏請皇帝告老還鄉(xiāng)、小伙計找掌柜的結(jié)算工錢自立門戶的事情,而且屢見不鮮。
可這其中有一位真的能算是辭職界的翹楚、打工者里的奇葩,他就是李延機。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關(guān)于這位明朝社畜在職場上的掙扎,以及他五年之內(nèi)呈送皇帝123封辭職信的壯舉。
話說李延機其人,乃是明朝萬歷十一年的榜眼,算得上是學霸精英。他因才學出眾、為官清廉,且政績優(yōu)異(如在南京任職期間減免雜稅、鼓勵經(jīng)商、培養(yǎng)人才等等),被朝廷提拔進入了內(nèi)閣,并且還當了四年的內(nèi)閣首輔,可謂風光一時無兩。
但實際情況并不像看起來得這么好,要知道他的老板可是那個懶到極點的萬歷皇帝朱翊鈞(當然他懶成這樣也是有原因的,有機會我們另開一文詳細說),他在位的四十八年中,將近三十年不上朝,而李延機入內(nèi)閣好巧不巧地正是萬歷犯懶的時候。
大老板不坐班,又再沒有一位能像張居正那樣把持政務(wù)的?總經(jīng)理?在,朝局上下可謂是亂成了一鍋粥,該升官的升不了,該退休的退不下,該補員的補不上,僅內(nèi)閣中工刑兵吏戶禮六部的官員加起來滿編應(yīng)有31人,居然就有24個空缺的位置沒人干,于是乎內(nèi)閣一班人等湊請皇帝補缺,然而萬歷根本懶得管。
李延機也算是個勤懇的官員,面對堆積如山的公文,只好自己埋頭苦干,一個人恨不得當十個人使,忙的不要說現(xiàn)在上班族的996工作制,簡直連007都不如。這也就算了,偏偏東林黨又來插了一腳,不滿李延機做了首輔,整日對他挖坑、詆毀、設(shè)陷阱。
這個首輔當?shù)檬浅粤Σ挥懞茫钛訖C越想越氣,勉強苦撐幾個月后,精神和身體上都受不了了,于是打算辭職走人,可讓他沒料到的是,想不干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一連五份辭呈遞進宮中,皇帝那邊一點動靜都沒有,李延機只好再寫。于是乎,他前前后后一共寫了123封辭職信,不過依舊是石沉大海,連個水花都沒濺起來。而在這期間,他為了準備告老還鄉(xiāng),先是將一家老小都送回了老家,之后連自己在京城的房產(chǎn)也賣了,借住在一個寺廟里。官是沒辭成,倒得了個?廟祝閣老?的綽號。
就這樣李延機又干了五年,在終于認識到再怎么寫下去皇帝也不會批復之后,索性自己炒了自己的魷魚,直接跑回福建溫陵(即泉州)的老家。這事要是放在其他皇帝那兒,在任內(nèi)閣首輔竟敢不經(jīng)許可擅自離崗,那可是大罪,可直至李延機回到家的四年后病逝了,萬歷也沒有追究,反倒是罕見地勤快一回,追賜了他謚號?文節(jié)?。
這就是來自明朝社畜李延機的故事,話說要是朱元璋知道他的子孫懶成這副德行,估計要氣得從孝陵里爬出來了吧。
導語
如果真的有時光穿梭,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想穿越,回到崇禎十七年,去拯救瀕臨滅亡的大明王朝。明朝的滅亡有人說亡于朝廷黨爭,有人說亡于設(shè)立錦衣衛(wèi),也有人說明亡于宦官攝政。但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想到,壓倒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這個由朱元璋一手創(chuàng)立,并且貫穿整個大明王朝的制度宗室制度。
朱元璋一手創(chuàng)立
元至四年(公元1344年),時年二十五歲的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領(lǐng)導的紅巾軍,開始反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被封為吳國公;同年朱元璋率軍攻占集慶路,并將其改為應(yīng)天府。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戰(zhàn)勝各路義軍,登基稱帝,改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隨后乘勝追擊,將四川、云南、廣西、甘肅等地相繼收入囊腫,清退蒙元勢力,統(tǒng)一中國。
黃巾起義
朱元璋建立元朝后,總結(jié)前朝教訓,宋元時期權(quán)臣權(quán)力過大,皇權(quán)幾度被架空,為了限制皇權(quán)被相權(quán)架空,誅殺權(quán)傾一時的胡惟庸,設(shè)立內(nèi)閣制,使得中央集權(quán)達到頂峰;漢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嚴重,皇權(quán)極其容易受到地方諸侯威脅,實際上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加上明朝剛剛建立,元人雖然被趕出中原,但依舊擁有著相當之大的勢力。權(quán)衡利弊之后,朱元璋大肆分封皇子,鎮(zhèn)守北部邊關(guān)。為了避免西漢末年諸王分立的局面,朱元璋清洗了幾乎所有開國功臣,防止異姓王威脅威脅皇權(quán)統(tǒng)治;除此之外,朱元璋設(shè)置了特別一條軍權(quán)治權(quán)分立的制度。保證被分封的皇子有足夠大的權(quán)力,可以指揮軍隊完成作戰(zhàn),但是地方治理權(quán)皇子并沒有任何參與的余地。既使皇子擁有特別強的軍事實力,但是缺少人口的支撐,始終無法翻起波瀾。朱元璋還分封了比原本需要更多的藩王,相互牽制制約。這便形成了明朝宗室制度的雛形。
明朝分封圖
朱元璋設(shè)立宗室制度,本以"天子建國,諸侯立家"的思想,給予各路藩王的待遇也是相當豐厚。據(jù)《明史》記載,明朝親王年俸一萬石,郡王兩千石,鎮(zhèn)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 奉國將軍六百石, 鎮(zhèn)國中尉四百石, 輔國中尉三百石, 奉國中尉兩百石。此外,各路受封藩王都受封自己的領(lǐng)地,能夠自己建立軍隊,有專屬衛(wèi)軍,與地方大員形成鉗制。
朱元璋設(shè)立這一制度時,明朝總是人口并不多,根據(jù)《明史紀事本末》 的記載,明朝洪武年間的宗室成員也不過才五十八人,所以維持宗室優(yōu)厚的待遇并不是難事。
朱棣篡位明朝宗室制度轉(zhuǎn)折點
洪武十三年年(公元1380年),朱棣封地北平,稱為燕王,手握重兵坐鎮(zhèn)一方。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意外病故。朱標之子皇太孫朱允炆被立為太子。 藩王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相繼離世,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勢力相對較大,擁兵自重。公元1398年朱元璋逝世,1399年朱允炆登基。朱允炆深感君權(quán)難立,與齊泰,黃子澄等人秘密商議削藩。燕王勢大難圖,先拿周王開刀先后將周、代、岷、湘、齊諸王爵位削奪,將其變?yōu)槭恕:笾煸蕿闪顝垥m任燕京使,謝貴、張信掌燕京揮使司,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以達到控制燕王朱棣的目的。
朱棣圖
建文元年六月,燕使鄧庸被抓下獄,使其以筆紙寫出朱棣反狀。朱棣打探到消息深感不妙,裝瘋擒殺張昺、謝貴,奪得北平九門。此時的他要想活命,只能揭竿而起。后以清君側(cè)為名,帥師南下,靖難之役就此拉開序幕。
燕軍作戰(zhàn)圖
朱棣先后控制薊州,居庸關(guān),之后便一路南下,順風無阻。公元1402年,朱元璋于南京登基,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下令恢復明太祖設(shè)定的官職以及典律,其中就包括宗室制度。
即位后,朱棣從朱允炆手中繼續(xù)結(jié)果削藩事業(yè),畢竟追求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是所有帝王的追求。朱棣并沒有立即著手削藩,自己本身就是藩王上位,削藩豈不是打自己的臉。朱棣采取禮遇諸王的做法,換取承認和支持,以便穩(wěn)固自己剛打下的江山。
而后朱棣的削藩之路并沒有像朱允炆那樣聲勢浩大,在削藩的同時禮遇藩王,表面上只削廢了齊王,谷王二人。
永樂元年(公元1402年),代王被削。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岷王朱楩被削,并下令限制藩王發(fā)展,至此明朝宗室制度最終定型宗王供養(yǎng)制度。
宗室之間的生育競賽
朱棣削藩成功后,以各種借口削去藩王的封號,軍權(quán)和治理權(quán)也相繼被削。從此藩王不能參與領(lǐng)兵打仗,更不能參與地方管理。將邊疆諸藩轉(zhuǎn)移至內(nèi)地,防止其發(fā)展壯大,藩王就此失去了所有實質(zhì)性的權(quán)力。
朱棣劇照
之后朱元璋對藩王進一步進行限制:
二王之間不得相見
親王非奉詔不得入京
宗室之內(nèi)不得預四民之業(yè),仕宦永絕,農(nóng)商莫通
至此,明朝宗室除了能夠獲得足夠的生活補助,實打?qū)嵉臋?quán)力所剩無幾。"掠奪"更多的財富成為了各路藩王的畢生目標。
大明弘治五年,陜西巡撫楊澄籌想皇帝上奏,山西慶成王朱鐘鎰,創(chuàng)造了一項生育紀錄,他已經(jīng)擁有兒女94名。
他的眾多兒子也繼承了父親的生育能力,將"生育"競賽提升到新的高度,子女高達到163人。到了第三代,慶成王府第三代子孫已經(jīng)達到510人,經(jīng)過三代人的努力,整個慶王府的宗室直系人口就超過1000號人。不得不佩服老朱家的繁殖能力。
洪武年間,朱元璋只冊封了一位晉王,到明末嘉靖年間,有封爵的直系宗室后人就已經(jīng)達到1851位;河南的一位周王,到萬歷年間的直系宗室已經(jīng)超過五千人。洪武年間,明朝皇家檔案館上能夠查找到的皇室直系宗室人口為58人。
張居正改革限制宗室發(fā)展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張居正奏疏《論時政疏》,將宗室問題擺在首位。宗室過于優(yōu)厚的待遇導致民眾苦不堪言,宗王供養(yǎng)制度導致大部分稅收用于撫養(yǎng)增長迅速的宗室人口。加上藩王擁有自己土地的使用權(quán),導致大量稅收無法上交國庫,都進入藩王個人口袋,他們就像是寄生蟲一般,光明正大地吸這個羸弱不堪的王朝的血。
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
隆慶六年,張居正成為內(nèi)閣首輔,就《論時政疏》展開改革,史稱萬歷新政。公元1581年,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把田賦、徭役、雜稅合并,統(tǒng)一折合為銀子,分攤到田畝上,由朝廷統(tǒng)一收取。但要實行此制度必須要清查土地規(guī)模,對于各路既得利益者來說,不可能會被接收,"一條鞭法"也因此被停止實施,但使用銀兩收稅被保留。此改革簡化了手續(xù),減少了當?shù)胤鯇Χ愂盏慕槿?,中央財政收入也因此大大增加。但隨著張居正去世,萬歷新政也被廢除,張居正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被毀之一旦。明朝宗室依舊肆無忌憚地喝著大明王朝的血。
皇帝放任自流,人口暴漲
明朝皇帝含南明弘光帝共17人,共歷276年。,洪武年間宗室人口共58人,到永樂年間增長到127人,嘉靖年間8203人,一百年之間暴增60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增加至17661人。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玉牒上記載的皇室人口已經(jīng)超過157000人,萬歷四十二年,皇室人口已經(jīng)超過六十萬。
明末宗室人口統(tǒng)計
"丁丑,大學士李延機、葉向高題:"萬歷三十三年,玉牒宗支共計一十五萬七千余位,今世襲新生已逾六十萬余位矣。比之弘正年間,不啻百倍。"《神宗實錄》
。世界上任何一個家族,也沒有如此快 的繁衍速度。到了明朝末年,皇帝已經(jīng)放任宗室人口任意增長。外部壓力過大使得朝廷根本無法對內(nèi)形成有效的鉗制,釋放過大的壓力反而會給各路藩王揭竿而起的機會,也只好放任宗室人口任意發(fā)展。一遍需要維持北方龐大的軍事開支,一邊還需要繼續(xù)贍養(yǎng)如此龐大的宗室人口。
結(jié)語
朱元璋圖
朱元璋生性刻薄,對追隨自己的開國功臣趕盡殺絕,權(quán)傾一時的胡惟庸也被誅殺,甚至連自己的妃子也是苛刻的過分,但唯獨是對自己的子孫寵愛有加。宗室制度最開始是為了自己子孫后代衣食無憂做準備。但他的后人似乎并不能夠理解當年老朱的用心良苦。
參考資料:《明史》《神宗實錄》《論時政疏》《弇山堂別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8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