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三恪,又稱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單稱三恪、二王,是中國古代政治禮制,屬賓禮之一,歷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稱為二王后、三恪,給予封邑,祭祀宗廟,用以懷柔安撫,顯示本朝所承繼統(tǒng)緒,標(biāo)明正統(tǒng)地位。所謂“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證“三恪二王后”,以為封前二代后裔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則稱為三恪。
虞舜
據(jù)《尚書》稱,虞舜以堯的兒子丹朱為賓,稱為虞賓,不視之為臣子。
夏朝
夏禹封丹朱于唐,封舜子商均于虞。皆不用臣禮,而用賓禮。
商朝
商湯滅夏朝以后,分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國,又分封虞舜的后代虞遂于陳國。虞、夏兩代的后裔作為賓客而不視為商朝的嚴(yán)格意義上的臣子。
周朝
周武王于牧野之戰(zhàn)后,分封黃帝后裔于祝、堯之后于薊、舜之后于陳國,用以表示“興滅國,繼絕世”之意。顏師古認(rèn)為“周以舜后并夏后、宋為三恪也?!奔匆杂菟春笠岱怅悋某笠岱忤絿?,商代后裔宋國為三恪。
杞國世襲至春秋末年,于楚惠王年間,滅于楚國;宋國則傳承至戰(zhàn)國,于公元前286年被齊國、魏國與楚國所并。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國國君陳湣公,陳國滅亡,陳國國祚歷時(shí)500多年。但陳國公子陳完的子孫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繼續(xù)統(tǒng)治國家,史稱田氏代齊。
西漢
元鼎四年,漢武帝封周朝后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封邑三千戶。漢元帝封姬嘉之孫姬延年為周承休侯,位次于諸侯王;漢成帝初元五年時(shí)進(jìn)位為周承休公,漢平帝元始四年改封為鄭公。
綏和元年,漢成帝封孔子十四世嫡長孫孔吉為殷紹嘉侯,一月后進(jìn)位為殷紹嘉公,漢平帝元始四年改封為宋公。
新朝
始建國元年,王莽封姚恂為初睦侯,奉黃帝后;梁護(hù)為修遠(yuǎn)伯,奉少昊后;王莽之孫功隆公王千,奉帝嚳后;劉歆為祁烈伯,奉顓頊后;劉歆之子劉疊為伊休侯,奉堯后;媯昌為始睦侯,奉虞帝后;山遵為褒謀子,奉皋陶后;伊玄為褒衡子,奉伊尹后。漢后定安公劉嬰,位為賓。周后衛(wèi)公姬黨,更封為章平公,亦為賓。殷后宋公孔弘,運(yùn)轉(zhuǎn)次移,更封為章昭侯,位為恪。夏后遼西姒豐,封為章功侯,亦為恪。
東漢
建武二年,漢光武帝封孔安為殷紹嘉公,姬武為周承休公。建武十三年,改封孔安、姬武為宋公、衛(wèi)公,改新郪縣、觀縣為宋國、衛(wèi)國。封國各置相一人,掌縣令之職。宋國隸屬于豫州汝南郡,故城在今安徽省太和縣西北、茨河南岸。衛(wèi)國隸屬于兗州東郡,故城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南。
曹魏
黃初元年,魏文帝封漢獻(xiàn)帝為山陽公,食邑一萬戶,立都城于濁鹿(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東北),不稱臣,受詔不拜,可以天子儀仗祭祀宗廟,仍行漢朝正朔。山陽國置相一人,掌縣令之職。山陽國隸屬于司隸河內(nèi)郡,故城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東南。山陽國內(nèi)有濁鹿城、雍城、蔡城。獻(xiàn)帝死后傳孫劉康,劉康傳劉瑾,劉瑾傳劉秋,至永嘉之亂而滅。
咸熙元年,封蜀漢后主劉禪為安樂公,傳至永嘉之亂而滅。安樂國置相一人,掌縣令之職。安樂國隸屬于幽州漁陽郡,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區(qū)西北。
晉朝
泰始元年,晉武帝封魏元帝為陳留王,封國置相(289年改稱內(nèi)史)一人,掌太守之職。漢獻(xiàn)帝后裔仍依魏朝襲封山陽公。晉以山陽公、陳留王為二王后,通衛(wèi)公為三恪。宋公已出三恪,降封為宋侯。
南朝宋
永初元年,宋武帝封晉恭帝為零陵王,立都城于秣陵。后劉裕夷殺晉朝宗室,改封司馬元瑜為零陵王,傳國至齊梁禪代之際。封國置內(nèi)史一人,掌太守之職。宋以陳留王、零陵王為二王后。
南朝齊
建元元年,齊高帝封宋順帝為汝陰王,遷居丹陽。劉準(zhǔn)后被劫殺,立劉胤為劉準(zhǔn)后嗣,襲汝陰王之位,傳國至梁陳禪代之際。封國置內(nèi)史一人,掌太守之職。齊以零陵王、汝陰王為二王后。
南朝梁
天監(jiān)元年,梁武帝封齊和帝為巴陵王,遷居姑熟。后派鄭伯禽弒殺蕭寶融,另立蕭寶義為巴陵王,傳國至陳末。封國置內(nèi)史一人,掌太守之職。梁以汝陰王、巴陵王為二王后。
陳朝
永定元年,陳武帝封梁敬帝為江陰王,后殺蕭方智,改封蕭季卿襲江陰王,傳國至陳末。封國置內(nèi)史一人,掌太守之職。陳以巴陵王、江陰王為二王后。
北齊
天保元年,北齊文宣帝封東魏孝靜帝為中山王,后弒殺之。
北周
元年(557年),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封西魏恭帝為宋公,后弒殺之。二年(558年),北周明帝封元羅為韓國公,以紹魏后。
隋朝
封北周靜帝為介國公,食邑五千戶,后殺宇文闡,改以宇文洛襲爵位。隋以韓國公、介國公為二王后。
唐朝和武周
唐武德元年,奉楊侑為酅國公,行隋正朔,車騎服色,一依舊章,以北周后裔介國公,共為二王后。
武周天授元年,以周朝、漢朝后裔為二王后,封舜、禹、湯后裔為三恪。
武周圣歷二年,改以隋朝、唐朝后裔為二王后。
神龍?jiān)?,唐中宗廢武周二王三恪,復(fù)以北周、隋朝后裔為二王后。
天寶七載五月,唐玄宗以北魏后裔元伯明為韓國公、北周后為介國公、隋朝后為酅國公;天寶九載九月,又改以商朝、周朝、漢朝為三恪。十二載五月又改回北魏、北周、隋三朝。
五代
后梁開平元年,朱溫封唐哀帝為濟(jì)陰王,一年后將其毒死。開平二年,封唐宗室鴻臚卿李嵸為萊國公,與隋朝后裔酅國公楊仁矩為二王后,通北周宇文氏子孫介國公為三恪。
后唐自命繼唐,從唐二王三恪之繼。
后晉天福二年,封后唐許王李從益為郇國公,與隋朝后裔酅國公楊延壽為二王后,通北周后裔介國公宇文頡為三恪。
后漢以唐、后晉為二王后,通隋為三恪。因國祚短暫,頒旨而未實(shí)施。
后周太祖廣順元年,以后晉、后漢為二王后,通唐為三恪。
宋朝
建隆元年,宋太祖封柴宗訓(xùn)為鄭王,以奉同嗣,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嘉佑四年,宋仁宗封柴守禮的侄孫、柴榮的侄子柴詠為崇義公,政和八年,宋徽宗又封周恭帝后裔為宣義郎,與崇義公為國二恪。紹興五年,命柴詠的曾孫柴叔夏襲封崇義公。淳佑九年,以柴彥穎襲封崇義公,又封隋、唐、五代后裔與吳越、荊南、蜀漢等諸國子孫為官,負(fù)責(zé)宗廟祭祀。
金朝
天會三年,金太宗封遼天祚帝為海濱王、宋徽宗為昏德公宋欽宗重昏侯。后來金熙宗在皇統(tǒng)元年二月改封遼天祚帝為豫王、宋徽宗為天水郡王、宋欽宗為天水郡公,與齊劉豫合稱三恪。
宋以后的封爵
元、明、清封給前朝后裔的爵位,不立為恪。
元朝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宋恭帝為“瀛國公”,使居于大都、上都。后徙烏思藏薩迦寺(今西藏薩迦縣)為僧,死于甘州(甘肅張掖)。
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封元順帝孫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
清朝
雍正二年,封明朝代王之后朱之璉為一等延恩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2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宜妃晚年生活有多慘死后還不能葬入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