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北宋曹家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提起北宋的武將家族,大多數(shù)人第一個想起來的是楊家將,但是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家族,世代為將,一門忠烈,為守護趙宋江山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這就是曹家。
第一代:北宋第一良將曹彬
北宋開國名將曹彬,也就是《清平樂》中曹皇后的祖父。曹彬在后漢時任成德軍牙將,后周太祖郭威的貴妃張氏是曹彬的姨母,郭威即位后對曹彬很器重,讓他跟隨柴榮鎮(zhèn)守澶淵,后歷任潼關監(jiān)軍、西上門合門使、晉州兵馬都監(jiān)、引進使等。
北宋建立后,曹彬歷經(jīng)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深受皇帝器重,先后領兵作戰(zhàn)數(shù)十次,俘虜敵軍無數(shù),先后平滅后蜀、南唐,參與征伐北漢、攻遼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任檢校太師、同平章事、平盧軍節(jié)度等職。
曹彬
曹彬為人仁敬和厚,在朝廷中從未違抗過旨意,也從不談論別人的過失。討伐后蜀、南唐時,秋毫無所取。即使做到樞密使,也從不以威勢壓人。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引車回避。對手下官吏也很尊重,從不直呼其名,每次與手下官吏談政事,一定先整衣冠才接見。他做官的俸祿,都分給宗族之人,自己家里并沒有多少積蓄。
咸平二年,曹彬去世,宋真宗追贈其為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贈謚號為武惠,配饗太祖廟庭。宋真宗親自致祭,每次與大臣們說到曹彬時,必定痛哭流涕。
《宋史》評價曹彬:“曹彬以器識受知太祖,遂膺柄用。平居,于百蟲之蟄猶不忍傷,出使吳越,籍上私饋,悉用施予,而不留一錢;則其總?cè)謱U?,而秋毫無犯,不妄戮一人者,益可信矣。”
第二代:曹璨、曹瑋、曹琮
曹彬共有7子,其中曹璨、曹瑋、曹琮均為武將。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評價:“諸子皆賢令,瑋、琮、璨繼領旄鉞”。
曹璨,曹彬長子,也就是曹皇后的大伯父,曹璨經(jīng)常跟隨曹彬出征,曹彬認為曹璨最像自己,特別鐘愛他,遇事也多征求自己長子的意見。
曹璨為人孝謹,雖生于貴胄之家,但是從小自強、勤奮,擅長騎射,熟知兵法,喜歡讀《左氏春秋》,善撫士卒,待人和厚,頗有其父之風。
曹璨多次領兵抵御契丹入侵、出兵邀擊李繼遷部,立下戰(zhàn)功,歷官供奉官、東京舊城都巡檢使,彰國、保靜、武寧、忠武等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天禧三年去世,贈中書令,謚號武懿。
曹瑋,曹彬四子,也就是曹皇后的四伯父,沉勇有謀,喜歡讀書,通曉《春秋三傳》,尤其是《左氏春秋》。
曹彬病重之時,宋真宗親自探望,問以后事,曹彬言其子曹璨、曹瑋皆可為將。真宗又問二人誰優(yōu)誰劣,曹彬說"璨不如瑋。"
曹瑋
與曹彬、曹璨待人和厚不同,曹瑋治軍嚴明有部署,賞罰立決,對犯令之人絕不寬待。曹瑋招降外族,破李繼遷,破章埋族,剿滅撥臧,大破吐蕃,屢立戰(zhàn)功。在三都谷之戰(zhàn)中,曹瑋率軍打敗吐蕃軍隊,追擊二十里而還,共斬首千余級,繳獲馬牛、雜畜、器仗三萬三千,宋軍只有兩百余人傷亡,此戰(zhàn)之后,曹瑋威震四海。曹瑋鎮(zhèn)守西北近四十年,為加強北宋西北邊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南宋理宗時,欽定昭勛閣二十四功臣,其中多為著名文臣,武將只有5人,分別是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及韓世忠,曹瑋能與父親曹彬位列二十四功臣,足見其功勛。
天圣八年,曹瑋去世,宋仁宗為此輟朝二日,追贈曹瑋為侍中,謚號“武穆”。后配享仁宗廟庭。
曹琮,曹彬第七子,也就是曹皇后的七叔,曹琮年幼時跟曹彬入皇宮,宋太宗把曹琮抱到自己膝上,說:“曹氏有功我家,此亦佳兒也?!辈茜钠拮邮乔赝踮w德芳(趙匡胤之子)的女兒興平郡主。
曹琮為人小心謹畏,御軍整嚴,歷任環(huán)慶路馬步軍總管、知邠州,遷秦州防御使、秦鳳路副都總管兼知秦州,同州觀察使,陜西副都總管、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后曹琮因病去世,仁宗與曹皇后親臨祭奠,贈曹琮安化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謚號忠恪。
第三代:曹佾、曹皇后
宋仁宗皇后曹氏,是北宋樞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孫女,明道二年入宮,景祐元年被冊封為皇后。曹皇后生性慈善、節(jié)儉,重視農(nóng)事,經(jīng)常在皇宮種植稻谷,親自養(yǎng)蠶,擅長飛白書。
既是出生于武將世家,曹皇后當然也是巾幗不讓須眉。慶歷八年,宮中衛(wèi)士作亂,趁著黑夜,直奔宋仁宗寢宮。當時是曹皇后侍奉在側(cè),她得知消息,阻止了想要出門查看的仁宗,然后關閉殿門,命人喚都知王守忠率兵入宮平叛。曹皇后料到賊人必然放火,提前派人準備水。還親自將派出去的宦官宮女的頭發(fā)剪下,對他們說:明日論功行賞,以此為據(jù)。派出去的人因此都爭相盡力,亂軍很快就被平息了。
曹皇后
曹皇后是北宋乃至宋代難得能稱上賢德的皇后,為人謹慎寬容、賢德昭彰,歷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元豐二年病逝,謚號“慈圣光獻皇后”。
曹皇后的兄弟輩中,最有名的是曹玘之子曹佾,也就是曹皇后的親弟弟。提起曹佾這個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提起他的另一個稱號,相信所有人都熟知,那就是曹國舅,沒錯,就是八仙中的曹國舅。
歷史上的曹佾通曉音律,性格平易近人,長得一表人才,善長圍棋和射箭,喜歡作詩。,剛開始擔任右班殿直,累遷殿前都虞候。出知澶、青、許三州,后知鄆州。保靜、保平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靈宮使,加兼侍中,封濟陽郡王。
曹佾作為外戚貴寵數(shù)朝,宋神宗每次都要專門向他問以政事,但曹佾知進退,退朝之后絕口不提及公事,宋神宗對大臣說:“曹王雖用近親貴,而端拱寡過,善自保,真純臣也!”曹佾去世后,贈太師,追封沂王。
另有曹璨之子曹儀,官至耀州觀察使。曹琮之子曹牷,至皇城使、嘉州防御使。
第四代:曹評、曹誘
曹評,曹佾的長子,也就是曹皇后的親侄子。歷任知審官西院、溫州防御使,宋徽宗即位后,又升為相州觀察使,后歷任龍神衛(wèi)捧日天武都指揮使、殿前都虞候、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寧遠軍留后、平海軍節(jié)度使、佑神觀使。曾四次出使契丹。
曹評喜愛文史,擅長楷書且書法造詣很高,曾書寫屏風奉以皇帝,受到神宗賞賜。曹評還非常善于射箭,而且左右手箭法都很出眾,能夠一箭滅燭。曾經(jīng)陪契丹使者一起騎馬射箭,箭法之準令契丹人都感到驚悚。去世后贈開府儀同三司。
曹誘,曹佾之子,曹皇后的親侄子,性情謹慎,熟讀典故書籍。以父蔭官至左藏庫副使,后歷任閣門通事舍人、文州刺史。
出使契丹時,到了宮門口,契丹官員就下馬邀請曹誘一同走路進宮,曹誘說你們契丹使者來宋,都是騎馬一直到朝堂門,現(xiàn)在兩國交好許久,我不想無妄生事,于是也騎馬進入宮門,一直到朝堂門。
后又歷任慶州團練、恩州防御、晉州觀察使,保慶軍留后、安德軍節(jié)度使、醴泉觀使。曹誘當時與其兄曹評同立白虎節(jié)堂于家中,榮耀一時。去世后,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定。
曹氏家族從曹彬開始,歷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等數(shù)朝而不衰,顯赫一時,家族數(shù)代均為北宋將領,堪稱北宋時期最顯赫的武將世家。
出國留學為您我整理天波楊府導游詞,歡迎閱讀。更多導游詞請關注導游詞欄目。
天波楊府導游詞(一)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參觀的是北宋楊業(yè)府邸天波楊府。天波楊府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楊家西湖北岸,南大門外的湖泊叫楊家西湖,又名楊六郎宅水泊。
下面,我先把天波楊府的概況給大家介紹一下:明代《汴京遺跡志》記載:?楊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內(nèi)西北。?里城就是現(xiàn)在的開封城。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清代《宋東京考》進一步指出:?本楊六郎宅外湖泊,故名。?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楊業(yè)歸宋,舉家遷居都城東京(開封),其府邸就在這里。因位于里城西北的水門?天波門?內(nèi),故名?天波府?。楊業(yè)歸宋7年后壯烈犧牲,天波府成為楊六郎宅。明清水患之后,清代時遺址上仍修建有紀念性建筑?楊氏廟?,直到1927年馮玉祥二次主豫時廢除。但人民喜愛和懷念楊家將,正如明代唱本所言:?文官只說包丞相,武官好個姓楊人。?小說、戲曲中的楊家將演義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今日的天波楊府,是為了弘揚楊家將的愛國主義精神,依據(jù)史籍記載,于1994年在楊氏故宅附近建成的紀念性建筑。來源:考試大
好了,大家請隨我進入府內(nèi)參觀。天波楊府占地90畝,是一座仿宋古典園林建筑。坐北面南,由東、中、西三個院落所組成。東院演兵場,是楊家將操兵練武的場所。中院楊家府衙,是天波楊府的主體部分。我們大家現(xiàn)在進入的這個院子就是西院楊家花園,這是一座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花園,北區(qū)有一座硬山式樓房,有回廊連接,天波碧潭之水從楊家西湖引入,從花園南部迂回穿過水榭和東、西長廊,經(jīng)過假山最后繞到花園北部。在拱橋旁的合歡樹下立有?天波碧潭?字樣的立石。往前走,可看到假山、水池、曲橋、小亭、水榭和密密的竹林,小巧玲瓏,曲徑通幽。
穿過西院我們就來到了?碧波染翠?景區(qū),在這里我們大家看到的反映楊家將愛國主義精神的三座雕塑分別是:?世代忠烈楊家將?、 ?忠烈千秋?、?浩氣長存?。大型浮雕照壁《世代忠烈楊家將》,高4米,寬15米,為鋼筋水泥材質(zhì),整個浮雕,場景宏大、氣勢恢宏。雕塑《忠烈千秋》設置在白虎橋南端,是一組楊家男將手持楊家槍、忠心報國、一心殺敵的群體形象;在演兵場大門入口處塑有《浩氣長存》金刀楊令公塑像。雕像為鋼筋、鋼網(wǎng)骨架、水泥圓雕材質(zhì),像高2.4米、寬3.2米。景區(qū)中心有一座造型優(yōu)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tài)感的漢白玉制三拱橋,名曰?白虎橋?。橋的東面有長達60米的仿古花架亭。
我們現(xiàn)在到天波楊府中院,去參觀反映楊家將故事的大型民間泥塑。
中院大門高懸楊成武將軍題寫的?天波楊府?金匾,門前有下馬石,宋太宗曾下旨,凡經(jīng)楊府門前通過的官員,?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對楊家的敬仰。進大門有照壁,浮雕著梅、蘭、竹、菊、荷的圖案。兩側(cè)是鐘鼓樓,鐘樓和鼓樓是中國古代沿襲下來的定制建筑,節(jié)慶大典中鳴鐘擊鼓成為古代之慣例。然而天波楊府的鐘和鼓,在戰(zhàn)亂年代卻有著特殊的用途,鐘叫?聚將鐘?,鼓為?催戰(zhàn)鼓?,分別為聚集將士,鼓舞士氣之用。開封民間相傳,楊家聚將鐘有兩處:一處在龍亭之東,曾被日軍炸斷盜走,后來有關專家依據(jù)照片分析,似為周王府獨柱亭之柱。另一處在楊家湖北部,曾露出水面,年長目睹者稱極似鐘紐。因位置在楊府范圍附近,較為可信,可惜此物在解放初期已失去蹤影。
往前為過廳,是宋式歇山丁字脊建筑,廳前是威風凜凜的守門武將焦贊、孟良的塑像,像高2.7米。后部是20余種仿宋兵器展覽,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宋代火藥兵器展覽,還有楊排風用的煙火棍等。楊家槍舉世聞名,殿內(nèi)有三十六式楊家槍的槍譜,大家可以一試身手。
穿過過廳是主體建筑?天波樓?,該樓為帶夾層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4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上做宋式斗拱雀替,下為條石臺基,室內(nèi)做藻井天花,室外做五彩遍裝油漆彩繪,非常雄偉壯觀。此樓即太宗賜予楊業(yè)的?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二樓正中檐下天地云斗匾上刻有?天波樓?3字,由全球董楊宗親總會理事長楊清欽先生親筆書寫。天波樓一樓大廳為議事廳,有一大型群雕演義故事?楊業(yè)發(fā)兵幽州救主?,當時楊七郎因打擂闖禍,太宗聽信讒言,竟不念楊家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戰(zhàn)立下的戰(zhàn)功,將楊業(yè)貶謫雄州之后,遼國乘機出兵,設計困宋太宗于幽州城,這是楊業(yè)手捧詔書,喚出八個兒子商量營救之策的情景。六郎、七郎站出請命,楊業(yè)派七郎為先鋒先行一步,楊業(yè)帶領眾人押運糧草星夜向幽州進發(fā)。這就是大家熟悉的?七郎八虎闖幽州?。天波樓二樓大廳名報國廳,內(nèi)有群雕演義故事?佘太君楊門選將?,當時楊家熱血男兒戰(zhàn)死沙場,邊關告急,朝中無將出征,為報國家,佘太君命老家人楊洪擊鼓撞鐘,楊門女將聚集廳內(nèi),佘太君親自選將,被選中的是七娘杜金娥,八姐、九妹隨軍出征。顯示了楊門女將滿門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情。
東配殿展出的是五組楊家男將的英姿,居中是金刀楊令公楊業(yè)。楊業(yè)原名楊崇貴,少時隨父楊信出征,后北漢帝劉崇賜姓,故改名劉繼業(yè),歸宋后恢復本姓。楊業(yè)之死,是史有明載的大事,我們重點講述一下。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潘美、楊業(yè)分別被任命為伐遼西路軍的主帥和副帥,他們與監(jiān)軍王侁、劉文裕率部接連攻下4州,但東路軍的失利,造成全線潰退。宋太宗下令將幾州百姓遷往內(nèi)地。在如何保護百姓安全撤退問題上,楊業(yè)與王侁發(fā)生爭執(zhí)。楊業(yè)認為遼軍勢氣正盛,只要適當出擊牽制西進,即可保邊民撤離。王侁卻要正面大張旗鼓地進攻,指責楊業(yè)說:?將軍平素號稱?楊無敵?,大敵當前卻阻撓我等作戰(zhàn),莫非另有心思和打算不成猜忌之心,溢于言表。作為北漢降將的楊業(yè),只好抱著?先死于敵?的決心,去執(zhí)行宋軍主帥們最后做出的錯誤作戰(zhàn)計劃。他唯一的要求是要潘美等領兵在陳家谷的谷口左右兩翼埋伏、接應。約定之后,楊業(yè)出兵。潘美、王侁、劉文裕各自率部下在陳家谷布陣。在等待了4個時辰之后,王侁(shen) 就以為楊業(yè)已勝去搶頭功,竟擅自帶兵離谷,潘美攔不住,與劉文裕跟著撤退。戰(zhàn)事正如楊業(yè)所料。楊業(yè)率部奮力作戰(zhàn),從中午打到傍晚,筋疲力盡,終于打到了陳家谷,卻不見宋軍一兵一卒,悲憤之極,與遼軍決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楊業(yè)之子延玉及士卒皆戰(zhàn)死,楊業(yè)身上幾十處負傷,最后因戰(zhàn)馬重傷被俘。獨以孤軍,陷于沙漠,勁果猋(biao)歷,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如此!?雖然監(jiān)軍一職在軍中起很大作用,但主帥潘美支持錯誤,指揮不力,是違約撤兵的主要責任者。宋太宗對當事人都作了處分:大將軍潘美降官3級,監(jiān)軍王侁除名發(fā)配金州,監(jiān)軍劉文裕除名發(fā)配登州。南部有演義故事大郎替主龍棚赴宴,這是大郎用袖箭直穿天慶王咽喉。有楊業(yè)在黃土坡與遼軍大將韓昌大戰(zhàn)三天三夜后被俘,三日不食而死,表現(xiàn)出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楊業(yè)在受到宋方敬仰的同時,也得到遼方的稱贊。楊業(yè)死后,遼國即在長城北古口建立了一座楊無敵廟。宋太宗對楊業(yè)贈官太尉,大同軍節(jié)度使,特加撫恤,詔書中這樣寫道:?故云州觀察使楊業(yè),誠堅金石,氣激風云。?。北部有演義故事五郎斧砍蕭天佐。五郎出家為僧仍不忘報效國家,這是在大破天門陣。還有七郎闖幽州,這是突破三關來到幽州城門樓下在喊城的情況。接下來請到后殿參觀游覽。
我們現(xiàn)在來到北殿孝嚴祠,是楊家家廟,為宋太宗御賜的祭祀處。孝嚴祠原名孝嚴寺,《汴京遺跡志》記載:?寺在城之西北隅,舊金水門內(nèi),即宋太尉楊業(yè)之家廟也。雍熙丙辰五月,業(yè)死節(jié)朔方,其子請改家廟為寺,以薦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請,賜額曰孝嚴。?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孝嚴寺,1927年為馮玉祥所廢。今日孝嚴祠殿內(nèi)設置神龕,有楊業(yè)、楊延昭、楊文廣楊家將三代英雄等塑像和宋、元、明歷代皇帝為楊家將授贈的神位。現(xiàn)在全球董楊宗親總會的楊氏后裔每年都要組團到天波楊府尋根訪祖,觀光游覽。所以說,天波楊府威震四方,也有利與港澳臺地區(qū)的文化交流。
現(xiàn)在請大家到最后一個大殿西配殿,里面展示的是五組楊門女將的演義故事。首先看到的是?燒火丫頭楊排風?,排風自幼失去父母,流浪街頭,后被楊洪撿到府內(nèi),并跟大家一起練兵習武。所以當排風十八歲時,武功高強,邊關告急時,排風一馬當先,這是她帶兵到戰(zhàn)場與遼國兵將交戰(zhàn)時的情景。第二組故事是?七娘迎戰(zhàn)馬吐溫?,佘太君選將,七娘隨軍出征,行至瓦橋關下同遼軍馬吐溫相遇,馬吐溫見來的是位女將,頓時垂涎三尺,七娘故意丟個破綻,步步后退,馬緊追不舍,七娘在馬將要追上時,猛然回頭,照準馬吐溫的臉面揮手一團粉霧,馬吐溫雙眼被迷疼的?哇哇?怪叫,七娘手起刀落砍下他的首級。第三組?百歲佘太君?楊業(yè)之妻佘氏,乃將門之女,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依(yi)都是抵御外侵的英雄。佘氏受家庭影響,練就了一身好武功,后跟隨楊業(yè),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為國家安危,相傳曾百歲掛帥。這邊兩組故事說的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八姐九妹前去破天門陣的黑風陣,首先按穆桂英畫好的天門陣陣圖巧妙地避過陣中的暗道機關,順利進入陣內(nèi),與陣主耶律方交戰(zhàn),排風趁此機會攻上指揮臺,耶律方見大勢已去,無心戀戰(zhàn),便落荒而逃。穆桂英作為破陣的主帥,勇破中陣玉皇陣,陣主蕭天佑二柄錘迅猛如風,兩人直戰(zhàn)二十幾個回合,蕭天佑求勝心切,舉起雙錘狠狠向穆桂英砸來,不想穆桂英人急馬快躲過,蕭天佑收錘不及,甩落下馬,桂英回手一刀,砍下了蕭天佑的首級。泥塑故事講解到此結(jié)束。
東院為演兵場,內(nèi)設點將臺、跑馬場及宋代兵器展示,還有射箭等項目,等一會兒大家可根據(jù)興趣愛好自由參觀,拍照留念。
朋友們,楊家將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財富,希望天波楊府的美麗風光和楊家的浩然正氣能帶給您愉悅和啟迪,請記住把天波楊府的祝福帶給您的親朋好友,我們歡迎更多的朋友到天波楊府來!
講解到此結(jié)束,給大家30分鐘自由參觀的時間,半個小時后,我們在車上集合。
天波楊府導游詞(二)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波楊府,我是你們的導游**。
天波楊府建筑布局由東、西、中三個院落組成,其建筑規(guī)格按當時正一品武官級別修建,與楊業(yè)受封太尉和大同節(jié)度使的官職相一致。
楊業(yè)(俗稱令公)的祖先是麟州(今陜西神木縣北)人,到楊業(yè)時遷往太原,其父楊信是五代時抗遼的著名將領,曾鎮(zhèn)守過河曲(今山西河曲)和麟州。楊業(yè)原名重貴,是五代末年割據(jù)太原一帶的北漢政權的將領。由于他勇敢善戰(zhàn),人稱?楊無敵?。北漢統(tǒng)治者劉繼元替他改名劉繼業(yè)。在北漢時期,楊業(yè)做過建雄節(jié)度使,鎮(zhèn)守今山西代縣。由于契丹的侵擾,經(jīng)常發(fā)生武裝沖突,北宋政權建立后,楊業(yè)一度勸說劉繼元歸附宋朝,共同抵抗契丹,劉繼元沒有答應。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圍攻太原,北漢割據(jù)政權垮臺,楊業(yè)恢復原姓,成為北宋王朝的一名將軍。這時,他已五十多歲。宋太宗知道他熟悉北方邊疆情況,委派他為代州(今山西代縣)剌史。
楊業(yè)的妻子折氏,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她出身于云州(今山西大同)大族。她的祖父、父親和兩個兄弟都是邊關將領,在后周和北宋先后鎮(zhèn)守過府州(今陜西神木東北),多次與契丹交戰(zhàn),保護北方的邊防門戶。出身于武裝世家的折氏,善騎射,能征戰(zhàn),曾幫助丈夫楊業(yè)鎮(zhèn)邊建功。今山西保德折富村還有折太君墓。在傳統(tǒng)戲曲中,都作?佘太君?,是由于?折?、?佘?讀音相近的關系。
七朝古都開封,自北宋以來素有?文包武楊?之美稱,楊家將的英雄故事,在北宋中也已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稱贊楊業(yè)、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八野豎,皆能道之。?楊家將的故事千百年流傳下來,家喻戶嘵,說明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光榮的愛國斗爭傳統(tǒng)。人民總是懷念、尊敬歷史上抗敵愛國的英雄人物。當年?包青天?的清政廉潔為后人樹立了吏治的典范,因而受到歷史百姓的崇敬,北宋以楊業(yè)為代表的楊家將滿門忠烈捍衛(wèi)祖國不顧個人安危舍生忘死的獻身精神是我們宣揚愛國主義的榜樣。
楊家將經(jīng)過千百年的流傳,在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他們的英雄業(yè)績將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永存史冊,光照后人。
好,游客朋友們,天波楊府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我認為楊家將是北宋第一武將世家,因為楊家將不管從作戰(zhàn)地區(qū)看還是從個人戰(zhàn)功知名度上都有很大的貢獻,而折家將的作戰(zhàn)地區(qū)不在中心地帶,應該難度上更容易些,但是他們的個人戰(zhàn)功榮譽卻是一般般。
楊家將是對兇猛的遼國作戰(zhàn),遼是宋朝最主要的敵人,在河北、河東。而兩河又是直接關系首都開封百姓的安危,因而朝廷對楊家更為器重,除了世代忠烈為國守邊之外,還有一門勇敢的女將,在國家存亡的生死關頭挺身而出,真的很令人無比的敬佩和尊重。
所以楊家將是忠義的代表、戰(zhàn)神的化身,宋代第一武將家族印象根深蒂固。戰(zhàn)死的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huán)、楊延貴、楊延彬以及大名鼎鼎的楊延昭。后來楊業(yè)在作戰(zhàn)中也被潘美的用兵失誤連累而死。在戰(zhàn)功上楊業(yè)、延昭是最高,他們被宋真宗皇帝及名臣包拯相、著名詩人歐陽修稱之為名將、驍將。歐陽修為了記錄楊家的光輝歷史,寫下了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
再說到折家將是對夏作戰(zhàn)為主,主要在府州一帶。折家還曾經(jīng)出過一個叛將,就是第七代的折可求。在對戰(zhàn)金兵中,他輕敵被金兵從太原打回老家府州,金兵拿他的父親、兒子和族人要他投降,折可求無奈之下就放下了武器投降金國,最終被金人給毒死。從這場失敗的戰(zhàn)役上宋朝不會原諒折家將,是他們的一個致命污點,也敗壞整個家族的名聲。所以折家將的名氣戰(zhàn)功上自然比不上楊家將,楊家將是靠對國家人民神圣的使命感責任感堅持拿命換來的。
楊家將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忠臣良將,楊家對北宋的盡忠,是世人都看到的。但是既然楊家父子和女將都這么盡忠能打,為什么北宋還會滅亡。楊家將為什么沒在關鍵時候出來拯救北宋呢?
其實楊家對北宋的盡職一直在持續(xù),是無可厚非的。楊繼業(yè)率領兒子們,血戰(zhàn)金沙灘。這一戰(zhàn)讓楊繼業(yè)碰壁自盡,七個兒子,最后只有六郎逃出生天,繼續(xù)為北宋建功立業(yè),其余六子,老四和老五失蹤,剩下的全部被殺,是滿門忠烈。而北宋的滅忙,與楊家將的鼎盛時期,有不少的時間間隔。
楊繼業(yè)死的時候是公元986年,而北宋滅忘是1127年,中間相隔100多年,楊家的后代在楊延昭之后再沒有強大起來,是很大的原因。楊家七子之時,這幾個兒子都能文能武,武功非凡,每次上戰(zhàn)場都是勇猛殺敵,器宇不凡。但是到了后期,整個北宋都是重文輕武,楊家在遭遇了重創(chuàng)后,人口銳減。再加之后來的國家重文輕武,很多子嗣都沒有在武將方面發(fā)展,即便發(fā)展,也很難再像當年楊繼業(yè)一樣,坐到觀察使和節(jié)度使的位子。
楊家最有名的幾個人分別是楊繼業(yè),和兒子楊延昭,及孫楊文廣。楊文廣去世的時候是1074年,當時他的官位是步軍都虞侯。在他之后,楊家在朝廷中做武官的人,幾乎都沒什么名氣,有傳聞說楊志也是楊家將的后人,他在朝廷中供職的時候,也僅僅是個殿帥府制使,官位并不高。
因此,楊家后人沒有再出現(xiàn)做高官的武將是一個原因,并不是說楊家后人不救國,只是官微言輕,人們看不到罷了。另外,北宋后期重文輕武,是一個大的社會原因。
楊繼業(yè)在歸順北宋皇帝之前,是跟隨北漢君王的,之前姓名也隨北漢皇帝劉崇改更為劉繼業(yè),直到歸順北宋后才改回自己的姓氏。建朝初期,國家邊疆動蕩不安,因此武將對于國家非常重要。而當江山穩(wěn)定后,國家肯定是要以發(fā)展經(jīng)濟為主,因此在中后期,北宋的文官比武官更加吃香,武官們都沒什么發(fā)展機會。這也導致,后期有的楊家后人,為了仕途,棄武從文。
國家穩(wěn)定后,北宋君主便不允許武將手握重兵,這就是為了防備有武將的權力過大。在皇帝有意消除武將的兵權后,更加重視文官的人才。北宋時期有很多有名的文官比如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寇準,但是武將自從楊家將后再沒有什么有名的將領出現(xiàn)。
靖康之變,是這個朝代滅亡的關鍵。欽宗二帝都過于輕敵,人家金兵都打到都城了,皇帝還一點防范意識沒有。由于長期的重文輕武,北宋的140萬士兵戰(zhàn)斗力都弱成渣了,武將又長期受不懂戰(zhàn)斗的文官制約,導致北宋后期雖然有兵士,但是無戰(zhàn)斗力。最終鼎盛時期的北宋居然被7萬金兵打敗,連皇帝帶妃子,全被人俘虜了。
這么說來,北宋的滅亡,完全是幾任皇帝對武將的不重視加上過于自信導致的。沒有遠見的北宋皇帝們,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末期的北宋,別說是楊家將重生,就是再加上兩倍的楊家將,也無法挽回敗局。就算武將再強盛,也架不住士兵沒有戰(zhàn)斗力,皇帝看不清戰(zhàn)局,就是累死將軍也阻止不了金兵的入侵,畢竟一個好漢還要三個幫呢。因此北宋的滅亡,根本找不到楊家的頭上,完全是領導者的失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3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