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這一年曹魏發(fā)生重大的變故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鼎立
消息一出果然震動南方
擺在孫權面前的貌似只有一條路,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
又經(jīng)過赤壁之戰(zhàn)、濡須口之役重創(chuàng)魏軍
人人都說孫權是個守成之君
先是經(jīng)由西征黃祖獲得了大量人口
,兩年后的209年又借赤壁之戰(zhàn)勝利的余威,由周瑜領兵擊敗曹仁奪取了荊州南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又攻克皖城;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戰(zhàn)中又派呂蒙襲取了南郡、江陵。此消彼長之下
曹丕勢大
,他稱帝理所當然;劉備漢室宗親,打著祖宗旗號對抗曹魏,因而稱帝也未嘗不可;孫權就比較尷尬了,早先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自己如果這時候稱帝,不正是禍水東引嗎?稱臣曹丕正是明智之舉。曹丕當然不可能放著孫權不管任由孫權做大
先前幾年與曹操相拒濡須口,孫權占據(jù)上風
眼下
,在孫權看來,曹丕、劉備稱帝,他們雙方水火不容。而我方的大都督呂蒙剛剛?cè)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曹丕馬上敕封孫權為吳王,此舉惹惱了劉備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向東吳用兵,為了給關羽報仇,也為了能夠重新奪回荊州這一戰(zhàn)略要地。劉備東進,孫權萬萬沒想到。自己雖然能成功抵御蜀漢,但此舉必定會使吳、蜀兩國元氣大傷,到時候如何抗魏?夷陵之戰(zhàn)劉備慘敗,但是孫權馬上就派人去往成都與劉備求和。再次促成吳蜀聯(lián)盟,安定西南、共抗曹魏。魏國實在是陰險,表面接受孫權的臣諫,實際上又暗自調(diào)兵對付東吳黃武三年(公元224年)
此時東吳擺脫了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民力有了很大提升
。孫權早有稱帝野心,這時候他再也不用掩藏,孫權時常感嘆天下未定,若徒守江東,修崇寬政,兵自足用,復用多為?稱帝時機已到
,黃龍元年四月(公元229年),孫權在南郊稱帝。繼而按真實的歷史來評論
黃初元年,以曄為侍中
而后來的事態(tài)顯示劉曄的建議是正確的
一派以侍中劉曄為首
既然不能攻打?qū)O權
按理說
2
按道理來說
,蜀吳兩軍并戰(zhàn)拼個你死我活,至于也得打上幾個月或者一年半載的,沒有想到這么快就結束了戰(zhàn)斗,曹丕本來想坐收漁翁之利的,卻白白浪費了機會。按理來說,曹丕本來就應該早做安排的,并且曹操在夷陵之戰(zhàn)期間說劉備連營八百里,遲早會失敗的,那樣的話,曹丕就應該做準備開始興兵攻打,可是曹丕沒有,不得不說,曹丕與曹操相比,能力確實差了一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偨Y一下,曹丕為什么不打蜀漢
2
、打蜀漢要大規(guī)模調(diào)動部隊,蜀漢當時的主力部隊全部放在荊州的中線,和江淮的東線,這里是魏與吳的交界地點,如果調(diào)動大量部隊征蜀,那么在荊州及江淮應對東吳軍隊的能力就會削弱,如果孫權要渾水摸魚,那么魏國的邊防會有些危險。3、孫權反復,曹丕要收拾孫權,拿回尊嚴。夷陵之戰(zhàn)后,孫權贏了戰(zhàn)爭后,馬上就對魏國不冷不熱的,說好的稱臣要送兒子去洛陽當人質(zhì),孫權又反悔了,這可把曹丕惹毛了,那個時候曹丕才剛剛稱帝不久,就被孫權擺了一刀,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個人情感上,曹丕都要攻打?qū)O權,而不是蜀漢。4孫權稱臣于曹魏 為的是怕曹魏借機攻吳 兩相夾擊 吳就滅了 而曹丕接受既可顯示自己不需用兵就可降服敵人 又可緩和孫曹關系 孤立蜀漢 刺激蜀漢更加痛恨孫吳 三國就是爾虞我詐的政治 軍事斗爭 是根據(jù)戰(zhàn)略需要決定盟友的 沒有永遠的朋友 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一切以利益為中心
在三國時代
,由于戰(zhàn)亂的時勢,很多人都難以保證自己能夠從一而終。于是被俘后投降就成為一些人的選擇。在這些俘虜中,有很多還得到了重用。比如曹操的手下就有很多這樣的將領,比如張遼、許褚等人。但是,在三國的這些將領里,有一位將領卻下場凄慘,這位將領就是于禁。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他很早就跟隨了曹操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占據(jù)荊州的關羽興兵攻打襄樊
于禁率軍來到襄樊前線,在龐德的奮戰(zhàn)下
面對關羽,龐德威武不屈
等到于禁回到曹魏的時候
他讓于禁出使東吳
我們可以看到
為什么于禁會得到這種下場呢
一是于禁深得曹操信任
于禁在投入曹操陣營后
隨著于禁戰(zhàn)功的增加
而在救援襄樊的戰(zhàn)役中,由于曹操身在關中
,手下幾員親族大將都無法脫身。在這個時候,曹操違背了自己的不把重兵交給外姓將領的原則,將重要的七軍交給了于禁。這種信任是在曹軍中絕無僅有的。但是
,于禁的變節(jié),完全辜負了曹操的信任,也讓曹軍上下丟盡了臉。曹操得知消息后,不禁說道,?吾知禁三十年二是于禁此人性格嚴苛
如同一個以道德紀律自居的人物,當他的面具被揭穿后
于禁就是這樣一個人。于禁在曹軍之中
,以鐵面無私著稱。他處處嚴格要求別人,曹操也利用他的這一點來用他約束軍隊。他在戰(zhàn)斗中,抓住了投降的朋友陳豨。其他人都認為陳豨投降,不必殺死,可以把他送交曹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就是這樣一個道貌岸然的人
,以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自居,以曹操的信任為依靠,在曹軍中不可一世。史書說曹軍的人都對于禁懼怕三分。但是
,這樣一個人,在生死關頭,暴露了他的本來面目。大家看清之后,先是感到被欺騙的不滿,然后感到對他的變節(jié)的憤恨,根本就不會對他有一絲一毫的憐憫。自己成天要求別人做到這,做到那,可是當大家看清他的真面目,根本就是虛張聲勢的東西,誰會對他有好感。再加上,于禁日常作威作福
,得罪了很多同僚。曹丕長期在曹操軍中任職,肯定對他有所印象。當于禁落難后第三
在當時,三國的格局已經(jīng)形成
。隨著天下局勢的穩(wěn)定,各地的人才已經(jīng)沒有了更多的選擇。在這個時候,各個國家的君主都要建立自己的國家體系,這時,忠君思想就成為各國君主提倡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曹丕剛剛建立魏國
,他對此更是要求嚴格。他正好以于禁和龐德作為教育臣下的教材。讓大家明白,忠君效死光榮,屈膝變節(jié)可恥。這樣一來,于禁的悲劇自然就不能避免了。即便是于禁愧疚而死,曹丕也沒有放過他,給他的謚號是厲侯。結語:
于禁作為曹操手下最信任的將領之一
,深得曹操重用。他為曹操立下了無數(shù)的汗馬功勞,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盡心盡力。在曹操的時代,他成為五子良將中僅有的假節(jié)鉞的將領。他憑借這自己的戰(zhàn)功
,依靠著曹操的信任,在曹軍中的地位與日俱增。而且平日里他道貌岸然,處處嚴格要求別人,讓大家對他都懼怕三分。可是
人生的道路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