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被譽為“唐宋八大家”。
雖然說在當時是以散文水平作為衡量標準,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在文學、思想、政治、改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樹。
并且我們發(fā)現(xiàn)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六位都出現(xiàn)在北宋,更驚人的是這六位都生活在同一時期。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曾鞏、蘇洵都曾經(jīng)在宋仁宗時期就同朝為官。
是宋仁宗個人有問題,還是說那個時代有問題?怎么會如此巧合呢?
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 三朝可以說是名人輩出的時代,除了我們今天要說的八大家,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像范仲淹、晏殊、柳永、秦觀、黃庭堅這樣的大文學家和大詞人。 出現(xiàn)了像司馬光這樣的史學家。 像張載和周敦頤這樣的大思想家,以及像沈括、錢乙、王唯一這樣的科學家和醫(yī)學家。
真的是開了光了,不知該說是這些名人有福, 還是該感嘆這三位皇帝有福了。
我們看到的是那一時代的繁榮,但是卻沒有看到繁榮背后的景象。
物質足夠充裕
我們說經(jīng)濟基礎是上層建筑,高水平的文化繁榮肯定是以足夠的物質基礎做支撐的。
聯(lián)想一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人們食不果腹的情況下又有誰會有閑情逸致去寫詩作賦呢?
而宋朝,尤其北宋,恰恰是一個經(jīng)濟水準很高的時代,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詳細記錄了宋徽宗時期東京汴梁城的繁華景象。
寶馬雕車香漫路,酒樓茶館林立,金翠滿街,管弦樂曲遍布煙花巷陌,四海八荒的奇珍異寶都能在集市上買得到,吃得到。
當人們物質水平達到了,才會去追求精神生活的豐腴。
市井文化盛行
在宋朝以前,商人必須在固定商業(yè)區(qū)做生意,而且商人的戶籍叫市籍,是被人看不起的,而在北宋,市籍被取消,征收交易稅的機關也被移到了城門,于是整座城市都變成了商業(yè)區(qū),所有城內居民都在理論上成為了“市民”。所以城市變得空前繁榮。
當時勾欄瓦舍等娛樂場所的興起,使得北宋的市井文化非常盛行,詩人詞人的詩作和詞作成為流傳于勾欄瓦舍酒樓茶館的歌詞,成為市井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載體。 而且文人們也不覺得給歌女填詞有失身份,奉旨填詞柳三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連做到宰相的晏殊都是寫歌詞的。
所以說是大環(huán)境影響了這一群人。
文人地位崇高
如果說在那個時代作詞人連工作都找不到,飯都吃不飽,還會有人去做嗎?有,但是少之又少,那可能就是真愛了吧!
北宋是有名的重文輕武, 北宋對待文人的禮遇程度給了文人極大的自信和使命感。北宋祖制不殺文官,因此北宋的諫官和宰相們都是非常敢說話的,中書門下可以駁回皇帝的詔書,大臣面圣時甚至經(jīng)常對皇帝拉拉扯扯。
而文人幾乎都能謀的上個一官半職,這一時期的八大家另外還有范仲淹、司馬光等等都是朝廷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臣。
士人階層風氣清正
總的來說,在徽宗時代以前,北宋士人階層的風氣還是比較清正客觀的,公是公,私是私,絕對是分開而論。
這也給了文人活路。 即便在范仲淹之后,因為政見不同產(chǎn)生了不同的派別,但在總體上還是保持了文化的多元化,理論的多元化。
對于主張變法的王安石和反對新法的司馬光,雖然二人在朝堂上面爭得你死我活,但是王安石去世后,司馬光非但沒有對他落井下石,還要求朝廷對其厚葬。
《王安石贈太傅》節(jié)選(北宋)蘇軾:
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而且,那時的文人都有提攜新人的傳統(tǒng),像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等這些大家都有諸多門生。
所以說,一個時代孕育一代人,環(huán)境是一個大染缸,我們著身其中,難免會受其影響。 也希望我們會有更多的人重視文化,創(chuàng)造更多的有利于文化發(fā)展的氛圍和局面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3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