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張儀的故事。
當面對秦國提出愿意以武關(guān)地區(qū)交換楚國的黔中地區(qū)的提議時,楚懷王意識到他的機會來了,他要從外交場上得到他在戰(zhàn)場上永遠得不到的東西——張儀。對于楚王愿意以張儀一人交換黔中之地的回答,秦國上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而作為當事人自己的張儀卻表現(xiàn)出了與他的人設(shè)極不相符的忠肝義膽、義薄云天,表示愿意再赴楚國。
可是他難道會不知楚王對他的刻骨仇恨?他為何會如此痛快地就答應(yīng)愿意前往,他究竟有何政治考量以及不為人知的難言苦衷,這里我們?yōu)榇蠹乙灰唤視浴?/p>
一、黔中之地,志在必得。
張儀的此次楚國之行其實是有著極為深刻的政治目的的。首先,對于他背后的秦國來說,如果真的像楚懷王所說的那樣愿意以張儀一人交換整個黔中地區(qū),無疑是一筆十分劃算的買賣。而即使楚國膽敢耍無賴既殺了張儀又不割讓黔中之地,那么對于秦國來說也不是問題。
因為作為戰(zhàn)國政治老流氓的秦國,就有了充足的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屆時憑借秦國的超強戰(zhàn)力和楚國虛弱不堪的國力,黔中之地也不過是手到擒來的囊中之物。
二、身處高位,不勝其寒。
而對于張儀來說,卻有著另一番不同尋常的意義。首先,身為秦國國相的他,這幾年在秦國上下的縱橫捭闔,遠遠不能說是政通人和,嫉妒眼紅他的人不在少數(shù),在秦王面前詆毀攻擊他的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前有與陳軫在秦國爭權(quán),后有在桑丘之戰(zhàn)中決策失當,不得不辭任國相之職。這一切都說明了身為詭辯之士的張儀在秦國朝堂之上處境的艱難。也正因此,身為一介文弱書生,張儀卻總是不得不親自下場去干些與他文弱書生身份不相符的事情。
公元前324年,張儀率領(lǐng)秦軍攻擊魏國,占領(lǐng)了魏國的陜城;公元前323年,張儀幫助秦惠文王策劃了桑丘之戰(zhàn);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司馬錯率領(lǐng)秦軍攻擊巴蜀之地。原來我們的張儀不僅是一位只會呈口舌之利的縱橫大家,還是一位頗有建樹的軍事將領(lǐng)。
然而,正是以上軍功表明,自秦國經(jīng)歷商鞅變法之后,以耕戰(zhàn)立國的國策深入人心。沒有過硬的本身,和相當?shù)墓资歉緹o法在秦國朝堂立足的。而身為秦惠文王寵臣的張儀,雖然圣眷優(yōu)隆,但如果無法為秦國立下大功,也是根本堵不住那些為秦國浴血拼殺,靠著軍功授爵一步一個腳印爬上高位的悠悠眾口的。
三、決策失誤,負荊請罪。
所以,當他因桑丘之戰(zhàn)的決策失誤而深深地感受到了朝堂同僚們的嘲笑和排擠的時候,不安于位的他主動向秦惠文王遞交辭呈。一方面可以避免他繼續(xù)留在秦國遭受到有形無形的攻擊,另一方面他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專長,揚長避短的前往其他諸侯國進行政治游說,以推行他的連橫政策。正是在此原因下,他才會離秦相魏,跑到魏國去擔任國相。
不過,雖然洋裝穿在身,他的心依然是顆秦國心,在擔任魏相的五年里,他是不厭其煩地向魏王兜售他的連橫事秦政策,忽悠完老的(魏惠王)忽悠小的(魏襄王),好歹總算是忽悠成了。真可謂是身在他鄉(xiāng),也改變不了他的秦國心。
但歷史在這里記載了一個細節(jié),在他擔任魏國國相期間,深知張儀之心的秦惠文王暗中不斷地給張儀秘密賞賜。而面對秦王的知遇之恩,已經(jīng)在魏國呆了三年還沒有為秦國立大功的張儀覺得十分愧疚。
四、再赴楚國,推行連橫。
明白了以上內(nèi)容,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此時張儀的真實想法了。此次楚國之行必然是十分兇險,但一方面如果真的能以自己一己之身為秦國換回黔中之地,那么也算報答了秦王這么多年賞識重用之恩;
如果楚懷王既殺了自己又拒絕向秦國交割土地,那么不論是為了現(xiàn)實的政治利益還是為了替自己報仇,秦國一定會興起大兵討伐楚國。
另一方面,此次自己又不專為黔中的土地而來,如果能趁此機會再次說服楚王向秦國低頭,那么將會進一步打擊六國的抗秦派的士氣,從而繼續(xù)瓦解尚有一絲氣息的合縱聯(lián)盟。想到這里,張儀主意打定,懷著無比堅定的信念踏上了前往楚國的旅程。
總結(jié):張儀的此次楚國之行看似是由楚懷王的怒火難消而引出的,但實際上,為了推行他的連橫政策,張儀也同樣需要一個合適的借口和機會再次前往楚國對楚懷王進行政治游說。而楚懷王此舉,無疑正中張儀下懷,為想睡覺的他送來了乳膠枕頭。
而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黔中地區(qū)對于秦國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為了鞏固巴蜀地區(qū)的統(tǒng)治,秦惠文王不惜同意心腹愛臣張儀親身犯險,為國立功。而同是君王身邊的寵臣,但與楚懷王身邊的寵臣靳尚相比,高下立判。從這一點來說,秦國的強大和楚國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秦巴山地,從北到南,包括秦嶺、大巴山等山脈,因此,形成南北兩條山間通道,皆貫穿東西。
北邊的通道,沿丹水流域,有四道關(guān)口,自北向南,依次是:藍田、商邑、武關(guān)、淅邑。
南邊的通道,沿漢水流域,有三大盆地,自西向東,依次是:漢中、安康、上庸。
秦巴山地,南北兩條通道
北邊的武關(guān)通道,其南口,沿淅水流域,有南北兩座城邑,北為楚國的淅邑,南為楚國的丹陽,在丹陽,淅水與丹水匯合,楚國早期,由周王封于丹陽,即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一帶。后來,楚人大舉南下,與荊蠻混合,國土擴大到江漢平原,即今湖北省一帶,遂成大國。
丹水,現(xiàn)在稱丹江,昔日楚國起源的丹陽,現(xiàn)在是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源頭,通過千里長渠,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幾十座大中城市,供應(yīng)生活和生產(chǎn)用水。
南水北調(diào),三路工程
南水北調(diào)工程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起于江蘇,西路起于四川,中路就是起于南陽盆地的丹江。
且說戰(zhàn)國時期的武關(guān)通道,四道關(guān)口,地形皆險峻,比如,其中的藍田關(guān),其地形,唐時期韓愈有名句:“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
商邑,即商鞅封地,也就是張儀所說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來自魏國的公孫鞅,為秦孝公重用,實行變法,秦國因而崛起,成為一等強國,秦孝公論功行賞,將商邑封給公孫鞅,公孫鞅因而稱為商鞅。秦孝公之子秦惠王繼位后,要為老師報仇,捉拿商鞅,商鞅出逃,走武關(guān)通道,想逃往楚國,但武關(guān)大門緊閉,擋住去路,他無法出關(guān),只得回到商邑,糾集他的商邑兵馬,抵擋追趕而來的秦軍,戰(zhàn)敗被俘。商邑被秦王收回。
商鞅
秦惠王在位期間,同樣是來自魏國的張儀,成為秦國相國,首創(chuàng)“連橫親秦”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親秦,以連橫破合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為秦國爭取有利的國際形勢。秦惠王論功行賞,封張儀為武信君。
秦惠王去世后,其子秦武王繼位,不喜張儀,張儀比商鞅聰明很多,設(shè)法離開了秦國,回到魏國,在魏國又拜為相國,次年,亦即前309年,在相國任上去世。
張儀最著名的功勞,是將楚懷王玩弄于股掌之上,拆散了齊楚反秦同盟,使得國際局勢對秦國大為有利,秦國的壓力大為減少。
張儀欺騙楚懷王說,如果楚國與齊國斷交,則秦國愿將商於之地六百里割讓給楚國。當時,武關(guān)通道,南口淅邑是楚國的,武關(guān)、商邑、藍田,都是秦國的,四道關(guān)口,秦國占其三,如果將商邑割讓給楚國,則武關(guān)通道的形勢將變?yōu)?,四道關(guān)口,楚國占其三,只有北口的藍田屬秦,楚懷王被如此大好局面所吸引,果然強行與齊國斷交,一次斷不利索,還派人去罵,二次再斷,斷了個徹徹底底。
當時,國際上形成兩大陣營,秦韓魏同盟,齊楚宋同盟,秦軍正在東方與齊軍對峙,楚將景翠,率楚軍,援助齊國作戰(zhàn),如果大國楚國能脫離齊國同盟,加入秦國同盟,則齊國必敗,秦國必勝。
張儀
張儀勸說得手,楚國果然脫離了齊國同盟,然后,楚懷王派人去秦國辦理商邑的接受手續(xù),張儀告訴楚人,你們聽錯了,秦王的土地,每一寸都是將士血戰(zhàn)得來,豈能拱手送人?我說的,是將我的私人領(lǐng)地,割讓一些給楚王。
楚懷王聞報大怒,立即集結(jié)楚軍,準備戰(zhàn)秦,秦軍卻先發(fā)制人,沿武關(guān)通道南下,直撲楚人龍興之地丹陽,在丹陽一帶大破楚軍。楚國大敗,士兵超過八萬被殺,高級軍官,主將屈匄等七十多人被俘。
楚懷王怒不可遏,立即組織了第二路部隊,以楚將昭滑為二路主將,殺向武關(guān)通道,直撲秦國。
要說起來,楚國也是當時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國,楚軍集全國兵力,猛攻秦國,非同小可,在武關(guān)通道一路突破,自南口淅邑出兵,居然連續(xù)攻破秦軍重兵把守的武關(guān)、商邑,直撲武關(guān)通道北口藍田。
楚軍突破,韓魏救秦
如果楚軍拿下最后一道關(guān)口藍田,則秦都咸陽,就只剩下渭河一道防線了,秦國舉國震恐,此時,秦軍的一部分主力,正在東方援救魏國的煮棗,對齊國作戰(zhàn),可以說后方兵力是嚴重不足的,秦惠王一邊調(diào)集全國各地剩余的兵力,全部集中在藍田關(guān),重兵防守。如果藍田失守,渭河防線已經(jīng)不剩多少兵力了,實際上,防守藍田關(guān),就是最后的防線,一旦失守,秦國將面臨亡國,于是,秦惠王同時發(fā)揮“連橫”外交攻勢,勸說韓國魏國出兵攻楚。
楚軍殺到藍田關(guān)下,發(fā)動猛攻,秦軍拼命防守,雙方殺得是尸山血海。
楚軍攻勢兇猛,眼看藍田關(guān)就要失守,韓魏此時如果袖手旁觀,則秦國危矣,但如果楚國滅秦,那可不得了,春秋時期,楚國盡滅漢陽諸姬,北上威脅中原,那種霸氣,令人想起來就后脊背發(fā)涼,如果楚國一家獨大,韓魏立即就會受到威脅,于是,韓魏打定主意,即使不為秦國,只是為自己,也不能讓楚國滅秦,更何況,韓魏此時還是秦的盟邦,于是,韓魏聯(lián)軍,渡過黃河,直搗楚國的南陽盆地,在楚國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
楚軍后路被斷,頓時陷于腹背受敵的境地,于是,只得停止進攻,回師后方,秦國得救了。
好在楚軍勢大,秦軍不敢追擊,楚軍得以全師而退。
并且,已經(jīng)占有優(yōu)勢的楚軍,撤軍是有條件的,秦國被迫將安康盆地割讓給楚國。
不過,楚懷王對張儀恨之入骨,提出,可以不要安康盆地,只要張儀,于是,張儀來到楚國,楚懷王立即將他關(guān)押,準備殺了他,張儀毫無懼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以及金銀財寶,買通了奸臣靳尚、寵姬鄭袖,他們說服楚懷王,釋放了張儀,并且加以優(yōu)待。
此時,秦軍對齊作戰(zhàn)的部隊已經(jīng)回到秦國,秦國轉(zhuǎn)危為安,國勢復(fù)振,為了搭救張儀,秦惠王向楚國提出,想要楚國的黔中郡,即今湖南西部,張儀趁機向楚懷王提出,如果楚國與秦國交好,結(jié)盟,則他可以勸說秦惠王,放棄索要黔中郡,楚懷王立即答應(yīng)。
楚大夫屈原憤怒,勸說楚懷王,說,本以為大王會烹了張儀,以解心頭之恨,沒想到仍然受他妖言蠱惑,楚懷王說,能保住黔中郡,那就可以了。
屈原
張儀得逞,于是離開楚國,繼續(xù)游說其它各國親秦。
楚懷王,堤內(nèi)損失堤外補,西方不亮東方亮,前306年,楚國乘越國內(nèi)亂之機,出兵進攻越國,殺越王無疆,吞并今江蘇一帶,并設(shè)江東為郡,楚國國土,擴張到東海之濱。越國分崩離析,殘部逃往今浙江一帶的故地。
此時,是秦惠王之子秦昭王在位,楚國吞越,再次強大,引起各國恐慌,于是,齊國也加盟秦韓魏同盟,前301年,秦國、韓國、魏國、齊國,組成聯(lián)軍,進攻楚國的南陽盆地,爆發(fā)了垂沙之戰(zhàn),楚軍大敗,秦國、韓國、魏國,瓜分了楚國的南陽盆地,楚國國勢剛有復(fù)振之勢,就遭到沉重打擊,一蹶不振。
戰(zhàn)國七雄形勢
前299年,秦昭王約楚懷王在武關(guān)會面,秦國勢大,楚國則垂沙戰(zhàn)敗,實力嚴重受損,因此,楚懷王不敢不去,結(jié)果被扣押,于前296年在秦都咸陽去世。
其子繼位,為楚頃襄王,此后,秦國名將白起崛起,前278年,白起率軍,攻占楚都郢都,占領(lǐng)楚國西部的大片領(lǐng)土,楚國失去一半國土,楚頃襄王被迫遷都今河南一帶的陳,后來楚國又遷都今安徽一帶的壽春,也就是說,楚國故土,基本失去,楚國靠著新奪來的吳越疆土,勉強維持,一蹶不振,直到前223年,秦王政期間,楚國被秦國后起之秀的名將王翦,率六十萬龐大軍隊,徹底征服。
PS:順帶說一下,陜南三市,因秦巴山地的地勢,因而也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邊丹水流域,商洛;南邊漢水流域,自西向東,漢中、安康。
北邊的商洛,離關(guān)中更近,因此語言接近關(guān)中,如賈平凹所說方言。
而南邊的漢中、安康,語言則與關(guān)中不同。
也就是說,以秦巴山區(qū)地勢而論,陜南分為兩層,距關(guān)中較近的一層,商洛;更為外圍的一層,漢中,安康。
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君王,寧愿客死他鄉(xiāng),也決不割讓一座城池,他就是楚懷王。楚懷王初期,屈原變法主導(dǎo)六國合縱抗行,一時間人才濟濟,對外是重拳出擊。攻占城池,國力那是蒸蒸日上。當時與秦、齊三國并列,成為戰(zhàn)國時期三大強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楚懷王
其中,楚國是疆域面積最廣、物產(chǎn)最為豐富、人口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可謂是國富兵強。大有逐鹿中原,問鼎天下之事,但是楚國又是如何在楚懷王的帶領(lǐng)下,一步一步走向四分五裂的呢?
楚國衰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秦相張儀出使楚國。張儀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戰(zhàn)略家、政治家,游說家,主張以連橫的方式瓦解六國合縱抗秦的局面。張儀面見楚懷王,他以六百里商于故土為誘餌,游說楚懷王與齊國斷絕關(guān)系,損毀齊楚聯(lián)盟。
楚懷王面對誘惑,不顧大臣勸阻,自鳴得意,毅然撕毀盟約,解除了齊楚聯(lián)盟,這也給秦國后面與齊國聯(lián)盟夾擊楚國奠定了政治基礎(chǔ)。楚國與齊國撕毀蒙約之后,秦國又游說齊國與秦國聯(lián)盟夾擊楚國。在秦齊夾擊之下,楚國落敗,不但沒有得到六百里商于之地反而向秦國、齊國割讓了部分城池,這也是楚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武關(guān)會盟
隨后幾年的征戰(zhàn)中,楚國雖然滅掉了弱小的越國,但是在常年征戰(zhàn)下多敗少勝,國家日漸衰弱,已不復(fù)當年的輝煌。于是秦王就邀請楚王來武關(guān)會盟,商討秦國攻占楚國城池的相關(guān)事宜,面對秦王的邀請,楚懷王又天真地以為秦國會把侵占楚國的城池歸還給楚國,但是楚國全國上下都知道這是秦王的鴻門宴。
但是不善權(quán)謀的楚懷王不以為然,不顧大臣們的極力勸誡,依然親赴武關(guān)。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武關(guān)會盟。在與秦王的會盟期間,秦王扣留了楚王,只要楚懷王答應(yīng)割讓部分城池給秦國,秦國就愿意護送楚懷王回國。
但是有性命之憂的楚懷王,此時卻表現(xiàn)得格外淡定。明白淪為階下囚,也絕不妥協(xié)割地。但在爾虞我詐,禮樂崩壞的戰(zhàn)國時期,不善權(quán)謀算計的楚懷王,顯然有些生不逢時,最終落得悲憤離世,客死他鄉(xiāng)的悲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秦王
人固有一死?;蜉p于鴻毛,或重于泰山。楚懷王在絕境中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求生欲望。但是他沒有因為自己的求生欲望而在國家大義上做出讓步,即使身處困境,也不出賣任何國家利益,維護了作為一國之君的最后的尊嚴。
楚懷王的這種大義精神值得我們?nèi)シQ贊,他對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一個國家的君王況且如此忠于自己的國家,那么國家的臣民何不去冒死為國家而奮斗呢?
說起楚懷王,就不得不說說張儀和屈原,張儀欺騙了楚懷王,讓楚懷王在重大國策問題上頻出昏招,以至于最終客死秦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人,是楚懷王的忠臣,他力勸楚懷王不要上張儀的當。楚懷王偏偏不聽他的,果不其然,后來國破人亡。
屈原懷才不遇,政治抱負不能施展,在寫了《離騷》等不朽詩篇之后,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了。
歷史講述者都認為楚懷王是愚蠢的,騙他的人他信了,忠于他的人他卻不信。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五國伐齊,把戰(zhàn)國七雄中的六雄都攪和進去,唯獨沒有楚國。楚國為什么沒有參加呢?楚國有自己的煩惱。
齊楚兩國有盟約在先,楚國不能背信棄義去攻打齊國。秦國對齊楚聯(lián)盟有所忌憚,派張儀到楚國游說,以商於之地(六百里地)換齊楚盟友的拆散。這就好像人瞌睡了,馬上有人給你遞了枕頭。
楚懷王派使者去齊國撒銷同盟關(guān)系,并在齊楚邊境線辱罵齊國國君,然后讓秦國兌現(xiàn)諾言,卻只得到六里地。
楚懷王被騙,他要秦國把張儀交出來,并把他投入楚國監(jiān)獄。張儀收買靳尚,靳尚游說鄭袖(楚懷王最寵愛的侍妾)向楚懷王施壓。楚懷王放了張儀,張儀有驚無險返回秦國,仿佛猛虎歸山。
為了修復(fù)秦楚關(guān)系,兩國互留人質(zhì)。楚國的太子到秦國后,有一天失手打死了一位大夫,自知理虧,又不采取任何補救措施,偷跑回楚國。
秦王問楚懷王要人,楚懷王不聽忠臣屈原的勸告,權(quán)衡利弊后,親自到秦國去,被秦王抓到咸陽,幾年后病死秦國。楚國大國地位一去不返。
以上歷史是《史記》里的記載,楚懷王一再被騙,最后病死秦國。
楚懷王真的這么頭腦不清,這么愚蠢嗎?且聽下回分解。
楚懷王比較自負,認為張儀不敢欺騙他。同時,他剛愎自用,聽不進去身邊大臣的意見,導(dǎo)致楚懷王最終被張儀的話深信不疑。
楚懷王剛繼位時,任用賢臣屈原等人積極推行變法,雖然變法因觸犯了既得利益集團利益,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楚國在楚懷王統(tǒng)治時期達到巔峰,國家人口眾多,經(jīng)濟繁榮,軍事實力強盛。在這種情況下,楚國成為各諸侯國爭相拉攏的對象,其中齊國就主動向楚國示好,與楚國結(jié)成聯(lián)盟,意圖對抗強大的秦國。
秦國知道后,為了破壞楚齊之間的聯(lián)盟,派出具有三寸不爛之舌的縱橫家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到了楚國后,大力游說楚懷王,并承諾割讓六百里土地給楚國。
楚懷王當時就十分心動,因為秦國承諾割讓的六百里土地對楚國具有十分重要戰(zhàn)略意義,楚國早已覬覦已久,楚懷王迫切希望得到這塊土地,同時他認為張儀作為秦國的丞相,既然能夠代表秦國來與其談判,必然不敢欺騙他。因此楚懷王對張儀的承諾根本未加質(zhì)疑,就準備答應(yīng)張儀的條件。
但楚國大臣陳軫洞察了張儀的真實目的,就勸諫楚懷王,不要輕易相信張儀,如果楚國上當受騙,終止了與齊國的聯(lián)盟,秦國又拒絕履行承諾,到那時楚國進退維谷,處境將極其尷尬。因此,建議楚懷王先讓張儀履行承諾,將六百里土地割讓給楚國后,楚國再與齊國斷交。
但楚懷王對陳軫的意見根本聽不進去,他認為成大事不拘小節(jié),無需在此小事上畏首畏尾,因此,楚懷王當即下令宣布與齊國斷交。張儀心滿意足地回到秦國后,遲遲不履行割地約定。楚懷王派人催促,張儀同意割讓六里土地給楚國,直到此時楚懷王才知道自己上當,勃然大怒卻也無可奈何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4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世民能戰(zhàn)無不勝的原因是什么他靠的是···
下一篇: 穆嬪為什么會受到雍正的厚待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