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朱升,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伴君如伴虎,這在封建時代早已成為共識。無數(shù)能人“成也帝王,敗也帝王”。即便是大明王朝的肱骨重臣,被朱元璋贊譽為“吾之子房”的劉伯溫,最后都沒能壽終正寢。
而還有人深諳帝王心思,過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生怕哪一天龍顏不悅,慘遭皇帝殺戮。而有人卻能成功避險,實現(xiàn)完美結(jié)局。朱升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 倦于元末亂局的老學(xué)究
元末的安徽,無疑是個藏龍臥虎之地。朱元璋、徐達等自不用多說。而在文化界,朱升無疑也是一個代表。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朱升出身在休寧回溪(今安徽省休寧縣回溪村)的一戶清貧農(nóng)家。不過他的家人十分支持朱升求學(xué)。同里的鄉(xiāng)貢進士陳櫟就是朱升的啟蒙老師。而因為朱升天資聰慧,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個性,所以夫子們也很喜歡這個年輕人。
元至正四年(1344),從外地求學(xué)歸來的朱升開始在休寧郡城的紫陽祠講學(xué)。同年,他還考中了進士。不過朱升并未就此步入仕途,而是繼續(xù)在家鄉(xiāng)辦學(xué)。至正八年(1348)他被元朝廷任命為池州路儒學(xué)教授(或稱“學(xué)正”),也是過了兩年才赴任。
而在剛到池州路時,朱升面對的是官員嚴重貪腐之下的“學(xué)田富于他庠”,“弟子員日僅一飯,教養(yǎng)無方,師生解體”的學(xué)校幾乎名存實亡的困境。于是求學(xué)數(shù)十年,又做了夫子好幾年的朱升,一到任就對池州路的教育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晨興講授,以身試法”。
通過朱升三年的努力,池州路的教育成果十分顯著:“江南北學(xué)者云集”。但可惜的是,當(dāng)朱升任期滿時,元代社會正陷入農(nóng)民起義的動亂,就連朱升的家鄉(xiāng)都被波及。所以朱升只得移居避亂,到歙縣石門閉門著書,偶或講學(xué)。不過這一閉門,就待到了朱元璋的親自登門拜訪。
二、 助力大明建立的奇謀士
元至正十七年(1357)秋,朱元璋兵臨徽州。此時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鄧愈,作為徽州人肩負起了同朱元璋介紹本地人才的重任。因而在鄧愈反復(fù)強調(diào)朱升是難得的賢才的情況下,朱元璋親自去往朱升家中,與朱升密談,并邀請其同赴金陵。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稱吳王,朱升即被任命為翰林侍講學(xué)士、中順大夫。也正是在這一年,朱升開始奉命編修國史。而洪武元年(1368),朱升又晉升為翰林學(xué)士,坐實了朱元璋“智囊團”成員的身份。
細數(shù)朱升在投靠朱元璋以后的作為,我們不得不承認他雖名氣不如劉伯溫,但重要性絲毫不差。朱元璋能幾乎兵不血刃地拿下新安,靠的是朱升的計策。朱元璋能數(shù)次逢兇化吉,按照他本人的說法,都是靠朱升提前為他推演好了天象。破除在江口的困境,籌足鄱陽湖決戰(zhàn)的糧餉,“收撫偽漢黎庶,擒張賊,取中原”……朱升給出的謀略幾乎樣樣都行之有效。
此外,朱升還在明初的禮制建設(sh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升奉命制定宗廟時享之禮。三月,他與諸儒修訂《女誡》。十二月,朱升再度草詔求遺書。洪武二年(1369)三月,朱元璋讓朱升確定齋戒之期,并撰寫《齋戒文》。朱元璋封賞功臣們的冊文,有很多也出自朱升之手……可以說,朱元璋是言行一致地表達著他對朱升“國朝謀略無雙士,翰林文章第一家”的肯定。
三、 急流勇退的善政者
從朱元璋那,朱升得到了劉伯溫都未曾得到的評價。且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曾親自為朱升題寫“梅花初月”四字名樓。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升就被“特免朝謁”。在《賜朱升詔書》中,朱元璋甚至稱呼朱升為“宗長閣下”(因二人同姓,朱升又比朱元璋年長二十九歲)……可以說,大明的開國謀臣沒有誰受到的禮遇高過了朱升。劉伯溫都難以比肩。
然而在洪武二年(1369)三月,也就是完成齋戒相關(guān)工作后,朱升竟然主動請求退休。此時他已年過七旬,因而朱元璋不但欣然同意,還想要賜給朱升爵位。但朱升以兒子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為由,不僅婉拒了爵位,還反過來請求朱元璋能在他死后給他留個全尸。
洪武二年(1369),這還是在朱元璋封賞李善長、劉伯溫等開國功臣之前。但朱升此時就已經(jīng)開始請求死有全尸,可見他對于朱元璋的了解和對于政局的敏銳。朱同后來都因卷入藍玉案而自縊,但朱升卻在退休后與妻子隱居于江蘇北龍港鎮(zhèn),平平安安地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時光。相比劉伯溫都在心寒與恐懼中病故,朱升的晚年可謂是大明開國功臣的好結(jié)局。
一個人的命運實際上體現(xiàn)時代的風(fēng)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4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