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莽改革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王莽是個穿越者,這是近年來網(wǎng)上廣為流傳、甚至被一些朋友信以為真的傳言。他的一些改革思路,看起來與當今的一些社會保障理念不謀而合,以至于讓人們認為他生錯了時代。
但實際上,目前世界上并沒有穿越。王莽不是穿越者,而是復古者;他的改革措施看似很先進,實際上是對古制的生搬硬套。
對于這一點,曾擔任過他手下“典樂大夫”的桓譚,曾經(jīng)在自己所寫的《新論》里一針見血:
王翁嘉慕前圣之治,……欲事事效古而不知……已之不能行其事。釋近趨遠,所尚非務。……此不知大體者也。
也就是說,王莽盲目推崇傳說中的上古王制(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事事復古,卻不知道這些思路早已脫離了現(xiàn)實;本質上就是舍近求遠,以至于事情都沒辦到點子上。說得直白點,就是不識大體、盲目務虛。
首先,我們搞清楚王莽為什么要改革。
漢王朝的問題已經(jīng)積重難返
在漢宣帝時期,西漢的文治武功達到了頂峰,但他的兒子漢元帝劉奭繼位后,拋棄了父親“王霸兼用”的治國方式,過度崇尚儒術,外戚、文官集團相繼做大,中央集權衰落、政治日漸腐敗,土地兼并盛行、階級矛盾加深,西漢王朝逐漸由盛轉衰。
怎么個衰落法?在公元前3年,諫大夫鮑宣給漢哀帝上了一份奏章,以“七亡、七死”描繪了當時漢朝老百姓面臨的絕境:
七亡(亡即失去的意思)——
“陰陽不和,水旱為災”,即當時天災頻繁;
“縣官重責,更賦租稅”,天災肆虐,作物歉收,漢朝廷不僅不加撫恤,卻反而加重征收賦稅;
“貪吏并公,受取不已”,加收賦稅就罷了,貪官污吏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趁機刮油水,進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豪強大姓,蠶食亡厭”,這里說的是當時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現(xiàn)象,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苛吏繇役,失農(nóng)桑時”,即使在農(nóng)收時期,朝廷仍濫發(fā)徭役,耽誤農(nóng)時;
“部落鼓鳴,男女遮列”,當時的治安政策,當發(fā)現(xiàn)盜賊時,村落鳴鼓示警后,全村男女都得追捕清剿,既加重混亂,又造成民心惶惶不安;
“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也就是說,當時的治安情況已日趨嚴峻,老百姓沒有絲毫生命財產(chǎn)保障。
七死——
“酷吏毆殺”,被酷吏毆打致死;
“治獄深刻”,入獄被虐待致死;
“冤陷亡辜”,無辜被冤枉陷害而死;
“盜賊橫發(fā)”,盜賊劫財殘殺致死;
“怨讎相殘”,怨仇相報殘殺而死;
“歲惡饑餓”,荒年饑饉活活餓死;
“時氣疾疫”,瘟疫流行染病而死。
一言以蔽之,當時的西漢王朝是這樣一種局面:政治腐敗惡化,土地兼并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社會治安混亂,政治、經(jīng)濟、社會秩序均處在崩潰的邊緣,最終的受害者,則是朝不保夕的老百姓。
漢朝廷曾經(jīng)進行過改革的嘗試
為了避免局勢向著不可控制的局面進一步惡化,漢哀帝時期,大司馬師丹、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曾提出了一攬子改革計劃,主要內(nèi)容如下:
一、從諸侯王到吏民百姓,擁有田產(chǎn)最多不能超過三十頃,超出的充公;
二、占有奴婢的數(shù)量,諸侯王不得超過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超過一百人,關內(nèi)侯、吏民百姓不得超過三十人;三、富商大賈不得做官、不得擁有田產(chǎn);
四、50歲以上的官方奴婢年可以免為庶人;30歲以下的宮女,放出去嫁人;
五、廢除“任子令”。任子令的規(guī)定是,官吏二千石以上,任職滿三年,得蔭子弟一人為“郎”,即皇帝的侍從。說白了,就是憑借出身直接當官,進一步加重了朝廷的財政、人事負擔。
六、增加低級官吏的俸祿,以避免他們魚肉百姓。
這些建議極有針對性,致力于解決當時對社會影響最嚴重的土地兼并、冗官嚴重、失去土地的百姓賣身為奴、基層官吏搜刮百姓等現(xiàn)象。而在改革案奏上后,奴婢、田地的價格曾經(jīng)一度大減,似乎讓人看到了弊政得以扭轉的希望。
然而好景不長:土地兼并的最大受益者,正是當時的外戚、高官以及豪強地主,這些改革,無異于革他們的命;而這些人,偏偏對朝政具有最大的影響力。
沒多久,漢哀帝的外戚丁、傅兩家,以及他的男寵董賢對這一改革方案提出了反對意見,漢哀帝毫不遲疑的下詔暫緩施行;不久后,他更是賜董賢二千頃田地,等于直接宣布了這一改革方案的終結。
王莽的改制,實際上是師丹等人方案的激進版
隨著劉姓皇室逐漸失去人心和威望,外戚出身、以標準儒生形象示人、善于做秀的王莽靠著自己的套路一步步收買了人心,甚至幾乎被視為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大救星。
在地主官僚的擁護下,王莽經(jīng)過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逐漸架空了漢皇室,官職由"安漢公"到"假皇帝",并在在公元8年底正式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而王莽篡位后,立即著手開展自己的一攬子改制計劃,除了“改正朔,易服色”這種面子工程外,經(jīng)濟方面的動作才是關鍵,而其方案也相當面熟。
公元9年,王莽下詔:
“古者一夫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秦壞圣制,廢井田,是以兼并起,貪鄙生,強者規(guī)田以千數(shù),弱者曾無立錐之居。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闌,制于民臣,顓斷其命,繆于‘天地之性人為貴’之義。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故富者犬馬馀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錯。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馀田予九族、鄰里、鄉(xiāng)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可以發(fā)現(xiàn),王莽從頭到尾都強調(diào)一個“古”字,而且處處引經(jīng)據(jù)典,以儒家學說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他的經(jīng)濟改革,大致有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
一、耕地國有,私人不得買賣;二、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不得過一井,即九百畝。八口以上的以“八丁一井”的標準類推。這就是要恢復傳說中的“井田制”;三、占有田地若超過限額,則要把余田分給親戚和鄉(xiāng)親們;四、對于那些沒有耕地的人,政府按標準配給;五、現(xiàn)有的奴婢,不得買賣。
顯然,這一系列制度是對當初師丹等人方案的進一步大躍進,遇到的阻礙當然也更大。那些原本支持他的世家大族,發(fā)現(xiàn)王莽真的要革自己的命,紛紛以語言、行動提出實際反抗反。沒過幾年,就有大臣上言:
井田雖圣王法,其廢久矣?!裼`民心,追復千載絕跡,雖堯舜復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
可見,那時的朝廷還是有頭腦清醒的人:土地私有化,原本就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早已實行了數(shù)百上前年;而井田制,實際上只是上古時期的傳說而已,王莽的一紙命令就想恢復“王制”,無異于癡心妄想。
而當時的王莽正飽受重重挫折之苦,聽到這位大臣的進言后,他立即推翻了自己的命令,允許耕地自由買賣......
當然了,王莽還有其他的改制項目:
恢復漢武帝時期的鹽鐵、酒類專賣,并且大幅增加了礦物、山川資源的壟斷制;
建立了由國家代替民間資本,向老百姓放貸的辦法,利息雖低,但嚴重危及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后來王安石的青苗法與此類似)
恢復漢武帝時期的國家“平賣”制度。即對那些日用資源,價低滯銷時,政府照本收買,避免百姓手中物品積壓;物價過高時,政府平均價出賣,拉低市場物價。而且與漢武帝時期贏利的目的不同,王莽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囤積居奇。此外,為了鼓勵耕種,還設置了荒棄土地稅,并強制無業(yè)游民從事勞役等。
最能體現(xiàn)王莽復古思想的,是他強行降低藩王爵位名稱的舉動。他認為,在周王朝及以前,只有天子可稱“王”;戰(zhàn)國時期開始,這個稱謂逐漸變成了大路貨,是對“王制”的羞辱。因此,他首先強行降低中原藩王的爵位,其后甚至要求匈奴、高句麗等附屬國也按照這一標準執(zhí)行。最終,歸順了數(shù)十年的匈奴起兵造反;而新朝為了應對戰(zhàn)事,加大橫征暴斂,百姓身上的苦難進一步加大,以至于不得不鋌而走險。
總而言之,王莽的改制,看似極其先進,實際上只是對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時代相關制度的無責任復制。生產(chǎn)力不同,舊的制度當然不合時宜,王莽的一刀切夢想,在遭到地主階級反對后,板子最終還是打到了老百姓的屁股上。最終,忍無可忍的百姓揭竿而起,綠林、赤眉起義接連爆發(fā),好心辦壞事的王莽,最終這落得身首異處的慘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5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