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真的濫情嗎?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近幾年受清宮劇的影響,人們對清朝的生活認知度都比較高,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一共出現(xiàn)了12位皇帝,每一個都極具特色,說到四爺人們都知道是雍正,說到風(fēng)流帝就是乾隆,通過電視劇的描述,大家都對他們的感情生活比較熟知,但有一人大家只了解到他的政績,卻對他的感情史比較陌生,他就是康熙。在12歲就結(jié)了婚,一生有35位兒子,20位女兒,看似是一濫情的皇帝,但卻只對一人專情,是他一生的摯愛。
康熙,他一生不論是江山戰(zhàn)績還是生兒育女,在清朝12位皇帝中都名列前茅。順治18年,順治帝英年早逝,臨終之際,他將皇位傳給了年幼的玄燁,大清的康熙時代就此正式到來??滴跄暧准次?,不能自主處理政務(wù),便由朝中的托孤四大臣把持。之所以有4位,為的就是讓他們之間相互制衡,但最后還是出現(xiàn)了鰲拜專權(quán)的情況。
于是那時年僅11歲的她就和12歲的皇上成婚了,雖然明眼人一看就是政治聯(lián)姻,但小小年紀的皇后不僅長得漂亮,而且也非常懂事,落落大方,十分得體,并且因為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琴棋書畫和詩詞作賦樣樣精通,在做事方面也很識大體,而作為皇后也必須得有母儀天下的風(fēng)度。一開始的時候皇上對她并沒有什么好感,畢竟年齡也還小,對待感情看得還不是很深刻,而且又是在太后的安排下成婚,時間一久,憑借著皇后自身的魅力,很快就贏得了皇上的喜愛。
他們二人琴瑟和鳴,感情也越來越好,有一句話就是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最好的人,這句話放在他們身上是最合適不過了,有一次皇上生病,皇后連夜親自照顧他的起居,為了能讓他早日康復(fù),自己主動查看醫(yī)術(shù)和太醫(yī)研究藥方,連熬藥這種本該是下人們做的事情都是她親力親為,她所做的這一點一滴,皇上也都看在了眼里,也是自那時她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雖然后宮中還有別的妃子,但皇上依然不減對她的愛,視她為自己一生最愛的人。
有一次,康熙生病,皇后衣不解帶親自照顧,為了讓夫君快點好起來,她甚至徹夜和太醫(yī)一起查閱醫(yī)書,尋到配方后也親自煎藥。煎藥期間,她不小心燙傷手,為不讓皇帝擔心,還專門在傷疤上畫了一朵梅花,并得意說這是最流行的花樣,康熙不疑有他。但之后從宮女口中得知真相,他越發(fā)對皇后寵愛。
康熙8年,皇后得寵產(chǎn)下一子,也是康熙的嫡長子,可惜皇子不幸早夭。接著康熙13年,皇后再次懷孕產(chǎn)子,皇子胤礽平安降生,可生完孩子的皇后卻一直昏迷不醒,一眾太醫(yī)都無法后,皇后紅顏薄命了,年僅21歲??滴趼犅勜?,悲痛欲絕,但也由此,他對皇后的遺子相當重視,并在其2歲時就立為太子。
在赫舍里氏之后,康熙一生身邊寵妃不斷,就連皇后也相繼出現(xiàn)了2位,據(jù)記載,他后宮一共60多位后妃,一共為他生下35個兒子、20個女兒,但他最重視還是赫舍里氏所生的胤礽。據(jù)記載,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后,忽然一日康熙夢到了其母,夢中她臉色不悅,于是夢醒之后,他又將胤礽復(fù)立,由此可見,他對嫡后的重視。
在皇后去世的半年之內(nèi),他也經(jīng)常去陪伴愛妻,一去就是一整日,赫舍里氏得帝王如此深情,實在羨煞他人。她年少嫁給康熙,用自己的青春陪伴皇帝,他們相互扶持、共渡難關(guān),著實是伉儷情深,唯一讓人遺憾的就是她的早逝,不過,或許也是如此,她才成為帝王心中永不遺忘的白月光,得他一生惦念。
順治皇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6歲在多爾袞等人的擁戴下繼承帝位,在位18年,24歲時就感染天花去世,24歲的年齡放在現(xiàn)在也就是剛剛畢業(yè)的大學(xué)生,正是前程似錦的時候,但是24歲的順治皇帝一生卻有14個子女。
順治皇帝在多爾袞去世的第二年開始親政,當時順治只有14歲(虛歲),同年八月,順治帝大婚,在生母孝莊文皇后的安排之下,迎娶孝莊文皇后的侄女,同時也是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這是順治帝的第一任皇后。
但是,順治帝的長子愛新覺羅·牛鈕生于1651年11月,按照懷胎九個多月生孩子的正常時間來算,說明順治帝在迎娶首任皇帝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妻妾,順治生于1638年3月15日,按時間來算,順治不滿13周歲就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了。
這個年齡對于今人來說,不過是個初中生,但是對于古人來說,卻是可以成家立業(yè)的年齡了,古人十三四歲結(jié)婚生子的情況比比皆是,非常普遍,作為皇族更是如此,順治帝從不滿13周歲開始娶妻生子,到他24歲(虛歲)去世,一共生了14個子女,平均一年生育1.4個子女,并不算多。順治帝之所以能在24歲的時候就生育出14個子女,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妻妾眾多。
順治帝一生一共有4位皇后,7位正妃,9位庶妃,17位地位低下的嬪妃,有名有姓的妻妾合起來就有37位,還不包括那些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并且地位較低的妃子及宮女,按理論來說,只要順治皇帝身體沒問題,每個月只寵幸三分之一的妻妾,一年也不止生育1.4個子女。
正因為妻妾多,所以生育的子女就多,即使有懷孕的妻妾,也可以寵幸其他的妻妾,不存在沖突的問題,并且有可能在同一段相近的時間中,讓多位不同的妻妾懷孕生子,不受人體生育的限制而限制。
二、生育能力強。
順治帝最大的兒子愛新覺羅·牛鈕生于1651年11月,這一年順治帝14歲,這說明順治帝13歲時就具備了生育能力。
順治帝最小的兒子愛新覺羅·永干生于1661年1月,這一年順治帝24歲,這說明順治帝24歲時仍然有生育能力,還能繼續(xù)生育子女,如果不是英年早逝,順治帝一生生育子女的數(shù)量不會少,但是順治帝并非清朝生育能力最強的皇帝。
清朝12位皇帝中,前6位皇帝生育能力比較強,后6位皇帝生育能力比較弱,尤其從咸豐皇帝開始,清朝皇帝幾乎沒有生育子女了,咸豐皇帝有一女二子,長女19歲去世,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只活了20歲就去世,也就是后來的同治皇帝,次子出生當天就夭折,而清朝最后三位皇帝同治、光緒、宣統(tǒng)都是沒有子女的。
努爾哈赤活了68歲,一生共有16位妻妾,一共生育了16個兒子與7個女兒,合計23位子女,在24歲之前,努爾哈赤只生育了2個兒子與2個女兒,絕大多數(shù)子女都是在24歲之后生育,如果跟順治皇帝相比,單位時間內(nèi)生育的子女數(shù)量,順治帝遠超努爾哈赤。
皇太極活了52歲,一生共有15位妻妾,一共生育了11個兒子和14個女兒,合計25位子女,在24歲之前,皇太極只生育了3個兒子,同樣是絕大多數(shù)子女在24歲之后生育的,跟順治帝相比,單位時間內(nèi)生育的子女數(shù)量,順治帝同樣超過父親皇太極。
康熙皇帝活了69歲,一生共有68位妻妾,一共生育了35個兒子和20個子女,合計有55個子女,康熙皇帝是清朝生育能力最強的皇帝,沒有之一,在24歲之前,康熙皇帝就生育了10個兒子和5個女兒,雖然他的大多數(shù)子女是24歲之后生育的,但與順治帝相比,康熙皇帝在單位時間內(nèi)生育子女數(shù)量超過了他的父親順治帝,同時康熙皇帝也是清朝生育子女最多的皇帝。
雍正皇帝活了58歲,一生共有32位妻妾,一共生育了10個兒子與4個女兒,合計14位子女,在24歲之前,雍正皇帝生育了3個兒子與2個女兒,合計5個子女,順治帝24歲就生育了14個子女,所以在單位時間內(nèi),雍正帝生育能力也是遠遠不如順治帝的。
乾隆皇帝活了89歲,一生共有43位妻妾,一共生育了17個兒子與10個女兒,合計27位子女,在24歲之前,乾隆皇帝只生育了2個兒子與3個女兒,合計5個子女,同樣在單位時間遠遠不如順治帝,連順治帝的一半生育能力也不如。
乾隆之后的清朝皇帝生育能力開始走下坡路了,嘉慶皇帝活了61歲,有16位妻妾,一生共生育了5個兒子與9個女兒,合計14個子女,在24歲之前,嘉慶皇帝生育了2個兒子與3個女兒,合計5個子女,同樣也比不上順治皇帝。
道光皇帝活了69歲,有21位妻妾,一共生育了9個兒子與10個女兒,合計19個子女,在24歲之前,道光帝沒有生育子女,他最大的兒子愛新覺羅·奕緯是在道光帝27歲時生育的,道光帝可以說是生育能力來得比較遲的皇帝,其單位時間內(nèi)生育的子女數(shù)量同樣不如順治帝。
至于后面的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tǒng)帝就更不用說了,這樣一比較,你會發(fā)現(xiàn)順治帝在單位時間內(nèi)的生育能力僅次于康熙帝,在整個清朝排名第二,如果不是順治帝英年早逝,其子女數(shù)量超過康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從清朝皇帝生育子女的數(shù)量來看,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就是越往后,皇帝生育的子女越少,到最后就干脆沒有了,其分界線就在咸豐皇帝,咸豐是明顯的子女偏少,咸豐之前的皇帝生育子女數(shù)量還算正常,咸豐之后的皇帝就完全沒有生育能力了,這是為什么呢?
作為皇帝來說,并不缺少妻妾,也不缺少愿意為皇帝生育子女的妻妾,皇帝生育子女的數(shù)量只與皇帝的生育能力和身體好壞有著直接關(guān)系,他們生育子女的數(shù)量直接證明了生育能力的強弱,清朝所有皇帝中生育能力最強的是康熙帝,其次就是順治帝。
清朝以武力強大立國,最初的清朝是以游牧與漁獵為生的,崇尚武力,戰(zhàn)斗力強悍,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兵在清朝初年于野外作戰(zhàn)幾乎是戰(zhàn)無不勝的,就連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也被清朝征服,清朝的很多貴族在清初都是直接帶兵參戰(zhàn)的,以有戰(zhàn)功為榮耀。
在這種尚武風(fēng)氣的影響之下,清朝貴族們的身體素質(zhì)也得到極大的鍛煉,清朝皇帝從小就要學(xué)習(xí)騎馬射箭,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有這個習(xí)俗,但是這種尚武風(fēng)氣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了變化,不說別的,就說八旗兵,到了清中期和后期,完全就變成了老爺兵,根本無法打仗了,這是因為享受榮華富貴的清朝貴族們已經(jīng)安于享樂了,早就失去了先輩的尚武精神。
清朝的皇帝也是如此,早年積極開拓,經(jīng)常鍛煉,到了后期就安于享樂,沉迷酒色,咸豐皇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八國聯(lián)軍都打進北京了,咸豐皇帝還躲在熱河看戲、飲酒作樂,沉迷在自己的享樂世界中,31歲就去世了。
順治帝是得了天花病去世的,當時不治之癥,咸豐帝病死多半有享樂的原因在內(nèi),同時咸豐帝的身體也非常差了,這跟清朝初年的皇帝來比,差了很遠了,清初皇帝每年都要到木蘭打獵,這是滿族的一項傳統(tǒng)運動,可以鍛煉身體,同時還能激發(fā)尚武精神,但是到了后來已經(jīng)無獵可打了,身體各方面素質(zhì)也下降了,這對他們生育能力也是一個影響,所以越往后,皇帝生育子女數(shù)越少。
皇帝沒有生育子女,就意味著朝代的滅亡,中國歷史上不少朝代就是這樣滅亡的,比如西漢,最后幾位皇帝不是沒有兒子,就是兒子很少,中國人傳統(tǒng)的觀念中就是多子多福,無論是皇帝還是百姓,只要有生育能力,就會不斷生育,除非沒有。
康熙帝晚年時皇位的爭奪戰(zhàn)殘酷而激烈,為了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諸皇子斗得你死我活。論出身,論才干,皇四子胤禛都不是最具有優(yōu)勢的,但最終登上帝位的卻是這位擅長韜光養(yǎng)晦的皇子。是合法繼承還是矯詔篡位?雍正帝胤禛的繼位成為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謎團。
突如其來的繼位
康熙帝在位長達60余年,他一共有35個皇子、20個公主,一個養(yǎng)女?;首颖姸?,意味著儲君之位競爭激烈。在諸多皇子中,主要分為三派,一派是皇太子胤初以及擁護者皇三子胤祉;另一派是皇八子胤襆以及擁護者皇長子胤瑅、皇九子胤糖、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題;第三派是皇四子胤禛及擁護者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禮。
在三派中,胤禛的勢力最弱,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妃子,在后宮中的地位一般,而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題不但不幫助他,反而依附皇八子胤襆,專門與他作對。
原本皇太子胤艿一派呼聲最高,然而胤艿卻“不仁不孝”,觸怒康熙帝兩立兩廢太子,最終將之圈禁?;书L子胤提是庶出,不得康熙帝歡心,他見無望登帝位,只好投奔了皇八子胤襆。胤初第、次被廢后,胤提向康熙帝提議立皇八子胤襆為太子,處死廢太子胤艿。
康熙帝聞言大怒,也將胤提圈禁起來,從此對胤襆有了成見。后來,他又查出胤襆結(jié)黨營私、心懷不軌,便革去了胤襆的貝勒爵位。于是,胤襆也被踢出局了。
皇子們的殘酷爭斗讓康熙帝心力交瘁,自此不再立太子。在康熙帝的晚年,皇十四子胤褪比較受寵,被授任為“撫遠大將軍”,駐守西寧。廢太子胤艿雖然被圈禁,但朝中也有老臣力保他。然而康熙帝對于請求立太子的奏折一律是留而不發(fā),沒有人能摸清他心底的真正想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康熙帝在暢春園病重,步軍統(tǒng)領(lǐng)、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奉命侍疾。
十二日晚,諸皇子齊集暢春園。次日,康熙帝病逝。當晚皇四子胤祺命令淳郡王胤佑守衛(wèi)暢春園,十六阿哥胤祿、世子弘升肅清宮禁,用鑾輿運載康熙帝遺體,悄然運回紫禁城乾清宮。十四日,宮中傳出先皇遺詔諭令胤禎即帝位,京師氣氛緊張,各派勢力蠢蠢欲動。胤禛下令關(guān)閉京城九門,秘不發(fā)喪,進行戒嚴。二十日,胤禛正式登基稱帝,即雍正帝。
疑點重重
胤禛繼位后,廣泛打擊曾經(jīng)是他政敵的兄弟。遠在西寧的皇十四子胤題被召回,卻不允許入京,只得留駐于河北遵化康熙帝的景陵,行動范圍遭到限制?;示抛迂诽潜慌赏鲗幗诱票鴻?quán),卻不給任何名義,等同于充軍,后被尋罪逮捕,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豬),暴卒于押解回京途中。
皇三子胤祉先是被派遣去守護景陵,后被關(guān)押,死于獄中?;适迂繁槐回范G以“私自懺禱”的罪名關(guān)入大牢?;拾俗迂芬L被削去宗籍,改名“阿其那”(意為狗),禁閉于宗人府,死于獄中?;书L子胤提和廢太子胤初早被康熙帝幽禁,胤禛繼續(xù)將他們禁錮。
康熙帝從病重至逝世不過6天時間,繼位的不是廢太子胤艿或皇十四子胤題,而是皇四子胤禛,其中確實存在可疑之處。再加上胤禛為人冷酷,繼位后打擊兄弟過于狠絕,有違兄弟孝悌之道,引起民間的不滿。于是關(guān)于胤禛繼位的合法性問題,民間有了多種說法,野史中更是眾說紛紜,認為胤禛的皇位是靠弒父矯詔得來的。
胤禛可否有弒父、矯詔之舉?關(guān)于前者,民間傳得有鼻子有眼,說胤禛在康熙帝病重時,進了一碗?yún)?,康熙帝喝了就駕崩了。
其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康熙帝一向不喜吃人參,而且皇帝進藥之前,必先由內(nèi)侍嘗試,再者還有御醫(yī)隨侍,胤禛進參湯毒死父親的風(fēng)險太大了。況且當時康熙帝已是風(fēng)燭殘年,胤禛韜光養(yǎng)晦了這么多年,也不會急于一時。
關(guān)于后者,野史也有說法,認為康熙帝本來想傳位于皇十四子胤題,胤禛串通隆科多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
這一說法流傳得最廣,卻經(jīng)不起推敲。清宮向來是滿漢兩種文字并用,漢文傳位詔書均寫為“傳位皇某子”,絕不會只寫,“十四子”,而且清代詔書中“于”與“於”字不能互用,詔書中用的都是“於”字,因而無法更改添加。盡管這一說法被否決,但是胤禛繼位的合法性卻始終有所爭議。關(guān)于其繼位問題,史學(xué)界歷來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康熙帝并未傳位給胤禛,他是矯詔奪位;
一種認為胤禛受康熙帝遺詔繼位,屬于合法繼承。
這兩種說法都有依據(jù)可支持,但也都有疑點。當康熙帝駕崩后,隆科多宣讀遺詔時,些大臣對他只宣讀滿文本而不宣讀漢文本遺詔的做法曾提出異議。胤禛禛塞而過,多日后才出示漢文本遺詔,而這份漢文本遺詔經(jīng)考證是偽造的。
遺詔字跡涼草,且明顯有多處涂抹及錯字,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遺詔開頭為:“唯我國家,受天綏佑,圣祖神宗,世祖皇帝統(tǒng)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圣祖”是康熙帝的廟號,他留遺詔之時如何知道后人稱他為“圣祖”?只能解釋這一文本是后人偽造出來的。
即位后,胤禛秘密去除康熙帝病時侍候在側(cè)的內(nèi)侍,查禁有關(guān)胤題的檔案,銷毀了許多康熙帝與胤題往來的奏折手諭,并篡改銷毀其他大量文獻檔案。胤禎防范的是什么呢?自然不難想象,他擔心其中會留下對他不利的證據(jù)。
幾年后,胤禛自知民間對他繼位之事有所疑慮,因此特地下詔說明康熙帝臨終口授傳位的情況,說康照帝病重之時,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禍、皇九子胤糖、皇十子胤俄、皇十三子胤祥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病榻前,親口下諭傳位于他。然而雍正帝的“補充說明”是在登基后7年才做出的,當時這8人死得死,幽禁的幽禁,再不然就是他的同黨,死無對證。
合法繼承的可能性小那么雍正帝有沒有可能是合法繼位?首先要辨明雍正帝即位是不是爆冷門??滴醯弁砟辏容^受寵的皇子有胤題無疑。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熙帝任命胤領(lǐng)為撫遠大將軍,出發(fā)前,他還親自主持儀式,希望胤題能取得軍功,提高聲望,但這并不代表胤題就是康熙帝心中屬意的皇位繼承人。
當時康熙帝年紀已高,不太可能將繼承人派到遙遠危險的西北邊疆作戰(zhàn)。一來胤題的生命安全不能保證,二來康熙帝身體贏弱,隨時有可能駕崩,如果等待胤題聞訊趕回,必定為時已晚。后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證實了這一點,胤禛在胤題回京之前,已經(jīng)打理妥善,清除了胤題的勢力,胤題一回來,便被變相圈禁,無力改變局勢。身為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康熙帝不可能不想到這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帝雖然寵愛皇十四子胤題,但是他對皇四子胤禛也是十分喜歡的。胤禛1歲受封為貝子,32歲晉封為親王,在諸多兄弟中,他不顯山不露水,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不結(jié)黨(他的一黨是在康熙晚年才結(jié)成的,而且做得比較隱秘),超脫于皇子們的朋黨之爭??滴跛氖吣?1708),康熙帝廢掉皇太子之后,因傷心過度病倒。
其他皇子趁太子被廢之機展開激烈的爭斗。胤祺卻避開爭奪,專心侍候康熙帝,也經(jīng)常為被廢的皇太子胤初說好話,從而給康熙帝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滴醪∮筮€親自下詔褒揚胤禛“性量過人、深知大義”。
胤禛一方面博取康熙帝的信賴和喜歡,另一方面也暗中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將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禮拉到自己的陣營,同時也將康熙帝面前的紅人隆科多和年羹堯爭取了過來。
在諸皇子紛紛落馬的情況下,康熙帝逐漸有意立胤禛為儲君。胤祺先后代替身體漸弱的父皇參加祭祀有22次之多,居皇子之冠。康熙帝還多次召胤祺共商軍國大事,表明了他對皇四子的重視。
也有人認為,胤祺能登上帝位是沾了其子弘歷(即后來的乾隆帝)的光??滴醯蹖β斆髁胬暮霘v寵愛有加,為了傳位給心愛的孫子,所以選擇胤禛為皇位繼承人。弘歷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帝逝世時他不過12歲,即使再聰明伶俐,也不過是個童稚小兒。康熙帝對弘歷倍加寵愛,其實可以看作是對胤禛的一個暗示。
對于雍正帝繼位之謎,學(xué)者們各執(zhí)其詞。然而無論矯詔奪位也好,合法即位也罷,都沒有確鑿的證據(jù)。事實的真相更有可能是康熙帝在胤禛和胤題之間猶豫不決,在尚未下最終決定之前便突然去世,胤禛及時搶占時機,清除對手,迅速登上帝位,成為笑到最后的人。
康熙一生子嗣很多,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除去沒長成的11個兒子不在序列外,序齒的一共有24位皇子。
一、皇長子胤褆
康熙在他19歲的時候,有了他的第一個兒子,就是胤褆,母親是惠妃,幼年時期也是頗為聰穎,很受康熙的喜愛。青年時期便跟隨父親遠征噶爾丹,立下赫赫戰(zhàn)功。頗具軍事才能。26歲,受封為直郡王。因為明珠是他的舅舅。故而卷入明珠和索額圖的朋黨之爭。后因為對儲君之位有想法,對太子進行整蠱。在太子初次被廢之時,沒能正確揣測圣意,提出替康熙除掉太子。隨即康熙震怒。下令將其封號剝奪,被軟禁起來,在雍正十二年的時候去世。享年62歲。
二、次子胤礽
康熙十三年,赫舍里皇后生下了皇子胤礽,但不久因難產(chǎn)而去世??滴跖c赫舍里皇后伉儷情深。
為緬懷赫舍里皇后,在胤礽一周歲的時候,將其冊封為太子??滴鯋畚菁盀酰瑢ω返i極為寵愛,請名學(xué)大儒為胤礽之師。到校場教其騎射之術(shù)。
加上胤礽自幼勤奮好學(xué),小小年紀便才華橫溢。善長騎射,是個文武全才。有極強的政治能力。
在眾皇子之中是出類拔萃的。但隨著諸位弟弟們勢力的增長,胤礽和諸位皇子的矛盾日益加劇。諸位弟弟在不斷的向康熙皇帝投訴胤扔的“惡劣行徑”,在一次外出巡視中,康熙十八子胤衸在途中感染重病,而卻胤礽漠不關(guān)心,遭到康熙的激烈訓(xùn)斥。
加之夜晚自在康熙營帳外偷窺。讓康熙極為驚恐,回去之后,康熙四十七年,廢除胤礽太子之位。一年后又復(fù)立為太子,康熙五十一年,又因謀反篡逆,被康熙廢除太子之位。將其圈禁起來。
于雍正二年逝世。追封為理親王。享年50歲。
三、三子胤祉
生于康熙十六年,從小就對文學(xué)感興趣,博學(xué)多才。受康熙的委托,主要負責文化藝術(shù)和建設(shè)方面,相當于今天教育和住建部的負責人。最大的成就是完成了我國第二部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他根本無心皇位。但在雍正皇帝即位后,以“他與廢太子胤礽來往親密”為由,讓他去給康熙守陵。在守陵期間,雍正削其爵位。雍正十年,胤祉在景山逝世。享年55歲。
四、四子胤禛
生于康熙十七年,20歲封為貝勒,31歲被康熙封為雍親王。在九子奪嫡之中勝出。繼承皇位,是為后來的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勤于政事,懲治貪腐、勵精圖治,興利除弊。
雍正雖然在位只有十三年,但他卻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迅速扭轉(zhuǎn)了其父康熙年間的社會弊端。有了雍正,才有了康乾盛世。他是歷史上最為勤奮的一個皇帝。雍正一朝是康乾盛世承上啟下、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雍正十三年,雍正突然駕崩,享年57歲。
五、五子胤祺
生于康熙十八年。自幼性格敦厚,心地善良。無爭儲奪位之心??滴跽饔懜馉柕r,胤祺率領(lǐng)正黃旗部隊。30歲的時候, 被康熙封為恒親王。于雍正十年逝世。享年53歲。
六、六子胤祚
生于康熙十九年,在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七、七子胤佑
生于康熙十九年。生活上待人謙和、彬彬有禮。受康熙夸贊??滴跤懛ジ翣柕ぃ酚勇暑I(lǐng)鑲黃旗部隊。29歲時,被封為淳郡王。雍正八年逝世,享年50歲。
八、八子胤禩
生于康熙二十年,八爺黨的一把手,善結(jié)交王公大臣,在滿朝文武中的名聲極好。且胤禩為人“樂善好施”精明強干。被大家稱“八賢王”。在九子奪嫡中與雍正針鋒相對。
雍正繼位以后,為穩(wěn)定局勢,先是封其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wù)。職權(quán)很大。雍正四年,將其削除爵位,改名阿其那。圈禁獄中,同年9月,死于獄中,享年45歲。
九、九子胤禟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自幼聰明好學(xué),嗜好讀書,善騎射。是八爺黨的主要骨干成員,雍正繼位后,自然沒他好果子吃,雍正元年將其發(fā)配大西北,雍正三年,以違法亂紀,與八阿哥結(jié)黨營私的理由,將其削爵奪位,雍正四年,犯28條罪狀,將其圈禁,改名塞思黑。同年死于獄中。享年43歲。
十、十子胤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同樣在九子奪嫡的八爺黨的骨干成員,為雍正所忌恨。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將其削爵、圈禁。單可能乾隆二年被釋放,并授予輔國公。乾隆六年,胤病逝,享年59歲。
十一、十一子夭折
十二、十二子胤祹
生于康熙二十四年,自幼心胸開闊,看淡功名利祿。雍正即位,封其為履郡王。乾隆即位,封其為履親王。于乾隆二十八年逝世,享年78歲。是兄弟之中最為長壽的。
十三、十三子胤祥
生于康熙二十五年,自幼性格開朗,為人謙和,頗具俠義風(fēng)范,自幼與雍正交好。是雍正最堅定的支持者和雍正一朝的中流砥柱。
雍正繼位后,加封為怡親王,第九個鐵帽子王。胤祥恪守君臣之道的同時,為穩(wěn)定局勢和處理朝政做出極大貢獻,且在政治、軍事、財政、民生各個方面均頗有才能,深受雍正賞識。稱其為大臣中的典范。于雍正八年逝世。享年45歲。
十四、十四子胤禵
生于康熙二十七年,跟雍正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二人關(guān)系素來不好,在九子奪嫡的斗爭中,加入八爺黨陣營,被雍正所憎惡。雍正繼位后,命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隨后不斷的降低胤禵的爵位。雍正四年,將其圈禁。乾隆繼位后,把親叔叔釋放,封為輔國公。乾隆二十年,胤禵去世。享年67歲。
十五、十五子胤偶
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雍正四年,封為貝勒,也讓他守景陵。雍正八年,封愉郡王。于雍正九年去世。享年38歲。
十六、十六子胤祿
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因為莊親王死后沒有子嗣,雍正讓他襲封。于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72歲。
十七、十七子胤禮
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屬于四爺黨的人,支持四阿哥繼承皇帝位。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此后多有晉封,且被雍正賦予多個職務(wù),幫助雍正處理政務(wù)。乾隆即位,任命他總理事務(wù)。于乾隆三年去世,算是善終的。享年41歲。
十八子胤衸,和十九子允稷均幼年早夭。
二十、二十子胤袆
生于康熙四十五年。雍正四年,封為貝子,八年,雍正晉為貝勒。雍正十二年讓他祭陵,稱病不能去,便降輔國公。乾隆即位后,又恢復(fù)貝勒,讓他守泰陵,于乾隆二十年逝世。
二十一、十子胤禧
生于康熙五十年。自幼志向遠大,頗有文才。雍正八年,封貝子,。乾隆即位,封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去世。
二十二、二十二子胤估
生于康熙五十年。雍正八年,封為貝子。雍正十二年,晉封貝勒。乾隆八年去世。
二十三、二十三子胤祁
生于康熙五十二年。雍正八年,封為鎮(zhèn)國公。乾隆即位,晉貝勒,后降為鎮(zhèn)國公。乾隆45年,復(fù)封貝子,乾隆49年加封郡王銜。乾隆50年去世。
二十四、二十四子胤秘
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善良忠厚,待人平和。很有學(xué)問和知識。雍正十一年,封緘親王。乾隆38年去世。
擴展資料: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愛新覺羅·玄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5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